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董旭午生活化语文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董旭午生活化语文的内涵

【摘要】:1993年9月,董旭午开始了对生活化语文的探索和研究。为此,董旭午在课堂阅读生活化中提出了教读策略生活化。(四)与课文生活相对接董旭午认为,课文生活就是指课文中所包含的生活,主要包括课文的主旨思想、情节发展、意境生活等方面。董旭午认为,这些象征之所以会读起来那么的自然和贴切,主要是生活情理的缘故。

1993年9月,董旭午开始了对生活化语文的探索和研究。他认为,生活化就是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相对接的实践活动过程,包括课堂阅读与课外实践两个领域。课堂阅读领域的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凭借教师生活充分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生活和课文生活,并联系读者生活与生活情理去体验、感受、思考,感悟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意图及方法。课外实践领域的生活化是指在课内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学会用眼睛观察语文、用嘴巴表达语文、用耳朵聆听语文、用心灵感受语文、用笔杆历练语文的过程。

所谓生活化语文,就是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活动生活化,从而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生活化语文包括三个部分:课堂阅读生活化、说写历练生活化、语文积累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是一种以“语文源于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等教学理念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通过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作者生活、课文生活等生活实践相联系的语文教学活动。

生活化课堂阅读是实现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在语文生活化教学中,课堂阅读有四重含义: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去理解课文中的生活;二是教师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生活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感悟生活中的课文;三是让学生在课文和生活之间进行反复的联系,感悟生活处处有语文,形成生活化的思维方式;四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语文生活化阅读的训练体系,长期坚持生活化的思维方式。为此,董旭午在课堂阅读生活化中提出了教读策略生活化。其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含义。

(一)生活化的导语设计

导语,即进行新课文教学时教师所说的具有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董旭午十分重视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认为成功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过程中,同时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因此,他倡导生活化的导语设计,即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语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根据课文内容生活、作者生活、文章的背景时代生活等因素来设计,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中。

(二)与作者生活相对接

所谓作者生活,就是指作者的生活境况、生活经历和遭遇、内心世界情感以及写作意图等主客观因素。董旭午认为,一首诗、一篇散文、一篇小说乃至长篇文学作品,都与作者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生活的形象表达。

有些作品,由于作者的生活(包括社会背景)比较复杂,其隐藏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把握,所以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作者当时写作的环境和生活背景,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而这样的文章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

(三)与学生生活相对接(www.chuimin.cn)

学生生活,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董旭午在教授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文时,认为文章里的“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等语句是细腻的心理描写。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细腻的描写,仅仅与作者生活和写作背景相联系是不行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孤独寂寞、空虚无聊时的心情、心理感受和当时的行为。这样,学生在理解自己空虚无聊时的行为后就会深入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并且理解作者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强调点。

(四)与课文生活相对接

董旭午认为,课文生活就是指课文中所包含的生活,主要包括课文的主旨思想、情节发展、意境生活等方面。课文生活往往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寄托和反映。他强调,在学习课文时要与课文生活相对接,深刻地挖掘和探究课文中的主旨思想和作者选词用句、谋篇布局的用意,以及作者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缘由。只有与课文中的这些生活相对接,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和文章写作与表达的高超艺术美。

(五)与读者生活相对接

读者生活主要是指写作者对读者的心理倾向和喜好的把握。董旭午认为,好的作家心里总是时刻装着读者,会想方设法地让读者喜欢自己的作品,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吸引力。课本中有许多课文体现了与读者生活的对接。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吸引读者阅读,先设悬疑,从我们一家人天天盼望叔叔于勒发财回家写起;又如,《项链》结尾处才告知读者项链是假的,不只是想更有力地嘲讽女主人公的虚荣,也是在巧妙地激发读者或痛快,或悲哀的心理。因此,董旭午强调,在教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者的身份和角度去品味作者写作的技巧,体验、感受课文的艺术美。

(六)与生活情理相对接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以物来比喻或象征人品质、品格的词语。例如,梅花象征诗人高洁孤傲和坚韧不屈的品质,黄昏、风雨象征恶劣的政治斗争环境,而菊花是隐者的象征等。董旭午认为,这些象征之所以会读起来那么的自然和贴切,主要是生活情理的缘故。陆游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句中的“天”大概与董老师讲的生活情理是一回事。在文学创作领域内,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我们几乎都可以找到情理依据。因此,董旭午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并与生活情理深度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文章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