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活化阅读教学:特点与意义

生活化阅读教学:特点与意义

【摘要】:由于生活化阅读教学关注的是过程,并不是直逼结果,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通过生活化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生活化阅读教学在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上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生活化阅读教学的特点

生活化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学生可能的生活,关注教学本身的过程。因而,它具有以下特点。

1.开放性

其是指在生活化阅读教学中,打破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封闭性,促使学生最广泛地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接受人类崇高情感的熏陶,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阅读能力的单一性,将文本涉及的生活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内容上的开放性,扩大了阅读领域,从而促使学生全方位地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的形成,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质量。二是时空的开放性。生活化阅读教学围绕某一生活话题,展开多主体、多向度、多层次的阅读教学对话,如与文本中的生活对话、与教师的生活对话、与伙伴的生活对话等,对话的内容追古涉今,甚至联系到其他学科材料,对话主体游移于文本、教师、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时不时地发生,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理解文本,甚至实现多学科之间的结合。

2.主体性

其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一种功能表现。它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选择上,主要受主体本人需求、动机和兴趣等因素的推动和支配,表现为能动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主体本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先行经验等因素的制约,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主体在功能上表现出的本质特征。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文本是知识的汇聚。学生在文本面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则是填充、矫正甚至取代自我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情感体验和主体作用。在生活化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探究阅读文本中的生活;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语文阅读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

3.过程性

这是针对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观念提出的,指在生活化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进而实现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问问文章所反映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问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依据,不仅要知道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更要追问为什么这样写,探寻有没有别样的写法等。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针对同一个问题分不同小组进行竞争性探讨,也可以将一个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交由几个小组协同讨论,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结合生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词中意象蕴含的情感。

4.创新性

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生活化阅读教学关注的是过程,并不是直逼结果,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通过生活化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在生活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用与生活相联系的方法去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这样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也就是说,生活化阅读作为一种创造性阅读,以对阅读材料的确切理解为基础,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建立新思想。

5.实用性(www.chuimin.cn)

生活既然是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那么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阅读教学,也必须立足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摒弃脱离社会生活现实的教条式做法。在内容上,强调文本表达出的真情实感;在形式上,重视实用性阅读文体的训练,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阅读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窗口,可以通过这一窗口对生活、对人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根据“教育是一个过程”的理论,阅读教学本身也是一个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也是一种现实的生活。生活化阅读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课本为主要媒介,挖掘学习资源,即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

(二)生活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1.学科教学意义

生活化阅读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理念的革新,丰富和发展了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拓宽了阅读教学的思路和内容。它比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更注重对文本信息的收集和内化,更注意对语感能力的培养和积淀,更强调对人文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积累、熏陶和感悟”的语文教育思想。

由于生活化阅读教学注重相关篇目在某些环节和内容上构成的内在有机联系,所以易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便于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另外,由于在向课外延伸时给学生划定了阅读和学习的轨道,避免了学生的漫无目的的自由阅读状态,因此,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和环境,又改变了以往语文学习过于狭窄僵化和散漫无序的局面。这种灵活多样、开放自由的新型课堂结构,使语文学习的天地变得更为广阔,形成了良好的大语文学习氛围。

2.阅读主体发展意义

章庆炳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观念必须从“人的建设”的高度来定位。因此,生活化阅读教学的着眼点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并且要克服传统教学所导致的残缺化、片面化、贫弱化,使学生走向全面化、完整化和丰富化。也就是说,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悟和理性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而不是用刻板的教学模式死死地束缚着学生的潜在能力。生活化阅读教学在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上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激发创新意识。生活化阅读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生活素材进行深入探究,使其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引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并通过讨论等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去和相关的课内外文章相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学生在这种兴趣刺激下自觉地去寻求语文学习的新路子,激发潜藏在学生身上的创新意识,有了这种创新意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与发掘才会更加深入,才会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形成良性循环,使这种阅读教学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二是形成良好的阅读和思维习惯。叶圣陶曾说过:“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生活化阅读教学把课文作为基本的研讨对象,但又不局限于课本,而是以课文作为基础向外延伸,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酝酿和提出问题,还是筛选和分析有关信息,都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去思考、去把握。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思维的发展,无疑是学生主体发展非常重要的个性品质。

三是促进学生多种语文能力的提高。由于在生活中需要表达和交流,这就锻炼了学生通过倾听来接收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有时要形成报告或论文,这就锻炼了学生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至于广泛涉猎,搜集信息资料,则锻炼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对信息选择、甄别、归类、推理等能力。这样,既有对传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提高,又有对分析、归纳、思辨等现代语文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