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塘栖公园一角,有一个小小的土墩,其西向一侧竖立着一块一米多高、西洋方尖式的墓碑,这正是民国年间塘栖镇长为纪念先贤而集资建立的元处士陈伯通之遗阡。以上诸事都获社会好评,劳勤余遂成为塘栖名绅。塘栖公园这块元处士陈伯通遗阡碑,史料没有记载。其中福王庄花园应是如今塘栖镇广济大街以西、墨鸭埭路以北、运河以南、圆满桥港以东这一片区域。......
2023-11-01
清代闺阁诗人赵棻有诗:
数椽茅屋小于舟,拘束无端学楚囚。
廿载昂藏曾未屈,可怜今日也低头。
茫茫海内孰知音,漫把幽怀托素琴。
相对不须愁四壁,胸中词赋即黄金。
赵棻,字仪姞,一字婉卿,号子逸,又号次鸿,晚年自称善约老人,赵文哲之孙女,赵秉冲之长女,清代乾隆至咸丰间上海人。20岁嫁给乌程汪延泽,人称汪赵氏。乌程汪氏是塘栖汪氏的族亲,塘栖汪氏曾有一曲园第宅。
光绪《唐栖志》记载,汪氏一曲园位于明代卓氏大空楼故址。此园北达市河,面临翠紫湖。为汪竹坡上舍(即明清两代的监生)课子处。园中有小于舟、容月轩诸胜。庭前有古柏一株,数百年前之物也。
关于栖水汪氏,《唐栖志》人物传有:
汪壬,字丽用,唐栖人,原籍新安(安徽徽州)。生平实事求是,尝开米肆于市。道光己酉(1849)大水,田禾受灾十分严重,但汪壬仍以平价卖米。那些极其贫穷者,根据其情还不收钱,乡人十分感谢他。里中有争讼之事,汪壬必设计排解之。舍药施槥(按:窄小的薄板棺材),矜孤济困,无倦容,无得色。咸丰庚申(1860)、辛酉(1861),粤匪(按:太平军)窜掠时,不逞者(按:指不逞之徒,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犯罪分子或是存心捣乱的人)黑夜行掠。汪壬招募健儿,创探船,有警以报,阖镇赖之以预避者无算。汪壬闲居课诸孙,皆入邑庠(按: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寿七十六。子道生、达生,有父风,能继志云。
清末民初,汪壬后人经营汪合兴酱园,家业兴旺。有汪澜,字步青,是清末秀才,还是个儒医,且医术高明。他给人看病从不收诊金,故在塘栖人中赢得好名声,塘栖人评镇上头面人物,有十大名人称号,其中将汪步青誉称为“四季平安”,其意是指塘栖有了汪步青这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儒医,全镇居民一年四季都能身体康健、平安和顺。
当年汪家在塘栖市河东侧市东街,从木桥东堍往南到蝙蝠弄口,20世纪80年代前镇上的中百批发部均是汪家原来的汪合兴酱园铺面,从蝙蝠弄进去,往东一直通达冯家弄,约180米左右,这一大片地界建有汪家的四进宅院及栈房和花园,其中最后一进是汪澜为儿子咏霓结婚所造的九芝堂,堂上悬挂的匾额是朝廷大吏所书。
汪咏霓即汪乃勋,号咏霓、啸庐,是塘栖文化名人,喜爱吟诗作画,超山海云洞侧摩崖石刻上镌有其诗。汪咏霓还主编镇上“棠社”文集。酱园生意破产后,汪咏霓开办过私塾,抗战时期又在镇上行健中学当过老师。
吴昌硕先生在塘栖的友人有多位,其中最相契的即汪步青、汪坚青兄弟。吴生前多次来塘栖,常到汪家,住在九芝堂,并曾为汪家留下了多副墨宝。
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塘栖市东街、东小河拆迁时,汪家宅院七只厅被拆,当时有人见过其中一进院子墙上还镶嵌有一方吴昌硕先生亲手书写的碑铭,惜被拆毁或流落他乡。
汪澜之弟汪坚青则从政,民国早年曾任塘栖市东镇镇长,塘栖商会会长,1933年11月曾担任吴昌硕先生迁葬超山的总指挥。日伪时期汪坚青隐退家中。1947年起任杭县修志馆馆长,是当年塘栖著名的文化人士。
汪氏一门迁居栖水较晚,从志书所载线索可知,汪氏应是在乾隆朝以后始从徽州迁徙塘栖。此时镇上因遭卓氏文字狱波及,兴盛数百年之文风已一蹶不振。风雨飘摇的朝代末世,塘栖仅只以一个表面繁盛的商业码头呈现在世人面前。(www.chuimin.cn)
此时,塘栖镇上明清两朝那些曾经兴盛一时的世家大族所拥有过的园亭别墅都已经没落衰败,仅剩的也成了新兴富商的私家后院(塘栖土语称“园场”)。而汪家先人从徽州迁居塘栖,经商发达后在塘栖置地造屋,成为新贵。家财饶富的汪家还和德清蔡家联姻,德清旧时有徐胡谭蔡四大望族,蔡家在清康熙间曾有蔡启僔和蔡升元两位科举状元。
从现有资料分析,塘栖一曲园应是汪壬后人汪澜父祖辈所建,故一曲园建造时间应在清代同光年间,光绪十六年王同在塘栖编成《唐栖志》时一曲园应尚存于世间。
一曲园建在明代塘栖卓氏东园大空楼故址之上,园中建有“小于舟”、“容月轩”等建筑。
其中“小于舟”之名应得之于元好问《东平送张圣与北行》诗:
梦里孤蓬雨打秋,茅斋元更小于舟。
无钱正坐诗作祟,识字重为时所仇。
千里谩思黄鹄举,六年真作贾胡留。
并州北望山无数,一夜砧声人白头。
“屋小于舟,人淡如菊”,正是古代读书人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文人情怀之表露。
庭院中那株存世数百岁的古柏树,应是明代东园中之遗物。
镇志记载的“此园北达市河,面临翠芷湖”一句则令人很难理解,因为塘栖市河位于一曲园西面,而大运河是在北面,距离更有250米以上,似乎距离太远,范围太大。会否是志书编撰者弄错了方位?
但光绪王同《唐栖志》中《街巷·东市街》则载:“口为东小河街,由马家桥侧进路至大鱼池罕,此地面山临湖,花柳争艳,有湖山之胜……为冯家弄,是汪沈氏世第。迢迢长道,达汪家兜及沙滩东石塘等处。按此长弄,即沈氏门道,内有且适园、东园、大空楼、山松斋等处。为汪沈弄,可通前墙门,汪家兜旧为沈氏住宅……”
根据此段文字叙述,“冯家弄是汪沈氏世第,迢迢长道达汪家兜”则符合前文“此园南面临翠芷湖”而“北达市河”的表述。这条市河就是流经塘栖的京杭大运河,因其穿镇而过,河在镇中,故亦被前人称为“市河”。
但一曲园故址的具体位置应在如今塘栖市河东岸、冯家弄步行街南段、东河小区范围之内靠翠紫湖区域为恰当。
有关寻踪塘栖古园林的文章
在今天的塘栖公园一角,有一个小小的土墩,其西向一侧竖立着一块一米多高、西洋方尖式的墓碑,这正是民国年间塘栖镇长为纪念先贤而集资建立的元处士陈伯通之遗阡。以上诸事都获社会好评,劳勤余遂成为塘栖名绅。塘栖公园这块元处士陈伯通遗阡碑,史料没有记载。其中福王庄花园应是如今塘栖镇广济大街以西、墨鸭埭路以北、运河以南、圆满桥港以东这一片区域。......
2023-11-01
盛唐时期,书法界出现了两位以写草书著名的大家——“颠张醉素”。“颠张”指的是张旭,“醉素”指的是怀素和尚。张旭精通楷书,草书最为出名。他的草书线条饱满厚重、笔势肆意放纵,开创了草书的新局面,被称为“狂草”。张旭本人也被后人誉为“草圣”。张旭的《肚痛帖》为草书六行,共30字,笔力刚劲,富有变化。据《书小史》等记载,怀素曾为了向张旭讨教书法之道,专程来到长安。......
2023-08-20
清代乾隆年间,塘栖镇东里仁桥北侧有牧牛村舍园林别业,园中有小山堂诸胜。著《牧牛村舍集》《学古集》。其《茗香诗论》,已刊入《知不足斋丛书》。诗画名应满,神仙路已通。有一天,是月明之夜,才华横溢又风流不羁的宋茗香饮酒大醉,不觉诗兴大发,欲仿效李太白醉捞明月故事,在昭庆寺前放生池中捞那水中之月,不慎堕入寺前水池之中,溺水身亡。据此可知,宋大樽是死于意外事故的。家人将其葬在塘北落瓜树桠埭。......
2023-11-01
卓尔昌生于明隆庆年间,应是沈洪芳同时代人,据此分析,沈芳应是沈洪芳的曾用名。灵秀笔墨生,古人相与期。文震孟逝于崇祯九年,生年63岁,故推断栖水沈氏“怀烟堂”之额应是文震孟50岁以前所书,最有可能书写于万历四十年前后。故应是沈修与文震孟的交往,文震孟才为沈家写下怀烟堂之匾额。沈椒羽的别墅怀烟堂是沈家在镇上的另一处第宅,明末清初时存世于栖水。......
2023-11-01
明代末年,塘栖北小河有清轨堂园第,堂在后世姚致和堂区域内。明末清初塘栖有女诗人贞女吴柏。幼年时,父母将其许配给永泰三峰山陈允璧为妻,17岁未婚而允壁病死,吴柏知诗文,明大义,决意不改。清轨堂是吴柏在塘栖镇上的住宅,清代中叶以后吴家后嗣将清轨堂卖给经商崛起的姚姓人家,即后来塘栖人所熟知的姚致和堂。寒食节过将谷雨,海棠白得像梨花。此诗证明了清康熙年间清轨堂尚属吴氏,并尚存于栖水。......
2023-11-01
在下一个拐弯处,我把一只脚放在陡坡松散的粗砂岩上,然后慢慢移动重心,要么保持稳定,要么就会踩着松散的石块,从托帕托帕悬崖上滑落。如果当时是白天,我感觉还有人样儿,那么托帕托帕之行是可控的。与此同时,未能完成“丛林狼双月100英里赛”让我难以释怀。甚至在我10月份生日的那个周末,还会有一轮满月,这是标准的“丛林狼双月”的前提条件。......
2023-10-19
由此可见,良好的材质和精湛的斫琴工艺是成就一张好琴的基本条件。《凤求凰》良质为“四美”之首。蔡邕从燃烧的炉火中抢救梧桐木,成就焦尾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优良的材质对琴的重要性。......
2023-10-17
明代塘栖乡贤沈楠,家有洛诵楼、独可亭园第。楠单骑诣贼,贼皆面缚悔罪,愿归农。而其直指秦也限例严,酷暑中南北万里,与日争路。妻徐氏早夭,不再娶。正在待命,终因高温劳累,竟一病不起。秦民悲思,士无贤愚共伤之。生死诚有数,亦自有地,独慊慊不获所慕而死耳。由此,我们可知沈楠是1578年7、8月间逝世于陕西耀州府的,时年仅42岁,那么往上再推42年,可推出沈楠生于1536年。故沈楠之生卒年为1536至1578年。长子沈朝焕,字伯含。......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