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寻踪塘栖古园林:茗香捞月宋氏牧牛村舍

寻踪塘栖古园林:茗香捞月宋氏牧牛村舍

【摘要】:清代乾隆年间,塘栖镇东里仁桥北侧有牧牛村舍园林别业,园中有小山堂诸胜。著《牧牛村舍集》《学古集》。其《茗香诗论》,已刊入《知不足斋丛书》。诗画名应满,神仙路已通。有一天,是月明之夜,才华横溢又风流不羁的宋茗香饮酒大醉,不觉诗兴大发,欲仿效李太白醉捞明月故事,在昭庆寺前放生池中捞那水中之月,不慎堕入寺前水池之中,溺水身亡。据此可知,宋大樽是死于意外事故的。家人将其葬在塘北落瓜树桠埭。

清代乾隆年间,塘栖镇东里仁桥北侧有牧牛村舍园林别业,园中有小山堂诸胜。主人为宋茗香。

关于宋茗香,光绪《唐栖志》有传:

宋大樽,字左异,号茗香,仁和人。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顺天举人,官国子监助教。所为尝异乎人,人不知其为何如人也。弱岁割股愈母疾,不治生产,让财于弟,以吟饮为志。《武林人物新志》应礼部试,屡报罢(落第),归不复出。母怜其老,命之曰:汝盍不出游,以广汝怀乎?遂游历径山、邓尉、天台、华顶、黄山诸处。戴笠狂歌,不复关虑世事。好饮酒,喜禅悦(按:佛教语,谓入于禅定,使心神怡悦)。醉中歌所作诗,及得意处,渊渊乎若奏金石。座客嗟赏,益大喜。趣酒,至浮数大白,仰天直视,击案狂呼,自古以为太白复生也。著《牧牛村舍集》《学古集》。《学古集》中拟古歌谣为《杂体》一卷、拟选题为五言古诗一卷、拟太白七言古诗一卷、拟王孟诸家为五言古今体诗一卷,人颇以摹拟少之。然其精微之音,忽若有梧,固非求媚于里耳者也。其《茗香诗论》,已刊入《知不足斋丛书》。生平精于小学文字,晚乃举其诗,古文删乙而弃之。德清陈斌撰《别传》。子咸熙,叙录四五十卷书,皆删弃之余耳。

胡重有《重过牧牛村舍,访茗香先生不值》诗:

里仁桥北卸轻帆,寺角林梢落日衔。

闻说吟筇湖上住,口看豫约袂重衫。

晚市迷离夹岸灯,云林堂近未教登。

多情记取塘西月,分照诗人两地曾。

胡重(1741—1811后),字子健,号鞠圃,又号曲寮居士,别署小书隐生、菊圃学人、书隐,原籍浙江钱塘(其先为甘肃安定县籍),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乾嘉间学者、藏书家。监生。工诗词,精于校勘,所著书凡十种。

周茗山冕,仁和人,有《赠茗香》诗云:

闻说天台去,归来兴不穷。

插身双阙上,得句万山中。

诗画名应满,神仙路已通。

读君新著作,何必赋兴公。

《自序》云:“宋茗香助教游天台,得诗甚夥。归述山水诸胜,并出诗刻图副见示,口占以赠。”王同按:“冕亦同里人,乾隆癸卯举于乡。”

王同按:“陈斌撰《大樽别传》云:乾隆己卯举人,则为乾隆二十四年,早丁酉十八年。考两浙南闱,皆无大樽名。其为顺天榜无疑。而《唐栖志》选举,亦曰丁酉。两存之,以俟考。”

宋茗香与当时任浙江学政、后任巡抚的阮元[1]是考订金石的好朋友。每次去杭州城,都居住在昭庆寺中。有一天,是月明之夜,才华横溢又风流不羁的宋茗香饮酒大醉,不觉诗兴大发,欲仿效李太白醉捞明月故事,在昭庆寺前放生池中捞那水中之月,不慎堕入寺前水池之中,溺水身亡。据此可知,宋大樽是死于意外事故的。家人将其葬在塘北落瓜树桠埭。阮元为他撰写了《国子监助教宋君家传》一文,述其生平:“其善行,如建义学,为粥食饿者,皆人所共见,而隐德不与焉。暇复遍游天台、雁荡、黄山诸胜,诗格益苍,大致宗太白,而乐府古辞,力追汉魏。尝自定其稿,曰:‘传者不在多也。’尤好奖掖寒士,而时与俗迕,故俗人见辄避去。嘉庆九年(1804)甲子四月五日,无疾卒于西湖寓舍,年五十有九。”据此可推知宋大樽生于清乾隆十年,其生卒年为1745至1804年。

官国子监助教的宋大樽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塘栖人,是当时镇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学士,所作之诗最著名,龚定庵(龚自珍)自幼即学其诗。

嘉兴于辛伯《灯窗琐话》一书载有:

仁和宋茗香助教大樽,诗豪健,宗青莲,自编《学古集》,诗仅百馀首,阅者每嫌其太简。杂见于他选本,知遗珠不少也。

录其数首。

《导引曲》云:

劝少年,怜青春,新愁旧愁愁杀人。愁何多兮乐何少,乐苦迟兮愁苦早,更有美人先我老。

五律《得徐溉馀水部还自塞上消息》云:

关外更逢关,山前复有山。

上天疑地尽,垂死竟生还。

泣断高堂梦,年摧壮士颜。

河流与归客,作伴到人间。

七律《歌风台》云:

威加海内气纵横,才是归来衣锦荣。

亭长已知天子贵,官家也起故乡情(www.chuimin.cn)

百年父老誇汤沐,一剑风尘话太平。

始信英雄是天授,文章犹冠汉西京。

七绝《前有一尊酒行逢金大作》云:

酒徒零落渺何之,独向春风把酒卮。

今日花前莫辞醉,相逢不是少年时。

宋大樽曾为吴焯作《径山游草题跋》,其跋文曰:

丁已春初,携西斋游径山。西斋得诗十余首,余仅得三首,欲作游记未果。归谓吴云颿,云颿出示其先人尺凫先生《游草》。盖得我心矣。亟劝付梓,并为西斋张一臂而呼也。后学宋大樽拜注。

文中丁已是清嘉庆二年(1797),岁丁已。年已52岁的宋大樽与好友西斋游径山,写有诗三首。今录其二首:

上径山

忽在白云上,如浮沧海中。

云消常作雪,天近但闻风。

谁问栖禅宅,曾为避暑宫。

道人偏笑客,何事入寒空。

宿径山松源庵

巢居此宛然,僧栖在松巅。

松花满禅榻,昨夜未曾眠。

忽又松风响,于时宜鼓弦。

遥知寺门外,吹绿菖蒲田。

杭州昭庆寺旧影

跋文中的吴云颿,时住杭城荐桥,他是清初吴焯的子侄,是他出示其先人尺凫先生《游草》请宋大樽题写跋文。

吴焯,字尺凫,号绣谷,钱塘人,善诗,喜藏书,藏书楼名瓶花斋,著有《径山游草》等。民国年间编撰的《杭县志稿五·古迹》亦载有:

宋氏思茗斋,宋大樽,字左异,号茗香,仁和塘栖人,工校雠,以手校宋山阴陆氏《尔雅新义》。乾隆四十二年(1777),癸卯举人,官国子助教,藏有丁龙泓入抄《云烟过眼录》(按:此句是指大樽思茗斋中收藏有西冷八字丁敬所抄的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子咸熙,号小茗,有《思茗斋集》。《借书诗序》云:先君藏书甚富,生前借抄不吝,熙遵先志,愿借与人,有博学好古者,竟持赠之。

宋大樽生有二子:长咸熙,缙云县训导,通经术;次时熙,杭州府学生员。其中咸熙,字德恢,号小茗,嘉庆丁卯(1807)举人,官至桐乡教谕。小茗学问渊源,清芬递扇,家富藏书,尝辑注《夏小正》剧,精核《耐冷斋诗话》传布艺林。担任文化官员任职桐乡时,还辑有《桐溪杂诗》,搜采甚博。

大樽之兄宋大荣,字月樯,号双桥,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举人,分发湖南,历署桂东、宁远县知县,长沙、永顺同知,补永州府东安县知县,调署宝庆、邵阳县知县。

侄宋成勋,字力臣,号仲海,大荣子,嘉庆十二年丁卯科举人,官会稽县训导,升石门县教谕。

侄孙宋肇昌,字幼海,宅在塘栖镇东跨塘桥北侧。20岁中道光己未科(1835)举人,任分水县训导。丁未(1847)成进士,官甘肃张掖知县。又任过石门传贻书院讲席,咸丰十一年冬在杭城协同官兵守城,抵抗太平军,十一月二十八日城陷,骂贼而死。同治丙寅年,詹事孙贻经以幼海死事入告,朝廷赠恤,荫一子云骑尉世职。墓在塘南李家桥东面,西塔洋西首的秀才河。

关于牧牛村舍在塘栖的具体位置,镇志记载是在三分桥北。而胡鞠圃诗中则指“里仁桥北”,再根据“寺角林梢”一句分析,牧牛村舍故址应在三分桥东北侧清流寺北面,如今塘栖三分村南侧区域之内。

跨塘桥旧影,供图俞国隽

[1]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大学士、太傅,谥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