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道光年间塘栖韩应潮筑“蒹葭水榭”。据以可知,韩氏蒹葭水榭建成后,曾向文友征集诗文。超山为屏湖为镜,天然图画难描摹。其族叔韩崇本也有《为琴溪宗侄题蒹葭水榭图》诗:避俗远尘市,忘机订鸥鹭。韩琴溪《蒹葭水榭用徐野君前辈东小湖诗韵》诗:莲花插座妙新裁,良友携樽水榭开。琴溪二兄饯饮于蒹葭水榭,指斯图索题,醉赋二绝以应。在蒹葭水榭中吟诗觞酒,为一时之胜。......
2023-11-01
明清两朝塘栖有望族张氏。据方志记载,栖水张氏,先世凤翔,自宋循王俊扈驾南渡,世历显仕。张俊逝世后,子孙迁居黄鹤山南之槎溪。至明初洪武年间,有张舆,字行中;张辂,字行素兄弟二人迁居于塘南白华漾侧,后世称此村为张家坝。后嗣有张昊,字子钦,一字敬所。嘉靖二十四年举人,官河南舞阳知县。
明清两代张氏一族显达之先贤,除了张舆兄弟外,《唐栖志》还载有:
张近思,字仁甫,号景星。太学生,仕光禄寺署丞。天性孝友,酷有父风。万历戊申大水,饥民流亡载道,盗贼蜂起,居行患之。近思请抚按两台宪,派兵巡逻,以时警卫,里井赖安。又设粥厂,平合市价,倾万缗佐此大役。有司旌其门,勒石“识德”。比之庚桑,而近思夷然不屑也。生四子,鸿举、凤举、鹏举,长子鸿举,字紫羽,崇祯十二年壬午副贡。仕延年通判。鸿举之子张吉,康熙戊午举人。孙张曾,科贡。人才不替,皆积德所致。
白华漾一侧的张家坝桥
张凤举,字季祥,是张舆第九代孙。为人性慷慨,当时正值鼎革草昧(按:此特指改朝换代,时世混乱黑暗),有官舫差船晚泊唐栖,倚持差使,横索夫役物件,得不到满足即捆绑镇民拷打。沿塘居民苦不堪言,张凤举激于义愤,向上举报,始获严禁,民赖以安。因当时未勒石,官差故智复萌。到了顺治十六年间凤举仍以旧案遍诉大吏,复饬勒碑永禁。一镇感之。后岁久法弛。康熙二十六年间,文学夏雯等复拈呈凤举旧案,诉于当事,重立禁碑,至今里无差累。张凤举子张旟(音yú),字君俞,是康熙年间拔贡生。孙应、烈,雍正癸卯举人,琨岁贡生。
又有张又良,字重明,是天启甲子科副贡,子孙发达。
入清后有张颖,字以修,顺治戊子科岁贡。
张江洪,字此韩,顺治间岁贡。
张吉,字王士,康熙十七年戊午科举人,他是张鸿举之子,张近思之孙。
张旗,字左斗,康熙丙寅科拔贡。
张兆琼,字液飞,康熙五十六年丁酉举人。
张应烈,字遂玉,雍正元年癸卯恩科举人,是张凤举之孙。
张大宗,字晴墅,雍正七年己酉科举人。乾隆元年丙辰科进士,授翰林,官至安徽寿州府知府。
张旟之子张琨,字玉田,乾隆年岁贡。
张琨子淦,字崙发,乾隆年岁贡,子迎煦。
张笃,字圻伯,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拔贡,官江苏知县。
张官始,字襄书,号抑斋,生有夙慧。相传,当其将要出生之时,其父重明公梦四人肩舆,一老僧云:天童来访。排闼直入。其父知道此儿不是平庸之辈。顺治十七年庚子举人,壬子选绍兴府教授,庚申入国子监助教,己巳转户部主事,庚午升河南司员外,辛未升山东司郎中,辖奉天诸事。有犯罪发配尚阳的人,必由之。囚犯羁押所居的牢房,污秽潮湿,染病多死。官始葺宇舍,延医药,冬给毡棉,全活甚众。壬申出任吉安知府,民顽胥蠹,很难治理。官始到任后,即裁革陋例十余条,凡病民者,悉勒石永禁。居官淡泊,署稀仆从,侍无媵姬,餍食粗粝,不啻苦行头陀。人初疑其矫,讥其啬,久而信服。遇大案,必反复推鞫。求生不得,浩叹久之。不三年,超释者几百辈。汰冗役,矜孤贫,民无差累。属员或稍不职,从容面诘,仍培护之。治理公务,必敬诚。署中有补过堂、知非室、慎独斋、内省庵,提斯警惕。后由他事波及,罢职。士民乞留,商贾罢市。去官日,士庶号呼章门的人有成千上万。官始止之,恐涉沽誉。民感之,建祠立碣,事详李振裕《去思碑》。官始单车归里,缟服蔬食,喜交方外。尝主祗园精舍。七十四岁卒。
张淦,字崙发,号雪涛,仁和贡生。幼以孝称里中,深究世故,沉敏嗜学。入清朝嘉勇贝子福公尤爱敬之,总督云贵川陕,皆与俱。所条画入奏,辄报可。凡四入福公幕,从征台湾,赴镇南关,督安南国王入朝。前后在公幕凡十年。最后应两广总督觉罗吉公庆复聘,随剿黔粤逆苗。至西隆州渡红水江,磨盾草檄,横槊赋诗,穷边绝塞,笔墨横飞,诗多铙歌笳吹之音。以劳得奏请优叙,赏给七品中书衔,朱批“再加一级亦不妨”。盖从游福公幕时久,已名达天听也。凯还病作,乃归。不复出。榜其庐曰:“舣查”。喜口授他人书,如熟读背诵者然。尝自题《艺香双影图》云:“幡然两鬓笑衰迟,转悔从前意念痴。幸不捉将官里去,相看还剩老头皮。”著有《之万集》《艺苑丛谈》二卷。曾大父凤举,祖旟,岁贡生。父琨,仁和学生。张淦生二子长春煦,早卒。次迎煦,字邹谷,号晴崖。仁和贡生,官至广东知府。
张迎煦,字邹谷、号晴崖,仁和贡生,官至广东知府。有《从戎草》《读书楼诗》。晴崖从尊甫雪涛中书佐两粤吉制府幕,随剿黔粤逆苗,跻峻坂,触瘴疠,羽檄旁午,皆手任之。事平叙功,由功贡生官孝丰训导。嘉庆九年(1804),浙抚阮公刊《铁抚军保所上八旗诗》时,晴崖秉绎孝丰缴司监,刻集凡一百三十四卷,四阅月而工竣,厕名简未,时论荣之。调慈溪定海教谕,迁知府,擢郡守而终。
纵观以上,张家十数代人,历时300多年,读书传家,虽所任官职均不甚显耀,但代代有仕宦,有不绝之簪缨。
张家在塘栖曾有过多处园亭别墅。
除了张半庵父子的横潭遂初草堂、卧痴楼,还有张鸿举的五云阁。
而张家最早的别墅园亭则是竹素堂。
竹素堂,一名三径园,旁有深斋,内有大雅堂。
竹素堂,在市河月波桥西南侧(一名三径园)、园为张存竹公故业,主人张半庵。
竹素堂左边的深斋别墅,内有大雅堂,是张氏家族创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主人是张半庵侄张官始,字襄书,号抑斋。顺治庚子举人,选绍兴府教授,国子监助教,户部主事,河南司员外,山东司郎中,官至吉安知府。(www.chuimin.cn)
《栖里景物略》记载:深斋的位置在塘栖市西街吴家弄,后世王氏祠堂址。关于此园张氏后嗣张有道曾说过:“园为宋存竹公故业,积石累山,工费繁侈。堂极宏敞,轩榭精深,先介石公绍之于前,兄重明复续之于后,遂为吾家最胜之所。”
清代初年卓天寅火传有《都下忆与襄书、虎文、玄胖深[崧]斋夜话》诗”
向晚垂堂坐,高凉竹径知。
暮云生瑟瑟,初月故迟迟。
桐片寒千乳,茗园斗一旗。
故乡沦落梦,烟鸟费相思。
徐士俊有《过竹素堂见桐花落地》诗,后注“即姚致和祠堂”:
闲来剥啄未开门,深巷桐花覆短垣。
记得去年当此日,竹风扫榻绿蕉繁。
《栖里景物略》是横潭遂初草堂主人张之鼐(号半庵)撰著于康熙初年,当时并未梓版,故到了清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张半庵之原书已久佚。半庵之第五代从孙张迎煦从同里邵兰生处借得抄本,花费铜钱四千文请人重抄,分装四册,藏于家中。而邵兰生的古抄本于庚午年(1820)春天则因火灾被烧掉,故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是张迎煦出资请人所抄之存世孤本。
上述徐士俊《过竹素堂见桐花落地》诗后“即姚致和祠堂”的注释可能是嘉庆时张迎煦重抄时所注,据此可证明最迟至嘉庆朝后期竹素堂、深斋、大雅堂等张氏故业已经改换门庭,成了致和堂姚家的产业了。
关于清代塘栖姚致和堂,主人姚湘(1764—1832),字宝田,贡生。
光绪《唐栖志》记载,姚湘先人姚振麟曾得奇药方,制成的痧药专治瘴疠霍乱。自此,塘栖姚氏世以奇药济世,姚丸之名驰名海内。(见《两浙輶轩续录》卷二十五)。
姚家的致和堂药店创办于明末清初,地点在塘栖镇的北小河畔。当时规模不大,到了姚湘手中,将祖传奇方发扬光大,入夏,更制圭乘细粒,宛似紫金,尤称神效,为栖水著名之品。紫金锭、行军散,因疗效显著,声名远扬。姚致和堂的痧药,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成为商家外出之必备物。相传,姚家所产“紫金锭”“行军散”为清代贡品,治瘟疫特为灵验,“凡触不正之气、绞肠、腹痛、呕吐、眩闷欲绝者,灌以厘许即苏,诚金丹也。”嘉庆十年(1805)、道光三年(1823),浙西大水,灾后多疫。姚湘出资赈灾,并自制痧药疗民,被救活者不计其数。姚氏致和堂之药虽名扬天下,但姚湘为人淡泊,热衷于乡里的慈善事业,资助贫寒、修路办学,被当时的浙江巡抚阮元推为巨德长者。
姚致和堂五开间门面,位于北小河街的致和堂弄内。致和堂之匾额,由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柜台悬挂着“修合无人见,诚信有无知。丹丸无认识,出门不退换”的店规。大厅走廊挂有“博世济民”的金底花匾。两柱抱联:“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世间百年旧家无非积德。”是清代塘栖人兵部侍郎夏同善所书。堂内有清代浙江巡抚彭玉麟所书“真实不虚”匾额。
连清朝的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宝鋆舟过塘栖时,也连连感叹道:“买姚致和痧气等药,货此非止一家,不知谁为真伪也。”(《文靖公诗钞》卷二)近代以后,致和堂到上海市开设分号,并在广告纸上刊明“自造真正塘栖痧药”。民国年间名绅劳少麟从北平返里时,为了表彰其母姚氏(致和堂之女),请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书写了“诵芬传世”一匾,后被悬挂在致和堂药店的大堂之内。
根据陈墉所撰《姚氏祠堂记》一文记载,道光七年(1827),姚湘续修《姚氏族谱》《家规》,并买下镇上卓家的废圃建姚氏宗祠,又买下镇上张家的竹素堂、深斋、大雅堂等张氏故业,重建或改建成为竹素堂、耘谷亭、停月楼、露滴池等园宇胜景。
姚家祖上自余姚迁仁和塘栖,至姚湘已有十代。首迁祖姚易斋,第五世名姚振麟,官司马。宝田曾祖父姚杏,祖姚英,父名姚际唐。长子姚埙伯,次子姚芳谷。因姚氏族谱失修百年以上,故姚湘续补家谱,振兴了姚氏家族。
据此推断,塘栖姚氏应是明代中期迁居塘栖,是塘栖数百年之旧族。姚湘发家后,买入邻居卓家荒废的、无人管理的旧园林,这片地方就是从前张氏深斋、大雅堂、竹素堂园第,张家卖给卓氏,卓氏因无力经营,道光七年前后又卖给了姚湘,姚湘在这里建造了宗祠,又在祠前建花园,并有北小河一湾绿水环拥,颇有阳宅之钟秀处,是一方能基业永固的风水宝地。
姚湘逝世后,家人并没有将其入土安葬,而是将其灵柩停放于茅家圩。(见陈墉《卓庐文稿·撰姚君行状》)
姚湘孙辈有姚六吉,字于谦,号西豪,是咸丰辛亥(1851)举人,官同知。他生有三个女儿,其中二女儿嫁给了著名国学大师俞樾的二儿子俞祖仁,生子俞陛云是光绪二十四年探花,所以塘栖致和堂姚氏是俞樾的儿女亲家。当年俞樾往来于苏杭道上,路经塘栖每每经停于亲家姚致和堂内。俞樾在光绪年间曾为《唐栖志》作序:
唐栖者,仁和一大镇也。名虽镇实与小邑等。其北属德清,则余与有桑梓之谊,以镇之旧家有姚氏者,余与有连。余苏杭往返经由其地,往往越宿而去。
到了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塘栖,姚氏家人外出逃难,唯伙计谢明可一人留守老宅,致和堂等处基本上被焚为平地,谢明可在大火中舍命抢得一沓账簿。在战乱后姚家依凭此账,讨得旧日的钱款,才得以重振,到清末时,重建了致和堂药店和姚氏宗祠,致和堂药店又粗具规模。姚家不忘义仆之恩,此后每逢祭祖,必同祭之,姚家人还邀请亲家、著名国学大师俞樾(曲园)为谢明可撰写了生平传记,使谢明可老人这样一个平凡之人,借名家之笔而得以不朽。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姚致和堂第宅集张氏园第之胜,成为后来塘栖备受瞩目的私家园林。
今天塘北六宝村还耸立着姚致和堂那座“文革”中被当地造反队挖开的姚氏家族残破大墓。墓旁菜地上有散落的墓砖,砖上铭文是“大清嘉庆拾七年”字样,嘉庆十七年是1812年,镇志记载姚湘逝世于清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故比砖块纪年晚了19年。根据村中老人讲述此大坟挖开时,内有四口棺木来分析,此墓应是当年塘栖富甲一镇的首富姚湘的长眠之地。
有关寻踪塘栖古园林的文章
清代道光年间塘栖韩应潮筑“蒹葭水榭”。据以可知,韩氏蒹葭水榭建成后,曾向文友征集诗文。超山为屏湖为镜,天然图画难描摹。其族叔韩崇本也有《为琴溪宗侄题蒹葭水榭图》诗:避俗远尘市,忘机订鸥鹭。韩琴溪《蒹葭水榭用徐野君前辈东小湖诗韵》诗:莲花插座妙新裁,良友携樽水榭开。琴溪二兄饯饮于蒹葭水榭,指斯图索题,醉赋二绝以应。在蒹葭水榭中吟诗觞酒,为一时之胜。......
2023-11-01
20世纪30年代塘栖界河图清代康熙间,塘栖有名士宋琦,王同《唐栖志》有其传。宋受谷居界河云深草堂,堂内有橘颂轩,面山环水,古木交荫。宋氏为栖水望族,其族自宋末元初即已迁居塘栖。烛跋更阑人未静,烟云落纸为余留。篱外屐因寻菊至,邻家船为采菱开。此外,李邺嗣《杲堂诗文集·杲堂文续钞》卷四载有《宋母某太夫人五十序》一文,这是一篇为塘栖宋受谷母亲50寿诞所写的寿序。从以上记录“云深草堂......
2023-11-01
文中所述“樾馆之书,竹里之著述”正是指吕氏樾馆藏书楼及卓尔康在界河村竹里馆之著作。今天的我们,只能凭借前人留下的诗文和典籍中的零星记载,试着来寻找塘栖吕氏和吕园的有关史迹和故事。塘栖吕氏始祖吕义,字仲伯,号东谷,明初官修职郎。吕义逝世后,当时统领东南军政,被朱元璋封为信国公的汤和为他书写了墓碑。镇志称其是“吕氏之豪杰士”。......
2023-11-01
在今天的塘栖公园一角,有一个小小的土墩,其西向一侧竖立着一块一米多高、西洋方尖式的墓碑,这正是民国年间塘栖镇长为纪念先贤而集资建立的元处士陈伯通之遗阡。以上诸事都获社会好评,劳勤余遂成为塘栖名绅。塘栖公园这块元处士陈伯通遗阡碑,史料没有记载。其中福王庄花园应是如今塘栖镇广济大街以西、墨鸭埭路以北、运河以南、圆满桥港以东这一片区域。......
2023-11-01
明代塘栖别墅园亭中有“南楼”“柳堂”“鹤隐楼”园第,其主人为镇上望族胡家。可证明胡心得在福建任职时的活动。塘栖历史上,明代官至巡抚的有二人,胡心得和钟化民,两人逝世后都赠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经巡按御史吴楷告变,万历皇帝命鄂境严兵戒备,防止击杀大臣的罪犯外逃。闹事诸人自忖难和官军抗衡,事态始未扩大。凶犯和带头“劫杠”者因而落入法网。事件平息后,胡心得又提出建议分别处置,不可滥杀无辜。......
2023-11-01
清代乾隆年间,塘栖镇东里仁桥北侧有牧牛村舍园林别业,园中有小山堂诸胜。著《牧牛村舍集》《学古集》。其《茗香诗论》,已刊入《知不足斋丛书》。诗画名应满,神仙路已通。有一天,是月明之夜,才华横溢又风流不羁的宋茗香饮酒大醉,不觉诗兴大发,欲仿效李太白醉捞明月故事,在昭庆寺前放生池中捞那水中之月,不慎堕入寺前水池之中,溺水身亡。据此可知,宋大樽是死于意外事故的。家人将其葬在塘北落瓜树桠埭。......
2023-11-01
所居别墅曰“一曲水”,在王庄基,为范氏旧圃。)所以位于福王庄基的一曲水园林正是在今天的塘栖中学范围之内。此段按语是《唐栖志》作者王同所注,说明绿野庵与陆鸣皋读书处陆庵是在同一处地方,据此可知一曲园的大祗位置应在王庄基北侧。据此可知,康熙廿六年春天,年已69岁的造园大师张熊在塘栖改建了卓次厚的传经堂和陆鸣皋的一曲水,又建造了金张之弟金子尤的一处园子,使这些别墅园亭成为吸引文人雅士诗酒高会的名园精舍。......
2023-11-01
清代康熙年间,塘栖有群玉斋园林,主人是沈元琨。小筑三楹,额曰“群玉”。群玉高斋,乃吾友沈子瑶铭所构也。根据以上文章中透露的蛛丝马迹,判断沈元琨是明末崇祯至清康熙间的人。而群玉斋在塘栖的具体位置应是在俞家舍柳堂东侧,为今天沙目港与石目港之间,大抵位置应在今天塘栖第三中学区域之内。......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