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寻踪塘栖古园林-徐野君与雁楼之旅

寻踪塘栖古园林-徐野君与雁楼之旅

【摘要】:雁楼是徐野君晚年读书生活的居所,崇祯初年野君参加复社,并在塘栖组织文人诗会,在雁楼中接待四方学士同道。孙尔焜有《至栖水访徐野君兼订社约》诗。纪伯紫有《寄徐野君》诗:三十年来别旧游,天涯风雨梦悠悠。徐野君在文中说自己家境贫寒,所谓雁楼,仅是局促狭窄的一间小楼,他自称“雁楼之外无他地,读书之外无他事”。这是真正的人与自然之和谐,而这也是野君要将小楼命名为“雁楼”的原因了。

雁楼位置示意图,黑线内是古横潭界线

徐士俊(1602—1681),原名翙,字野君,号三有、无双,又号紫珍道人、西湖散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徐家世居塘栖镇东十里之渌溪陆郭里,俗称落瓜里。野君少奇敏,好读书,至老勿倦,于书无所不读。

徐野君生于官宦世家,20岁后(大抵时间为崇祯三年)补杭州博士弟子席,更名士俊,娶漳溪沈氏为妻,育有二子,名字一为笙,一为瑛,另有一女。

野君才华横溢,著述充栋。他好乐府,工杂剧,对文学、戏曲、音乐、绘画皆有造诣和成就。《杭郡诗辑》称其:工杂剧,所撰著作多至六十余种,佳者欲与王关马郑(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元曲四大家抗手。现存仅《春波影》《络冰丝》两种于《盛明杂剧》中。《春波影》演冯小青夜读《牡丹亭》感伤而死故事,焦循《剧说》称“演小青故事为传奇者有《疗妒羹》《风流院》两种,当以徐野君《春波影》为最”。

野君是西泠文人,工书画,诗文跌宕自喜。读书日有程课,至老不倦,年近八旬,貌如婴儿四方才士常主其家,著有《雁楼集》《三百篇鸟兽草木记》《云涌词》等十数种,达数十卷著作传世。又辑有《五君咏》《杭郡诗辑》《清画家诗史》,皆其知交中善画而已逝者的名作,诸如杨澍(上吴)、周跋(大赤)、孙鹤(霞骨)、沈洪芳(椒羽)、赵养志(修虔)等人。又与顺治时的陆进合编《西湖竹枝词续集》。《四库总目》中有《尺牍新语》二十四卷,系与汪淇所共撰,是塘栖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文化名人

徐士俊逝世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享年80岁。

野君是13岁(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随祖父鹤南公从镇东陆郭里(今龙光桥)徙居到塘栖镇上的。当时徐家在镇上的居宅已难以考证。乾隆何琪《唐栖志略》有:“雁楼,徐士俊野君筑。”光绪王同《唐栖志·园亭别墅》有:“雁楼,在横潭之北,徐野君读书处”的记载。

横潭,后世称为圣堂漾,其地位于古镇正南方,范围东起八字桥,西至牛滩、墨鸭埭,南至今天的乐苑小区、镇政府北侧;北至西小河街,原哑子弄口安乐桥往西直至圣堂角沿岸一带,周遭水面均称横潭,其东西长约500米,南北最宽处有150米左右。

野君所居雁楼的具体位置,应是在圣堂角隔河西面,旧时的牛滩上。牛滩偏北往仓桥方向是旧时文昌阁。张半庵《栖里景物略》有载:文昌阁是清初癸已,顺治十年,由奉真院道士沈东白募建于圣院西偏。沈椒羽为写《重建文昌阁宫疏》。此文昌阁至清乾隆末失修坍圮。民国时期镇上丝商陆兴波在文昌阁故址上建起深宅大院,当时院外有竹园地,沿岸有槿树篱笆围护。

雁楼是徐野君晚年读书生活的居所,崇祯初年野君参加复社,并在塘栖组织文人诗会,在雁楼中接待四方学士同道。乾隆《唐栖志略》载:“时栖里有诗社,四方才士常主其家,晚年辑其所作诗文,曰《雁楼集》。”

孙尔焜有《至栖水访徐野君兼订社约》诗。

纪伯紫有《寄徐野君》诗:

三十年来别旧游,天涯风雨梦悠悠。

新诗乐府传桃叶,定本名山署雁楼。

紫塞相逢回白首,黄冠何日往丹丘。

最怜垂老犹为客,鹦鹉洲前拟放舟。

张纲孙有《送徐野君先生归栖水、兼与沈瑶铭》诗(诗见《春及堂中醉长歌——陆鸣皋的一曲水园圃》一文)。

关于雁楼,徐野君有《雁楼记》一文传世,文中写道:

予家贫,不获数亩构高斋画阁,花径竹垣,仅促膝小楼一间。又与内子共之,名曰雁楼,良有以也(按:确实是有原因的)。性爱书不能多购,得意者若干卷,朝夕随身。雁楼之外无他地,读书之外无他事。楼中不堪植名花异卉,则就小瓶点缀一二枝。春日横窗,花气满案相对,读陶令《桃花源记》,别有天地,非复人间。壁间置素琴一张、紫箫一枝、名人山水画一副,杂以小样吴笺,随意粘玩。雪月之际,煮茶问字。或小酌半酣,则以解酲(按:消除酒醉)汤佐之。雁阵翩翩,从天外来相与闲理冰弦,若不胜清怨者,则又信斯楼之与予有缘,而无暇他构也。然予性嗜整洁,残红乱翠,往往混入案头,颇以为恨,究不失共之之意耳。作《雁楼记》,铭以八言:

毛羽不丰,聊寄一枝。

秋风夜月,忽焉高飞。

雕骓鸣雁,永矢勿移。

晦明寒暑,尔楼是知。(www.chuimin.cn)

徐野君在文中说自己家境贫寒,所谓雁楼,仅是局促狭窄的一间小楼,他自称“雁楼之外无他地,读书之外无他事”。虽然生活清贫,无场地也无财力种植奇花异卉,但主人仍不失文士风雅,在瓶子里插上一二折枝,点缀时景,却也能鲜花芬芳,花气熏人,满盈书案。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更是别有意趣、非复人间了。只要读书吟诗,就是雁楼主人最惬意幸福的快乐时光,楼中置素琴、紫箫、名人山水,杂以小样吴笺,随意粘玩。雪月之际,煮一壶清茶,深研学问,或举杯小酌,直至醺醺微醉……句中“小样吴笺”是流行于明代的一种笺纸,制作精美,相当于后世文人所用的印有斋号图案的特制信纸。文徵明《雨窗闲录杂题诗》有:

虚斋日午酒初醒,残墨余香宿砚屏。

小样吴笺莹似雪,自临南牗拓黄庭。

从中可知,此时的野君生活虽然困顿,但他精神世界却是富有的。在小小的雁楼中,主人与陶潜对话,与雁阵共鸣,又有夫人陪侍,更有茶酒与诗书。文中的主人是文人之真风雅,还有的便是那安贫乐道之淡定。这是何等洒脱的文士情怀啊,故野君是真名士也!

雁楼位于风景秀丽,碧波荡漾的横潭西北侧,每当春秋两季大雁迁飞,雁阵翩翩,雁鸣声声。这些通灵性的生物“从天外(飞)来相与闲理冰弦,若不胜清怨者”,甚或还有那“毛羽不丰”的雁鸟会在楼前屋后树枝上栖息。故野君要发出“则又信斯楼之与予有缘,而无暇他构也”的感叹了。这是真正的人与自然之和谐,而这也是野君要将小楼命名为“雁楼”的原因了。

史载:“徐野君性坦易,不与人忤,每遇能文章者,与言文章;晓音律者,与言音律;善琴、弈、丹青诸艺者,与言琴奕丹青诸艺。暇辄独行村落,山巅水涯,所遇村人如樵翁、渔叟、牧童,亦与周旋,终日无倦色。”

故人世间能如徐野君这般多才多艺,又襟怀坦荡、风趣磊落者实是少之又少的。

野君出身于官宦世家,人称渌溪徐氏,但野君一房万历年间已经家道中落。他从崇祯三年(1630)初次参加乡试,直至崇祯十五年(1642)第五次乡试,皆未中试。此后,明清易代、山河改色,野君思效忠故国,自此绝意仕进,甘做遗民。生活虽贫穷困顿,但依然坚持读书人的原则,坚持操守,不食周粟,当属人格高尚。

徐野君逝世于清康熙二十年,活了80余岁。他的一生,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众多丰富又宝贵的文化财产,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

野君有咏竹词《丑奴儿令·咏竹》:

琅歼几竿参天了,移向窗前。刻划诗篇。赛得胶东五色笺。

醉问此君君不应,却也萧然。个里茶煎。剖入空山会引泉。

近年经家乡学人考证,徐野君雁楼故址位于原先塘栖圣堂角西岸,里人俗称牛滩的地方,是今天西小河街圣堂漾农贸市场西北侧,塘栖镇第一幼儿教育集团丁河园区即是建在雁楼故址之上。

诗曰:

乱山千叠正横江,野君倦游归故乡

壮岁十度征客老,栖溪露寒水云凉。

横潭雁楼咏年光,琴声瑟韵入篇章。

菱花辑得三样笺,读书堂上松菊香。

雁楼排就春波影,词统婉约更豪放。

如坐春风饮醇酒,徐卓晤歌醉草堂。

数梦茅庵悟前身,月明故园在何方。

挥泪裁诗旧国梦,留与后人续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