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寻踪塘栖古园林-故人樽酒相欢处

寻踪塘栖古园林-故人樽酒相欢处

【摘要】:金峤庵与友人唱咏,写有《卧渔楼小集诗》若干首,以下摘录数首:清代奉真观故址《卧渔楼》:木末云归雁阵寒,故人樽酒此相欢。据此推测金峤庵逝世于康熙廿年以前。此奉真观,一名斗姥宫,因区别于水北西街的北圣堂又称为南圣堂。至明代洪武年间,天师张某过塘栖,又将奉真观之名题为“显教院”。至弘治中,道观已年久失修,并已坍圮。

光绪《唐栖志·园亭别墅》载有:“卧渔楼,在横潭之北,奉真院之东,金峤庵填词处,有《峤庵小词》《卧渔楼诗集》。”

楼名“卧鱼”,应是用了吕尚隐居、垂钓于渭水的故事,其意是指贤才隐居待用。

金峤庵即塘栖金长舆,字虎文,又字载师,号峤庵,工吟诗。他在塘栖筑卧渔楼为登临眺咏之所,楼在横潭(圣堂漾)北面。

康熙年间张半庵所辑《栖里景物略》卷之八则载有:“卧渔楼,金子峤庵眺咏之所也。在横潭之北,奉真院之东,讲读之暇,即登此楼,一二同人飞觞拈韵,留眺览焉。峤庵擅词,有《峤庵小词》若干卷,已行于世。《卧渔楼诗集》若干卷,惜未梓而没。”

里人徐野君先生序其楼曰:“四顾云山蔈(biāo)藐,半溪烟影朦胧,桃花岸上蝴蝶争飞,杨柳枝边蜻蜓夹舞,一旦置身空碧,端具补天浴日之才思尔,高卧茆茨,亦鲜水落石出之慨。”

金峤庵与友人唱咏,写有《卧渔楼小集诗》若干首,以下摘录数首:

清代奉真观故址

《卧渔楼》:

木末云归雁阵寒,故人樽酒此相欢。

高歌对月怜同调,短发簪花懒正冠。

十载风尘余病骨,半生心事托渔竿。

从今六合长高卧,好把秋光取次看。

《九日次寒上人韵》:

楼高百尺愧陈登,啸傲群流赖友朋。

但使黄花能醉客,不嫌绿酒暂留僧。

《默堂诸子走雪投诗,遂登卧渔凭眺,时范子将返吴门》

歌泣浑无赖,拚期汗漫游。

坐花应秉烛,踏雪共登楼。

酒带余酲放,诗依旧韵酬。

明朝江上客,还忆剡溪舟。

又与翁绍掀允赞、韦人凤、程霖雨三、丁介欧冶、卓方水、胡天牧、张开先等结社唱和。金峤庵写有《薄暮同翁允赞村南眺望》诗二首:

其一

秋光入暮转萧森,路出溪南曲径深。

自分幽寻成独往,却怜倾盖有同心。

低徊共说名山业,懒处还羞梁父吟。

数日君归南浦去,不知谁共此登临。

其二

秋郊携手话纵横,逸兴闲情处处生。

雀窜暮田知稻熟,林疏隔水见人行。

浩歌遥接空山响,野渡频来欸乃声。

相对不知日又落,拈将好句正轻晴。

又有《集且适园得游字》诗曰:

竟夜寻花醉,连朝续胜游。(www.chuimin.cn)

鸟啼三径寂,风动一林幽。

得句仍依韵,行觞更举筹。

浮生长似此,何必慕丹邱。

日涉园成趣,沉酣酒破愁。

花前无主客,物外足遨游。

琴入茶声细,香侵诗句幽。

侧身天地内,只此傲王侯。

《会心堂同人雅集,即席送范斗襄还祖将军幕》诗:

几日春风返阖阊,故人樽酒肯留余。

半生踪迹空弹铗,千载功名暂曳裾。

得意漫夸新甲第,抗怀须念旧诗书。

少年同学多应在,老大迂疏独愧予。

另外《西湖竹枝词》也收有一首金峤庵的词:

十里西湖镜面开,马蹄日日过楼台。

春光老去无人管,乱掷金钱买不回。

此词主旨乃劝谕世人珍惜光阴,莫虚度岁月时光。翁绍掀允赞有《同金载师秋郊晚步》诗:

人家十里水纵横,闲步秋光兴自生。

野径寻僧双屐冷,板桥看竹两人行。

云回曲渚层层浪,叶落空林细细声。

遮莫斜阳归未得,回头还见数峰晴。

从《栖里景物略》《唐栖志》等志书记载分析,金峤庵应是明末遗民,根据江湖侣人朱麟为《栖里景物略》所写的序是作于康熙甲子,即康熙廿三年(1684),故张半庵所辑《栖里景物略》一书尚在此之前。据此推测金峤庵逝世于康熙廿年以前。

当年金峤庵与友人咏觞唱和的卧渔楼在塘栖的具体位置,志书记载是在横潭北面、奉真观的东侧。

关于奉真观,《唐栖志》卷七《梵刹》载有:“奉真观、南圣堂、斗姥宫在普济庵之前。”葛徵奇《普济庵》记:“洪武间,张真人题曰显教院。弘治中,里人丁孟泽、卓景清,道士施孟暹、许日清等,割院余地易徐氏地,充拓鼎新,后圮修不一。康熙中,里中卓亮庵创修,为栖上名胜《栖水文乘》。乾隆间,斗姥阁毁。至庚辰,羽士沈元符等募建,未竣工,元符羽化,继者张希南续募完工《栖水文乘》。咸丰辛酉粤匪(按:太平军)毁。”《普济庵记》记文中有“其前有奉真道院”语,指明了奉真道院在普济庵南面。

普济庵,一名普济禅院,其故址就在原来塘栖北小河西段仓桥北侧的古三元宫旧址上,寺由天启年间杭州福田寺住持然明上人募建,直至清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烧毁。同光年间,有宁波贩卖药材商人在此建房,新中国成立后在此组建塘栖中西医联合诊所,后改为塘栖中医院。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一天,塘栖中医院改建新楼拆房工地上发现一方刻满文字的碑石,时任塘栖文化馆馆长的余国隽先生闻讯赶到现场查看,确认这是一方古碑,遂叫人运至文化馆保护起来。这方碑石正是清康熙年间《栖水普济禅院碑记》,是证明今天塘栖中医院就是当年普济禅院旧址的物证。

清康熙栖水普济禅院碑记

普济庵前面就是仓桥,据此可知奉真道院的大抵位置就在北小河连通横潭(圣堂漾)河口圣堂角上。万历九年三月望日,时任光禄寺监事的卓明卿写了《重修奉真观记》,文中有:“玉枢置前,玉虚奠后,缭垣翼庑。地既寂阒,宇复丽爽,寰阓喧隔,溪山挹秀,神其得所凭依云。”则说明了此观的规模布局。

此奉真观,一名斗姥宫,因区别于水北西街的北圣堂又称为南圣堂。后来横潭改称为圣堂漾,就是因为潭旁有这座南圣堂之缘因。奉真观的建造年代应在宋末元初。至明代洪武年间,天师张某过塘栖,又将奉真观之名题为“显教院”。至弘治中,道观已年久失修,并已坍圮。里人丁孟泽、卓澄等集资并将其从仓桥附近易地迁至仓桥南面靠近横潭(圣塘漾)处重新修建。到了万历初年,卓明卿取得功名,又补写了《重修奉真观记》。

海宁人葛徵奇,是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他于崇祯年间写有《普济庵记》一文,文中讲到普济庵在北小河仓桥北侧三元宫旁,“其前有奉真道院,左大佛禅林”。此文所写时间比卓明卿万历九年所写《重修奉真观记》要晚数十年,但两篇文章中关于奉真观的位置是一致的。

奉真观早已湮没于尘世,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其故址上创办镇办企业,后来成为塘栖建筑公司的产业。

对照金峤庵的卧渔楼应是在奉真观东南靠横潭处,具体位置应是塘栖西小河北街最西端靠近圣堂角的位置。

卧渔楼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