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寻踪塘栖古园林-寻踪塘栖古园林

寻踪塘栖古园林-寻踪塘栖古园林

【摘要】:20世纪30年代塘栖界河图清代康熙间,塘栖有名士宋琦,王同《唐栖志》有其传。宋受谷居界河云深草堂,堂内有橘颂轩,面山环水,古木交荫。宋氏为栖水望族,其族自宋末元初即已迁居塘栖。烛跋更阑人未静,烟云落纸为余留。篱外屐因寻菊至,邻家船为采菱开。此外,李邺嗣《杲堂诗文集·杲堂文续钞》卷四载有《宋母某太夫人五十序》一文,这是一篇为塘栖宋受谷母亲50寿诞所写的寿序。从以上记录“云深草堂

20世纪30年代塘栖界河图

清代康熙间,塘栖有名士宋琦,王同《唐栖志》有其传。

宋琦,字受谷,号玉山,仁和诸生,有《云深草堂集》。宋受谷居界河云深草堂,堂内有橘颂轩,面山环水,古木交荫。开辟小圃曰“苟园”。用黄土砌筑墙垣,环以梅竹,舍前有池,种植荷花数百柄。与金张等好友饮酒赋诗,诗以杨、陆为宗。

宋氏为栖水望族,其族自宋末元初即已迁居塘栖。

《唐栖志》卷五《园亭别墅》载有:“云深草堂,在界河村,宋受谷隐居处。内有橘颂轩,面山带水,古木交映,藤萝绕砌,异卉环篱,洵高士幽居也。”

以上“云深”的意思是说明草堂地处幽僻,隔绝尘市,所谓“地僻烟霞古,云深草树凉”就是这一意境。而橘颂轩之名,应是源出于屈原楚辞·九章》第八篇《橘颂》。《橘颂》是咏物诗的老祖宗。“颂”,古时就是“容”,是对美好事物的描写和赞颂。屈原的《橘颂》诗,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并认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它不仅外形漂亮,“精色内白”“文章烂兮”,而且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

宋琦喜爱橘树,以屈原名篇《橘颂》来命轩名,正是体现了追求“独立不迁,深固难徙”,寄寓自己人格修养之理想情怀。

宋琦好客,常有同学好友来云深草堂饮宴,他有一首《偕王佐平姚梦虹金介山卓次厚蔗村苍涛招查德尹饮云深草堂和介山韵》诗:

村庄水竹也宜秋,短径真成把臂游。

各有光芒高李杜,却如彝鼎出商周。

脱余木叶沿深浦,悔不高堂添小楼。

烛跋更阑人未静,烟云落纸为余留。

卓允域也有《归自都门过云深草堂次壁间韵》诗:

远游我也惭奔涉,习静君能简送迎。

几树绿杨遮旧径,一林黄鸟弄新声。

词联珠玉看佳句,色带风尘话远行。

昨岁良朋同叙别,玉虫犹忆缀灯檠。

卓允域,字永瞻,传经堂主人卓天寅长子。他是宋琦同学好友,此诗是他从京城归来所作的唱和之作。

宁波董道权巽子有《重过云深草堂》诗:

指点深村水上台,依稀识路是从来。

招余别业王维稿,和尔新诗裴迪才。

篱外屐因寻菊至,邻家船为采菱开。

经过那得轻分袂,入座先愁暝色催。

客岁初冬此问津,今朝风日倍宜人。

不除青草看生意,乍发红榴应小春。

棋局坐移花下影,酒杯问过客中身。

桑麻鸡犬非尘世,何必桃源更避秦。

董道权,字巽子,号缶堂,浙东鄞县人,黄宗羲弟子,所著有《缶堂诗集》《缶堂文集》《旅窗随笔》。

里人吴卜雄也有一首《云深即事》诗:

村前村后是渔家,渔火黄昏点点斜。

水底一钩新月好,莫教轻桨荡菱花。

宁波钱廉有一首《饮宋受谷云深草堂》诗:

何事劳劳苦问津,能安此日是高人。

短屏题遍江枫句,小阁呼回好鸟春。

率尔到村披素鞸(时余以谢吊人栖水),便为把臂入林身。

今朝我亦渔郎矣,岂必桃源是避秦。

诗中所云“鞸(bì)”,古同“鞞”。“鞸琫有珌”是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服上的一种服饰,后亦借指朝服。

钱廉,字稚廉,号东庐,鄞县人。是清朝官员。吏员出身的钱廉于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接替孙玉书,赴台湾台北地区担任八里坌巡检一职,是大台北地区的地方官。翌年,因应人口迁徙荣枯,台湾府裁八里坌巡检另于台北新庄地区设新庄巡检,钱廉亦为改制后的首任巡检。著有《东庐遗稿》存世。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全谢山(祖望)对其十分推崇,曾评价:“李杲堂(邺嗣)晚岁石友三人,曰董缶堂、曰邱惺斋、曰钱东庐,而于东庐称许尤至,所云‘天下史才推万八,目中奇士有钱三’是也。”(www.chuimin.cn)

此外,李邺嗣《杲堂诗文集·杲堂文续钞》卷四载有《宋母某太夫人五十序》一文,这是一篇为塘栖宋受谷母亲50寿诞所写的寿序。此文中写到:

迩年友人董巽子及余婿万允诚(万斯备),此两人者数数过吴中,还,余则问:两家父党今尚存几人?皆何如?吴中近所推贤者何县里人也?两人即具言:“惟西陵之水西最有人,其中若卓火传、吕翼令父子,卓有枚、宋受谷、张王士诸君,俱善读书工文,于朋友之谊甚笃。”余虽未见其人,久心识之。而水西诸君子亦间从万、董游囊中得见所携余文,极推慕。

这段话的意思是:近年来友人董巽子和我女婿万斯备,多次往来吴中,回宁波后我问他们,吴地朋友中的父辈还有几人健在?情况如何?近年来贤明有才德的人是哪个县的人?两人都说:惟有塘栖最有人才,其中卓火传、吕翼令父子,卓有枚、宋受谷、张王士诸君,都善于读书,工于诗文,又忠实于朋友情谊,交情厚重。我虽未见过他们,但在心中已经了解熟悉他们。而他们则从万、董随身携带的我的诗文中了解了我,并很是推崇和仰慕。

诸公常过宋氏林亭,赋诗唱和,受谷嘱巽子请余为记。

受谷母某太夫人,天下贤母也。太夫人早寡,誓操甚励。受谷甫七岁,即为延师授经,夜则篝灯,身读之读,受谷才得成今器。受谷性好客,凡四方名士及它往来过客造其家,太夫人必为亲修具(按:亲自准备酒菜),盛帷帐(按:极力备好帷幕床帐),使客尽欢而去,受谷以此名益藉藉起(按:声名远扬藉藉于四方)。太夫人诚天下贤母也。

从文中可知,宋琦母亲年轻守寡,但她从小对宋琦教育甚严,7岁即给他延请名师,晚上还陪伴他读书,并为其学业交友创造条件。从宋琦母亲的身上,今天的我们可以了解到,有什么样的母亲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金张《介老编年诗抄》丙寅诗更有《过受谷云深草堂看垒石独未成篇追述和前韵》:

村居简送迎,终日只头秃。

去镇仅里许,市声邈不属。

访旧白发翁,到门迹已复。

前岁相庆时,布置一一烛。

半事而倍功,胸中有成竹。

往年数九天,雪深没牛目。

鸢飞与鱼跃,今冬赋早麓。

中间数夜雨,晓声工乃续。

微惜生命伤,百虫正蛰伏。

寒梅踈着花,花瓣绣绮谷。

向齐檐下垂,今忽山上矗。

相助集亚旅,看花走邻曲。

惊怪有真致,总是无拘束。

计期将经旬(叔祥订云十日可了当来看),约略定大局。

呼朋奋徒行(是日大风畏登舟),人人如我欲。

恰值移牡丹,直看至土覆。

春秋无杂花,劝徙一枝绿(已分梅林桂林独以右侧一梅大不移余力劝并左)。

百事俱完全,祗未了山足。

中庭可一方,未觉窘边幅。

不待吹邹律,元可添黍谷(云深草堂为受谷农舍)。

筑园以种树,岂曰慰幽独。

板与扶母行,孝思蔼可掬。

偶记闲居赋,发君之私蓄。

古人作小事,未有无名目。

从以上记录“云深草堂”的诗文中,特别是纪实性特强的金张的诗句中,我们可读出的信息是此草堂是清初康熙年间塘栖诗人宋琦的别业,其位置在镇南界河村。此地南有马鞍、超峰翠屏如障,近则是绿水碧波,清流萦绕。其距镇上的距离“去镇仅里许”,已是“市声邈不属”。此处“里许”,应是一里左右,一里多一些,大抵在五六百米左右。据此园“面山环水,古木交荫”分析,此“山”即镇南马鞍、超山诸峰,此“水”即那条如今因镇区扩大已被填埋掉的西界河。

塘栖镇东南面历史上曾有南北向的三条河流,从东往西依次为东界河、中界河、西界河。其中西界河是距离镇区东南最近的一条蜿蜒曲折的古河道,此河北侧在今天塘栖一号桥东南数十米汇入翠紫湖与大塘漾交接处,其南侧至三官塘附近连通石目港。此河近镇处曾有碗舟桥连通镇上。根据镇志“近镇里许”分析云深草堂的故址应位于后来杭塘公路烧饼桥西侧,即今天的塘栖南苑小区南侧,绿荫大道北侧,塘栖变电所东偏北的位置。草堂东南面就是东南、西北走向的西界河,河上那座石桥就是王同《唐栖志》上记载的碗舟桥。桥的西北侧曾有一座古庵,民国年间塘栖人称此庵为总官堂,20世纪50年代后总管堂内曾办过塘栖牛奶场。

另从金张诗中可了解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宋琦的这座云深草堂曾经由造园大师张熊(字叔祥)改建过。工程主要是在草堂内增建了假山,又移栽了牡丹、梅花、桂花等观赏植物。

此园又是宋琦的农舍,除了可供观赏的花草树木外,还种了许多黍谷果蔬等农作物,据此分析,此园占地面积较广,约有十数亩之多。

宋琦的这座曾经为文人骚客勾留喜爱的云深草堂,其存世时间应有百年左右。

后来,也与塘栖其他望族的园亭别墅一样,在乾隆中叶随着栖镇文事衰落而逐渐没落,直至湮没于岁月尘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