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邦奇《启蒙意见》也是在主要阐发《易学启蒙》而兼采《周易本义》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其宇宙生化体系。韩邦奇之易学思想直接承继于朱熹。[9]尽管如此,韩邦奇易学宗旨乃宋儒义理之易,非汉儒象数之易。韩邦奇在其《启蒙意见原序》中说:“是故为之备其象、尽其数、増释其辞矣,理则吾末如之何也。”......
2023-11-28
无论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提出,还是思想体系的建立,都是基于解决某一时代问题的需要。王畿“无善无恶”说,认为善恶皆由后天意念产生,所以注重先天至善本体,以保证良知发用流行;但过分强调先天之体,对于无至善心体担保的中下根之人来说,忽视后天无惩戒慎独之功,流弊甚大。泰州学派“日用常行,皆是良知”,杂私欲于良知,忽视对功夫的检视。方孔炤建构了一个贯通先后天、有无、一多、顿渐、寂历的易学体系。
1.“虚空皆象数”“理寓象数”。方孔炤认为告子“无善无不善”之说,容易使缺乏道德修养的中下根之人变得肆无忌惮;王畿“无善无恶”说,容易陷入玄谈空理,流入禅学,造成学风颓废、士风低下。他反对把“虚空”解释成不可言说的“虚无”、把“理”解释成不可捉摸的“玄理”,提出“虚空皆象数”“理寓象数”,肯定了宇宙个体及其过程性之价值。他认为,客观事物变化之理,不孤悬于事物变化过程之外,而是存在于事物变化过程中的固有联系。他认为,“虚空”不是空无一物的抽象范畴,不是排除万物的独立空间,不是孤悬于外的独立化境,而是万事万物充塞其中、通贯古今、律动不息的宇宙时空,更是充塞于宇宙空间中实物、实事中的客观之理。这样,方氏把对本体的探求,转向对现实世界的考察、对个体事物的关注;在易学上也就转向对具体卦爻时位、易学图式的考察。需要说明的是,方氏易学中的“象数”,是大宇宙有机体的律动之实存,宇宙万物鲜活的律动之展现,以及圣贤摹略和符示客观世界之运动规律而得的图式。
2.“象数即虚空”。方孔炤通过“虚空皆象数”,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又通过“象数即虚空”,阐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周易》之象数、卦爻,是古之圣贤对客观世界之律动的真理性认识。“象数即虚空”命题,阐明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尊重与探索,也阐明了主客观世界的统一的认识和实践目标。方以智认为,圣人只是天地一“佣书客”,阐明圣人作卦爻象数之旨。方孔炤重视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考察,而不拘泥于易学图式,学易者须明图式背后所符示和表法的宇宙律动之理。
3.“河洛,为一切生成之公证”。方孔炤认为,《河》《洛》二图,皆出于天地之数五十五;天地之数,又以中五统率四方之数;二图,贯通于“中五四运”处。他认为,“中五,用三藏一旋四,此易之准也。”[54]他以“中五四运”,来解释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将天地万物联结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他以象数学为进路,阐明了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
4.“太极,不落有无”。他认为,“有极”,是卦画已具之状态;“无极”,是卦画未形之状态;太极不落有无,是“即有即无”之状态,是两者兼有,是有无一体。太极,不离乎阴阳,故“有”;不杂乎阴阳,故“无”。他认为“太极”,不能落于“有”,不能落于“无”,不能落于“不落”,而是通贯有无之“大一”。“不落有无”,是一种对“有、无”的兼有,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是为了解决“偏有、偏无之弊”的一种方法。虽然,方氏不否定无极,但是认为“有极”是“无极”的根基,重视世界物质性和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5.“止尽后天,即是先天”。王畿“无善无恶”说,过分强调先天之体,致使中下根之人尚未开悟良知,却又忽视后天诚意、戒慎之功,而肆无忌惮,对社会秩序破坏极大。他通过对先后天关系的探讨,提出“先天,不能不后天”“止尽后天,即是先天”,重视宇宙有机体中的个体及其过程性价值,为“为善去恶”的道德修养论、“即物穷理”的认识论、经世致用实践论提供了理论支撑。方孔炤在邵雍易学思想基础上,通过图式、太极、卦变思想,阐明“先后天并用”的观点,建构了一个贯通先后天的象数学体系。他认为,先天,不能离开后天而别有发用;后天发用,也不能离开先天本体,建构了一个“一在二中”“一多相贯”的哲学体系。
6.“寂历同时”。方孔炤重视对世界多样性及其运动过程的考察,认为“寂历同时”,不相妨碍。“寂然不动”之体,并非“虚无”,是无形无象、幽微难见的客观之理,其贯通万事万物律动全过程中,与万物“同时”“同体”“同处”。“历然”,是指有形有象、可睹可闻现实世界,其运动变化有固有规律。他反对“粥高流遁”“扫理诃贤”,重视教化之功用,主张“以贤化愚”。他说:“《易》,即以治天地。其‘智力不及’之‘寂然’,即在‘以贤化愚’之‘历然’中;舍历无寂,是谓‘寂历同时’。”[55]可见,方氏重视文明之传承、知识之传播,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寂然”,是客观“贞一之则”所在,是人认识和实践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历然”,是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历程。
7.“互藏统辨”说。方孔炤重视万事、万物、万数个体性之考察,但是反对隔截事物之间的关联,为此提出“互根”“互藏”说。但是相互关联的万物万事万数之间,不能笼统论之、等齐视之,而是有“贞一”之则统贯其中。在“阴阳”关系上,他提出“阳统阴”下的“阴阳互根”说。方以智认为“一二藏”,概括宇宙万数的律动,但一切又统摄于一,肯定变化之中有规律贯通始终。他认为“统辨相贯”,“《易》,统而辨,即辨是统,无体藏用者也。”[56]这样,既注重对万物个体的考察,也注重对事物整体性和共性的考察。他说:“杂者,必至于纯;纯者,必至于极;极则变,变则又杂,此之谓‘互根’也。”[57]
8.“贞一,以善天下之动”。方孔炤认为,儒家强调道德修养,不是对“善”的否定,而是对“恶”的否定。“恶遏”,即是善;“善扬”,即是善。方孔炤说:“恶遏,而善不自名,谓之‘至善’。此无可名之善体,即在‘遏恶扬善’之善用中。遏,神于扬,天地之机也。”[58]“善恶”关系,方氏提出“善统恶”的观点。方氏认为,“至善”并不是对善的否定,而是一种隐藏于众善之中的“寂然不动”的善体。至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涵,更是人对自然、社会规律的掌握和利用。方大镇说:“《大学》知止‘至善’,不废事物;《易》贯寂感,必言功用。观天在山中之象,即知虚在实中,一在万中,德在言行中。”[59]“必言功用”,凸显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行动的重视。“止至善”,体现了方氏“《易》要无咎”的时用观。他反对心学末流借口“四无说”,否定事物客观规律,否定人对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为此,他肯定了规律及其真理性、认识客观性,提出“贞”“贞一”范畴。他说:“而玄士,又藉‘四无’,以诟‘分别’,则磨掊克圣贤,纵舍盗贼之锋传[60],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之秘,尚曰:非狂泉乎?此一‘贞’字,真大霹雳。”[61]方氏认为,“贞一”是宇宙万事万物变化过程中固有的规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际之时,必须主观尊重客观,发现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他说:“贞一善动,至此惧终始、要无咎;而易简决矣。”[62]那么,道德修养上,以善化恶、以正化邪,自然是题中之义。
9.“惧即飞跃”。“戒慎”一词,传统经典多有论述。“戒慎”,并不是对人的恐惧与压抑,而是人对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尊重,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自觉。《系辞下传》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可见,圣人“戒慎”,是为了“先天而奉天时,后天而天弗违”,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方孔炤认为,“戒慎”是对宇宙之客观性的敬畏,其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合宜中节,而不是为了让人唯唯诺诺。他说:“曰敬,则无放宕以为善者;曰义,则无畏葸以为敬者;曰中通,则无胶泥以为敬义者。”[63]可见,“戒慎”不是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压迫,而是人挺立主体人格的彰显。
10.“全《易》,无非教学,无非圣功”[64]。《易》,是圣人仰观俯察而作,其符示了宇宙的律动变化。《系辞上传》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方孔炤认为,圣人探察宇宙的运动规律而作《易》,并用《易》指导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他说:“此圣人作《易》体天,以宰天之权也,即‘我固有之,非由外铄者也’。”[65]方孔炤主张“以《易》律身”。他说:“古人设险,以守其法;三百八十四爻,皆大险关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66]可见,圣人作《易》,是为了“惧以终始,其要无咎。”[67]方孔炤认为,人在与客观世界交际之时,能够尊重和利用规律,才能不受大自然的惩罚。他在《周易时论·凡例》中说:“‘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是万古之时用也。”[68](www.chuimin.cn)
11.礼者,卫道之藩,居身之舆也。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在维系道德人心、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礼学的僵化教条、繁琐,有道德动力不足、道德意愿缺失之弊。孔子已经认识到人的主体自觉自愿的重要性。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69]王门后学很多人,追求对内在良知本体的探讨,以彰显自觉自愿的主体人格;而忽视外在的规定性约束,甚至冲决名教、否定纲常。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亟需要礼乐文化来重建社会秩序,重拾道德人心。那么,礼乐文化之合法性的确立尤为重要。方孔炤认为,圣人作《易》、制礼,皆是详查物理,尊重宇宙律动的客观性,能时宜中节而已。方孔炤认为,若忽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借口灭理,必受规律的惩罚。方孔炤反对空谈心性,重视“称物平称”,尊重宇宙及其运动的规律性、客观性。他提出“顺理则善”,实际上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方以智认为,礼使人能成“无咎”之大业。他说:“礼所以化险,使人翕然而从风;礼亦所以设险,使人凛然而不犯。”[70]他认为,礼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不可离开礼而纯修上道。最后,方以智提出:“天下归仁,莫普乎《礼运》之用。”[71]只不过,其礼具有广泛内涵,不仅包括社会人类道德法则,还包括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方氏对礼的尊重,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纯粹道德义涵,而强调对宇宙客观规律的尊重。方孔炤重视礼义之价值,反对“倍谲之流”否定真理性认识。他说:“礼义载于六经,明于讲学,而倍谲之流,图衒高幡,利于黑路总杀,以轻六经压礼义,则人受其愚弄耳。”[72]可见,对礼的肯定,也是对于真理性认识的尊重,对人类文明的尊重与传承。
12.即费知隐。方孔炤认为,儒者只言象数不言义理,而流入占术,陷入支离附会;只言义理,而不言象数,对反映自然界变化的象数学一无所知,会落入空谈,走上弃伦物、灭礼乐的道路。在认识论上,方孔炤主张“以象数征理”。他认为,易道无体可执,“历律象数,圣人所以刚柔损益之具也。”[73]他认为,要想穷理不可离开象数,人们可以透过可形可见之具体事物,探求“不睹不闻”之易理。他说:“天地间之万理万事毕于象数,睹闻即不睹闻,诚一极深研几而造化在手矣。”[74]方孔炤提出“即费知隐”的观点,主要为了防止人们落于“有无”一端。方以智指出,人通过对宇宙世界万事万物的考察,而发现隐藏于事物内部变化之理,提出“泯在立中”“费隐一贯”的观点。“即费知隐”“随物征验”的格物说,是当时经世致用之社会思潮在认识论上的反映。
13.即质知通。方孔炤认为,执总恶别、执统恶辨,皆是忽视事物差别而笼统空言。“通论”,不是“通冒之虚语”。不管“通论”,还是“质论”,皆是对事物变化之理的描述。通论,是整体性概括;质论,是具体论述。“通论”,不离“质论”;“质论”,也不可离“通论”。虽然训诂有拘泥,有不能会通之弊。但是若离开质论追求通论,则走向虚无之弊。要避免落入于两端,方孔炤提出“即质即通”命题。他说:“即质即通,故示以居要,而要以善用。”[75]方孔炤认为,可以通过对质论的贯通,而达到通论。
14.卜筮守易,藏大于小。关于蓍龟,《易传》多有论述。方孔炤提出“卜筮守易,藏大于小”命题,认为易道藏于卜筮之中。方孔炤反对小术数之“就占言占”,亦反对守高者之“畏数逃玄”,主张以蓍占通易道。方以智认为,真正的卜筮之用,是“归于典礼,用之以道”,使人成“无咎之大业”。方孔炤认为,圣人“以数中天地之节”,以卦蓍明“参伍错综”之变化。蓍占,能极数通理,不轻视之。蓍数、卦爻虽小,实际上蕴含天下“至精、至动、至神”之理。方孔炤说:“圣人,实诏天下以道德、性命之理;而因蓍数、卦爻,以示之。”[76]方以智认为,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人按规律办事,而不违背规律。他说:“致人之诚,而‘成天下亹亹’也,其‘要无咎’而已。士君子观玩何所非占?”[77]从这个意义上将,一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可以归结到“极数知来”“其要无咎”中。
15.五行尊火。关于五行之间的关系,方氏认为五行贯通,“五行之生,一行具五,而气始备。”[78]火在五行中的地位,方氏多有论述。“五行尊火”,实际上是肯认了人认识客观实际的能力。方孔炤说:“天地之色,寄于日火;山表地理,火灿天文。民宝日用,以明藏幽,南离‘相见’,登高视远。心,本火也,以见为缘,能见文理,止于文理。”[79]人“能见文理”,能够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又能“止于文理”,并按规律办事。方氏“五行尊火”说,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视,人类在认识过程中要“各随其时,添薪传火”。方孔炤作《周易时论合编》,是“添薪传火”“供薪举火”之举,使文明薪火相传。方以智在《周易时论·跋》中说:“命儿子德、通、履,合前后稿而编录之,自泯薪火而已。”[80]方以智认为,“五行尊火”实际上是“用北于南”。“用北于南”,实际上是对礼乐文化的肯定。因为“五行,火为礼。礼,主敬。”[81]方氏反对心学末流恃良知而恣情纵欲,冲击名教纲常。方孔炤说:“虽曰:‘文者,末也;止者,本也。’[82]然纵其‘率陋’,岂能止其热焰?惟以‘文明止之’,而薪火自相适矣。”[83]五行尊火,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视,更是对礼乐文化的肯定,“圣人时雨,天下文明”[84]。
16.文即质。《系辞上》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可见,文是宇宙中固有的变动规律,又是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天文”,是自然之文,是大宇宙繁杂多变地律动中固有的规律。“人文”,是人发挥主体性对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人的认识规律的总称。方大镇重视对世界物质性和规律性的考察,提出“文皆质”的观点。他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重视规律的客观性。关于“文质”关系,方大镇提出“以质为主”的观点。方孔炤主张“质其文,文其质”,提出“质统文质”的观点。方氏是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基础上,以实现主观认识客观,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方孔炤反对繁文缛节,重视文质相统一,实际上是重视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若文过其质,则有“文灭质、礼滋伪之忧”[85]
方孔炤重视儒家经典之价值,提出“以文藏质,以历藏数”的观点。“以文藏质”,实际上是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真理性认识之价值。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但人之认识能力的提升,决不是否决真理,别出心裁。有人借罕言、奇言之名,否定真理性认识,否定对万事万物的考察。方孔炤说:“有无忌惮者,窃偏高之奇兵,雄洸洋之巧护,而贪以蓬毂不决之语,误人入阱。”[86]方孔炤反对忽视客观现实,否定客观规律的“己甚”“充类”之学。他说:“吾惟圣人之教,终以学问为庸田。潜于伦物、雅言,是真潜也。”[87]实际上,他是为了维护礼乐文化的合理性。
方氏重视经典之价值,重视文明传承,重视礼乐文化之教化作用。方孔炤说:“岂执‘文章,非性道’乎?欲人极深而神明耳。”[88]方以智解释说,摹略和符示宇宙律动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对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他说:“文章即性道,而文章之弊生矣。文章虽弊,而载道之语言,传道之讲习,象魏之县命,乡里之读法,必不能一日‘不相遇’也。一堂八荒,羹墙千古,皆相遇也。”[89]方氏认为,文章是对客观实际及其运动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不是违背实际和规律的杜撰。方以智说:“训诂、杜撰,非文章;黑山影事,非默成;无论矣。其固守制表而执以为一;破象倘徉而不详其二者,皆非真知之鼓舞者也。”[90]
17.顿渐同门,正变同时。方孔炤探讨了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也是对事物变化中之过程的重视。事物之规律,不在是高悬于事物变化发展之外,而是一贯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固有联系。他说:“立象系辞,随人通解,卦卦爻爻,皆有三重义、四举例,岂相坏乎?故曰顿渐同门,正变同时。此非三反昼夜、用师万古者,执一字名,便疑矛盾,自难信‘贞一在反对中,有代明错行之妙’。”[91]他重视对大宇宙统一体中万事万物运动过程的考察。他又提出,“下学上达”的观点。方中履在《周易时论·跋》中说:“五世相传,惟重立志不惑。岂敢漫言从心,而执无实法之‘黄叶’,以扫理而荒学哉。”[92]方中履说:“容其森森,理其秩秩,而森森秩秩,乃适享其洞洞浊浊已矣。”[93]重视对具体事物变化之理的考察,物理、宰理、至理。方孔炤门重视实学,主张“藏悟于学”。他说:“诂示下学,固不可少。然胶泥而不能通类会通,久膏肓矣。此编先叙诸本考异,虽属亥豕,存之亦足参考也。”他虽然反对“胶柱之泥时”,但绝不是忽视下学。
有关周易时论合编导读 上的文章
韩邦奇《启蒙意见》也是在主要阐发《易学启蒙》而兼采《周易本义》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其宇宙生化体系。韩邦奇之易学思想直接承继于朱熹。[9]尽管如此,韩邦奇易学宗旨乃宋儒义理之易,非汉儒象数之易。韩邦奇在其《启蒙意见原序》中说:“是故为之备其象、尽其数、増释其辞矣,理则吾末如之何也。”......
2023-11-28
李觏治《易》,对宋代象数学派代表人物刘牧的易学有所批评,赞赏王弼解《易》的思想方法。李觏的《删定易图序论》成书于《易论》之后。但从李觏两部易学著作的基本内容来看,在哲学史的视域之内,应当先考察其在《删定易图序论》中论述的《易》学思想。李觏的《删定易图序论》是对刘牧易学思想的批评。因此,李觏论《易》,取《易传》所说,并不否定《河图》《洛书》。......
2023-11-20
朱震的易学,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以象数易为易学之正统和基础,着重阐发象数易学的理论,但同时又兼顾义理,主张象数为基础和以义理为归宿二者并行不悖;二是广泛采辑并折中各家之学,融汉易象数学与宋代先天河洛学于一炉。尽管其易学思想的归旨是义理,但这依然是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上,这是朱震易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2023-11-20
都江堰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求人和自然的发展相协调,也就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这一主导思想。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政策导向,将影响到各个方面的思想和行为。都江堰灌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以水为主要资源时空分配的公平性,强调发展满足全体人员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需要。因此,构建都江堰灌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必须体现社会公平的思想。......
2023-06-20
正是因为郑玄易学囊括今古、融合诸家,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较强的生命力,故在它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广为流行,并逐渐主宰了易学界。隋唐北学并入南学,以南学为正宗,郑易失去了官学的地位。诚然,郑氏易学对丰富和发展象数易和今天的易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他的易学仍然没有摆脱象数易的局限,故遭到义理易的强烈攻击和反对。同时,郑氏易学与其他象数易又有所不同。......
2023-10-27
汉代的卦气说刘光本卦气是两汉易学家用以解易的重要范畴之一。讲卦气的代表人物是孟喜、京房,《易纬》亦主卦气说。按传统说法,卦气说出于《孟氏章句》。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卦与气的结合是汉代象数易学的一大特色。用天人感应的观点来看,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事密切相关,而能沟通天人的八卦自然可以表现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坎卦的阳爻,其数为七,意味着阳气微弱;震卦阳......
2024-04-04
②锅中放清汤烧沸,下入羊肉、山药与枸杞子煮熟,下入西兰花再次煮沸。③所有原材料均煮熟后调入盐、味精和鸡精即可。②把鸡与红枣、枸杞子、姜丝一同放入锅中,大火煮沸,然后将适量的料酒倒入锅中,小火炖1个小时,至鸡肉烂熟后,用盐调味即可。因此,本品对营养不良、血亏、虚弱者有很好的食疗功效。②把川贝母、胡椒粉、姜丝、陈皮放入鱼腹中,封口。......
2023-08-10
郑玄是大经学家,也是大训诂学家。这一点与许慎不同:“郑氏注经,与许氏解字之体不同。注经职在畅通经意,多因文立注,而引申假借之义为多;许书则以阐明文字本义为主,二者固有辨也。”因此,郑玄注《易》尽力运用《易传》已有训诂成果。《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训诂学著作,它的成书是汉代训诂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注《否》九五,“休,美也。”《复·六五象》:“考,成也。”注《家人》九五,“假,登也。”......
2023-10-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