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直觉心理学:教育教学中的直觉应用

直觉心理学:教育教学中的直觉应用

【摘要】:本节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来探讨直觉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的各学派的理论都认为直觉确实在学习中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二)直觉在学习中的有效运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生涯中,更应该学会将直觉思维应用到学习生活中。结果发现大部分儿童会做出与成人相似的击打充气娃娃的行为。

我国拥有五千年文化积淀,教育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宋朝,是科举制由严密走向开放的关键时期,而明清的八股文则使教育与科举成了统治者奴化子民的工具,严格限定的格式与题材限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是培养学生直觉加工的重要方式。本节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来探讨直觉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习中的直觉

(一)直觉在学习中的体现

作为一名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直觉思维的作用。直觉思维不仅是对于教师的直观教学的一个挑战,也是衡量一个学生创造性与想象力的重要指标,直觉思维是不经过一步步分析步骤而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灵感,是在右脑开展的非语言处理信息的一种思维(朱惠丽,2009)。关于顿悟与灵感,格式塔学派提出的完形—顿悟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对当前问题的分析,这种分析依赖于过去经验的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的定义是个体根据过去的经验,与环境中感受到的信息进行相互作用,主动构建意义的生成过程,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情境性。心理学的各学派的理论都认为直觉确实在学习中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

(二)直觉在学习中的有效运用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生涯中,更应该学会将直觉思维应用到学习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例子:“今天早上我六点起床,刷牙洗脸后吃了早餐,然后我就背起我的书包准备去上学了,到学校的时候快八点了,我赶紧跑进教室,开始了一上午的学习,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我和同学去了学校的食堂吃饭,吃的青菜和米饭,吃完饭我们就回去睡了午觉,下午又是学习,下午四点半放学,我又背起我的书包回家了,回家后,吃完妈妈做的晚饭,做完作业玩了一会就睡觉了,我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很开心。”这是很多小学生写作的通病,就是记流水账,作文内容枯燥乏味,毫无新意。

对2008—2010年的全国高考作文的调查中发现,考生的作文趋同化倾向令人吃惊。柏章发(2010)总结了近几年考生作文主要有4个特点: 内容俗套化、结构模式化、文体单一化、文风浮夸化。学者们不禁疑惑,是什么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现象不仅仅限于语文学科上,数学逻辑思维的代表学科,因此老师把这种逻辑至上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往往会忽略直觉思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似乎所有脱离逻辑的事情都是偶然的,不确定的,甚至是不符合常理的,不容存在的。但是数学也是离不开直觉思维的学科,例如,高中生们常常遇到的三角函数题“cos60°+sin30°-tan45°等于多少?”对于这种题目的解答,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思考cos60°、sin30°、tan45°3个符号的转化公式,然后快速计算出三者的得数,这样才能进行常规的加减运算。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运用了直觉加工,直接省略大部分的思考时间,在头脑中进行搜索,快速地完成匹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加工。以这两科为例,可以说明直觉思维一直以来是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部分,这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做好的便是日常的知识积累,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培养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在注重逻辑的同时,培养创造力。但是有时候对于直觉的把握经常捉摸不定,因为直觉具有不确定性。弗洛伊德认为直觉是有无意识向意识层面凸显的过程。往往在大量的苦苦探索之后,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状态而出现(朱惠丽,2009)。这种灵光一闪的感觉,便是灵感。有部分学者认为,灵感便是直觉,也有学者认为灵感与直觉属于不同的两部分。但较为一致的是,大家普遍认可灵感与直觉存在显著相关。以往的研究发现,创造性似乎与年龄有很大联系,具体来讲,创造性与年龄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年龄越大,创造性越低。直觉思维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求学阶段不仅仅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阶段,也是培养创造性的最好时期。因此,从学生一方来讲,要积极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要墨守成规,止步不前,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学习上,不要只注重逻辑,全面否定非理性的思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直觉加工的基础上分析加工。

二、教学中的直觉

(一)直观教学(www.chuimin.cn)

当代的教学在讲究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事物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想象能力(迟艳杰,2009)。所谓的直观教学就是让学生从观察实际物体开始,利用各种图片或模型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化学课上,老师通过模拟实验发生的过程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或者介绍某一个实验时,通过PPT播放图片来展示具体操作流程,使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思维,想象实验的过程,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双加工模型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直觉加工和分析加工共同作用的过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认为人类的大部分学习不是行为结果的塑造过程,而是更有效的直接学习榜样的过程。班杜拉的一个经典实验是让一些儿童来观察成人榜样击打充气娃娃,之后把儿童带到另一个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大部分儿童会做出与成人相似的击打充气娃娃的行为。这种直观的教学过程在生活中运用广泛。

(二)直觉教学的有效运用

当今的知识型社会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模式处在不断的创新中。教育学家Comenius提出了“教学即研究”的概念,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求与时俱进。教师教学首先要做好的一个工作便是培养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教师的直觉思维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形式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学会灵活变通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教学效果是对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考验,毕竟教学不是一个人脱口秀,而是一种互动艺术。例如,你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结果讲台下的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哈欠连连,这个时候你是准备继续装看不见接着讲还是想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准确地感知学生的学习情绪,将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合理利用自身直觉思维的基础上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从课本中走出去,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以鲜活的形象呈现,如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文的学习中,可以先让学生想象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当前的作品,甚至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能够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学会让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分寸,适当通过鼓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例如,一道数学应用题: 在一个养殖场里,有羊和鹅两种动物,那如果问你共有66只脚,那有多少只鹅多少只羊。这样的题目会有不同的组合,同学们可以自由搭配。如果羊有10只,那么鹅就有13只,如果羊有15只,那么鹅就有3只,答案合理即可。诸如此类的题目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3.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

老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评价效果的好坏体现了教师的直觉思维能力,好的教师评语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甚至改变其对于一门课的看法,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巧妙引导、点拨,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