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张拍脑袋学习成绩一般,常常在及格线上下徘徊。王深思可是学习高手,有毅力、喜欢钻研,但同时又有些无趣。王深思一看是张拍脑袋的电话,连忙接起来。张拍脑袋和王深思的直觉有什么不同?实际上,“直觉”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用高级直觉解决问题的正确率要比低级直觉要高得多。本章带你深入了解学习中直觉的种类与区别,以及艺术创作中的直觉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23-11-01
直觉从个体出生开始便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其学习与生活,在这一节我们将系统的从学习与生活方面剖析直觉的优势。
知识窗: 惊人的直觉能力
当我们降生于这个世界,睁开眼睛的一霎那,我们便拥有了惊人的直觉能力。
Fantz(1961)曾经利用视觉偏好范式做过实验,在实验中给新生儿呈现一些面部图案(其中包含面部图案或具有人脸特征的似面部图案,以及与人脸特征相似的视觉刺激图案)。结果发现新生儿明显对于具有面部特征的,明暗对比强烈的面部图案或似面部图案感兴趣。
Kalnins和Bruner(1973)的实验证明了婴儿对于轮廓清晰的图案更加偏爱,实验中把婴儿放在婴儿车中,让其观看无声彩色影片。实验结果发现无声影片画面清晰时,婴儿的注意力集中于该影片,当影片中出现母亲或者熟人的微笑时,婴儿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相反,如果影片中的图案相对模糊时,婴儿注意力会发生转移,但当影片画面由模糊转为清晰时,婴儿又会转而注视屏幕。
对于声音的区分又是怎样的呢?Decasper和Fifer(1980)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中把婴儿放在婴儿车中,并在其嘴边放置一个可以记录吸吮频率的特殊奶嘴,紧接着给婴儿呈现不同类型的声音材料。结果当播放女性或类似女性声音时,新生儿吸吮奶嘴的频率高,当声音为母亲声音时,新生儿吸吮奶嘴的频率最高。
一、学习中的直觉
(一)游戏学习中的直觉
游戏一直是贯穿于人类生命早期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早期儿童会通过游戏来进行最初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一定知识经验的儿童通常是借助于自己“天生”的直觉进行学习,这种“天生”的直觉经常被看作是一种不经过有意识思考而又能了解事物的能力,儿童自出生以来就具有强大的直觉能力。
在心理学发展中,最早对儿童游戏阶段进行划分的是皮亚杰,他通过观察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征而进一步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并据此划分出儿童游戏的3种类型: 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
1.练习游戏
练习游戏是儿童在婴儿期为了获得“机能性快感”而重复产生的行为,也就是说,儿童在生命早期没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只能依靠天生的直觉来进行社会性活动。
练习游戏,顾名思义即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摆弄身体或者直观操作玩具及物体而产生的一些重复行为,比如,将婴儿放置在玩具旁边,这时婴儿会重复将头转向玩具一边。在练习游戏中,儿童通过一些重复的肢体运动而获得机能性的快感。在婴儿所处环境中,需要对于外界环境刺激(如玩具)做出反应,以此来获得快感,所以练习游戏本身是一种强化过程,玩具就是一种刺激。婴儿需要对刺激不断做出反应,最后形成直觉性行为,所以练习游戏本身也是一种直觉学习。由于儿童还没有发展出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知识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作为有先天优势的直觉思维会帮助儿童在游戏中更好地进行学习。
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游戏阶段的巅峰。伴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用符号来代替环境中的事物,比如会将棍子当作刀剑,窗帘当作长裙,使意识思维与环境刺激融为一体。此时儿童不再对环境中的直接经验做出反应,而是将学习到的知识经验与已有认知结构整合,从而对外部环境刺激进行同化以获得快乐,再以一种适应性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对而言,象征性游戏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的综合反应行为。在内部思维与外界刺激关联的过程中,儿童会直觉性地选择自己亲近、熟悉的内容进行表达。比如儿童在玩“过家家”的时候,会有多个角色可供选择,但在一般情况下,儿童往往利用直觉,不经过太多的思考便选择自己所熟悉的角色。
3.规则游戏
当儿童的言语逻辑能力和肢体灵活能力充分发展后,他们也掌握了新的思维能力,诸如守恒性、可逆性等,并开始进行一些有规则的游戏。规则游戏强调规则需要全体游戏成员在游戏过程中共同遵守,并对执行情况相互监督。由于规则游戏的特殊性,在游戏过程中,需要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配合。
在通过规则游戏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分析思维可以更好地帮助个体分析并检验一些假设。但是如果这种假设过多,分析思维会做很多无用功。此时仅使用分析思维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所以需要直觉思维的帮助。这是一种直接了解认知和假设的思维方式,可以在最初分析问题时帮助个体缩小搜索范围,促进游戏学习的顺利开展。
(二)语言学习中的直觉
个体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过程中个体不断发展言语知识能力,从而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语言学习的过程也需要直觉的协助。“语言直觉”探讨的就是语言与直觉的关系,是谈话者的共有语法知识的体现,需要靠深入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其复杂性。
1.乔姆斯基的语言直觉
乔姆斯基提出了人类语言问题的核心概念——语言直觉能力。乔姆斯基认为这种能力是先天的,因为人类生来就有认识语言内部构造以及生成语言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内隐的能力。虽然婴儿时期能接触到的句子十分有限,语言学习资源少,但是婴儿的语言学习并不是机械式的重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婴儿可以说出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句子,即利用语言直觉不经过分析性思考就可以产生合乎语法的语言(戴忠信,2010),这是一种通过与生俱来的直觉能力进行学习的过程。
乔姆斯基(1959)认为人类大脑具有一个先天机制: 语言习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该装置拥有神奇的直觉能力,它可以帮助个体判断语言是否合乎语法规则。比如相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天生具有一种中文的直觉能力,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中文语法的合理性。
2.第二言语的习得
在儿童第二言语的学习过程中,直觉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前文有提及直觉学习是一种相对感性的学习方式,利用感性的直觉进行学习。
人们对语言的发展过程进行了两种划分: 习得与学得。语言的习得是指在语言环境中,利用母语直觉进行自然的人际交往,这是个潜意识发挥作用的过程,体现了不自觉到自觉转变的状态;而语言的学得是指利用语言规则进行学习的过程(黄阳,2010),体现了个体有意识学习的过程。
Krashen(1976)关于语言学习的假设将儿童当前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义为“i”,经过可理解的语言信息的输入,实现从“i”到“i+1”的发展。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是一个语言习得的过程,也是一个潜意识发挥作用的直觉学习过程。具体来说,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儿童接收语言输入并进行转化,在持续的语言输入条件下,反复实现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最终形成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三)内隐学习中的直觉
学习是对复杂信息进行认知加工,进而将其储存在大脑中的过程。这种记忆储存的过程分为两种:
外显学习: 在有意识情况下,对于特定刺激或者刺激之间连接的学习方式,更倾向于表层学习。
内隐学习: 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深层刺激结构进行学习的方式,是一种深层次学习方式,所以说内隐学习在机体适应性行为的组成部分中处于核心位置。
Reber(1967)最先对内隐学习进行了研究。实验过程中,首先将被试随机分为A组和B组。给A组被试呈现一系列符合语法规则的字符串,B组被试则不呈现字符串。接下来要求两组被试按照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标准对所有字符串进行区分。结果发现A组被试正确率显著高于B组,这表明A组被试内隐地学习到了字符串的语法规则。
内隐学习的前提是个体没有注意到做出判断所依据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分为两种: 有意识的结构知识和无意识的结构知识,其中有意识的结构知识包含记忆和规则,无意识的结构知识包括直觉和猜测。
郭秀艳等(2011)使用人工语法范式来研究内隐学习中的直觉。实验材料是具有一定复杂规律的字符串。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被要求进行记忆,另一组被要求探索字符串的规律性。在测试阶段开始前,告知被试字符串具有复杂的规律,他们需要根据该规律对其进行分组。实验结束时,被试需要报告自己作出判断的依据是直觉、猜测、记忆还是规则。实验结果发现,要求记忆字符串的被试更早发现复杂规则,这进一步说明无意识在内隐学习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判断依据的结果表明,直觉在内隐学习中发挥着特异性作用,直接促进整个内隐学习的效果。
直觉不仅可以促进内隐学习的效果,同样也是内隐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一,直觉无需理性的推理,仅依靠无意识的加工。
第二,直觉判断过程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在意识层面之下。
在神经科学方面,心理学和解剖学印证了内隐学习和直觉的生物学基础都可以追溯到基底神经节,即这两者都是依靠基底神经节的调节作用调整具体表现形式(晏玉荣,曲洪志,2006)。
因此,直觉是内隐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内隐学习的过程中必然有直觉在发挥作用。
二、生活中的直觉
(一)解决问题中的直觉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有时候会深思熟虑,有时候则仅仅依靠直觉解决问题。心理学中将解决问题定义为,由一定情境中引起的,在一定目标引导下,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应用各种认知技巧解决问题的过程(罗慧婷,2012)。Bowers, Farvolden和Mermigis(1995)最早运用“三合一配对”(Dyads of triads, DOT)对直觉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实验过程中,首先向被试呈现两组问题,其中一组问题具有内部一致性,可以解决(单词之间具有联系);另一组不具有内部一致性,不可解决(单词之间没有联系)。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哪一组具有内部一致性并找出合适答案,判断结果代表被试的一种猜测。结果发现,被试正确选择并做出判断的比例远远大于随机概率。研究者对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被试是通过直觉整合无意识信息从而解决问题。(www.chuimin.cn)
一般来说,我们对于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会产生熟悉感,是接近于目标状态的观念,是一种直觉的形式(司继伟,2000)。张卫(1999)发现我们假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次加工处理失败,当前的信息并不能支撑起解决问题架构。面对失败,直觉可以激活大脑中与问题相关的内隐记忆,激活的程度与问题性质相关,统合这些信息将会产生信息的内隐一致性。当激活程度达到顶峰值时,我们对解决问题思路产生顿悟,大脑中相关信息自动化加工与整合过程会使阈下信息从认知网络表征线索的节点开始扩散,并在表征答案的节点集中,实现问题的解决。简单来说,直觉会引发顿悟并促进问题的解决。
有时候我们会面临一些紧急情况的问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案,这时更需要直觉。李虹、陈石和倪士光(2013)以复杂的逃生任务为例(着火后的三种逃生选择),考察直觉在两种不同判断任务中的优势作用。两种判断任务分为简单判断依据和复杂判断依据: 前者的最佳逃生方式有3个优点和1个缺点,最差逃生方式有3个缺点和1个优点,中等方式的优缺点介于两者之间。后者的最佳逃生方式有9个优点和3个缺点,最差逃生方式有9个缺点和3个优点,中等方式的优缺点介于两者之间。实验的因变量是任务解决策略的选择。结果显示,在复杂问题中,直觉组利用复杂判断依据进行正确选择的成绩更加优秀。这是由于在判断依据和任务都复杂的情况下,作出判断及解决任务都需要大量的认知资源投入。一般而言,我们是先判断再决策,所以面对大量认知资源在判断阶段已经被占据的情况,个体对复杂问题进行决策时,用于分析过程的认知资源就会显得不足,这样直觉的优势就会凸显。所以说,在紧急问题的解决中,直觉与内隐知识的交互作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决策者在紧急情况下选择解决方案。
直觉思维对问题解决具有优势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个体迅速地做出问题解决决策,其次,有利于帮助个体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且付诸实施,提高实践能力。
(二)道德判断中的直觉
道德判断是针对社会道德问题进行决策的过程。历史上有很多道德判断理论,传统道德判断理论认为个体经过一系列的逻辑判断或假设检验然后形成道德判断。举例来说,当A遇到一个道德问题,如“老人摔倒该不该扶”,A首先要在大脑里搜索相关的信息,接着对各种信息进行权衡,最终形成一个道德判断。
Haidt(2001)根据实验提出了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道德失声现象(moral dumbfounding effect)。当被试阅读如“兄妹发生性关系”等一系列虚构的道德故事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道德判断,且大部分人都无法给出做出判断的理由。Haidt将这种个体在道德决策时能够进行快速并十分肯定的道德判断,却无法给出支持这种判断的适宜理由的现象称为“道德失声”。他提出了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social intuition model, SIM),其核心是: 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并不能产生道德判断,至少不能迅速地产生。道德判断包含直觉和推理两种加工过程,直觉加工是由快速的道德直觉产生的,含有大量的情绪成分,驱使我们做出道德判断。而认知推理过程是在道德判断后才发生的,旨在为我们做出的判断寻找支持的理由(江琦,纪婷婷,邓欢,马静,2012)。
社会直觉模型的核心是直觉,模型中有6条通路,分别代表着道德判断的6条途径:
1.直觉判断,无需付出额外努力,直觉直接形成的判断,是一个迅速自动化的过程。
2.事后判断的过程,寻求做出初步道德判断的理由并付出努力。
3.他人说服的过程,这个阶段通常会利用语言向他人合理的解释自己的道德判断,虽然可能会产生争吵,但是也是可以引发共鸣,从而引起他人新的道德直觉。
4.社会劝服的过程,本阶段自身的道德判断在社会基础上产生,并足以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5.推理反过来影响判断的过程,如果推理者对自己做出的道德判断不够自信,在逻辑判断之后,他会使用逻辑推理来检查最初的判断。
6.推理反过来影响直觉,当做出道德推理后,会从不同角度来重新看待这个问题,这样就会出现相互矛盾的道德直觉,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徐平,迟毓凯,2007)。
通过社会直觉模型做出的道德决策是一种直觉的反应。
1.决策是在无意识过程中做出的,在我们意识层面以下所做出的判断决策。
2.道德决策需要迅速对道德问题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因为我们对于道德问题不能做出模棱两可的选择,这是一个二选一的过程。
3.道德决策也具有主观性,这说明的是个体无意识状态下对于道德问题的直接反应也包含了一定的情感效应(唐江伟、路红、刘毅、彭坚,2015)。在决策形成的过程中,经验会促使知识结合,满足更深层次的加工,情绪会在个体大脑中留下痕迹——情感记忆,这种具有预见性的情感反应使我们快速做出决策。面对一个两难的道德问题,深思熟虑会使道德判断过程受阻,直觉可以帮助个体在多重压力的情况下,将多渠道的认知信息整合成完整的框架,迅速作出判断。
道德决策涉及对他人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的多重考虑,这需要大量的道德信息,而个体本身能够注意到的信息是一定的,直觉可以帮助个体拓展无意识的丰富信息(肖前国、朱毅、何华敏,2014)。在进行道德判断的两种渠道中,利用直觉解决道德问题时,决策者往往依据自身的客观经验和主观感受,在问题所处情景中综合考虑,促进直觉加工,最终形成道德决策。
(三)人际关系中的直觉
1.曝光效应
为什么一首歌曲我们喜欢循环播放,一部电影喜欢看很多次,喜欢和自己熟悉的人待在一起,对身边的异性日久生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个社会直觉现象——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发生时个体通常没有注意到,并对于直觉内容产生了积极的评价,也就是说,个体对于一些知觉内容和情感性内容的反应要比认知性反应迅速并可信。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曝光效应,在人类的进化发展的历史上,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熟悉的事物代表着安全,陌生的事物代表着危险,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关注彼此的信任性和安全感,所以增加熟悉性会增加双方在人际关系中的信赖感。
但是如果一开始我们对于这个事物或者个人持有消极印象,即使频繁增加熟悉感,也不会产生曝光效应,反而会产生更加厌恶的感觉。另外,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外部表现,过多消极情绪的曝光会产生消极影响。例如,若你很喜欢的朋友不断向你表现出消极气氛,那么他在你面前出现频率的增加只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最终使你不愿与其亲近。
知识窗: 曝光实验
Moreland和Beach在2004年做过一个实验,要求被试观看某个高校的毕业照片图册(图册中并没有被试认识的人),之后给被试呈现一些人的照片,呈现次数多则30次,少则5次,最后要求被试根据对图片的喜爱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在图册中出现次数越多的人被喜爱程度越高,即出现次数与喜爱程度呈正比,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多了,我们对于对方的喜爱程度也会增加。
2.自动特质推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无意识地做出结论,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直觉现象,被称为“自动特质推理”(Spontaneous trait inferences)。这是指在缺乏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观察者仅观察他人目前的行为就形成对他人特质的初步判断过程(Uleman, Saribay, & Gonzalez, 2008)。自动特质推理的基础是直觉模型,该模型强调个体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对环境中某个个体稳定的特征进行激活,随后扩散至大脑认知结构并形成初步认知过程。这实际上是考察个体在一定环境中自动觉察对方目标和意图的能力(Shoda, Mischel, & Wright, 1994)。直觉模型反对传统的归因理论,认为只有在突发情况下个体的行为才可以反映特质,达到揭露效果。
Tulving和Thomson(1973)最早利用线索回忆范式(cued recall paradigm)研究自动特质推理,实验材料为3种类型的行为句子(句子中包含内隐特质/强烈的语义连接/无联系),要求被试先随机记忆3种类型的行为句子,随后呈现一个干扰任务,最后要求被试回忆之前呈现的行为句子。结果显示,被试回忆内隐特质句子的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也就是内隐特质可以有效提高回忆效果,这说明在回忆的过程中被试已经建立了行为者——内隐特质连接。
Carlston和Skowronski(1994)运用直觉反省范式研究自发特质推理。实验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验材料为人脸和特质的随机组合,并要求被试进行学习。一周后进行第二阶段,被试需要匹配人脸和对应的特质形容词。研究结果发现,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节省效应,被试会把第一次学习的特质词进行提炼,并在第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人脸的特征自动推理,形成对人脸的印象。
人们擅长进行自动特质推理,当随机呈现100张不同行为的人物图片时,人们会直觉地根据人物的“面相”判断他的特质,这种现象的发生是迅速的,不受注意控制的。尤其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这种“行为者—特质”的直觉联结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3.情绪感染
你有没有发现,在一群微笑的人群中,你的嘴角会不自觉上扬;在一群球迷为了自己喜欢的球队欢呼时,你也会不由自主的呼喊,这种现象叫作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它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群体成员通过捕获他人情绪的变化,从而实现不同情绪信息聚合的过程。情绪感染也是集体中每个人情绪传递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的直觉行为。
情绪感染需要具备几个关键点:
(1)需要双方的接触,一个人无法完成情绪感染的过程。
(2)这个过程是一个传递的过程,一方的情绪要逐渐的屈从于另一方的情绪,以实现传递的连接。
(3)情绪感染的过程具有普遍性。
情绪感染的过程分为: 模仿过程、反馈过程和情绪感染过程。
(1)情绪感染的开始是模仿,我们对于他人的行为或表情经常无意识地进行同步模仿。但是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过程更加倾向于密度和力度都低的微弱情绪(邓欣,2016),所以在情绪感染中个体对微弱信息的知觉更加敏感。
(2)反馈过程,情绪信息输入大脑后会引发神经冲动进而影响个体的主观感受,随后大脑会对这个情绪信息做出反馈,导致相应行为。
(3)情绪感染,具体表现为与他人处在相同情绪的心理状态中,实现情绪的共鸣,最终完成情绪感染的过程。
所以说情绪感染是一种社会直觉,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来访者中心疗法就是将情绪感染与人际关系结合,当人际交往中的一方利用言语和非言语方式进行交流时,另一方会选择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给予对方尊重。这样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情绪的融合,在行为上表现为附和对方的话语,最终达成情绪的一致性。
有关直觉心理学的文章
在大学里,张拍脑袋学习成绩一般,常常在及格线上下徘徊。王深思可是学习高手,有毅力、喜欢钻研,但同时又有些无趣。王深思一看是张拍脑袋的电话,连忙接起来。张拍脑袋和王深思的直觉有什么不同?实际上,“直觉”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用高级直觉解决问题的正确率要比低级直觉要高得多。本章带你深入了解学习中直觉的种类与区别,以及艺术创作中的直觉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23-11-01
当个体投入认知资源处理材料的内在负荷时,需要加工学习材料内部元素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图式,利用图式解决问题即为直觉。在发生认识论中,图式是个体所有想法的集合,因此是个体对事物的直觉反应。平衡是指个人图式与经验之间的和谐,即形成新直觉。......
2023-11-01
无论是在最初的创业阶段,还是企业发展期、成熟期,直觉在商业上的运用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将从商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介绍直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直觉在商业上的应用与一种“创业警觉”有关,这是一种杰出企业家对于市场机会的敏锐把握,这一种独特的商业嗅觉,使企业家能够迅速识别并注意到这种商机,并迅速关联前期的经验而做出决策。......
2023-11-01
本节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来探讨直觉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的各学派的理论都认为直觉确实在学习中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二)直觉在学习中的有效运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生涯中,更应该学会将直觉思维应用到学习生活中。结果发现大部分儿童会做出与成人相似的击打充气娃娃的行为。......
2023-11-01
直觉与分析是具有不同特征的加工过程,在推理研究领域中,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范式就直觉与分析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本节基于已有研究,通过阐述直觉陷阱及直觉的研究范式,深入地揭示直觉及分析的本质特征。在另一个相关研究中,Dovidio等人利用伴随靶子单词之后呈现一个启动刺激的程序,要求被试对先呈现的靶子单词与其后的启动单词是否属于同一范畴进行判断。Jacoby认为这主要是由个体对记忆潜在的无意识影响导致的。......
2023-11-01
关于直觉的产生,一部分学者认为,与过往的经验相关,与分析加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处理过程,基于直觉的决策从直接知识或经验中得出,无需思考,也无需经过分析加工的训练。有时,直觉的产生基于更为久远的“经验”——本能。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直觉是一种“有限的理性”,直觉在不断重复的缜密思考中产生。在本章中,我们也会从这两方面探讨直觉:基于经验,甚至基于基因的直觉,和基于大量的后天训练,熟练化而产生的直觉。......
2023-11-01
艺术创作过程包括两种方式: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很多艺术家会在梦中获得灵感,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然而,我们大多数的艺术作品,还是来源于创作者的有意想象。可以说,再造想象是艺术直觉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通过表象直觉收集创作素材,利用直觉进行想象,对......
2023-11-01
从分析思维到直觉思维是认知过程不断自动化的过程。通过一系列封装而形成的直觉思维并不总是带来好处,本节开头的测验或许可以提醒你这一点,如果单纯依赖直觉来回答会错得离谱。接下来我们看看直觉的“封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原因。先天性面孔失认症患者比获得性面孔失认症患者多,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