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直觉心理学:艺术创作中的直觉

直觉心理学:艺术创作中的直觉

【摘要】:艺术创作过程包括两种方式: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很多艺术家会在梦中获得灵感,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然而,我们大多数的艺术作品,还是来源于创作者的有意想象。可以说,再造想象是艺术直觉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通过表象直觉收集创作素材,利用直觉进行想象,对

一、艺术直觉

(一)艺术创作是一个直觉过程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创造物质文化为表现形态。艺术创作融合了艺术家们的逻辑认知与审美情感。作家创作文学作品,设计师创作设计图,作曲家谱写乐章,舞蹈家编排舞蹈动作,他们的心理过程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领域中,由于艺术家的知识背景、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他们创作的过程和结果也大相径庭。然而,他们的创作过程,都是需要直觉参与的过程。直觉是艺术家们形成表象、进行想象的重要前提。

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人们眼前时,人们可以利用直觉,让事物的形象再现在自己的眼前。这种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形象,通常是模糊的,缺少细节的。表象的直观性、概括性及可操作性方便艺术家们通过直觉来形成新的表象,从而对创作素材进行再加工。

表象直觉的直观性指的是,它可以让表象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出现在人的脑海中。有研究(Bridge, Harrold, Holmes, Stokes, & Kennard, 2012)表明,表象直觉的脑机制与知觉类似。这样,艺术家们不需要时时面对自己的艺术中所要表现的事物,可以通过心中的表象进行艺术创作。例如,著名油画《蒙娜丽莎》的创作开始于1503年,1507年创作完成,这两年里,画家达·芬奇并不需要每时每刻都面对原型本人进行创作,而是可以利用直觉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从而进行创作。

表象直觉的概括性是指,表象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正因为表象的概括性,艺术家们可以在这个概括的特征之上加以进一步构思,创作出与事物原来形象不一样的艺术形象。例如,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形象可能来源于作者认识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人的表象,但是书中“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等细节描写,很可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直觉重塑的结果。

表象直觉的可操作性是指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利用直觉对表象进行操作。对于表象的可操作性,Cooper等人(1973)用心理旋转实验进行了证明。由于表象具有可操作性,艺术家们才可以对其进行拆分与组合,创作出新的作品。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5个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就是设计师利用直觉,用不同的动物形象的表象加上一些中国元素和奥运元素,设计而成。

除此之外,不同种类的表象直觉增加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促进艺术作品的产生。表象直觉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画家、设计师在积累创作素材时,通常是运用直觉记忆不同的视觉表象;作曲家在收集素材时,通常是通过直觉对不同的听觉表象进行拆分和组合;体操、舞蹈的设计者更多地利用直觉把运动表象和视觉表象融合在一起,来进行创作;文学家则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表象,然后将其融会贯通,最终写出文学作品。在艺术家们利用直觉完成了对表象的收集之后,他们通过想象过程,利用直觉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最终创作出艺术作品。想象是指对头脑中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从而形成新的形象的直觉过程(彭聃龄,2012)。想象的加入可以让艺术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创造出新的作品。

艺术创作过程包括两种方式: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叫不随意想象,指的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是一种完全自由、毫无目的的直觉过程。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比如做梦)时,人们往往会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很多艺术家会在梦中获得灵感,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著名作品《记忆的永恒》,其灵感正是来源于达利的梦境。根据达利的说法,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然而,我们大多数的艺术作品,还是来源于创作者的有意想象。有意想象也叫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也是一种直觉过程,与无意想象不同的是,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直觉过程。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的创造性水平较低,但并非没有价值。再造想象是人们理解知识、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条件,人类的文明、文化之所以能传承下来,离不开再造想象的作用。艺术家们在他们开始艺术学习的初期,都是依靠再造想象进行学习的。再造想象可以帮助人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增加对文化、艺术的认识。国画爱好者学画,往往都从描红(在别人画好的图画上一笔一画照着描)开始。著名画家齐白石晚年的时候,也坚持描红,以保证自己的创作水平。可以说,再造想象是艺术直觉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创造想象是指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利用直觉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形式。中国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1989)曾经说过:“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创造的定义就是: 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优秀的文学家、音乐家、美术家,无一不具有强大的艺术直觉,这就是他们想象力丰富的原因。总的来说,利用直觉创造性对表象进行加工得到的作品,艺术价值更高。

直觉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时(想象)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夸张、黏合、典型化、联想等。夸张又称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把胆小怕事,惧怕改变的人的特征进行了夸张写出来的。黏合是把客观事物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就是对“人”和“猪”还有当时年画上“天蓬元帅”的形象进行了黏合。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形象,就是当时纨绔子弟的缩影。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创造想象中起重要作用的“原型启发”,就是通过联想发挥作用的。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通过表象直觉收集创作素材,利用直觉进行想象,对表象进行改造加工,从而形成作品。由此可见,艺术创作离不开直觉。

(二)艺术直觉: 来自脑机制的证据

关于艺术直觉的脑机制的研究,更多是在个体差异范式下开展。例如,Martindale等人(1984)的研究表明,α波振幅的变化提示了艺术创造性加工过程和右半球有着密切关系,并推测创造性绘画任务对艺术创造性高的个体来说是相对容易、放松的加工过程,而对艺术创造性低下的人来说则需要更多努力。也就是说,艺术创造力低的人在艺术创作时,要运用更多的分析思维,而艺术创造性高的人,通常都跟随他们的艺术直觉。

不同领域(例如,音乐、舞蹈、诗歌)的艺术直觉过程往往涉及了不同的脑区,是多个脑区同时参与的高度分布式加工的结果(范亮艳等,2014)。此外,艺术家与普通人在执行艺术创造任务时脑区协同作用的模式具有显著差异(Bhattacharya & Petsche, 2005)。表6-2-1中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艺术直觉的脑机制的研究成果。

表6-2-1 艺术直觉的脑机制证据

研 究方法艺术创造性任务直觉加工Fink, Graif, & Neubauer(2009)EEG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创作一段舞蹈在自由联想的、自动化的即兴舞蹈创作中,专业的舞者相比新手在顶颞区和顶枕区观测到更多的右半球α波同步性Bengtsson, Csik-szentmihalyi, & Ullen(2007)fMRI钢琴家先即兴演奏,再复制性演奏之前的乐谱即兴演奏中的自由选择与背外侧前额叶、运动区喙部以及运动前区的共同作用有关Solso (2001)fMRI被试需要手绘复制6幅肖像或者是6个几何图形相比初学者,艺术家组在右后侧顶叶区域的激活水平更低,即对人脸的自动化加工水平更高Ellamil, Dobson, Beeman, & Christoff(2012)fMRI艺术系学生先设计书的封面,再对设计进行评估想法生成阶段激活了默认网络的广泛区域(例如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和颞顶联合区)Liu et al.(2015)fMRI创作新诗并修订在诗歌创作生成阶段,专家组的背外侧前额叶与顶叶执行系统的活动减弱,预示着该阶段具有低认知控制和无意识加工的特点Pinho, Ullén, Castelobranco, Fransson, & De (2015)fMRI让钢琴家使用不同的认知策略(表达情绪或特定琴键)进行创作自由表达情绪组的钢琴家们的背外侧前额叶与默认网络的连通性增强Brown, Martinez, & Parsons (2006).PET曲调生成任务: 被试聆听系列未完成的新颖曲调,然后立即自发地生成相应乐段填补未完成部分音乐爱好者把握曲调规律的过程具有内隐的、无意识的特征,该过程与额叶岛盖部的激活有关

从表6-2-1可以看出,艺术创作的脑神经基础主要涉及额叶、颞叶和顶叶(尤其是接近枕叶的后顶叶脑区)以及扣带回等大脑区域。其中,内侧前额叶可能更多地与即兴自由创作中对自我信息的表征有关,颞叶可能与不断产生和输出新颖性的观点有关,包含扣带回的边缘系统则可能主要与创造性活动中的动力驱动作用有关(Limb & Braun, 2008;范亮艳等,2014)。艺术直觉主要体现在颞叶所执行的想象/幻想功能,以及将原本不相关的信息关联起来,并不断地生成新的观点的功能,它提供了艺术创造所必需的认知灵活性。此外,艺术直觉还表现在边缘系统激活而产生的强烈创作动机,以及维持艺术创造性行为涉及了无意识状态下的自动化的内驱力上,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形式。

(三)艺术直觉的特性

直觉加工过程是一个快速的、自动的、无意识的、不需要认知资源的过程,前文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解释,此处不再赘述。与一般的直觉相比,艺术直觉有它的独特之处,包括感性、自然性、社会文化性3个特点。

1.艺术直觉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具有感性的特点

艺术创作的驱动力来源于人类的情感需要,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作者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过程,也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一道桥梁。艺术形象并非具体形象的客观反映,而是投射出了艺术家自己的心境。例如,同样是看到柳树,贺知章写出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来赞美柳树的美和暖融融的春意;而柳永却写出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伤感的别离。有人说,审美情感既是对自我的表达和投射,也是对自我的“超越与突破”,这种“超越与突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超越于日常的实用功利的态度,二是超越和突破了日常的真实体验”(潘智彪,2007)。艺术家们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审美情感,才能衍生出创作的直觉和灵感。

2.艺术直觉具有自然性

庄子》里有一个“解衣盘礴”的故事,讲的是宋元君准备作画,众画师都来了,行礼后毕恭毕敬地站着,舐笔和墨,只有一位画师在外面,解开衣服盘坐在地上,上身赤裸(正全神贯注地作画)。宋元君说这样才是真正的画家。这个故事表明中国艺术家从古代就开始追求一种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境界。英国作家Maugham(1919)曾经描述过艺术创作的状态:“你有一种灵魂把肉体甩掉的感觉,一种脱离形体的感觉。你好像一伸手就能触摸到美,仿佛‘美’是一件抚摸得到的实体一样。你好像同飒飒的微风、展露嫩叶的树木、波光变幻的流水息息相通。你觉得自己就是上帝。”他所描述的就是直觉状态。在这种自然、无障碍的状况之下,艺术家所达到的自由创作必定是浑然天成的。针对这种人与自然相通的现象,格式塔学派提出了“异质同构”的观点。格式塔学派把世界分为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两者虽然是“异质”的,却能找到相通之处,如“落日”和“低落的心情”,都蕴含着“低落”的元素,所以两者又是“同构”的。

3.艺术直觉具有社会文化性

我们知道,直觉过程是一种无意识的加工过程,而艺术直觉是一种基于文化背景的直觉,其中包含了集体潜意识(余秋雨,2005)。荣格说不是德国人就写不出《浮士德》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国作家余秋雨把荣格的话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分析了美国文化对《老人与海》创作的影响,日本文化对川端康成写作的影响,以及印度文化对泰戈尔的影响。鲁迅创作的《阿Q正传》之中,也包含了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艺术直觉受到集体潜意识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中,都包含了艺术家所处的文化环境里的东西。童庆炳(2008)阐释了这样的创作体验:“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生命受集体无意识的支配,意识到的自我被一股内心的潜流所席卷,在他心中滚动的是一种异己的力量。他不愿看到的东西,自动从笔下自然流出,希望写出的东西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也正如荣格所说:“诗人们深信自己在绝对自由中进行创作,其实不过是一种幻象: 他想象他在游泳,但实际上却是一股暗流把他卷走。”这股“暗流”就是艺术直觉中的集体潜意识。

由此可见,与一般的直觉相比,艺术直觉的内涵更丰富,对艺术家情感、经历、创作水平的要求也更高。艺术直觉是比一般的直觉更加难以获得的特殊的直觉。

二、艺术直觉的作用

创作过程中,艺术直觉能够帮助我们选择创作方向并对作品进行组织和协调。

(一)艺术直觉具有选择作用

直觉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表象和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进行快速选择。艺术直觉的选择作用表现在创作表象与创作素材两个阶段。在收集创作表象、准备创作素材的阶段,艺术直觉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怎样的表象是符合审美、应该被收集为素材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看到无数的画面,听到无数的声音,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对于没有艺术直觉的人来说,对表象的记忆或许只是一种自利性的选择——只会着重记忆那些与自己生存相关的表象。然而,如果一个人有了艺术直觉,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哪些意象是符合审美情感的,值得记录到作品中的。一个优秀的作家知道哪些事情值得写入小说中,正如一个音乐家知道哪些音符值得被写入自己的乐谱。这个自动选择记忆表象的过程,显然是分析思维所不能做到的。在艺术创作的阶段,艺术直觉也会帮助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创作。如果一位画家每画一笔,就用逻辑来分析这一笔应该怎样画最合适,那么,他就不可能顺利地完成他的创作。反之,一个经过了艺术训练,有了艺术直觉的画家,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快速地选择怎样调色、用笔。

(二)艺术直觉具有组织作用

直觉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整个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比逻辑活动要复杂得多。逻辑活动的规则是外显的、明确的,而艺术创作的规则却是内隐的、模糊的。艺术创作作为一个感性过程,其中的内隐规则无法用公式或算法原理加以表达。如果说逻辑规则是一座灯塔,为我们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艺术直觉就像一只若隐若现的萤火虫,时时刻刻牵引着我们向前进。

(三)艺术直觉具有协调与控制作用

艺术创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要不断与环境进行交互,包括不断评估自己的作品,调整自己的创作活动,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对这个过程进行协调与控制的,正是我们的艺术直觉。直觉协调着创作中各个要素的运作,包括协调主要与次要元素、意识与潜意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交互等,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创作过程。(www.chuimin.cn)

三、艺术直觉体验

前文对艺术直觉的创作过程、脑机制及其作用作了简单的介绍,艺术直觉并不多见,仅发生在少数人群身上为了了解产生艺术直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艺术直觉体验。艺术创作中的直觉体验是多种多样的,有一定的共同点,但是没有一个公式、一个逻辑原理能够对此做出说明。Getzel和Csikszentmihalyi(1976)将艺术创作中的直觉体验称作是一种“心流”,并将心流体验与创造力联系起来,多次为这一领域作出贡献。这种体验对艺术家既是挑战,也是奖赏。当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进入心流体验时,他们会感到情感的满足和发自内心的愉悦。前面提到了Maugham(1919)所描述的一种与自然联系、脱离本体的创作体验。事实上,这种体验并不是一个人所独有的,而是许多艺术家们所共有的,贯穿古今中外以及各个艺术领域。Chemi (2016)通过访谈了22位高成就的艺术家,对艺术创作中的直觉体验做了质性研究。对于他们来说,直觉过程是创作的必要条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直觉起到了动机、促进和引导的作用。Chemi从访谈中总结出一些艺术创造的共同之处: 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反馈、面临的挑战与实际能力相平衡、高度专注、关注当下、强烈的控制感、扭曲的时间知觉和失去自我。

(一)明确的目标

当艺术家们回顾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直觉体验时,他们提到,他们创作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标,即使在创作目的尚未完全明确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个目标可能取决于艺术领域的现状、媒体的报道,以及艺术家们所选择的创作素材。在直觉体验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顿悟,这个目标越来越清晰和完善,最终被艺术家达成。

(二)即时的反馈

反馈是艺术家们通过可感知的材料(如颜色、形状、声音、动作)或媒体(收音机电影)与自己的作品进行交互的过程。在心流体验中,艺术家们总是能够感知到他们工作的进展。有时他们感觉到创作在朝着他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就继续创作;有时他们感觉到与之前的设想有偏差,就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调整。他们与作品的动态的对话贯穿了整个创作过程。另外,他们也喜欢让同事或者朋友作为反馈者,在适当的阶段邀请他们给自己的作品提出意见。

(三)面临的挑战与实际能力相平衡

为了作出大胆的尝试,艺术家需要在他们应对挑战的能力与创作素材或媒体带来的实际挑战之间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点。如果选择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大的创作,都不利于艺术家进入心流体验。

(四)高度专注

“我忘了自己所处的时间和地点,在舞台前,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只剩下创造,工作,创造!”一位女电影制片人在访谈中提到。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总是专心致志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被任何人打扰。

(五)关注当下

当行动与意识相融合时,艺术家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当下的创作中。“关注当下”是心流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一种与正念类似的体验,但两者是以不同的形式来关注当前的时刻。正念是通过对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弥散性认知来关注当下,而心流是通过对任务的专注。

对于被采访的艺术家来说,“活在当下”意味着忘记过去的失望,也不去考虑未来的事情。一位39岁的女艺术家说:“如果你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手头的任务上,不问自己是否累了,创意就会油然而生。”

(六)强烈的控制感

艺术家们总是大胆地选择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创作,在心流体验没有发生的时候,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创作可能会使他们感到如履薄冰。然而,一旦进入心流体验,他们会体验到对创作过程有着强烈的控制感,认为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和所进行的任务,创作的过程显得轻松愉悦,即使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也是如此。有些艺术家甚至用“作弊”来形容这种轻而易举完成作品的体验。

(七)扭曲的时间知觉

许多艺术家都提到,身处心流体验之中,“我忘记了时间”“原本漫长的几小时仿佛5分钟那么短”。

我们都知道,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很多,人的时间知觉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在从事内容丰富、感兴趣的活动时,我们知觉到的时间往往比实际时间短。而在心流体验中,这种时间知觉的不准确尤为明显。

时间观念的扭曲对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感觉有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直觉的协调作用,有利于艺术作品的完成。

(八)失去自我

在感到对艺术创作有着强烈控制感的同时,艺术家们也会体验到自我的丧失。一些艺术家们认为“有舍才有得”,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必须忘记自我的需求,否则就不能达到很好的创作状态。在创作过程中,要成为自己的批评家,也必须把自我分割开来。失去自我可能会造成艺术家不能及时意识到自己身体的需求(如饥饿、口渴、疲惫),但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以上就是Chemi(2016)通过访谈提取到的,艺术创作中直觉体验的特征,这种访谈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基础。

四、艺术直觉的培养

艺术直觉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如此重大,对于希望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们来说,培养艺术直觉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本节主要介绍一些培养艺术直觉的方法。

有人提出了打破固有思维,培养创造性直觉的3点建议(张浩,2010):

(一)培养反向思维

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看到事物中的矛盾,同时看到正反两个方面。这在艺术创作中就是说,在作品中要体现出事物中的矛盾,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就同时体现了人性的高贵与渺小,勇敢与怯懦。

(二)培养相似性思维

从个性中提取事物的共性。前文所说的《阿Q正传》,就是鲁迅先生在个性中提取共性的结果。

(三)培养理想化思维

不拘泥于现实,给现实插上理想的翅膀。《红楼梦》中林黛玉德才兼备,美貌出众,就是曹雪芹自己心中理想化的美人。

Botella(2018)为了探究艺术中的创造性过程,和他的团队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之中做了一个研究,探索如何培养艺术创造性。通过对专业艺术家的访谈和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观察,他们认为认知灵活性和社会交互是对创造性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认知灵活性是指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而社会交互是学生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部分。Botella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培养他们的认知灵活性和社会交互,“灵活性”组学生的任务是尝试使用他们从未使用过的新的创作技巧,或者创作之前从未创作过的内容,以此来提高他们在艺术方面的认知灵活性。“社会交互”组的学生的任务则是与其他学生谈论他们的想法和作品,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互能力。对学生这两方面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因此Botella认为,通过简单的练习可以影响艺术创作过程,在艺术教学中,对学生创作过程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两位作者都提出了培养创造性直觉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是,前者提出了3点思维上的建议,有助于我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直觉。后者则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测验和对学生进行干预,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直觉的方法,给希望培养学生艺术直觉的老师们提出了建议。综上所述,艺术创作者自己也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拓宽自己的思路,培养自己的艺术直觉。作为艺术老师,也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艺术直觉。

本节主要介绍了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脑机制,和艺术创作中直觉的特征、作用、体验和培养方式。直觉在艺术创作中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希望对正在从事、渴望从事文艺类工作的读者能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