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张拍脑袋学习成绩一般,常常在及格线上下徘徊。王深思可是学习高手,有毅力、喜欢钻研,但同时又有些无趣。王深思一看是张拍脑袋的电话,连忙接起来。张拍脑袋和王深思的直觉有什么不同?实际上,“直觉”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用高级直觉解决问题的正确率要比低级直觉要高得多。本章带你深入了解学习中直觉的种类与区别,以及艺术创作中的直觉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23-11-01
创造性不仅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泉。当下关于创造性的定义,一般是指一种能够打破当前的思维定势,产生新想法的能力,即一种改变个体原有的思维模式的能力,其中产生的新想法既新颖,又对特定任务或情境具有适用性(Dietrich & Kanso, 2010;Fink et al., 2010)。可见,新颖性和适用性是创造性的两个关键核心。那么创造性与直觉有什么联系呢?Guilford(1950)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因此,研究创造性思维不仅是探究直觉与创造性关系的关键,还有助于找到系统训练人们创造性的方法。
一、理论层面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打破常规,改变原有的思想,最终以新颖的方式完成特定任务的思维过程。在理论层面,直觉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与直觉有关的特性或思维过程往往也在创造性思维中出现。下面将具体介绍创造性思维的两大关键理论——“顿悟”相关理论和发散性思维相关理论,并从中分析创造性与直觉之间的联系。
(一)顿悟相关理论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顿悟、创造想象、类比迁移等(邱江,2007)。其中,顿悟是指当个体在解决某一问题时陷入困境,由于某种机遇,脑海中突然出现了新想法,使问题得以解决(刘春雷,王敏,张庆林,2009)。这也可以视为直觉产生的过程。顿悟是创造性思维和直觉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突然性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它把创造性思维和直觉联系起来。
在国外,主要有3种对顿悟认知过程进行解释的理论观点,即表征转变理论、选择性理论,以及进程监控理论。具体来说,表征转变理论(Kaplan & Simon, 1990)认为,当人们在前期问题空间中找不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需要通过重构问题空间以产生新的表征;选择性理论(Davidson, 1995)认为,人们需要从获得的许多信息中挑选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关键有效信息;进程监控理论(Ormerod, MacGregor, & Chronicle, 2002;Chronicle, MacGregor, & Ormerod, 2004)认为,人们通过“手段—目的”的分析手段,来缩小问题的初始形态和目标形态之间的差距。总的来看,在直觉产生过程中,大量不同的信息被重新组合,形成初步表述,这与表征转变理论相似,适合解释单步骤问题;直觉涉及知识检索、概念联想和类比迁移等过程,这与选择性理论相似,适合解释有限步骤的问题;进程监控理论偏向分析加工,通过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其中每次缩小差异时可能涉及直觉加工,可以结合前两种理论,解释多种顿悟问题的解决过程。
在国内,张庆林等人提出了“原型启发”理论对顿悟过程进行解释(张庆林,邱江,曹贵康,2004)。他们认为,个体如果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大脑中适当的原型及其所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就能形成顿悟。原型,是指大脑对事物的主观认知,即对当下的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认知,它在直觉过程中属于被检索的记忆或知识。原型中有很多信息,并不是每个信息都对当下的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其中“关键启发信息”对于解决当前问题具有指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吴真真,2010)。例如,在鲁班发明锯子的例子中,“带齿的茅草能割东西”即为“关键性启发信息”。而“激活”,是指原型及其所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通过类比迁移等直觉过程,与当前的问题形成联系,有助于解决问题(田燕等,2011)。例如,把启发信息“带齿的茅草会割伤人”与目的“需要发明能割或锯东西的工具”相联系,从而发明了“锯子”。因此,要想原型能成功发挥对问题的启发效应,必须先成功激活原型及其所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
由此可见,顿悟的“原型启发”主要由两个加工阶段组成:
1.发生“原型自动激活”,即个体想到某个对当前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原型,在直觉中属于知识检索、概念联想等思维过程。
2.利用原型中的“关键启发信息”,即具体找出某个原型中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如规律、方案、原理等,在直觉中属于隐喻思维、类比迁移等思维过程。
(二)发散性思维相关理论
发散性思维被视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之一。发散性思维的定义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重组现有的和记忆中的信息,进而形成众多新颖的新想法(刘春雷,王敏,张庆林,2009)。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和精致性是发散性思维的4个主要特征,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周淑金等人(2016)从双加工理论方向出发,对发散性思维与幽默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比较,发现发散性思维的认知过程有双加工的特点,即发散性思维是由直觉加工和分析加工共同作用形成的。
小测试
材料中有一盒火柴、一支蜡烛和一枚图钉。请问,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把蜡烛点燃并固定在直立的墙壁上呢?
参考答案: 先用图钉把火柴盒钉在墙上,再用火柴点燃蜡烛,把蜡烛放在盒子上即可。
上述问题属于非常规用途任务测验,这类测验是发散性思维的典型测验(Runco & Acar, 2012)。发散性思维测验主要包括: 非常规用途任务测试、创造性故事等(Dietrich & Kanso, 2010; Wu et al., 2015)。实际上,大家在做这类发散性思维测验时,认知上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都需要低抑制注意、语义控制和远距离语义联结等(Wu et al., 2015)。
Benedek等(2014)认为在非常规用途任务测验下,发散性思维的认知过程包含信息检索、信息选择和信息整合。以上述问题为例,信息检索,即大量搜索和提取与目标问题有关的记忆信息,如“蜡烛可以用火柴点燃、火柴盒可以装火柴、火柴盒是纸质的、火柴盒的形状是立方体、图钉可以钉在墙上”等信息;信息选择,即留下或摒弃搜索到的信息,同时与目标问题有关的远距语义进行联结,如保留“蜡烛可用火柴点燃、火柴盒是纸质的、火柴盒的形状是立方体、图钉可以钉在墙上”等,而舍弃“火柴盒可以装火柴”等无用信息;信息整合,即综合处理与问题有关的多个零散的语义概念,如推理出“纸质的火柴盒可以被图钉钉在墙上”“火柴盒上可以放蜡烛”等。以上过程与直觉产生的过程相似。
发散性思维中的信息检索涉及常识范畴,如“火柴盒可以用来装火柴”,和非常识范畴,如“火柴盒上可以放东西”。其中,对记忆中的常识范畴进行搜索体现出了直觉加工的特点(Mayseless, Eran, & Shamay-Tsoory, 2015)。一般情况下,常识范畴属于个体的理性思考范围,而潜在的内涵则在个体的意料之外(聂其阳、罗劲,2012;Mihalcea, Strapparava, & Pulman, 2010)。对于潜在含义的发掘,直觉中的潜意识促进了信息重新整合、隐喻思维等过程。此外,在选择信息过程中,过滤无关信息也是一种直觉过程的体现,如“蜡烛可以被另一支蜡烛点燃”这个信息显然在这个题目的条件下不成立,通过直觉就被自动过滤了。因此,创造性思维加工中离不开直觉加工对信息进行初级检索以及对在信息选择上的自动过滤,直觉在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证层面
在实证层面,我们将通过天才相关研究、测量研究和实验研究等三个方面来探究直觉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
(一)个案相关研究
众多杰出的高创造性者表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直觉,直觉在他们的作品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高创造性的作曲家,Federico Ruiz表示:“如果我对所有问题都仔细考虑,我将一事无成。直觉总是领先于细想,因为它的运作更快”(Policastro, 1989)。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要得出一些基本定律时,其实并没有逻辑路径,只有与经验接触而获得的直觉可以支持和运用”(Holton & Faucher, 1974)。正是这些天才通过直觉提出的基本定律,触发了一个本质上具有“逻辑性”的研究过程,让学界有了研究的方向和逻辑,掀起了进一步研究的浪潮。从这个过程来看,直觉对创造性思维可能具有一定的启动效应。
除了天才们的证词外,还有许多研究分析了天才的事例,如关于毕加索的研究,关于达尔文的研究等。这些研究表明,上述天才型个体的思维过程显然是从直觉观念开始的,只是直觉观念在长期持续的工作后才能被清晰地表达出来(Simonton, 2015)。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描绘了被法西斯纳粹轰炸的小镇格尔尼卡,有许多无辜百姓被杀害。这幅画采用的写实的象征手法,用纯粹的三种颜色——黑、白、灰,营造出压抑凄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战争给人类的悲痛和灾难。
以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过程为例: 毕加索精心保存了他创作该画时的所有草图,从这一系列的草图中,我们能发现他的创造过程是有一定系统的,并且直觉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画的第一个草图特别显眼,且整体上与成品相似。毕加索也曾表示:“我们可以注意到有个非常奇怪的地方——第一个视角几乎会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尽管会有些修改,但从第一幅画开始,到最后作品成型,基本不会有大的改变。”这幅作品最终成品的抽象框架就是在最初的草图上表现出来的,而整个过程只是对表现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尝试和修改,如画中物体的大小、规模、关系、情绪基调等。这反映了毕加索对《格尔尼卡》的直觉概念,且该直觉概念有一定的稳定性。
那么,这些天才为何比普通人更具有创造性呢?从原型启发理论角度出发,可以提出3种假设:(www.chuimin.cn)
1.高创造性者遇到科学难题时具有更强的蔡格尼克效应,即相比普通人具有更高的解决欲望。蔡格尼克效应是指,相比已完成的任务,个体对未完成任务的记忆会更好(Zeigarnik, 1927)。个体对问题的感受性会随着不断钻研的过程而提高,因此更容易在面对原型时激活科学难题,形成提问题的直觉。
2.在高创造性者对科学难题不断钻研的过程中,对问题表征的兴奋性不断提高,无意中对看似无关的原型表征产生了影响,即直觉中的潜意识作用。在原型启发的相关实验中就发现了“位置效应”,即被试在“先问题-后原型”条件下的测试分数显著高于“先原型-后问题”条件下的测验分数(朱海雪,罗俊龙,杨春娟,邱江,张庆林,2012)。
3.原型表征与问题表征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它们之间存在“大脑自动响应机制”的作用,该机制主要是直觉起作用。当个体在问题中遇到看似无关的原型时,对原型表征建立了一个“构造-功能”连结(如茅草“齿状”是“构造”,“能割东西”是“功能”),同时也对问题表征建立了一个“构造?-功能目标”连结,(如“锯子如何构造”就是一个“构造?”表征,“能割东西”则是“功能目标”的表征),那么,原型表征和问题表征在语义上存在的共同成分就会导致一种“自动响应”的直觉,类似于物理上的共振现象。两者联系在一起时,问题解决者能够从原型表征的“构造”中获得启发信息,并解决问题表征中的“构造?”的缺失。这是一种并列加工,高创造性者可能更善于进行这种并行加工,他们更善于洞察问题的关键所在,将纷繁复杂的问题简约成“构造?-功能目标”的表征,并形成一个问题图式,因此可以在工作记忆中同时加工“原型”和“问题”。
(二)测量相关研究
除了高创造性者的证词和事例分析,一些试图测量直觉和创造性之间相关程度的研究也支持了直觉对创造性思维起了重要作用的观点。大多研究采用MBTI测量问卷来评估人们直觉思维方式的偏好,如Briggs和Mc Caulley(1986)采用该量表对直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且发现在科学家、建筑设计师、作家和数学家这4类高创造性者中,解决问题时直觉占优势有98%的人,但在一般人群中只有大约25%~35%的人直觉占优势。与之相似的研究结果有,Hall和MacKinnon(1969)发现在一组40名被同行评为具有高创造性的建筑师中,所有人都表现出对直观类型的偏好,相比之下,在成员是非创造性的建筑师的对照组中,只有61%的人表现出对直观类型的偏好。另外,Hill(1987)也采用了MBTI的直觉量表,并与心理认识论的隐喻量表、创造性相关量表BWAS结合,发现直觉与创造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Langan-Fox和Shirley(2003)结合4种量表,即MBTI、NEO大五人格量表、直觉兴趣问卷和直觉经验问卷,被试完成4个问卷后进行线索积累任务。结果显示,后三类调查量表的分数分别与MBTI上的分数有显著相关,但线索积累任务分数与MBTI“感觉-直觉”维度上的分数与无显著相关。
除了MBTI量表,也有学者采用了其他量表来探讨直觉与创造性之间关系。Raidl和Lubart(2001)选择采用直觉行为问卷、理性-经验量表、想象分类任务和比喻倾向测验等4种方法测量直觉。结果显示,这四类直觉量表的分数分别与创造性量表的分数有显著正相关,偏爱直觉的人在创造性生产任务和发散性思维测试(概念流畅性和原创性)上得分更高。其中,有利于分析直觉和创造性之间具体联系的主要结果来自直觉行为问卷。但在这四类直觉量表之间,只有直觉行为问卷和理性-经验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综合上述测量研究可知,直觉与创造性之间具有相关关系,但使用的测量工具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例如,采用MBTI调查直觉和创造性之间关系的适当性仍存在一定争议。衡量“直觉”的一些MBTI项目直接关注了原创性、不一致性、独创性和创造性。因此,高创造性人群在MBTI的直觉类型中得分较高是理所当然的。这能用来检测人群的创造性水平,但是否能用来检测创造性和直觉之间的相关则有待商榷。此外,Hill采用的隐喻量表和BWAS也存在争议: 隐喻量表被认为是直觉的间接测量,因为它测量的是一种基于Royce理论的直觉过程的认知模式;而BWAS中的前意识量表也被认为是一种间接测量创造性的方法,因为它就是基于人们在偏好不对称性的表现得分来区分个体类型。
(三)实验相关研究
我们基于直觉和创造性的实验导向研究讨论两者的外在关系。已有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主要集中于顿悟、发散性思维等。正如前文理论关系部分中指出,“顿悟”在直觉和创造性中起到连接作用,因此接下来将重点介绍与顿悟理论相关的研究。
在顿悟的相关研究中,国内主要以“原型启发”理论为框架。部分研究以九点连线问题、装缸问题、四等分问题等为材料,采用“先学习原型、后解决问题”的两阶段范式进行实验,发现在第二阶段,只有激活第一阶段中原型所包含的启发信息,才能成功解决顿悟问题,即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原型中的启发信息(张庆林,邱江,2005;任国防,邱江,曹贵康,张庆林,2007)。部分学者结合双加工理论,进一步考察解决问题时原型事件及其启发信息的激活过程是否运用了直觉加工,发现激活原型及其所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是顿悟的重要条件,其中,原型激活是直觉加工的结果,而关键启发信息的激活是分析加工的结果(曹贵康,杨东,张庆林,2006)。此外,吴真真等(2008)采用字谜作为材料,发现学习阶段的原型个数对启发效应没有显著影响,而原型的启发量对启发效应的则有显著作用;陈丽等(2008)也采用字谜作为材料,探究不同情况下所引发的情绪状态对原型启发的影响,结果也间接验证了直觉加工的参与。
从上述研究可见,直觉在创造性思维中起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原型中启发信息的自动化激活。而这种激活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情绪、原型位置、范式类型、问题难度等。李亚丹等(2012)考察了情绪与竞争对原型启发的影响,发现相比高、中、无竞争水平条件,低竞争水平条件更促进原型启发;相比积极情绪,消极、中性情绪条件下的原型启发效果更好。以上研究采用的都是“先学习原型、后解决问题”的两阶段范式,而朱海雪等(2012)加入“先呈现问题,后呈现原型”的范式,从原型位置效应的角度探讨原型启发的过程,结果发现被试在“先呈现问题,后呈现原型”范式下的测试成绩优于在“先呈现原型,后呈现问题”范式下的成绩。这表明,带着问题去看原型更有利于进行直觉加工,激活原型中“关键性的启发信息”,因此更容易在解决问题时中引发原型启发效应。
部分学者进一步运用阈下启动范式来探究创造性,发现了一系列有趣的现象。如Katz(1973)先给高创造性组被试和低创造性组被试分别呈现阈下的一系列文字材料(如灌木、草、鸟等),之后要求被试在10分钟内写一个故事,结果发现高创造性组所编的故事与阈下呈现的材料有更多的联系。Förster(2009)研究发现,阈下启动某些有高创造性的城市名(如纽约、伦敦等)时,被试的创造性测验成绩优于控制组。这表明,城市的名称和背后所具有的暗示信息,即有创造性,无意中促进了个体的创造性。不过,背后的暗示信息必须与创造性思维有关联。这可能是因为个体启动了创造性的表征,从而在独特的心理状态中抑制了常识范畴和一般事物联系的直接激活(Sassenberg & Moskowitz, 2005)。
陈群林等人(2012)采用改进的阈下启动实验范式,探讨了问题难度对创造性问题解决时自动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问题难度较高时,阈下启动条件下RAT正确率显著高于无启动条件;当问题难度较低时,阈下启动条件下RAT正确率显著低于无启动条件。阈下启动信息的促进效应随着创造性问题难度的降低而减小;当问题是低难度时,阈下启动信息反而会起到抑制作用。可见,直觉加工有助于创造性思维,且当所解决的问题难度较高时更可能出现该结果。
此外,在发散性思维相关研究中,部分学者发现无意识思维比意识思维更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意识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类似,而无意识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类似(Dijksterhuis & Meurs, 2006)。其中,无意识思维提高了问题答案的易得性,但这种易得性不是必然会转化到意识层面(Zhong, Dijksterhuis, & Galinsky, 2008)。直觉正是不经意识推理而了解事物的能力,因而无意识可作为发散性思维和直觉之间的桥梁。
小测试
一、装缸问题: 有36口缸,用7艘船来进行装,要求每艘船都要运用,且每艘船只能装单数,应该如何装?
参考答案: 没法装。因为如果每艘船装的都为单数,那么7艘船所装的总缸数也是单数。
二、九点连线问题: 有一个3×3的正方形点阵,要求笔不离纸,用不多于4条直线把9个点连在一起,其间不能沿着已画好的直线返回。
参考答案: 想象在3×3的正方形点阵基础上,补充为4×4正方形点阵。先连接一条边上的所有点,再沿对角线连点,后沿另一条边回到起点位置,再沿另一对角线连点。此时可发现已连了原3×3正方形点阵上的所有点。
三、四等分问题: 有一个正方形被去掉1/4部分面积,呈L形。要求把剩下的部分等分成4个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
参考答案: 首先将这个图等分成3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然后把每个分解后的正方形再次等分为4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此时共有12个完全相等的小正方形。最后将等分出来的小正方形按L形,每3个组合在一起。
四、谜语1.你杀死了它,却得流你自己的血(猜一种动物)。
参考答案: 蚊子。
谜语2.节日的山东(猜一个汉字),
参考答案: 鱼(山东的简称是“鲁”,节“日”即去掉下面的“日”)。
有关直觉心理学的文章
在大学里,张拍脑袋学习成绩一般,常常在及格线上下徘徊。王深思可是学习高手,有毅力、喜欢钻研,但同时又有些无趣。王深思一看是张拍脑袋的电话,连忙接起来。张拍脑袋和王深思的直觉有什么不同?实际上,“直觉”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用高级直觉解决问题的正确率要比低级直觉要高得多。本章带你深入了解学习中直觉的种类与区别,以及艺术创作中的直觉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23-11-01
关于直觉的产生,一部分学者认为,与过往的经验相关,与分析加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处理过程,基于直觉的决策从直接知识或经验中得出,无需思考,也无需经过分析加工的训练。有时,直觉的产生基于更为久远的“经验”——本能。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直觉是一种“有限的理性”,直觉在不断重复的缜密思考中产生。在本章中,我们也会从这两方面探讨直觉:基于经验,甚至基于基因的直觉,和基于大量的后天训练,熟练化而产生的直觉。......
2023-11-01
高考结束后,张拍脑袋以艺术生的身份和王深思一起进入了同一所高校。这次大赛的任务是设计一个能容纳2000人的图书馆,张拍脑袋上网查找了各国各地的图书馆的图片和信息,还有各种相关的文献。张拍脑袋得到了很多信息,自以为胸有成竹,开始准备自己的设计。比赛还有一周就要提交作品了,但张拍脑袋还是没有完成令人满意的设计,所做的设计不是缺乏创意就是所能容纳的人数不够。......
2023-11-01
当个体投入认知资源处理材料的内在负荷时,需要加工学习材料内部元素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图式,利用图式解决问题即为直觉。在发生认识论中,图式是个体所有想法的集合,因此是个体对事物的直觉反应。平衡是指个人图式与经验之间的和谐,即形成新直觉。......
2023-11-01
直觉从个体出生开始便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其学习与生活,在这一节我们将系统的从学习与生活方面剖析直觉的优势。“语言直觉”探讨的就是语言与直觉的关系,是谈话者的共有语法知识的体现,需要靠深入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其复杂性。乔姆斯基认为这种能力是先天的,因为人类生来就有认识语言内部构造以及生成语言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内隐的能力。......
2023-11-01
无论是在最初的创业阶段,还是企业发展期、成熟期,直觉在商业上的运用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将从商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介绍直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直觉在商业上的应用与一种“创业警觉”有关,这是一种杰出企业家对于市场机会的敏锐把握,这一种独特的商业嗅觉,使企业家能够迅速识别并注意到这种商机,并迅速关联前期的经验而做出决策。......
2023-11-01
本节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来探讨直觉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的各学派的理论都认为直觉确实在学习中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二)直觉在学习中的有效运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生涯中,更应该学会将直觉思维应用到学习生活中。结果发现大部分儿童会做出与成人相似的击打充气娃娃的行为。......
2023-11-01
从分析思维到直觉思维是认知过程不断自动化的过程。通过一系列封装而形成的直觉思维并不总是带来好处,本节开头的测验或许可以提醒你这一点,如果单纯依赖直觉来回答会错得离谱。接下来我们看看直觉的“封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原因。先天性面孔失认症患者比获得性面孔失认症患者多,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