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直觉心理学:推理决策中的直觉

直觉心理学:推理决策中的直觉

【摘要】:直觉与分析是具有不同特征的加工过程,在推理研究领域中,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范式就直觉与分析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本节基于已有研究,通过阐述直觉陷阱及直觉的研究范式,深入地揭示直觉及分析的本质特征。在另一个相关研究中,Dovidio等人利用伴随靶子单词之后呈现一个启动刺激的程序,要求被试对先呈现的靶子单词与其后的启动单词是否属于同一范畴进行判断。Jacoby认为这主要是由个体对记忆潜在的无意识影响导致的。

直觉与分析是具有不同特征的加工过程,在推理研究领域中,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范式就直觉与分析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传统的认知观点中往往将直觉与分析置于对立的两端,即直觉大多会引发错误的判断,依靠分析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本节基于已有研究,通过阐述直觉陷阱及直觉的研究范式,深入地揭示直觉及分析的本质特征。

一、直觉陷阱——刻板印象

(一)刻板印象的含义

说起直觉,人们脑海中首先跳出的便是刻板印象。的确,直觉与刻板印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 知觉者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期望形成的认知结构(Ashmore, 1999),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和独特性。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关于这些事物或人的直觉,一旦涉及关于这些人或事便首先以直觉判断和解决,而往往缺少分析这一过程。比如公司在招聘前台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女性,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温和、亲切的特点;又比如当人们看到一张凶神恶煞的人像时,往往认为他更像罪犯一类凶恶的人,而看到一张慈眉善目的人像时往往觉得他是一个友善的人……正是由于刻板印象大多数时候都可能与事实不相符,所以由此形成的用以判断和推理的直觉思维的正确性也有待商榷了。刻板印象的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定型化效应,也叫心理定势。

有这样一个故事:“幼儿园开学那天,报名处来了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孩子,老师十分惊奇地问:‘咦,你们是双胞胎吗?’她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在老师还感到惊讶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回答道:‘我们是三胞胎中的两个。’为什么老师一看见两个酷似的孩子就马上觉得是双胞胎而不是三胞胎中的两个呢?”相信不只是老师,绝大多数人也会如此,这正是我们的心理定势导致的,它使得我们倾向于依照自身已经形成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而不会再对熟悉的人或事、物进行分析,简单地说就是想要节约决策成本,做决策的时候更加依赖直觉了。

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类人群的实际情况。所以,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但刻板印象也有非常不好的一面,如它是固定化的,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刻板印象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导致人们形成对某类群体的成见。

(二)刻板印象的实验证据

种族认同和性别刻板印象是最为普遍的刻板印象,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几个经典的研究深入了解这两类刻板印象。种族认同的刻板印象往往通过内隐实验的方法进行测量。Gaertner和McLaughlin(1983)就以黑人和白人为被试探究两个种族的被试内在的刻板印象。主试首先给被试呈现若干对字母串,让其对呈现的内容进行反应,若呈现的两个单词结合起来是被试所认同的,那么被试便回答“是”,其他情况则回答“否”,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结果发现: 白人被试对“白人——积极词汇”正确的反应比“黑人——积极词汇”的反应时要短(如黑人——聪明、白人——聪明)。而这种反应时间上的差异却并未出现在对消极特质词(如白人——愚蠢、黑人——愚蠢)的判断中。在另一个相关研究中,Dovidio等人(1986)利用伴随靶子单词(积极特质词或消极特质词汇)之后呈现一个启动刺激(白人或黑人)的程序,要求被试对先呈现的靶子单词与其后的启动单词是否属于同一范畴进行判断。结果显示: 当启动单词是白人时,被试对积极词汇的反应速度快于当启动词汇是黑人时,反之亦然。对此,Gaertner和Dovidio将这种结果解释为反种族主义,并且将其定义为“与神圣的平等主义的观念系统相连的情感和观念与未承认的关于黑人的消极情感和观念之间”的冲突。

性别和成就之间的刻板印象也通过内隐实验的方法进行测量。Jacoby等人(1989)通过名望判断实验进行了初步探索。实验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要求被试观看一份含有名人姓名与普通人姓名的花名册。在看完花名册2小时之后,主试将再给被试呈现一份姓名清单,其中既包括前一份花名册中的姓名,也包括前一份花名册未出现过的姓名。被试的任务是对“这个人有名吗”这一问题作出反应(答案为“是”或“否”)。实验者假设,虽然个体对普通姓名的情节记忆(如外显的意识性回忆)在24小时延迟后退化,不过前期冗余知觉熟悉性的呈现方式,也许会导致被试对名望产生错误判断。也就是说被试会由于名望这个因素而对姓名的熟悉性产生误判,即更可能把旧的(对比新的)花名册里面的普通人名当作名人姓名进行判断。结果不出所料,与新花名册里面的普通人名字相比,被试对旧花名册普通人姓名具有更高的错误率。Jacoby认为这主要是由个体对记忆潜在的无意识影响导致的。Banaji和Greenwald(1994)使用上述程序,即在首个代表性别的名字之后添加一个普通的姓名。实验设计为被试内实验设计,主要有4种实验条件(旧的男性、旧的女性、新的男性、新的女性)。结果发现: 被试进行名望判断的击中率(正确判断出名人姓名的比例)和错报率(错误将普通人名判断为名人的姓名比例)均下降了。此内隐记忆实验程序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男性的成就高于女性这种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证据。

由此可见,小到个人习惯和喜恶爱憎,大到性别认同、种族认同,刻板印象时刻存在,它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都免不了会产生刻板印象,且大部分的刻板印象都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不考虑该刻板印象的正确与否,它和直觉都是通过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起到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的作用。

二、直觉的研究范式

(一)球拍和球问题

首先请大家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但是要求大家根据自己的第一直觉给出答案。问题: 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球多少钱?

不知道你的答案是多少呢?是0.1美元吗?这就是球拍和球的问题,指我们往往会针对一些比较熟悉的场景、比较熟悉的对象做出第一直觉的判断,即跳过分析这一过程,一拍脑袋便给出答案。相信不少人一看这道题就会答0.1美元,但如果仔细一算: 若球的价格是10美分,拍比球贵1美元,那么两者加起来是1.20美元,因此0.1美元是错误答案。正确的答案应该按照逻辑推理原则计算才可得出: 设球的价格为x,拍的价格为y,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10;y-x=1,最后解得x=0.05,y=1.05,所以0.05美元才是正确答案。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的人一看到这个问题就立马觉得是0.1美元呢?这其实都是直觉惹的祸。

利用直觉进行推理与决策是十分普遍的,每个人都可以试着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的决定里面包含了多少比例的直觉决策呢?不难发现,直觉过程渗透在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球拍和球价格问题,由于个体对于球拍和球一类十分日常的事物无比熟悉,因而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加之问题给出的总价格数值较小、容易计算,更加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数学问题,甚至可以通过口算算出,这就正好掉进直觉挖好的陷阱里面了。

关于球拍和球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对其中的某些直觉思维或规律进行探索。如Johnson, Tubau和De Neys(2016)以巴塞罗那313名大学生(女性266名,男性47名,平均年龄20.50岁)为被试,以球拍和球问题为材料进行实验,实验材料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材料如: 球拍和球的总价为1.1美元,其中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的价格;控制组材料如: 杂志和香蕉总价为2.9美元,其中杂志2美元,问香蕉的价格。被试在问题材料呈现后需解决不同难度的额外任务从而限制分析加工的参与程度,即额外任务的难度越大,个体可用于解决球拍和球问题的认知资源越少,因而只能依赖直觉加工解决问题。实验结果表明: 相较于控制组材料,个体在解决实验组材料时的正确率显著下降,同时随着认知资源的减少,完成实验组材料的正确率也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当仅依靠直觉加工时,个体完成任务的正确率降低了。

从球拍和球的问题可以明显看出直觉思维在解决问题时结果似乎并不正确,但是因为直觉思维的调动过程比分析思维更为简便和直接,不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因而符合我们遇到的大多数决策和推理情况,使用频率较高。这与“希望用分析思维正确解决问题”的想法相去甚远。据统计: 上万名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参与测试给出的直觉型答案错误率在50%以上;而其他普通大学学生错误率在80%以上。由此可见,对熟悉的物品、数字问题做出直觉思维决策是人类的共性,对某些问题过于低估或者过分依赖直觉。若我们在遇到任何问题时能够多以分析思维解决问题,再多思考一下,或许结果就会大不相同。由这道题目可见直觉对个体解决问题的影响之大,同时也表现出其与分析思维的差异之大。一个具有分析思维的人拿到这道题或许并不会像直觉思维型的人一样仅凭直觉就给出答案,起码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分析和计算,这也是这两类人的绝对分界线。而若放在现实生活里面,前者多是和张拍脑袋一个类型的人;后者则多是和王深思一个类型的人。打个比较形象的比方,分析型思维的人很可能就是球拍,而直觉型思维的人更多扮演球的角色,被打得团团转。这个问题也告诫我们不要过分依赖直觉,必须三思而后行。(www.chuimin.cn)

(二)基线比例信息忽略

基线比例信息(base rate information)是针对事物一般性和总体性并主要依赖统计数据支持的一种描述性信息;案例信息(case information)与基线比例信息相对,是一种针对事物特殊性和具体性的描述性信息(Raghubir, 2008)。与基线比例信息相比,案例信息没有很好的总体代表性,是个案或者个例,看起来可信度很高。所以个体若依据这类信息来对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推理和判断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错误或偏差。推理和决策中的基线比例忽略(base rate neglect)现象指的就是个体在做出决定或进行推理的时候,仅仅注意了案例信息,但忽略了一开始就已经呈现的基线比例信息,又或许是其根本没有给予基础比例信息足够的重视。

首先注意到并对这种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是Kahneman和Tversky(1973),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考察这一现象。在他们关于基线比例忽略的经典研究中,主试首先会告知被试一则基线比例信息(比如100人中有5名男性和995名女性),随后给被试提供人物特征信息,即描述一个随机人物的多个特征(大多比较符合男性的特征)。结果发现,被试在面对基础比例信息和特征信息的时候,会更多地去在意特征信息,并将决策的来源更多的集中于特征信息,以特征信息为依据进行判断。所以被试根据特征信息的描述,会认为主试所描述的特征可能更多是指向男性的,于是便忽略了主试一开始便提供了的那则极端的基线比例信息。而随后的一系列研究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如在国外的另一项研究任务中(Bar-Hillel, 1980),被试被要求判断某市A出租车公司引起交通肇事逃逸的概率大小,情景设置为: 现场会有一位目击证人阐述车辆是A公司的,但他的判断准确率只有80%,而在这个城市里还有B出租车公司,其出租车占该市出租车总数的85%,A公司只占15%。最后结果发现,尽管给被试提供了两种信息,但是被试往往会更加重视目击者的观点(即特征信息),认为A公司引起事故并逃逸的概率为80%,而忽略了最初的基线比例(15∶85)这一基础比例信息,从而进行了错误的推理和判断。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基线比例忽略现象的产生与直觉作用的发挥是紧密相关的。在前面的章节里面,我们知道了直觉有先天直觉与后天直觉之分,而由先天直觉到后天直觉大致经历了非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观察学习这样几个过程。那么最后会发现直觉就是在已有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节约决策成本的方式,直觉并不完全正确,但却实实在在地对个体推理与决策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基线比例忽略问题与直觉关联密切,前者因为受特征信息的影响而放弃或者不重视基线比例信息,与直觉决策中跳过分析过程而更多凭借个人经验和已有知识直觉做决策殊途同归。基线比例忽略是研究直觉决策的重要研究切入点之一。通过对基线比例忽略的心理机制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我们会更加能够理解直觉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可将直觉与分析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对立局面。

三、推理决策中的直觉加工与分析加工

在推理决策过程中,直觉与分析这两种加工过程究竟是如何对人们的认知过程产生影响的呢?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一)双加工理论

双加工理论(dual-process theory)是指个体在进行信息加工时的两种不同推理类型: 一种是快速化、自动化、直觉性的启发式加工(heuristic processing),启发式加工不需要占用过多的认知资源;与之相对的分析式加工(analytical processing)是缓慢的、基于规则的,并且需要依靠个体工作记忆加工信息的能力(Evans, 2006)。使用直觉思维就好比是个体使用启发式加工的方法进行推理与决策,而分析思维则对应着使用分析式加工进行推理和决策。根据双加工理论: 启发式加工是受个体的情绪、环境影响比较大,常常是在个体的经验、动机及其他主观因素影响下的一种选择性知觉过程,即个体在加工过程中,只关注刻板印象等信息,忽略逻辑规则信息;分析式加工首先需要符合概率推断的一般过程和原理,在充分考虑环境信息或逻辑原则的基础之上,以概率理论等客观规则为依据,继而产生合理的判断(Sloman & Darlow, 2010)。而在一些问题情境下(两类信息不一致),启发式加工与分析式加工的结果往往是不同的,但因为启发式加工更容易进行,往往会因判断和决策太快发生,结果会导致偏差。由此可见,双加工理论中的启发式加工是一种更容易使得判断和决策产生偏差的决策模式,与分析思维严格对立。前者直接而草率,后者严密而有逻辑。

(二)非逻辑加工理论与逻辑推理理论

Woodworth(1935)提出的气氛效应理论是推理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第一个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推理者的错误推理主要是由于其对前提气氛的错误估计导致的,这看起来与逻辑规则关联不大,所以这种理论在后来被称为非逻辑加工理论。这个理论一经提出,马上得到了很多心理学家的赞同,并在推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占统治地位长达35年。1959年,有研究者认为推理者之所以产生推理错误,主要是因为推理者对前提中的各项内容进行位置交换时产生的不正确的编码所导致的,被称为换位理论(Chapman & Chapman, 1959)。由于该理论在解释推理错误的原因时重视人在推理过程中的逻辑法则和性质,所以后来的评论家们把换位理论称之为逻辑推理理论。

大部分所持非逻辑理论的西方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完全没有在意形式的法则,而更多的只是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完成推理行为;而逻辑理论则认为形式逻辑的法则是人们进行推理时首先会考虑的,只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会使得推理者选择某些不符合形式逻辑法则的结论。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进行解决问题活动时,大多是在自身现有的知识基础支持下进行的。当他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关演绎推理问题时,他所依赖的是已经知道的有关推理方面的知识(胡竹菁,2002)。而所有的推理题都是有一定结构的,例如,对于如下三个范畴三段论推理题:

1.“所有的动物都是生物,所有的老虎都是动物,所以,所有的老虎都是动物”。

2.“所有的老师都是女人,所有的男人都是老师,所以,所有的男人都是女人”。

3.“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C都是A,所以,所有的C都是B”。

形式逻辑认为,上述推理题在推理形式上是一致的;但其在内容上却是不一样的: 第一题的三个命题在内容上是正确的;第二题的三个命题在内容上则是错误的;而第三题则是由纯字母所构成,可代进任何内容。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们的任何知识都只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们进行推理时所依据的推理知识只不过是命题结构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已,所以,这些推理知识也是有结构的。因此,我们在探讨人类推理的心理加工过程时,也就应该分析推理加工与命题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相互关系。而通观西方心理学家对演绎推理心理学的研究,似乎都未能注意到命题结构和知识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正是个体在进行类似推理过程时欠缺推理逻辑规则导致的,即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觉对事物进行推理和判断,没有逻辑的推理是空洞的,甚至是错误的。正如“气氛效应”一样,受到前提的影响而不加分析便做出决断,往往得到的答案是错的。而若在同样的情况下能够遵循一定的逻辑法则,便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能够根据前提提供的信息并对其加以分析、推理从而对结果进行判断。

以往关于直觉的研究往往将直觉与分析加工置于对立的两端,其中直觉处于错误的一方,即当直觉加工与分析加工产生冲突时,依靠直觉加工常会引发错误答案,依靠分析加工则可以引发正确答案。球拍和球问题及基线比例信息忽略问题是研究者研究直觉过程的重要范式,其应用的前提便是认可直觉加工与分析加工是存在定性差异的,也就是直觉是快速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极少依赖认知资源的,而分析则是缓慢的、需要意识参与的、依赖大量认知资源的。但是近年来有研究对直觉加工与分析加工的划分产生质疑,或许这两者只存在定量差异,因此关于这两种加工过程的特征还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