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直觉心理学:实现可控的心流体验

直觉心理学:实现可控的心流体验

【摘要】:心流体验拥有更为复杂的引发前提,并且它是可控的。此外,产生心流体验的情境往往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并且需要个体同样拥有应付挑战的超强技能。以上结果表明,高强度的耐力负荷引发前额皮层的活动减弱,同时也表现在高级认知能力的暂时受损,并与心流体验显著相关。

受到即时奖赏驱使的行为和体验并不全是糟糕的、可怕的。“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就是一种积极的体验。人们在工作、运动、演奏或游戏等活动中常常会体验到心流。心流体验中的个体毫不费力,全神贯注,极佳的状态如水流一般源源不断地出现。由此,在心流状态下,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均十分流畅,具有自动化的特质。另一方面,Järvilehto(2016)提出,在心流状态下,反思系统是暂时“下线”的,这也就导致了心流状态下,自我意识消失,感觉时间飞逝。

一、心流体验的引发前提

即时反馈是心流体验的引发条件之一,在最常引发心流的电子游戏中,游戏开发者往往利用各种各样激励玩家的反馈帮助玩家调整游戏策略,适应游戏,并且在游戏中感受到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在其他引发心流体验的情境中,人们也往往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例如演奏家能够马上听出自己演奏的音符对不对,极限运动爱好者知道自己的操作并没有带来危险,就连沉迷于打毛衣的婆婆也意识到自己漂亮的针法。这些积极的即时反馈使个体更加沉浸于心流体验中,但这种体验与上述依赖于即时满足的成瘾、拖延现象不同。心流体验拥有更为复杂的引发前提,并且它是可控的。产生心流体验的个体每时每刻都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即有明确的目标。此外,产生心流体验的情境往往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并且需要个体同样拥有应付挑战的超强技能。

二、心流体验的认知机制(www.chuimin.cn)

以前额叶功能瞬时减弱为特征的THT理论(Transient Hypofrontality Theory)为心流体验提供了相对全面的解释。该理论认为,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分为内隐系统和外显系统。这类似于前文中所提及的冲动系统和反思系统,内隐系统是无意识的,包含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和技能,主要位于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运行快速而高效,而外显系统与意识觉察相关,包含可用语言描述的规则,主要位于额叶和内侧颞叶,运行相对缓慢但灵活(Dietrich, 2003, 2004)。随着练习次数增加,低技能个体的神经控制发生了转移,原本由外显系统逐步处理的任务细节逐渐内化为运动模式,从而转变为由内隐系统主导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在心流状态下,外显系统中有关自我觉察的功能被抑制,由此导致了负责这类高级认知功能的前额皮层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od)降低。

对THT理论的验证基本来自运动领域,Dietrich和Sparling通过对比长跑运动员在跑步时和静坐时的高级认知功能测验成绩(听觉连续加法测试)发现,跑步时依赖于前额叶的高级认知功能受损(Dietrich & Sparling, 2004)。Stoll和Lau(2005)采用了同样的实验流程对160名长跑运动员的心流体验进行横断研究,发现长跑运动员报告了跑步过程中产生了持续、稳定的心流体验。此外,跑步过程中需要完成高级认知功能测试(韦氏智力量表中的数理思维分测试)的被试心流体验会显著降低。近期,Wollseiffen等(2016)探究了个体在6小时长跑下的前额叶脑电活动与心流体验(每隔1小时测量一次)。结果发现,被试的心流体验在长跑1小时后显著增高,而前额皮层的β波活动在长跑1小时后减弱。以上结果表明,高强度的耐力负荷引发前额皮层的活动减弱,同时也表现在高级认知能力的暂时受损,并与心流体验显著相关。

综上,尽管在心流状态下,反思系统下线了,但心流体验却没有完全受到冲动系统主导,它更需要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枯燥练习所形成的高技能作为保障,因为没有什么挑战性的情境往往无法引发心流。这样看来,积极的即时反馈与高技能所带来的自动化加工共同产生了心流,也是人们将拖延与成瘾行为转化为积极情绪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