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受冲动驱使的直觉:直觉心理学第二节成果

受冲动驱使的直觉:直觉心理学第二节成果

【摘要】:据估计,世界范围内的ADHD发病率在5.3%。ADHD多发于儿童期,部分患者的病症会延续至成年,甚至终生存在。当前对ADHD的研究发现,患者存在大脑功能与结构的异常,可能与包含前额叶的大脑皮层异常有关。还有一些临床研究发现治疗ADHD的药物能够有效降低严重的酒精滥用情况。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冲动是一种可怕的直觉,冲动系统掌控大权的极端情况便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多动症。据估计,世界范围内的ADHD发病率在5.3%。ADHD多发于儿童期,部分患者的病症会延续至成年,甚至终生存在。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活动过度以及行为冲动。当前对ADHD的研究发现,患者存在大脑功能与结构的异常,可能与包含前额叶的大脑皮层异常有关。ADHD患者常常出现一些常人认为“不经大脑”的举动,例如行事鲁莽,与人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反思系统中,最重要的自我控制功能出现了状况。由此,ADHD患者的行为往往直接受事物本身的特性影响,而缺少了反思、计划、自我调节等中间步骤的加工(赵俊秀,徐雯,孙锦华,201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知机制

Barkley(1997)认为,ADHD患者的症状主要以反思系统中的行为抑制不足为代表。一个经典的测试抑制能力的范式是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si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它需要受试者不断地转换任务规则。前额叶受损的患者往往在这项任务中表现出困难,而大量研究也证实,ADHD患者在此项任务中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例如他们在任务规则转换后依然只能按照原有的规则作答。ADHD患者的自我抑制能力失败还体现在无法抑制干扰上,在经典的颜色Stroop任务中(即刺激材料的颜色和意思相矛盾,让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读音),比起正常儿童,ADHD儿童往往错误率更高,并且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印证了这些观点,患有ADHD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一些认知控制能力测试中,前额叶和额叶纹状体表现出了低激活状态。而成年ADHD患者的脑机制也与儿童接近(Barkley, 1997)。

然而,ADHD患者的冲动系统并非比普通人更为发达,相反,ADHD患者对奖赏更加的不敏感,一旦奖赏延迟,奖赏所带来的强化效果就会失效(Plichta & Scheres, 2014)。研究者们认为,ADHD患者遵循着一套独特的激励规则,他们总是避免等待,因为一旦等待,就会遭遇到极大的负面情绪。因此,ADHD患者看起来无法摆脱眼前的诱惑,如果在上文中所提及的棉花糖实验中,ADHD患者总是会选择更小的,但马上能得到的激励,而放弃需要等待一会儿的更大奖赏。研究者们将奖励的大小和延迟的时间一再调整,却发现,在ADHD患者心中,需要延迟满足的奖励总是大打折扣。Scheres等人(2007)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尤其是在奖赏的预期阶段,ADHD患者的冲动系统(主要表现在腹侧纹状体)激活降低了。

综上,ADHD患者在大脑功能上存在反思系统与奖赏(冲动)系统的双重失效,一方面,他们无法抑制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对未来的奖赏敏感度远远低于常人,转而更容易追寻即时、强烈的刺激。

二、成瘾行为

相比于ADHD,成瘾现象就更为常见了。成瘾是一种内隐、自动化、无意识的过程。比如吸毒者无法控制对毒品的渴望,老烟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抽完一整包烟,网瘾少年在游戏中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世界卫生组织将成瘾界定为: 对某种物质或行为具有强烈的渴求和冲动,并且在减少该物质或行为时产生一系列戒断反应,例如身体不适、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睡眠障碍等。成瘾一旦形成,就很难戒除。近期,研究者们也开始从双加工的角度解释成瘾行为,并提出成瘾是大脑中的反思系统和冲动系统失衡的结果(严万森,张冉冉,刘苏姣,2016)。

(一)成瘾行为的认知机制

处于成瘾状态的个体往往表现出“高冲动”且“低控制”的特质。物质或行为成瘾的人群常常为了即时的享乐而放弃长远的利益,例如家庭、社会关系的和谐,或是自己的健康。大量研究发现,与执行控制能力较好的个体相比,执行功能更弱的个体容易受到内隐认知过程的驱动,并且反映在吸烟、饮酒等易成瘾的行为上。与ADHD患者类似,在大量反映抑制能力测试中,相比于普通人,毒品、酒精依赖者需要更长时间来抑制反应,且错误率更高。在跨期选择任务中,各种成瘾者均表现出了比正常人更高的时间折扣,即表现出比正常人群更明显的冲动。并且,成瘾者往往对特定的物质和对象更加敏感,例如,毒品成瘾者对毒品的时间折扣高于对金钱的时间折扣,而赌博成瘾者与金钱延迟的折扣则最为密切(彭娟,冯延勇,2014)。一系列神经机制的研究也揭示了成瘾人群在寻求奖赏与认知控制之间存在着制衡关系。一方面,成瘾性刺激会增加纹状体,伏隔核所在的奖赏区域的激活。另一方面,成瘾性刺激也会使前额叶皮层的认知控制能力失调。

成瘾行为的产生还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Ersche等人(2013)的研究发现,药物成瘾者的兄弟姐妹也具有更高水平的冲动特质以及糟糕的反应抑制能力,在前额叶-纹状体回路存在结构异常。不仅如此,青少年期间的一些冲动性特质也能够预测成年之后的吸烟、药物滥用、赌博行为。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显示成瘾行为能够改变人们的大脑。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分别测试了大学生连续6周玩游戏前后的大脑活动,发现仅仅6周的网络游戏就能够改变人们的大脑激活模式,相比于没有网络成瘾的大学生,6周以后发展为网络成瘾的游戏者看到与游戏相关的线索时,冲动系统都有着更大的激活(李琦,齐玥,田莫千,张侃,刘勋,2015)。

(二)成瘾行为的干预

成瘾类疾病目前没有确切的疗法,但通过干预个体的冲动性,进行冲动行为抑制训练能够有效地阻止成瘾行为继续发展。例如采取认知行为训练能够有效降低毒品成瘾者的冲动选择,还能改善酒精依赖者对酒精的认知偏差。还有一些临床研究发现治疗ADHD的药物能够有效降低严重的酒精滥用情况。此外,通过预期想象训练能够有效降低或增加受训者对未来奖赏的主观价值,研究发现,通过预期想象后,被试能够有效地降低之后在跨期选择任务中的冲动(Peters & Büchel, 2010)。同样,通过提高成瘾人群对未来目标的感知能力,也能够有效降低他们的冲动行为,例如Black和Rosen(2011)发现给予被试金钱管理指导,帮助他们细分短期消费计划,考虑长远目标,能够有效减低可卡因成瘾者的冲动行为。

以上研究表明,成瘾人群往往受到冲动系统驱使,而反思系统的执行控制能力失效。成瘾的发生机制从先天的冲动特质转变为后天的强迫特质,使得个体不得不屈服于成瘾刺激。对成瘾群体进行冲动行为抑制训练,增加反思系统的执行控制能力能够有效地阻止成瘾行为继续发展。

三、拖延行为(www.chuimin.cn)

拖延症这个概念看似新潮,拖延可是一个古今中外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问题。明代诗人钱鹤滩写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诗句告诫后人不要拖延,而马克·吐温也曾调侃道:“别把事情拖到明天,还可以留到后天去做。”研究表明,有15%~20%的成年人存在慢性拖延,而超过75%的学生存在学业上的拖延行为(张顺民、冯延勇,2017)。拖延影响到包括学业、事业、经济、健康等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人们的情绪乃至主观幸福感产生巨大的影响。本质上,拖延者的共性在于无法为了长远的收益而忍受当下的痛苦,从而选择一些能够带来即时满足的活动去暂时逃避那些会带来焦虑的任务。同时,拖延症患者也被冲动系统所支配。如同皮尔斯·斯蒂尔在其《拖延方程式》这本书中说的一样,“没有什么地方比大学更能找到拖延症患者了”,尤其是在写论文这件事上,这不仅仅是因为完成论文是件没什么乐趣的事,也不止是因为大学生对自己写论文的信心不够。实际上,导致论文拖延最主要的原因是其遥不可及的截止日期,和这段时间内促使大学生逃避写作的各种诱惑。相比于精彩纷呈的大学生活,写论文确实算得上是一件苦差事。尽管一篇优秀的论文能给你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可这个深刻却遥远的使命完全没有临时弹出的广告页面带来的诱惑大。同样在拖延列表中名列前茅的事件还有健身、早睡早起、就医等。

在工作与学业上的拖延,也许会为你的成就和经济带来危机,但在健康上的拖延可能是致命的。人们不仅会追求即时满足,还会逃避短时间可能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事物。许多人宁愿陷于身体上的慢性痛苦中,也不愿意定期看牙医或是做体检。人们无疑知道这些事是在长远看来是十分有意义的事,可仍然没有动力。让我们具体来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拖延行为的认知机制

拖延看起来使你在无限期的延迟做某件事,但许多研究却表明,拖延与冲动相关,拖延症患者往往缺乏抑制冲动的能力,并且对于当下的时间感知要远远强于未来。有研究指出,拖延和冲动有遗传学上的相关性,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间的拖延程度显著相关(Arvey, Rotundo, & Johnson, 2003)。并且,Gustavson, Miyake, Hewitt和Friedman(2014)等人的研究发现拖延和冲动在基因水平上的相关高达1.0。我们的大脑中有两套系统,一套是掌管本能,奖赏的冲动系统;另一套是基于理性分析,主要具备执行功能的反思系统。Cardinal等(2001)也认可这样的分类,提出拖延可能与多巴胺掌管的奖赏系统以及认知控制脑区相关。Timurban是一名资深的拖延症患者,他在自己的网站(wait but why.com)中更新了许多有关拖延症的漫画。他形象地将人类的大脑比作一艘船,非拖延症患者的大脑由理智的反思系统掌舵,而拖延症患者的大脑里则多了一只代表着冲动的小猴子,这只猴子的行动宗旨就是永远去做让自己能够即时满足的事情。每当反思系统决定开始干正事时,冲动系统的小猴子就会嚷嚷道:“先清理清理你的邮箱吧!去视频网站看看有什么有趣的新视频!还有一会儿就到饭点了,剩下的时间你什么也做不了!”并且把掌舵的理智的反思系统赶走,直到截止日期的来临。

(二)拖延行为的干预

强化理论告诉我们,人们之所以总是摆脱不了冲动的控制,是因为人们总是受结果驱动,想要快速的行动起来,那结果最好来临得越快越好。可惜,强化与行为一旦联结形成,就形成了惯性行为。要知道,坏习惯容易养成,可改掉它则很困难。如同我们习惯了精彩纷呈的网络游戏,眼前的工作就显得枯燥麻木。当我们习惯了高热量食物带来的味觉刺激,清淡的蔬菜尝起来便索然无味。因此,摆脱拖延的关键在于,切断诱惑与你之间的强化联结,并建立新的联结。切断之前的强化联结在于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包括对未来任务的价值提升以及对短期诱惑的价值降低。而建立新联结的关键则是制订合理的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与监控。

拖延症的世界最不缺的就是计划。甚至,许多拖延症患者拖延时间的方式,就是在制订和修改计划中而无法自拔。然而这些计划从来没能实施下去,因为这些计划不满足即时满足的条件,自然也战胜不了日常生活中的大多诱惑。一个糟糕的计划往往从一个太过宏大的目标开始,比如,“我想有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我需要写完一本书”。这些目标很模糊,所以使人无从下手。一个合理的目标,应该像心理学概念中的“操作性定义”一样,是可观察、可测量、可实施的。因此,上述模糊的目标应该分解成一步步,可实施、可观察的小步骤完成。例如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被分解为,每天在8点之前起床,傍晚出门散步半小时,在12点前睡觉。当你把一个遥远的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容易达成的小目标后,也能更快地从自己的计划中受益,获得即时满足。

太过模糊的目标使人无从下手,太过详细的计划有时也是使人拖延的陷阱。一方面,拖延症患者总是太过沉迷于做计划了,恨不得把今后每一天每一分钟的计划都详细地列出来。这会给人一种做完计划就完成使命的错觉,虽然你什么也没做,但因为那些事已经在脑海里预演了一遍,甚至你还幻想了完成任务后的满足感,提前预支了满足的人往往没有动力继续实施计划了。另一方面,太详细的计划往往无法达成,只要中间有一个步骤没能按照预期执行,就会使人前功尽弃,把计划全盘推翻重来。因此,计划的可实施性也十分重要,它能不断强化你的正确行为,以建立更好的行为习惯。

知识窗: 抑制能力与GO/NO-GO任务

GO/NO-GOO任务通常会随机呈现两类不同种类的刺激,要求被试对某个刺激作反应,而对另一个刺激不作反应。其中,需要被试作出反应的刺激称之为靶刺激,也就是GO反应的刺激;而不作反应的刺激就是NOGO反应的刺激。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被试对两种目标类别的某一种类别作出反应,如对所有水果进行反应或对所有颜色进行反应,而另一类不作反应,使被试熟悉实验操作。

在第二阶段,被试分别对两种类别中的某一项作出反应,而对另一项不反应。如对苹果和红色作出反应,而对香蕉和绿色不作反应。并且在之后的试次中随机调换具体需要被试作出反应的刺激。

GO/NO-GOO任务可以测试动作制止和动作取消这两种反应抑制作用。任务要求是“NOGO”,但被试却作出反应称为“虚警”。虚警出现的概率便是该任务中抑制能力的指标。那么,你的抑制能力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