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特点受中国美学影响

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特点受中国美学影响

【摘要】:中国古典舞的动律可谓是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古典舞作品《书韵》和《扇舞丹青》便是刚柔相济的典范。中国古典舞最为典型的动作为逆向启动的走势,这为《扇舞丹青》的成功编创与完美演绎奠定了一定基础。

“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要领,这四大要素只有紧密地衔接在一起,才可以达到所谓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即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前文已经分析了阴阳和谐、对立统一是中国古典舞鲜明的审美特征,其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美学审美范畴的重要体现,和许多传统的文化艺术一样,中国古典舞具有“圆融合一”的韵味,正是这种文化的根源性,使得中国古典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相互契合,为此中国古典舞在动律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刚柔相济”“动静相应”“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四个方面。

1.刚柔相济

在中国古典舞中,舞者的静态姿态往往具有一种“挺拔而含蓄”“刚劲而柔韧”之美,也就是刚柔相济之美。中国古典舞的动律可谓是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古典舞作品《书韵》和《扇舞丹青》便是刚柔相济的典范。这两个舞蹈都是以书画来抒发文人的胸臆。《书韵》虽然是男子独舞,但是整个舞蹈却不乏一种阴柔之美。同样虽然是女子独舞,《扇舞丹青》也透露出一种阳刚之气。尽管《书韵》和《扇舞丹青》在舞蹈表现内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两者都是通过舞蹈的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的不断变化,营造出种种曼妙身韵之态,时而千里阵云,时而春蚕吐丝,变幻莫测的舞蹈动作令观众旷神怡。

以《扇舞丹青》为例,这个舞蹈很好地继承了古典舞的民族审美传统,以丹青笔墨为书写对象进行舞蹈叙事。从《扇舞丹青》的创作思路来说,创作者不是以人物形象作为舞蹈演绎的切入点,不走传统的人物塑造的路线,而是通过一种审美意韵、审美特征来进行舞蹈创作。为了更好地体现丹青风韵,舞蹈选择由一个女孩来跳,因为中国书法的笔势抑扬顿挫,本身就具有一种阴柔之美,当然,极致的阴柔也会意外地孕育出一番阳刚之气,这需要舞者在舞蹈中灵动地体现。由于《扇舞丹青》的结构和“笔墨”有关,为此可以说《扇舞丹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笔墨舞”,在舞蹈布局上也要和运笔之势相契合。在这个舞蹈中有两次起笔的舞动,最为酣畅淋漓的是行草写意那一段,无论是挥毫还是泼墨都起伏跌宕,肆意至极,舞蹈的结尾似乎是收笔了,但是却传达出一种“却似虚谷传清音”的绚烂与从容。为此《扇舞丹青》这个作品可谓“半是激扬,半是超然”,它不仅具有行云流水之势,而且其创造的意境很好地将舞者置身于“笔墨”与“舞蹈”的关联之中,在肆意的笔墨中挥洒出翩翩的舞姿,很好地将“柔”与“刚”之舞态联接起来,让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典舞最为典型的动作为逆向启动的走势,这为《扇舞丹青》的成功编创与完美演绎奠定了一定基础。在这个舞蹈书法的运用中,那字形大小、堰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而山膀、提襟等舞姿的运用则极具弯曲回收之感,舞者看似随意的曲臂,却满含着书法的顿和连绵。此外,为了更好地展现“笔墨舞”之韵,舞蹈以运扇的绕、翻、甩、转、抛、旋、拧、搅、撩、云、盘、点为技巧,将丹青落笔的动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舞者手中的扇子时而像笔,时而如剑,或流离顿挫,或缓荡轻甩,再加上舞者快影闪烁,恰到好处地演绎出古典舞身法韵律的柔美和韧劲。正是在这刚柔相济的舞动中,整个舞蹈如一蘸墨色,一蘸清水,将舞韵与画趣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2.动静相应

中国古典舞包含了动静相应之美,这里的动静组合与动静相应主要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的两极变化而形成。无论是由“动到静”(亮相)还是“由静到动”(起法儿)显然都具有动静互换的两极审美韵味。以古典舞《爱莲说》为例,这个舞蹈总体来说时疾时缓,以动衬静,以静扩张,在动静相应的舞动中给人一种意味无穷的舞韵之美。从《爱莲说》的创作目的上来看,其很好地采用了比拟的手法为观众营造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写意画面,很好地刻画出具有莲花一般风度的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

在舞蹈伊始,刚从睡梦中清醒的“莲花”在朦胧的灯光的映衬下缓缓地舒展自己的身姿,并做了一个极为秀美的莲花般的剪影造型。此刻,舞者以跪地的舞姿亮相,很好地通过胸腰的弯曲和后腿的勾翘非常完美地完成了一个半闭合弧形的花朵造型。舞者细腻葱白的双手通过小五花的动姿漫不经心地表现着莲花的吐芳,在缓缓的绽放之中,在动与静之间展示着生命的律动与恣意。在这“静缓柔曼”的盈盈之舞中,人们真切地感知到莲花的端庄、娴静。随着悠扬的乐曲开启,先前静止的“画面”顿时活跃起来。舞者开始曼妙起舞,头部和身体多次顺势地扭动,宛如清晨的莲花抖落一身露珠,且歌且吟。随着古典乐曲节奏的加快,舞者肢体圆流周转的动作也逐渐迅疾,为此舞者的手臂和腰肢要比先前更为舒展,动作幅度也不断加大。随着跳跃旋转动律的增强,舞蹈调度空间也开始从一度空间向二度空间转换。进入这一阶段后,舞姿明显变得绚丽多彩起来,舞蹈动律快慢相间、动静相应,具有一种跌宕起伏之美。开合自如的舞动,宛如迎风摇曳的莲花在高歌,很好地展现出莲花傲然不群的君子形象。《爱莲说》在舞蹈的编创上是十分有创意的,在一曲高亢的夜曲之后,舞者一改观众的欣赏思维,并没有呈现出激昂的乐舞,而是侧卧于地面达到两个8拍之久,没有任何激情的动律,仅是以单手托腮作冥想遐思状,极为空灵妙雅,将以静制动的唯美演绎到极致。在蓄势之后,舞者复起身旋舞,动作越发舒畅,流动自如。在这个舞蹈的高潮处,为了烘托舞蹈气氛,乐曲也变得激荡澎湃,同时不断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被融入流动的舞姿之中,这种层层递进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舞蹈的氛围中,欲罢不能。从《爱莲说》整个舞蹈的表现上来看,舞者多次采用了跪立舞姿,身体呈半月牙型适度弯曲,双手在胸前轻盈地做小五花状,这个动作可以说是整个舞蹈的主题动作。这个造型在舞蹈中一共出现了四次,但是每次都稍有不同,时而双臂摇摆,时而双臂开合,时而单臂波动,可以说每次主题动作的重现仿佛流动中的一次休止,舞者也切实地通过自己的呼吸来带动舞姿细腻的变化,以便让观者发自内心地感悟到舞蹈的神韵。演绎至此,舞蹈已经不再是炫示性的展示,更多是以“逸气”和“神韵”带来的一种不可言传的意向感与抽象感。总之,《爱莲说》这个舞蹈,时疾时缓地流淌出动静呼应的古典意蕴,不仅舞蹈姿态绚丽,而且也很好地为我们描绘出清新脱俗的莲花形象,让我们在欣赏舞蹈之余,身心也得到了尽情的释放。

3.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由虚空之形显示出充实圆满的艺术手法。这种虚实结合的圆融之境,不仅有着中国画“计白当黑”“置阵布局”所达到的辩证和谐,而且充盈着生机与活力,蕴含着“空灵”之意。正如在古典舞《风吟》中,舞者始终处于缭绕的薄暮之中,给人一种飘逸、缥缈的感觉,让人不禁幻化出一种庄周梦蝶般的追问:我是风,还是风是我?创编者很好地将舞美、试听等多种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该舞蹈更具诗意,加之合宜的音乐配合,使得《风吟》流畅写意,让人叹为观止。对于《风吟》的创编,编导张云峰有他自己的想法:力求通过最少的力量展现最多的动作语汇。为此,张云峰要求舞者在动作的运用上要注重控制身体,要尽可能地将舞蹈动作做得轻且慢。《风吟》在创编上虽然大胆地尝试着运用了一些现代元素,但是其依然很好地保留了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神韵。在舞蹈的表现过程中,舞者充分地运用了“提、沉、冲”等动作元素,很好地通过力度与线条的延伸展现出舞蹈的圆转流动之美。在整个舞蹈的运动轨迹中,平圆、立圆、8字圆的相互转换、衔接均恰到好处。而这些圆有规律的变化不仅肉眼可见,且更具有一种难以言语的“韵”之味。例如为了更好地展现舞者的心理状态,舞者一会儿倒地,一会儿将身体折成圆,或者四肢在身体前、后、旁的弧线舞动等都是在圆形轨迹上完成。可以说,舞者的整个动作都是以“圆”为核心进行的延续,据此使得舞蹈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www.chuimin.cn)

舞蹈《风吟》虽然在创意上有新意,但是其舞蹈动作语汇依然是古典舞身韵的内容。舞者并没有刻意进行古典舞身韵的炫技,而是通过所谓身体重心的调节和现代舞一些肢体放松动作相结合,在一种完全自然与放松的情境下进行舞蹈。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个舞蹈,舞者很好地将舞蹈动作的对抗性和自身的气息强弱结合了起来,从而使舞蹈的动作更加具有质感,据此散发出一种“虚实相生”的韵味。另外,这个舞蹈也十分注重所谓“意”的运用,通过“以意导气”来推动整个舞蹈的运行。舞者刻意地通过自己的意念去控制呼吸,为此舞蹈中就有了意气相随、内外一体的感觉。事实上,随着舞者体态的延伸、拉长,舞者的气息在丹田里生生不息地流动,这种连绵不绝的气息不仅带动了舞者身法的衔接,也使得舞者的身体局部松弛,可以更加自如地引导力的走向,尤其是这种气息的有效延伸,无疑可以扩大气场,促使舞蹈动作更为舒展与流畅,使得舞蹈动作更加轻盈飘逸,显现出舞蹈的“风吟”之曼妙。可以说古典舞《风吟》是编导胸臆的抒发,是“虚实相生”的意蕴引导出的杰作,其舞之韵、写意之美,沁人心肺。

4.形神兼备

中国古典舞在创建之初,可用的舞蹈剧目非常缺乏,而且许多既有舞蹈剧目都是从戏曲舞蹈中演变而来的,这显然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难免受到约束。为此老一辈舞蹈教育家从中国传统戏曲、武术杂技等民族艺术中吸收精华,并有效地借鉴了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模式,终于使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模仿、借鉴戏曲、武术的单一模式,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舞蹈韵律。这种韵律极大地保留了“中国元素”,这就是后来身韵的雏形。

形神兼备是指内在神韵与外在形象的充分交融,从而达到形神合一的完美境界。中国艺术在创作上讲究传神,通过有形的动作来展现潜在的张力。舞蹈动作的造型的“形”就是“实”,而作为舞蹈符号的“神”在这里显示的就是一种“虚”。中国舞蹈就是一种虚实结合、形神相融的艺术。中国古典舞自然也是如此。中国古典舞在动作上推崇“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因此“手到、眼到、步到、身到”是古典舞者的基本素养,在动作情感的表现上要连贯一气是古典舞不可或缺的艺术要求。

古典舞《秦俑魂》作为新时代的舞蹈艺术精品,就很好地融合了古代武舞的精神风貌,发扬蹈厉之意境,尽显烘托雄浑之气势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舞蹈的整体风格上对古代舞蹈写意风范进行继承,完美地诠释了“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手法。

舞蹈一开场,就俨然出现“隐喻”和“象征”氛围。诡异湛蓝的远光,就像沉寂在历史沧桑里的幽灵,恍惚不安中透射出淡淡的光芒,仿佛要穿越历史叙说一路走来的风尘。当这极富意味的灯光照射在舞台中央的一尊墨黑的秦俑身上时,秦俑顿时鲜活了起来,泥塑的眉目、须发乃至衣褶、铠甲都栩栩如生。这独特的影像设计很好地凸显出中国古代武士独有的风采,也一下子将观众带回那金戈铁马的历史时代,同时也拉开了秦俑的艺术造型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造型的差距,赋予了该作品一种历史厚重感。观众的思绪尚未在遐想中展开,舞蹈就风云又起了——刚才还呆滞的塑像一下子破开来,一个活生生的“秦俑”横空出世。这种“雷厉风行”的出场模式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也为整个舞蹈“形”的塑造与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如一个时空机给舞蹈注入了无限想象的“神韵”。

在这个舞蹈中,“虚境”的营造和运用显然解放了有限的舞台对时空的束缚,给人物形象的塑造带来了极为辽阔的艺术表现空间,用波澜壮阔的“时空”象征手法非常自然、舒缓地拉开了千年历史的宏大幕布,极大地丰富与扩展了古典舞的表现深度与广度。事实上,在整个《秦俑魂》舞蹈作品的塑造上,编导并未刻意去强调秦俑写实感情的张扬,而是将其当作历史的审美对象去演绎,其舞蹈创编的重点是剥开秦俑的“魂”来体现华夏文明及华夏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奋斗魂魄。因此在这个舞蹈中我们看到了所谓的“武舞”对“秦俑”的阳刚之美的展现。为了更好地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编导在作品展现中运用了一系列高难的肢体动作,演出时,黄豆豆以动作爆发为力的起点,舞者瞬间喷薄而出的力量使得舞蹈刚劲有力,加之大幅度的跳跃动作,以及融合了古典舞、太极拳以及武术综合动作的展现,使得“古舞”的原始性和活泼性延绵不已,很好地衬托出“武舞”炽热、雄浑的气势。这种起初梦幻般的宁静,瞬间转变为激越奔放的舞韵,不仅是舞蹈动作动静相宜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舞蹈“形”与“神”完美结合的呈现,正是这种“形神兼备”的舞蹈韵味赋予了《秦俑魂》慨当以慷,天地浑然的一体之气,并且很好地将舞的意象、人的气魄自然衔接起来,不断带给人美的享受。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如同其他中国传统艺术一样,在舞蹈的编创和演绎上推崇一种“和”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为此无论是“刚柔相济”“动静相应”,还是“虚实相生”“形神兼备”,都需要在两极中求“和”。正是中国古典舞将有形和无形的意境做到了完美的结合,才使得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形态与所展现的无限想象相统一,恰如其分地将再现真实与隐喻象征的情境融为一体,从而为艺术的接受者提供了一个生生不息、充满写意性和诗化特征的“和”世界,让我们在圆流周转的舞姿里、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