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美学对中国古典舞创作风格与韵律的影响

中国美学对中国古典舞创作风格与韵律的影响

【摘要】: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舞中“和”的思想已具备“和谐”的美学深意,这被中国古代先哲尊为最高意义之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古典舞根据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古典舞的“身韵”之法,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之法是在具有“传统性”和“文化性”的动作母体语言中开拓衍生的,“和”的思想塑造出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内在品质与动作特点。

“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它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和”为基础,如《国语·郑语》中史伯所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此后,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等人对于“和”的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发展,将其从自然法则推到社会法则的高度,并把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归于“和”字之上,使得“和”成为一种至高的境界。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感知“和”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和中国古典审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在中国古代文献荀子·乐论》中就已经对“和”的思想进行了重点强调。荀子对于“中和”思想更是大加推崇,在其看来“中和”就是将各种不同或者对立的事物进行有机的调和,以便达到一种和谐自如的状态。在荀子看来得到“和”是普天之下人的本性,为此通过“和”可以达到一种天下之道,通过人达到和谐是一个基本点,而实现道才是目标。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这部书中也指出:中国古代美学讲究的“和”,极为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在其看来,“和”是渗透在宇宙中最为根本与普遍的东西。同理,根据阴阳生化之学说,中国古典舞形成了刚柔相济的审美风格,由此又相继引申出一系列中国舞蹈的辩证规则和章法,它们形成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和”的标准在乐舞中表现为“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舞中“和”的思想已具备“和谐”的美学深意,这被中国古代先哲尊为最高意义之美。

从中国古典舞外在形式的和谐到其内容和谐,再到两者辩证的和谐,“和”的这一美学思想开始不断发酵,并开始成为各艺术门类的审美标准。

再谈一下中国古典舞的缘起。中国古典舞于1954年诞生于北京舞蹈学校,这一舞种在当代中国舞蹈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寻根”的角色,并通过富有民族文化底蕴的逻辑不断发展与变迁。中国古典舞从教学理念出发,深入研究古代乐舞、戏曲舞蹈文化的精髓,并结合了苏联舞蹈的教学方法,并据此形成了自己的舞蹈体系。(www.chuimin.cn)

中国古典舞从诞生之际,就主张要立足于中国戏曲舞蹈的审美,从舞蹈的形式上继承和汲取戏曲舞蹈“元素”,通过融合芭蕾教学手段来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古典舞根据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古典舞的“身韵”之法,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之法是在具有“传统性”和“文化性”的动作母体语言中开拓衍生的,“和”的思想塑造出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内在品质与动作特点。它为中国古典舞表演带来了新鲜血液,产生了中国古典舞创作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