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体态“圆、曲、拧、倾”就是太极阴阳文化“变易”与“反复”内在美的体现。因此中国古典舞在运行过程中体现为一种线形的流动美并趋向于“圆”和“转”,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舞的线条动作讲究一种“圆融周游”之美,其实质就是太极文化阴阳互动、离合始反的体现。由此可观,阴阳互动,离合始反的观念在中国古典舞运动过程中被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23-11-01
细致地分析中国古典舞的体态,我们可以看出其不仅按“阴阳”分出男女,更是依照太极阴阳的动态方式形成一种“圆融”的运动轨迹。特别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些经典舞剧,如《踏歌》《轻·青》《源》等舞蹈都毫无例外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宇宙回归舞者内心的一种认知。事实上,中国古典舞无论从运动路线还是审美特征上都没有超越《易经》和太极文化,最终形成中国古典舞阴阳互补的美学原则。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轨迹是通过“起、承、转、合”的循环反复来进行动作体态的周游环转,无往不复的太极之圆的“阴阳”与“和”的规律已构成古典舞蹈最高意义的审美境界。中国古典舞动作形态通常为“逆起”,其基本法则就是:欲左先右、欲抑先扬、欲进先退、欲前先后、逢冲必靠。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体态“圆、曲、拧、倾”就是太极阴阳文化“变易”与“反复”内在美的体现。因此中国古典舞在运行过程中体现为一种线形的流动美并趋向于“圆”和“转”,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舞的线条动作讲究一种“圆融周游”之美,其实质就是太极文化阴阳互动、离合始反的体现。
中国古典舞是圆的艺术,舞蹈动作的特点是刚柔并济,气韵生动。在古典舞的表演中,旦角属阴,舞蹈动作较为含蓄内敛。旦角的双手臂都会做圆形的腕花或者翻臂,然后再从外向内收,整个动作温柔婀娜,这属于太极中阴极的表现。生角属阳,舞蹈动作刚劲有力,生角的舞蹈动作多为开放性的动作,由内向外发展,双手抱元守一是生角常用的动作,这是属于阳极的表现。不过生角中的小生,旦角中的武旦,则为强弱的中和,很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原理。这些角色的动作原理与之前的阴阳释义不无关系。
“亮相”是中国古典舞经常运用的动作,其一方面的含义是在舞蹈中起到了短暂的停顿或者休止的作用,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提示下一个舞蹈动作的开端,也正是这种阴阳互动、离合始反的思维方式才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的“中和”之美与“中正曲含”之美。在前文我们已经分析过了中国古典舞具有“留上身、走下身”或“留下身、走上身”的动作规律,这显然都是太极“和”文化的体现。(www.chuimin.cn)
在中国古典舞中,“以柔克刚”“以神统形”“以虚领实”的律动方式比比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中国古典舞圆的动律,其在任何一点上都有阴阳的正反两端,而这两端又始终运行在一个大圆之内,二者相互协调,又相互影响,很好地遵循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中国古典舞呈现的这种“阴阳”之态不仅仅是形体动作上的正反对立,也跟动作在流动过程由正反对立所产生的协调和变化有关。以“穿胸刺肋”连接“大掖步转”的动律为例,如果仅仅从手运动的空间轨迹而言,穿胸刺肋是从立圆到大掖步转的平圆轨迹,这个流动的路线发生在一个圆的轨迹上,这是圆的第一个流动。大掖步转之后舞姿虽然暂时在空间范围内停顿了,但是舞者心里的意识没有间断,这是第二个流动。假设在穿胸刺肋之后无法进行大掖步的衔接,则穿胸刺肋还可以顺势换成连接“上步翻身”的立圆路线。或者假设大掖步之后无法停顿,不能做亮相,那么完全可以再接一个卧鱼的平圆路线。从上述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古典舞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转化点,其不是恒久不变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点在圆的轨迹中都有一定的可变性。穿胸刺肋连接上步翻身这个动作也可以在圆的变化中很好地延续人体在一定空间的流动性。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圆的动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整个舞蹈运行轨迹上所展现的就是从一个缓冲力量变成为一个高峰力量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其运行于圆的轨迹当中,形成了高低波浪形的自然交替现象,即一阴一阳的循环——动作的轨迹是圆的,但动作的发力是阴阳交替的波浪式的。由此可观,阴阳互动,离合始反的观念在中国古典舞运动过程中被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有关中国美学对中国古典舞风格韵律的影响的文章
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体态“圆、曲、拧、倾”就是太极阴阳文化“变易”与“反复”内在美的体现。因此中国古典舞在运行过程中体现为一种线形的流动美并趋向于“圆”和“转”,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舞的线条动作讲究一种“圆融周游”之美,其实质就是太极文化阴阳互动、离合始反的体现。由此可观,阴阳互动,离合始反的观念在中国古典舞运动过程中被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23-11-01
中西方在人的思维方式上也有差异,西方的思维方式是明显的主客二分式的,而中国的思维方式则主客不分,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对此张岱年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有论述。对于中国古代文论,人们普遍认为其看似没有理论系统,是一种闲散的、经验式的创作,但是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自身内在的理论体系。由此可观,庄子推崇的超越主体是对自身主体的超越,通过这种超越的方式达到另一个客观的世界。......
2023-11-01
禅宗的核心思想为空灵。禅宗的美学思想看似有些玄,讲究出入世的感悟,追求人的独立思考,作为一个个体要对禅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由此可见禅宗美学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美学影响之深远。除了在诗文方面对于禅宗思想有所体现,谢灵运在音乐创作上也注重将个人的主观情感、主观情绪移植到客体之中,使得主客体可以得到有效的交流,这样的音乐作品才更有魅力,他将这种艺术创作形式称为“物我同化”。......
2023-11-01
事实上,从中国武术诞生之际,其就具有舞蹈的风韵,因此可以说武舞是不分家的。中国武术的美学范畴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法,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攻防技击作为中国武术特有的内涵,很好地赋予了攻击技术一种武之美。中国武术具有极其深厚的美学价值,不仅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范畴,而且也给大众带来了赏心悦目的享受。......
2023-11-01
《谢公屐》整段舞蹈给人一种外松内紧的感觉,其实质就是“和”思想的一种展现。《谢公屐》作为一个集体舞,还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道德情操和对自由的一种呼吁和追求。这种遨游的姿态充分满足了观众对中国古典男子舞蹈的审美诉求,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2023-11-01
“有”和“无”是中西方对于宇宙认知的根本性差异,从对宇宙观的总体认知上的不同中,我们就不难获悉中西美学的不同。为此“有”是西方人对于宇宙的一种认知,这种“有”反映在哲学思想上就是万物恒常,这就是所谓的“实体论”,它对于西方美学思想影响巨大。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先哲对于宇宙的解读与认知不同于西方哲学,就使得中西方在审美趣味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对于宇宙“有”和“无”的认识的差异。......
2023-11-01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舞中“和”的思想已具备“和谐”的美学深意,这被中国古代先哲尊为最高意义之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古典舞根据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古典舞的“身韵”之法,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之法是在具有“传统性”和“文化性”的动作母体语言中开拓衍生的,“和”的思想塑造出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内在品质与动作特点。......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