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美学影响下的龙圆曲运动路线

中国美学影响下的龙圆曲运动路线

【摘要】:作为中华远古图腾,龙和中国舞蹈运动之势态有着深厚的交集和内在联系,尤其是龙圆曲的运行路线,更是中国舞蹈圆润游动的重要体现。这些舞者将头、肩、胸、胯、膝、足作相应的异向拧扭(S形),这显然是一种曲线美的再现。由此可见“龙文化”很好地塑造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路线,并通过中国古典舞传达着中国古今大众的积极信念与崇高人格。

龙是中国华夏民族远古图腾之一,也是中华远古文明的象征,在《山海经》中就记录了诸多龙的神话与传说,但凡是有点本领的神人都如龙蛇状。如“其神皆蛇身人面”(《北山经》)、“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中山经》),甚至用石头补天的女娲也是蛇身。那个神通广大的伏羲也是人面龙身。虽然龙是各个民族图腾文化的综合体,但是对于远古的先民来说,其却具有无与伦比的神秘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万古神灵的一种原型化身。这种从原始思维产生的龙崇拜在农业氏族生活中得到了强化。为此龙也被视作可以呼风唤雨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民俗运动中,舞龙无疑是龙文化最好的体现,舞龙在这里并非是“龙”被人们所舞动,而是人们模拟想象中的龙飞行之势,进行“龙舞”。事实上“舞龙”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和《易经》一样不仅要“言物”,更要“尽意”。龙舞本身就是人们对于崇高美的一种真挚的传达,浸透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底蕴。作为中华远古图腾,龙和中国舞蹈运动之势态有着深厚的交集和内在联系,尤其是龙圆曲的运行路线,更是中国舞蹈圆润游动的重要体现。我们知道中国舞蹈艺术一直注重头部与身体运动密切配合,为此随时在舞蹈的运行中保持一种线条性的律动和曲线的运动轨迹,这显然是中国民族精神意识在舞蹈韵律中的一种自然反映。为此,除了“龙之回”以外,“龙之曲”也在中国舞蹈中多有体现。

舞巾、舞袖从先秦一直流传到现在,都是中国舞蹈常见的样式,也多有“曲”的运势。《韩非子·五蠹》中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就是对于舞蹈动作曲、回的一种解读,事实上,在历代的舞袖形象中都有曲、回的风格,在舞袖上下翻飞的运势中,我们很容易感知龙跃之形态,在敦煌乐舞中我们看到诸多舞者在舞蹈动律上也多呈现曲线状。这些舞者将头、肩、胸、胯、膝、足作相应的异向拧扭(S形),这显然是一种曲线美的再现。据考证,在敦煌经变壁画中,类似的舞姿约有200多个,这些壁画上美不胜数的飞天舞姿,体态婀娜,线条回旋曼妙,给人荡气回肠之感。和印度寺庙中相对单调的造型相比,敦煌飞天曲线韵律完美,显然是“龙文化”重塑的产物。

中国龙图腾源于人们对于自然奥秘的一种积极探索,表达了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正是在这种积极精神的作用下,人们开始赋予中国龙一种与之匹配的进取精神。《易经》乾卦中云:“初九、潜龙勿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条件不成熟,做事还是谨慎为好,不要轻举妄动。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这里的乾卦显然就是一个积累和厚积薄发的过程。这里的“潜”就是为了日后更好的“升”,这种知难不畏、厚积薄发的积极态度,其实就是开拓进取的表现,也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体现。(www.chuimin.cn)

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灵活与变通,这显然是一种“曲”的运行势态。对于龙之曲之变通,在小说三国演义》青梅煮酒一段中也有所体现: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席间曹操对龙大加赞赏,在其看来“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段话比喻得很到位,不仅详述了成就大英雄要具备的条件,也清晰地描述了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龙的形象,即“灵活与变通”。“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这些特征不仅是龙形象的一种具体化,也是中国龙文化的一种写意与象征。

中国舞蹈本身就强调曲线的运势,中国古典舞的体态特征也具有曲线性,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外部形态和运动方式都是在各种曲线运动中呈现的。这种曲线之美不仅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而且通过这种曲线美,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龙文化的灵活与变通,可以看出龙图腾对古典舞的影响与作用,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由此可见“龙文化”很好地塑造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路线,并通过中国古典舞传达着中国古今大众的积极信念与崇高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