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家自然观与二元对立艺术思想对舞蹈风格的影响

道家自然观与二元对立艺术思想对舞蹈风格的影响

【摘要】:道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文化,与中国绘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绘画的形式感方面来看,道家文化所主张的“自然观照”观察方法和对待事物“二元对立”的思维完全和中国绘画的图像特征相契合,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绘画的框架发挥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事实上,儒道这二者对于中国绘画的影响并非完全对立和相互矛盾的,而是中国宗教思想在绘画艺术中的糅合,也是中国文化思想独特面貌的一种体现。

道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文化,与中国绘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绘画的形式感方面来看,道家文化所主张的“自然观照”观察方法和对待事物“二元对立”的思维完全和中国绘画的图像特征相契合,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绘画的框架发挥着一定的引导作用。而事实上,似乎从一开始中国艺术就受到了“道”“儒”思想的影响。如果仅仅从绘画艺术这个角度来分析,那么中国绘画的形式显然是发端于道家的思想精神,但是其在绘画内容上又很好地体现了儒家的人生教化思想。事实上,儒道这二者对于中国绘画的影响并非完全对立和相互矛盾的,而是中国宗教思想在绘画艺术中的糅合,也是中国文化思想独特面貌的一种体现。

从传统的中国画构成形式上看,道家美学思想对其的影响无疑是极为深刻的。因为中国画在绘画方式上运用了最为传统和普通的绘画手段,虽然仅仅运用了黑白两种颜色,但是画面的美感和意境还是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这里所说的黑即为墨,是一种单一的颜色。白色则是宣纸的颜色,这同样也是极为单一的颜色。用黑白两色来展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似乎是一种不可能,但是中国画通过精巧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并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国画艺术。中国画从创作伊始就要求视觉心理往内心自省,并不要求要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这在中国画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得到一定的体现。例如表现禅宗寂静无求的图式表达也源于此。简单地说,正是基于道、禅文化影响,才形成了中国绘画的独特形式。老子曾经说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就是说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画已经具有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这里所谓的“式”是“标准”的意思,“知”与“守”则是两个同等意义的动作。中国绘画中黑白二色在视觉运动中的变化与互动关系是中国人感知世界的不变要义。和西方复杂多变的色彩观相比,二者具有天壤之别。

对于色彩的论述,老子也有自己的判断,在其看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最后老子将这种思维顺理成章地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是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中国传统美学对于美的认知主要体现在阴阳文化上,道家学说更是将阴阳之美体现到一种极致。在道家思想看来,太极阴阳之美可以在一种对立的条件下保持一种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是难能可贵的,因此这种和谐之美也就构成了中国美学的基础。

“道”的文化观不仅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也极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绘画的构思方法、构图法则。道家文化对于艺术本质的阐述其实就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心性的解释。在中国哲学家看来,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这就是“道”,它既是宇宙的主宰,也是世间事物的物质与精神的独白。素就是白色的意思,玄是赤黑,它们和宇宙的本质密切相关。所以“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由此可见根据道家哲学所传承来的中国画在色彩理论上还是对于世间的物像采取一种思辨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具有道家阴阳文化中对比互连的特性。将这种道家思想运用到中国艺术中,就是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对比以便创作出更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视觉画面。(www.chuimin.cn)

道家美学通过对“虚静”的发现,一方面以此作为“万物之鉴”在人的内心深处开辟出审美的境界。另一方面也利用所谓的虚白和空无去营造有无相生的灵动空间。因为这虚白恰如虚空,看似无一物,却充满着宇宙灵气。与之相似的哲学观点还有老子的“涤除玄览”。这里的“涤除”指的是要洗涤尘垢,去除心中的杂念,以便最大化地保持一种内心的平和。“玄览”相对难以理解,也就是说要在对宇宙万物的审视上达到一种深远的观照,其实质是一种超越宇宙的理性观察。“涤除玄览”的哲学观念是超越功利性的一种理性的审美观念,其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不期精粗焉。”这些充满主观色彩的说法比任何其他思想都更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并显示出超越性的创作原则。

中国画在创作上非常重视构思,极为讲究形象思维的构建,讲究意在笔先,对于艺术形象和主客观的统一非常执着。中国画在造型上不拘于一种表面的肖似,更为注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的创意。中国画在形象塑造上是以能表达事物的形象神态为主要的情感要旨。为此中国画在创作上完全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对那些关乎创作要旨,最能体现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较为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进行刻画。中国画在构图上讲究经营,不主张立足于某一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运用极为灵活的方式,力求打破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的事物,按照画家的主观意图和创作思维重新布置,借此营造出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风晴雨雪、四时朝暮甚至古今人物都可以呈现在一副画面之中。为了使得画面更具有一种透视感,中国画不再拘泥于焦点透视,而是采取多点或散点透视法。通过上下左右、前后移动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画面的经营构图,因此具有灵活性和自由度。即便在同一个画面中,也要讲究一种虚实对比,追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事实上,中国画对于事物观察手段的表现方式很好地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和哲学观进行了再现。在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上,中国画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通过连续的活动去认识和观察一些客观事物,有时甚至直接参与到客观事物之中,而不是置身局外作壁上观。在认识事物上,中国画渗透着人们的社会理想、社会认识,为此通过中国画我们不仅可以感知“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审美,也会从中得到“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教育启示。即便是一些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可观景物,画家在对其认识和观察中也是自觉地与社会审美情趣相互联系,并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来尽情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