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美学对中国古典舞风格韵律有何影响?

中国美学对中国古典舞风格韵律有何影响?

【摘要】:由此可见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作为“龙的传人”的民族,华夏文明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佛教东传,龙王崇拜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龙信仰得到迅速流传。另外《山海经》还记录了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多次受到龙的帮助,并据此最终建立了夏朝。a.源于图腾,超越图腾中国的龙文化

1.龙文化

(1)龙的起源

关于龙的形象,从当前出土文物和查阅的文献中可观其在早期的记载,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各种形态的龙,这些原始龙是不同劳动地域、不同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变体。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迁移,乃至战争带动了各个部落之间的文化交流,直至夏王朝的建立,各个原始部落之间的文化开始逐步相互融合。因此我们在夏商周时期的器物中可以看到不同形态的龙。正是在这一大背景的历史前提下,龙的历史形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多形式、多元化的原始龙走向综合龙——夔龙。可以说夔龙的问世是中国龙文化的真正起源,也是中国龙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以说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开始,历经商周一直延续到秦汉,中国龙都是以商周的夔龙为代表。

既然要探讨龙文化的起源,就有必要对龙的起源进行了解,如此才可以更好地讨论龙的本质和内涵。龙到底起源于何时,至今仍然没有论断,从当前的文献资料来看,《诗经》《周易》《左传》《楚辞》《国语》《庄子》《荀子》《山海经》等作品中都有龙的记载。“《说文》云:‘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1]事实上龙的观念和形象的出现要早于这些可循的资料,也就是所谓的春秋战国之前。在中国,关于龙的起源多认定在殷商时期(前16—前11世纪),龙作为一种标志已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甲壳上。在战国中山国国君的墓地出土过一把铜壶,壶身的两侧就盘旋着两条龙,非常形象生动,已经和今日我们所熟知的龙的形象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也说明龙这个形象出现在战国以前。据《人民日报》1987年报道:“在河南濮阳西水坡第45号墓中发现蚌壳堆塑飞龙一条。这座墓是夏朝时期的墓,据考证距今约有6000年。”通过上述资料我们不难推断龙这个形象应该产生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晚期。此后经过岁月的洗礼,龙的形象在西周大体完成,从汉代起龙就被确立为天子神威的象征。此后由于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印度龙文化和中国龙文化很好地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龙文化的体系,也使得我国龙文化的形象日益丰富化,据此成为华夏文化与精神的象征。

对于龙的原生态形象的探讨,学术界的意见不统一,大体有鳄鱼说、蜥蜴说、马说、蛇说等等。从我们当前掌握的文献和民俗资料分析,龙的主要体貌是蛇身。这个论断最早出自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在其看来“龙就大蛇,蛇就小龙”。闻一多在这篇文章中指出:蛇氏族在过往的战争中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取了众多部落的不同形式的图腾,为此大蛇就有了所谓兽类之四脚、马之头、鹿之角、狗之爪、鱼的鳞和须,这就是后来的龙。从濮阳蚌塑龙的马头蛇身,黄梅龙卵石牛头蛇身等形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蛇身的特征,由此可以推断龙的原型应该是蛇身。

因此,我们自诩为龙的传人,不是没有根据,而是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由此可见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作为“龙的传人”的民族,华夏文明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

(2)龙文化的发展

龙形象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发生着变化,其文化内涵也因为岁月的滋养而变得越发深邃。和其他文化一样,龙文化也经历了诞生、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为此研究龙文化主要发展阶段,对于我们更好地解析和认知龙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可以考证的资料,龙文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原始图腾崇拜阶段,二是初级的神灵崇拜阶段,三是龙崇拜和帝王崇拜相互结合阶段,四是印度龙崇拜和中国龙崇拜相互结合的阶段。

图腾崇拜阶段是在旧石器时代远古狩猎采集阶段,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把龙当作自己的亲属和祖先。至新石器时代,各种具有神性和神职的神才开始形成,人们又把龙奉为神。神灵崇拜又包含三种形式:自然神崇拜、保护神崇拜和神兽崇拜。这三种崇拜既互相关联,又各有差异。其中自然神崇拜是最早并且是最主要的崇拜,其他两种崇拜形式都是由自然神崇拜派生的。龙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是随着秦汉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而形成的。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夺取王权或巩固王权,充分利用人们崇敬龙神的心理,借助龙以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龙也因此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这种社会背景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是从东汉佛教逐步传入中国开始的,至隋唐时期,佛教信仰在中国传播较广。佛教东传,龙王崇拜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龙信仰得到迅速流传。因此,印度龙返归中国,并与中国原有的龙崇拜相结合,使中国龙文化锦上添花,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它是一个融合的过程,龙的形象参与伴随并见证标志了这个过程。而我们的龙文化也日久弥新,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在新时期它依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与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夏朝崇拜龙,这因为夏族的历史发展与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开篇云:“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上述文字很清晰地交代了夏族发展谱系。《山海经·海内经》对于夏族的历史也有着详细的记载,该书道:大禹的父亲鲧,爱民如子,为了治水,便不顾后果私自窃取了上天的息壤,为此被天帝囚禁于羽山之野并杀之,终日不见天日。一条叫烛龙的神龙,非常同情鲧的遭遇,于是口衔蜡烛,给鲧带来了一丝光明,为此鲧的尸体虽三年而不腐烂。天帝听闻大怒,怕鲧死而复生,于是派人带着“吴刀”为鲧剖腹。当鲧的腹部被剖开后,其腹中竟然跳出一条大龙,在空中盘旋,这就是鲧的儿子大禹。这时鲧的尸体也化为一条巨大的黄龙,径直潜入羽渊之中。另外《山海经》还记录了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多次受到龙的帮助,并据此最终建立了夏朝。所以从这个所谓“文献”资料上来看,夏朝崇拜龙是有迹可循的,也可以说它是中国龙文化发展的最初源头,也可以证明龙作为一种图腾为何没有和众多原始图腾一样慢慢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3)龙文化的本质

中国龙的起源多被认为始于原始的图腾文化,但是却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龙文化归结于图腾文化,事实上中国龙文化与原始图腾文化还是有所差异,下面对龙文化的本质进行详述。

a.源于图腾,超越图腾

中国的龙文化即便是在中国现代文化中也不是一种所谓的个别遗迹,实事求是地讲,摒弃一些封建迷信与神秘主义色彩等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然不如过往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但是其作为一种主流文化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民族号召力与感染力。

b.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

图腾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原始的氏族文化,中国龙最原始的形态大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原始社会即将瓦解,奴隶社会即将开启的时代,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后来中华文明中所谓的中国龙虽然在自然界可以找到一些相似的物种或者原型,但其本身在自然界是没有任何实物的,因此中国龙不是简单的图腾崇拜,它是基于中国民族传统观念而创造的一种时代和文化的符号。

(4)龙文化对中国人文的影响

中国龙这个形象包含着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观、仁者爱人观、阴阳交合观、兼容并包观。因此透析龙的表面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无论在为人处世上,还是在祭祀天下方面都力求一种阴阳的调和,天人合一的和谐,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和谐使得龙的精神成为一种多元化精神文化的综合体,这才是龙形象、龙文化所蕴含的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a.兼容并包

中国龙具有独特的形态,为此兼容并包成为龙文化的重要主体精神,也是中国文化原创精神的重要体现。就中国龙的创造来说,其本身就是多元相容的一个奇迹,不仅兼容了诸多飞禽走兽的外貌和形态,而且连龙的后代也是如此相容。我们都知道中国有龙生九子的传说。这九子在性格和爱好上有很大差异,有的爱文,有的尚武。有的性格文静,有的性格急躁。这就是被我们尊奉为神龙的祖先对后代的要求。作为神龙它不要求自己的儿子都像自己一样可以成龙,只要它们各取所需,自己快乐,各行其是便好,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龙子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兼容,共同进步。正是它们的相互促进才不断丰富了中国的龙文化。当然这仅是一则神话,但其可以附会在我们倍加崇拜的龙的身上,不能不说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

与之相对的,在我们不断加深对于龙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也不断在龙文化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龙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不是一种偶然,其发展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极为一致,可以说中国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成长的伴随者与见证者,是中华文化博大包容的标志者。例如在战国时期就兴起了群龙、交龙,这是对诸子群起、百家争鸣跃起的一个反映。东汉以后龙开始出现于佛家经典和一些佛庙殿堂之中,则是印度龙文化和中国龙文化相互交流的体现。

b.团结奋进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每个部落都是以动物作为图腾。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步建立与发展,龙开始成为大家公认的文化标志。中国龙本身的形象是由各个部落的动物图腾组合,为此龙这个造型的出现是各民族意愿的反映,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龙形象从其诞生之际,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一种象征。例如我们熟知的舞龙和赛龙舟就是龙文化团结奋进的体现。这两个民俗活动要顺利进行,断少不了集体配合与众人齐心协力的付出。

在当下诸多与龙文化有关的民俗活动中,赛龙舟是最为普及和引人注目的活动之一,其非常明显地昭示着中国龙团结奋进的不朽精神。但见在彩旗飘扬、人声雷动中,百舸争流,人人争先,这宏大的场面、激昂的情绪显然会赋予人们一种普遍向上的激情,这种发自肺腑的团结和永不言败的奋进之情,显然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一种体现,为此从赛龙舟这个民俗文化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国龙文化所蕴含的团结奋进的精神底蕴。(www.chuimin.cn)

c.智慧仁义

龙文化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其智慧仁义的丰富内涵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儒道两家之言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例如儒家所提倡之“仁”,就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多种解释。作为六经之首的《易经》,其开篇的《乾卦》就是以龙为叙述题材的“龙卦”,该卦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都运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极为抽象地阐述了中国龙文化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龙之仁义、普世济人的精神也体现在救死扶伤的方面。例如在《太平广记》中就有汾水姥之龙的描述。该龙为汾水姥留下了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汾水姥的儿子突患风病,这颗明珠突然化作一颗丹药,汾水姥让其子服之,竟然痊愈。另一个体现龙文化智慧仁义的是炎帝神农的故事,相传神农氏是崇龙族的领袖,被誉为龙的化身,也就是龙子。作为智慧仁义的化身,神农一心爱民,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尝百草。他也是畜牧业、原始音乐和劳动分工制度的创立者。为了给民众谋得幸福生活,他无私无畏,用自己的智慧仁义为大家不断开创崭新的生活。

d.和谐发展

中国龙文化自从诞生以来,就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在不断演化与发展,可以说其从未停下发展与进取的脚步。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和谐与发展是当代中国振兴的主题。作为一种价值观,和谐文化无论从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还是从社会规范、社会风尚中,均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中国当下主流的文化形式。和谐文化自身所承载、传递的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和平有序的精神体系都可以从龙文化上看到端倪。

中国龙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其所具有的艺术造型已经被赋予了多种功能。其在历史的进程中有序和谐地与时代发展共进步,使得中国龙不仅成为海内外华人共同认同的民族图腾、民族标志,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中国人所追求和倡导的天、地、人合一的和谐文化理念。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龙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始终与时俱进的,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其实就是与时代和社会和谐共处的过程。可以说龙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时代变迁的代名词。事实上,龙文化从诞生之初就没有停下其发展的脚步。龙文化始终在发展,其发展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延绵,会一直持续下去。基于对龙文化的崇拜,龙文化也逐渐印在了中国人的心中,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的哲学美学的形成。

2.太极图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千百年来,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对其寻根溯源,探赜索隐。后世绘制的太极图有许多的种类,例如天地自然河图、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氏太极图等,但是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鱼相互交融的图案为主的六十四卦的环形图案,我们今天所见的八卦图其实有些简明。太极图发端何时?又是何人所创?对此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来说关于太极图的起源有如下说法。一是说根据洛河图和洛书图创立太极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二是说太极图起源于一些古代陶器的旋涡纹、鱼纹。三是说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四说太极图为宋代周敦颐等大师所绘。这四种学说都有一定的文献作为佐证。

实际上,在讨论太极图的起源问题之前先要分析一个问题,那就是《周易》与太极图谁先出现。按伏羲和陶器纹这两种说法,《周易》在太极图之前早已出现。但是在后面两种说法之中,是说先有太极后有《周易》。先有易说,证据容易寻找。但是先有太极说的证据不太好找。不过多数人还是较为认同后面两种观点。但是笔者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笔者看来,图形、图像就是对既定思想的一种反映,为此记载思想的文字是要产生于图形之后的。中国先民的思想来源于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从这个角度来看,记录先民阴阳观念的必然是图形。换言之,阴阳图与阴阳思想的次序当为:自然界阴阳现象—早期阴阳对称图形—阴阳思想—阴阳鱼图形。从当前一些考古发现来看,也证明这种推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有阴阳对称的图案,这距今已经有7000年。而且新石器时代也有大量与阴阳鱼相近的图形被挖掘出来,这些应该就是早期阴阳鱼图的雏形。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认同太极图的产生是因为有了阴阳易理的宇宙观,就必须要承认原始时期一些蕴含阴阳易理的图形就是太极图发端的原型。《周易》之所以成为中国辩证思想的集大成者,除了《周易》的三贤对先民阴阳思想的概括,还有这三贤对先民阴阳对称图形的领悟与研读。因此,原始时代那些蕴含着阴阳易理观念的图形也应为阴阳鱼太极图的图形渊源。

对于太极图的溯源,人们多以《易传·系辞上》为据,这篇文章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孔子不仅认为“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也认为其是宇宙演变之恒定大道。正是这宇宙之“本”,才使得阴阳相分,天地生两仪。为此产生了所谓的春、夏、秋、冬四季与宇宙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也表达了如上的观点,在其“太极”哲思理论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老子的这番论述中可观太极是“一”,是宇宙发展的根本,也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运承的真谛。与孔子对太极哲学的思考不同,老子顿悟了太极法则中的矛盾论与和谐论,认为太极之“道”包含着两个对立面,但阴阳之气可以相互激荡,据此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由上可知,虽然太极图看似简单,仅仅是一个圈圈、两个圆点、一条曲线,但是却蕴含着极为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这个体系的着重点就是阴阳,这里所说的阴阳不仅是一种宇宙之道,也是天人之道的法则。其中“太极和”辩证思想是整个“太极哲学”体系的重中之重。“太极和”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为了完全的对立,而是为了相互妥协,彼此达到一个共容共生的结果。也就是说太极图给我们的启迪就是事物在矛盾发展中寻求一种平衡,最终使得对立矛盾走向和谐与统一,这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永恒的动力。深入细致地研究太极图,我们会发现其作为哲学图形,在文字尚未出现之前,就试图通过图形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太极图内含有阴阳两仪,它以对称均衡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阴阳平衡的观点,大力强调阴阳变化的一种矛盾性。它认为万物的运动是以平衡、和谐为目的,从而揭示了宇宙在运动发展中“和”的这一规律。通过上述的溯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太极图以简单的图形对中国“群经之首”——《易经》的大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它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被誉为“中华第一图”。我们的先祖在七千年以前就通过太极图阴阳之矛盾来解释万物的起源和发展规律,这要比两千六百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至少要早四千年,这充分地说明了太极哲学不仅是中国哲学的发端,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

太极图不但对华夏民族思维方式和人文性格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我们在韩国、蒙古的国徽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都能看到太极图的身影。甚至世界上诞生的第一台计算机的商标也用的是太极图案。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太极图的影子,太极图作为人类智慧的典范被尊为人类瑰宝业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从孔庙大成殿梁柱、一老子楼观台、三茅宫,到中医、气功、武术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刊的封面,甚至韩国国旗上都可以看到太极图的标志。太极图是由阴阳两鱼互纠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图案,为此人们也习惯将其称为“阴阳鱼太极图”。太极图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图案也经常出现在一些国外文化之中,早在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艺术中就有了和太极图相似的图案。罗马帝国后期的军服徽章上也出现了太极图的图案。太极图本身塑造的是一种圆形之美,图内中间的线条是弯曲的,如果横过来看,这个线条非常像波浪,非常形象地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曲线美。在这个曲线左右各执一白一黑,也就是左白右黑。但是白中有一点黑,黑中又有一点白,这种黑白左右对称均衡之美,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的感受。细致地观察这条波浪线,可以看出其透露着一种动势,并活画出黑(阴)白(阳)两条鱼的形象。这两条鱼似乎在游动中旋转,中间这条反S形的曲线,从上往下看,是一种立体的螺旋状,这寓意事物在不断循环中螺旋上升。而且整个图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非常唯美地向人们呈现出一种古典宁静之美。作为太极文化的象征,太极图也很好地展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太极图把圆形、曲线以及黑白色有序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向人们呈现出一种简洁、直观之美。对于太极图之美一些数学家通过几何学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居中两切四等分大圆,是非常完美的组合。太极图要展现美的组合,关键要掌握一个好的度。这个度在太极图中就体现在中间那个波浪式、反S形的曲线上。这条波浪线可谓画得恰到好处,美得已经无可复加,不容你有任何改动。无论是稍微上升或者下降,或者左右稍微有所偏移,这个图案就会失去平衡之美。这条线有一种中和之美、平衡之美。这是多么完美的曲线呀,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之美,也体现出华夏民族的中和之美。“它不仅作为道教的标志,也成为中华民族古典和谐美的表征和范本,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经久不衰。我国的古代雕塑,人体也多为反S形,与古希腊雕塑的S形正好相反,看来,这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更具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特色的优美的曲线。”[2]

太极图的意义极为深远,它不仅是古代哲学智慧的一种体现,也对阴阳概念进行了完美的阐述。首先太极图认为一为阴阳之本,它将阴阳都画到一个圆圈之中,这就使得阴阳为一。第二是阴阳的互化,由一点点阳发展到阳极之际,那么小阴就出现了。反之一点点阴发展到阴极,小阳就开始出场。第三是阴阳互补。宇宙是一个充满能量的世界,阴阳互补可以使得能量发生相互的转换,如果宇宙万物没有能量的恒定与转换,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死水一潭,没有世间万物、河流山川。太极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它指导中国人辩证地看待事物,同样,这样的思维模式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中国艺术。

3.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这个概念最早是在南朝被提出来的,在《古画品录》序中言绘画技法的“六法”之中,“气韵生动”当居首位。它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概念之一,被历代画家所认同、推崇。中国传统哲学将气作为一切物质发端与运行的根本。大到山川河流,小到一草一木和目力无法企及的物质都被认为是由气这种凝固的物体所组成。气从表现形态上来分,可以分为有形之气的固体之气与充盈宇宙的无形之气,这些气都被统称为自然之浩气,宇宙之气,这就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探索的“唯气论”的哲学观。太极之所正是建立在“唯气论”的基础之上,其代表作是《易传》。该书认为:太极分为阴阳之气。乾为阳气,这里的乾指的是天。坤指的是阴气,意味着地。而万物之所以生成就有赖于天地间阴阳的交合。东汉的郑玄就认为:阴阳之气是宇宙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在其看来,“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这里提及的淳和未分之气就是所谓的包含阴阳之气的浑然之气,有形与无形乃天地之气也。北宋的张载也极为推崇“气学说”,在他看来,气是宇宙的根本,世间的万物都起源于气,都隶属于道。没有气,宇宙就根本不存在。张载的宇宙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气太和太虚”。太和指的是宇宙混沌之际未分的阴阳之气。太虚是游离于宇宙之间的一种无形之气。

从当前的文献上来看,早在战国时代一些先哲就用气的生化运动来解释一个人的生理活动。管子在《枢言篇》中就对精气之说进行了具体阐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在《内业篇》又云:“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从上述的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将气认定为人的生命与智慧的根源是管子“精气说”的宗旨。《庄子·外篇》中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生死是由气聚气散而为,气散则亡,天地万物生灭循环都是气聚气散的反映。为此中国古代的哲人都非常认同宇宙万物是气的根本的学说。将人道和宇宙之道相提并论,这也就是老庄所推崇的道。事实上,从中华文明的太古时期,就特别注重宇宙和个人对自我的认识的联系。在物之初,文之先,逐步建立了思维与人类与自然共生的人生观,据此而后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并逐步建立了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哲学观和思辨观。

韵这个审美观起源于魏晋时期,例如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不乏对文人雅士品评的文章。《续晋阳秋》:“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高坐别传》:“和尚天姿高朗,风韵遒迈”《向秀别传》:“秀字子期,少为同郡山涛所知,并有拔俗之韵。”《王澄别传》又云:“澄风韵迈达,志气不群。”《魏氏春秋》:“籍(阮籍)乃嘐然长啸,韵响寥亮。”《晋阳秋》充(何充):“思韵淹济,有文章才情。”竹林七贤:“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晋书·庾凯传》:“雅有远韵。”又有《曹毗传》“玄韵淡泊,逸气虚洄”和《谢方明传》:“自然有雅韵”等等。从上文中我们可以获悉,从晋朝开始,人们在审美理念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已经从对一个人外貌的品评开始逐步转移到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精神气质的反应,为此所谓的风韵、风度、风骨等代表精神气质的词语开始涌现,这标志着中国人在自我认识、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认知和思索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世界艺术史发展的角度上看,一部人类的艺术史就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被动的审美描摹,也就是将人的主体意识强化在世界万物的审美历史中。魏晋时期,中国的文人就已经开始关注主体精神。

下面对韵的特点进行分析。首先韵这个概念是离不开气的,当然讲气也离不开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气是韵存在的基础,韵是气的一种形象和直观的表现形式。我们经常说骨气一词,其实质是有气则有骨,有骨则有韵、有神的一种反映。儒学新派大家徐复观指出,气韵是一种相互补充与扶持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并对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无韵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在这里气俨然是一种形的代名词。韵是象的代名词。这种形与象的自然组合与和谐统一便构成了物象气韵的主要内容。对于气韵的解释,从中华人文精神角度理解:世间万物都在于阴阳。阳为刚,阴则为柔。也就是说世间万物是由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构成的。为此在中国的审美体系中不断提及刚气、骨气、正气、大气,认为世间万物只要有了这些刚气、骨气、正气、大气,那么万物就可以据此成为有形之象,这些象可视、可审。但是这些所谓的有形之象、可视之象又非凭空造出,又全凭骨气结晶生成。神韵是否可以体现骨气的蕴含极为重要,有骨之象自然就会具备一种神韵。万物的物象除了要有阳刚之气以外,还需要具备一种阴柔之气。世间万物具备上述之气才可以说尽善尽美。这里需要解析一下阴柔之气,它潜藏于一切物形内在的骨架内,又表露在象的外在感觉中,其特点偏至于韵的范畴。如此世间万物才构成了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气韵生动的核心是变化性,“气”是一种阴阳变化与自然律动的结果,这也是理解气韵生动的最为基本的途径,也可以将气韵生动理解为造化的美学。其次,气韵生动是艺术家超越一般形式的认知,是对世俗制度和样态的一种超越,据此获得了精神的解放,从而产生了永久生命力的一种思想形态。再次,气韵生动只有通过六法的相互作用,进而达到技法和精神的融通时才能达到。最后,气韵生动可以说是对中国美学本质的对象的一个把握,由于气韵生动不是特别执着于一种外形,它追求一种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的理致,为此需要通过一些艺术家的个性表现来凸显对象的本质和内在之美。气韵生动的审美情怀对中国美学的标准产生了重要作用,以至于中国的各类传统艺术都将气韵生动的艺术作品当作其创作的目标,形成了中国艺术重内、重神的艺术审美特征。

4.“和”的思想

中国的古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和”的特征及其含义,并且认识到整个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在“和”的轨迹上运行的。虽然他们起初缺乏一些基本的理论常识,但是不可否认古人们有着极强的思辨力,也已认识到宇宙万物之间是可以产生“和”之美的。“和”这一美学概念也就成为古代人们思想、文化、哲学、政治、道德、伦理各个领域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审美特征。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史看,“和”这个理念一直主导和支配着人们的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据此成为中国哲学和美学的重要思想。“和”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宗教和神话传说中。在中国神话中,人类传说就是由伏羲氏和女娲氏相婚而生,这是中国最早的阴阳之“和”说。当然神话不足信,但是从上述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古人已经对阴阳相济所产生和谐之美有了朦胧的认知,这是我们的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审美意识的一次大的飞跃。《尚书·尧典》也有关于“和”思想的记载:“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为了教化臣民,舜帝命乐官夔制乐。舜帝要求夔编创的音乐必须非常和谐,金、石、土、木、革、丝、鲍、竹八种乐器和谐统一,有序不乱,这样才可以演奏出人与神之间的“和”。“击石扮石,百兽率舞。”于是夔敲击演奏石磬,和谐的音乐感动得百兽都为之舞蹈。这段故事虽然出自周人的编撰,但是有力地说明了“和”是音乐的本质,同时也反映出上古人审美思想尚未摆脱原始宗教的樊笼。中国的先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和”的特征,已经认识到宇宙万物是建立在“和”的思想基础之上的。虽然先人们对于和的认识还缺乏一些理论,但是他们已经有了很高的思辨能力,已经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和”是可以产生美的,并且也获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产生一种“和”之美。因此“和”这一美学概念也就成为古人在政治、文化、思想、伦理各个领域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审美特征。因此千百年来“和”作为一种传统思想一直支配着中国人的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中国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美学思想内容。

“和”作为一个很古老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上古时代和原始社会。我们知道在上古时代,就有了所谓“阳神造天和阴神造地”的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伏羲与女娲交合造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阴阳之“和”之说了。虽是神话,但是这说明了在上古时期人们已经对阴阳和谐产生了一种朦胧的认知。这是华夏先民在特定时期内,在和自然的斗争中产生的审美观念,也是中国人审美意识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和”的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世界观,那么“和”的思想又包含了什么理念呢?1.中庸之道。《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自身有喜怒哀乐但是没有表达出来,叫作中。喜怒哀乐的情绪发自本身叫作和。中,是整个天下的根本,和可以达到一种道的乐本。如果君子可以达到所谓的中和,那么天地就会给予其相应的回应,世间万物也会得到养育。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不偏不倚,务本、固本、乐本。2.中正平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杨惊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中和是儒家的重要哲学思想,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的行为过程中,要表现出以忠孝友悌为内容的人伦思想,君子要“尽性”,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言行一致。在这里“仁”是“和”的重要内容。中和之美有助于人们洗涤内心,据以上升人格达到一种以德合天、天地之化育人的境界。

和的思维模式认为,即使和的宇宙社会和心理秩序被破坏以后,即便内心有所不平也要注意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后世的儒者也有把中和之美和所谓的温柔敦厚相等同的,这就取消了中正平和思想对于社会的批判性。事实上,中和论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协调多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主要是周易的画卦说和尚书洪范的五行说,两个方面都是以“和不同和”“因中致和”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法和基本方法,综合是中庸之道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庸是真善美的统一,道德与知识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高明和平凡的统一,内圣外王的统一。这是一种礼乐相济的中和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