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尼山:孔子诞生与儒学传承,走进百姓生活

尼山:孔子诞生与儒学传承,走进百姓生活

【摘要】:首先,在设施布局上,要求按照“六个一”标准建设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即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或展板,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一个文化体验室或活动区。省文化行政部门与山东大学儒学院开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象牙塔内,更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向导,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与生活艺术。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众的生活方式之中,让民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中华文化的整体复兴才能真正实现。正如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所说:“文化最终的检验效果在基层,标准是群众是否从中受益,因为文化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的主体归根结底是在街道上、在房檐下、在人心里,当然也在图书馆和专家的书斋里。如果我们的文化只停留在书斋和专家群里,学者群体对文化的认识可能会逐步深化,但这与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这一本质相背离了。当下中华文化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的现实情况是历代贤人智者、当代时贤的研究成果没有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这也应成为中华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为了让古老书院在现代社会焕发青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山东省文化厅决定,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各级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

“图书馆+书院”模式将传统书院和现代图书馆服务相结合,不同于学院派研究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是通过通俗易懂、参与性强,贴近民众的讲座、讨论、活动等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普及传统文化,引起民众的文化共鸣,激活民间的传统力量,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觉。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以刊藏典籍、教化育人、研究传播为主要职责的文化教育机构,在文脉传承、教育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书院一度销声匿迹,被新式西学和图书馆所取代。不过,历史总是以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轮回,最近二十余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书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重新焕发出生机。

现代公共图书馆则承担着文献收藏、整理研究、社会教育的职能,是书院的天然近亲,与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院的藏书、社会教化、教育职能,现在的图书馆同样具备。图书馆和书院有着天然的血脉,在现代社会如何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曲阜有洙泗书院、尼山书院、春秋书院、石门书院四大书院,之所以选择“尼山书院”为各级图书馆内的书院命名,是考虑到它的厚重历史和独特的象征意义。作为古时候曲阜乃至山东最重要的书院之一,尼山书院在儒学发展和民间教育方面具有突出的地位。

书院与官学、私学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以教化育人、刊藏典籍以及研究传播为主要职责,是儒家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尼山书院从最初以祭祀孔子为主的书院,逐步发展成为集人才培训、学术研究、祭祀孔子、保存书籍、社会教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精神文化阵地,成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具有发掘利用价值。“图书馆+书院”模式,把现代公共图书馆和传统书院有机结合,融通古今,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礼乐教化、以文化人的文化重镇和精神家园,有助于弘扬优秀儒家文化,深化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功能,让古老书院在现代图书馆中焕发青春,彰显时代魅力。

“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基本内涵是:着眼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核心,以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为依托,在借书藏书功能基础上,有效整合资源,凸显成风化人的功能,把图书馆建设成文化重镇和精神殿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山东省是一个文献大省,拥有350万册的古籍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国家珍贵古籍945部,省珍贵古籍7791部。目前,这些宝贵的资源大部分“沉睡”在图书馆中,没有实现有效发掘和利用。同时,图书馆存在着日常服务手段不够丰富、传统服务项目吸引力不强、馆舍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推行“图书馆+书院”模式,能够通过传统书院与现代公共图书馆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图书馆自身承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让保存在图书馆的文献典籍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实现古籍的当代化和活化,将传统文化植入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发挥传统文化教化人心的作用,满足民众对传统文化求知若渴的心灵需要。同时,图书馆可以发挥学习国学、传播国学的阵地作用,引领国学热的思想潮流和发展方向,促进传统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升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www.chuimin.cn)

为规范化推进“图书馆+书院”建设,山东省文化厅组织制订了一系列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标准。首先,在设施布局上,要求按照“六个一”标准建设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即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或展板,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一个文化体验室或活动区。第二,在活动内容上,大体要求分为“五个板块”:一是开展经典诵读。需广泛开展群众性经典阅读、诵读活动,推动经典阅读走进学校、社区。二是推进国学普及。通过聘请当地专家、学者开办国学知识讲座,向公民普及国学知识。三是促进礼乐教化。采用现场表演、播放视频等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统礼仪教育,普及雅乐和礼仪知识。四是开展道德实践。举办道德模范人物讲座、先贤英模人物展览,深入社区、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开展尊贤、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五是进行情趣培养。广泛开展琴棋书画和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活动,现场演示碑刻拓片、古籍修复等传统技艺,通过文化体验和专业培训,培养群众高雅的文化情趣。与此同时,在统一布局、规范活动内容的基础上,还结合实际制定了《“尼山书院”建设与服务标准》《尼山书院推荐书目》《尼山书院必备书目》《尼山书院讲读专家库》,不断提高标准化服务水平。

为了加快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山东省还建立了保障机制,将“图书馆+书院”建设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并作为“社会文化先进市(县)”“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评选和公共图书馆评估等的重要考核内容。他们充分利用文化系统资源,组织文艺院团、文化单位、非遗传承人与尼山书院开展合作,通过多种形式举办礼乐教化、历史文化展示、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他们还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参与尼山书院建设,整体推进尼山书院与山东人文社科研究协作体统筹发展,使之成为人才和学术的强有力支撑。省文化行政部门与山东大学儒学院开展合作,签订《关于共同推进尼山书院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书》,打造“馆校合作”模板并逐步在全省推开。

山东省实施“大师引进工程”,聘请许嘉璐先生担任山东省图书馆名誉馆长、尼山书院山长,成立尼山书院理事会。建立健全包括宣传、文化、教育、团委、文联等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并向社会招募志愿团队。由此,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合力推进尼山书院建设的良好局面。网上“尼山书院”建成,首批推送国学文献一万种,视频资源两千种,济南、聊城潍坊、济宁等地将“尼山书院”面向全市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免费开放。

通过“图书馆+书院”模式,全省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从借书藏书转为教育传播,逐步实现了刊藏典籍、礼乐教化、教书育人等多功能的有机统一,大量藏在图书馆的文献典籍利用这一模式走进了百姓生活,从而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效能,各地图书馆还利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建设数字尼山书院和网站、微信和手机客户端应用,扩大服务范围,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送到基层百姓身边。

“以仁义为师,行止堪追至圣;有图书做伴,厅堂亦是尼山。”“图书馆+书院”模式让古老书院在现代图书馆中焕发青春,让图书馆的文献典籍通过书院走进百姓生活。

由于尼山书院主要设在位于城区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山东还同步启动了针对农村(社区)的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工程——儒学讲堂。儒学讲堂多设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通过开展活动培养文明乡风。截至2017年底,全省依托公共图书馆建成尼山书院150个,建成社区尼山书院34个,乡村(社区)儒学讲堂20100个,成为国内体系完整、覆盖广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群众欢迎,效果显著的传统文化服务传播传承重要机构之一。

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乡村儒学讲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适应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实际、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惠民举措。儒学对乡村社会和家庭伦理教育是一剂“特效药”,专家学者深入山东乡村开设儒学讲堂,把乡村儒学固定化、常态化、制度化,山东省把“乡村儒学讲堂”也纳入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综合文化中心)的设施设备、人员。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均承担着传统教化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在齐鲁大地相得益彰,营造出良好的国学传承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