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忠恕之道对社会道德风气改善的重要意义

忠恕之道对社会道德风气改善的重要意义

【摘要】:忠恕之道作为道德“金律”已被世界各个国家所普遍认同,是一切国家与民族和谐共处的重要道德原则。忠恕之道具有平等精神。忠恕之道有助于促进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条件与基础。儒家忠恕之道要求人们待人如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其中包含着的宽容与平等精神,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贵和”的社会理念,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忠恕之道是儒家伦理核心——“仁”的表现及行仁践仁的方法,要求人们从自身出发,尽自己之所能,能够将心比心,真正做到为他人着想。

首先,忠恕之道具有自律精神。忠恕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学说,从己出发推之于人。然而尽己、推己并不是盲目而没有根据的。由于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人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因而有时自己不喜欢的不一定是他人同样不喜欢的,这就是说己所不欲未必是他人之不欲;而自己想要得到的同样也未必是他人想要得到的。尽己而推讲究的是不被自身私欲所蒙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诚待人。同时,忠恕之道是一种施之于人而并非要求他人施之于己的道德原则,即忠恕之道只能推己及人而不能强制要求他人推人及己,因此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先从自身出发,严于律己,故忠恕之道表现出律己原则。在西方道德体系中,我们知道并了解西方伦理同样地强调“人类道德精神的自律”,由此我们可知中国传统伦理并非有别于他族的伦理思维模式,而是相互贯通的。

其次,忠恕之道具有宽容精神。忠恕之道提倡以己心度他人,要以宽以待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宽以待人即是指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豁达,能以平常心待人接物,宽容地对待他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与人为善,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宽以待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也是忠恕之道的思想内核之一。但是宽以待人具有一定的原则性,而并不是一味地宽恕,更不是放纵他人。孔子说过:“在朋友犯错时要对其进行忠诚的劝告与引导”,这也是与人忠的表现。忠恕之道作为道德“金律”已被世界各个国家所普遍认同,是一切国家与民族和谐共处的重要道德原则。

忠恕之道具有平等精神。忠恕之道内在地包含了一种平等精神,即人与人是平等的。孔子在提出仁爱的同时也承认了“爱人”有亲疏远近之别,而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更是不断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之差,但同时也认为他人也有差等之爱,在这一点上人与人是平等的。(www.chuimin.cn)

忠恕之道能够提升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忠恕之道讲求“尽己为人”,也就是说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尽己之心,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对待工作要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不玩忽职守;对待他人要诚信友善,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行事过程中时刻坚守并践行忠恕之道,承担起个人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尽自己的努力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忠恕之道有助于促进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条件与基础。忠恕之道提倡自己所不喜欢、不想要的东西,不喜去做的事情,也不要勉强他人。强调每一位社会公民都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这就是说,每一位社会公民在社会中拥有同样的社会地位,不存在社会等级的差异,不因所处的社会职位、财富的多寡、家庭背景等一系列因素的不同,而对他人妄加判断,而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这本身就是公平公正的体现。

儒家忠恕之道要求人们待人如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其中包含着的宽容与平等精神,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贵和”的社会理念,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社会,由于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人们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如果我们能够将忠恕之道作为这个时代的伦理精神,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为他人考虑,那么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因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而产生摩擦,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将得到化解,从而全面促成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也将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