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画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由此可见山东曲阜尼山是孔子父系和母系颜氏家族的所在地和早期居住地点。孔子是中国历史有记载以来第一个以地名为名的人。据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孕后,多次与丈夫叔梁纥到尼山祈祷,求山神保佑生个理想的儿子。第二天一早,一位老者上山打柴。值此危难之际,叔梁纥挺身而出,托住了门闸,使刚刚攻入城内的将士得以退出脱险。......
2023-11-01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核心的孔子思想,不仅给世界东方各国以巨大的影响,而且传到欧洲和美洲,对西方一些国家也有重大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传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汉代开始,儒家由“百家”之一上升为全国性的文化,遍及中华大地;第二阶段是从隋唐开始广泛传到东亚、东南亚诸国;第三阶段是从13世纪开始,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正式向西方介绍了中国。他把中国的一些儒家典籍带回欧洲。十六、十七世纪葡萄牙开始与中国通商之后,由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地传入西方。
自从新航路和新大陆发现以后,欧洲各国相继到东方殖民,一批传教士受教会和政府的派遣来到中国,一方面传教,一方面考察中国社会,以服务于本国的东方政策,从而开始了有目的地研究中国的活动。他们来华后的传教活动深感力不从心,其中最大的阻力便是来自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因为孔子及儒家思想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头脑中,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外来的文化有一股强大的排斥力。西方传教士要使中国人由崇拜孔子而改信陌生的上帝,谈何容易。久而久之,西方的传教士们感到对中国的传统思想不能采取强硬态度,只能先进行研究和了解,然后才能加以利用,甚至要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和妥协,这就迫使传教士苦心钻研儒学,甚至改为儒生的穿着打扮。因而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后,首先苦心钻研儒学。经过认真研究,利玛窦高度评价了儒学的积极作用,他并不把儒学作为宗教,而是看作一种以自然法则为基础的哲学。利玛窦不仅身着儒服,而且在儒家思想与耶稣会的布教内容不矛盾时,采纳过儒学的观点。他的许多著作大量引用儒家经典。为帮助本国政府了解中国,他还把考察中国社会、特别是研究儒家经典的情况,介绍给本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利玛窦将《论语》翻译成了拉丁文,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是最早的孔子著作英译本,该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孔子)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利玛窦对儒学的态度使他的传教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于是其他传教士也纷纷效法,或从事儒经翻译,或以孔子及儒家思想为内容著书立说,直接将孔子其人及其思想介绍给西方世界。当西方在中世纪被基督教神学统治得接近窒息的时候,这些传教士带回来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思想。他们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儒经,既传播天主教教义,也宣传孔子思想。自此以后,孔子的儒家思想和中国其他学派的思想因传教士的介绍、提倡而引起欧洲人的注意,从而在欧洲掀起一股“中国热”,使欧洲由“神学时代”发展到“哲学时代”。英美合编的《新不列颠百科全书》其中“儒学”条目中指出:“孔子思想经过启蒙思潮而开化了欧洲。”
儒学的传入向西方展示了一种与基督教文化完全不同的东方文明,这为十七、十八世纪崇尚理性的欧洲思想所接受。四书五经被译成多种文字。中国的文官制度也经欧洲人的改造,成为部分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在西方,受孔子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法国。最早来华的法国人金尼阁是利玛窦的学生,他翻译过儒家的“五经”。此外,在中国居住了二十年的马若瑟,精心研究中国的《尚书》。经过这些人的传播,儒家的思想和文化进入法国后,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深受其益。如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曾极力赞扬孔子道德的力量。《百科全书》主编狄德罗认为孔子学说简洁可爱,不要暴力和迷信,却能用道德平治天下。发生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其领袖罗伯斯皮尔在发布《人权和公民宣言》中这样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儒家文化是推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之一。
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传入欧洲是对西方文化一次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被发现,对西方思想家们来说,是与达·伽马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新发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他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说,当中国已经成为广大繁庶而且具有完善而明智的制度治理国家的时候,“我们(欧洲各国)还是一小撮在阿尔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哩!”他认为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首先从中国那里开始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
伏尔泰指出,“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他主张,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其他启蒙运动人物如霍尔巴赫、狄德罗、爱尔维修,以及更早的莱布尼茨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在《孔子与中国之道》指出:“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法国和英国的实情是:中国,在儒学的推动之下,早就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政治,现在儒学又成为攻击这两个国家的世袭特权的武器。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法国哲学家从孔子思想中领悟到:征服者可以毁坏有形的物质,但毁坏不了无形的思想和道德。法国作家伏尔泰读了《赵氏孤儿》,将它改为“五幕孔子伦理观”,并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就不会发生战争了。他把孔子的塑像放在自己的书房里,朝夕朝拜。
法国百科全书派重要代表人物霍尔巴赫(P.H.D.Holbach)认为中国是唯一把政治的根本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主张以儒家道德来作为主导思想,认为圣人孔子的道德,其作用如同宗教一般,强调“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社会的体系》)。这反映了他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之大。
百科全书派的主角狄德罗(D.Diderot)盛赞中国文化,认为中华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他撰写的“中国”和“中国哲学”两个词条收入《百科全书》。指出: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懂得善意和道德的哲学,《五经》是中国最初而最神圣的读物。《四书》则为《五经》的注释。认为孔子的学说以行为为主,不要暴力和迷信,强调以道德、理性治天下。显然,重理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从中国儒学那里得到了启示。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是《旧约》以前、《旧约》以外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基督教完全不同。宗教的迷误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一切社会罪恶都源于宗教蒙昧主义。而中国的国君和朝廷的宗教从来没有因为欺诈而名誉扫地,从来没有为神职人员和皇朝之间的争吵而产生过麻烦。他还说:“中国文人的宗教也是令人钦佩的。他们没有任何迷信和荒谬的传说,也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向往中国的理性道德。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推崇孔子,赞扬中国文化,表明儒学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意大利学者利奥纳·兰乔蒂说:“当1687年出现了《中国的儒家哲学》,即由神父柏应理、德·赫迪希、殷铎泽和鲁吉蒙特完成的《四书》翻译时,对儒教的颂扬达到了高峰。”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使他们“发现了一个崭新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伏尔泰),他们对儒学中的无神论思想,融政治与道德为一体的伦理思想等尤为倾倒。法国启蒙思想家非常赞美孔子的德治思想,说它比基督高明得多,“基督只禁人行恶,而孔子则劝人行善。”
此外,孔子、儒家思想对德国哲学、法国重农学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近代史上,山东一度是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人卫礼贤跟随军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学成回国后,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在教授学生时,他流传法国的名言是这样说的:“所谓经济学说、社会学说,皆不如孔教。西方哲学家推倒前人学说而代之,中国则以孔教通贯数千年。”在他看来,孔子思想比西方哲学思想好很多,所以能统治中国几千年。(www.chuimin.cn)
德国对孔学最为崇拜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G.W.V.Leibniz)(1646~1716),他是第一个说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他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在版图上不次于文明的欧洲。在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有一个极其令人钦佩的道德,再加上有一个哲学学说,或者有一个自然神论,因其古老而受到尊敬。”认为儒学的“理”就是“上帝”,进而主张宋儒之“理”与基督教之“神”完全相同。他积极提倡中国学术,主张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结合、沟通,欧洲应该接受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中国则应吸取欧洲的理论科学。此外,用他发明的二进制数学原理来研究儒学《周易》六十四卦图的数学配列顺序,结果发现中国的“先天八卦”与其二元算术原理完全吻合,认为中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圣人伏羲几千年前就已经运用二元算术的原理来安排六十四卦的顺序了。由此可见出莱布尼茨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
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L.A.Feuerbach)在《幸福论》中指出:中国的圣人孔子要求人们心地诚实地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他不离开人的理性之本性所赋予人的那种义务的道德规律,所以他不把自己不愿别人向他做的事施加于别人。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实是最平等、自由、人权、尊严之写照。费尔巴哈认为,孔子的这个朴素的通俗道德原理是最好、最真实的,也是最明显最有说明力的。他吸取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平等、自由、人权对待人,试图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庭、集团、社会、民族和国家中去。这体现了儒家伦理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深刻影响。
被称为“欧洲的孔子”的重农学派领袖魁奈(F.Quesnay)崇拜中国的重农政策,指出中国以农为国之本,其伦理学与政治学是同一个学问。
随着英国的东方商业和殖民活动及传教活动的扩展,1824年马礼孙带回英国一万多卷中国书籍,孔子的思想也传播到了英国。英国学者对孔子、儒学的研究可以以《新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儒学”条目为代表。这条条目译成中文长达四万多字,对孔子的家世、思想、评价及其影响都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孔子的某些研究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1772年的英国出版了世界历史名人录,孔子列榜首。从此,英国人在各地建起了许多孔子研究机构,对孔子思想深入研究。英国传教士庄士敦还做起了清朝皇帝的洋文“太傅”,他在教授清帝时悟出了儒家思想的价值,他说:“四书五经之于中国,犹如希腊拉丁文之于英国的教育,须臾不可离。”后来,在《新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关“孔子”的词条多达400余则。
自古以来,欧洲的官爵都是世袭的,除非有战功受到国王的封赏,一般人想进入权力阶层是不可能的。当科举制度被引进的时候,在教育领域和人才选拔录用模式上可以说革命性地颠覆了以前落后的模式,这种凭借学问和才干“学而优则仕”的制度与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一拍即合,他们终于找到了实现其启蒙思想的手段。英国由此造就了排除世袭制的、具有英国特色的科举制度——文官制度,一举成为日不落帝国。后来美国拿去搞有美国特色的科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成为又一个超级大国……
美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孔子思想传入美国也相应地晚一、两个世纪,但发展很快。美国人对儒家学说的认识大约是从19世纪开始的。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后,先读儒学著述,后办教会学校。在两种思想结合过程中,儒家思想不胫而走,传到了美国。1844年,美国学者爱默生说:“孔子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这句话点燃了美国人对孔子的热望,从此,美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研究机构,开始致力于对孔子思想与东方哲学的挖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需要,加强了对中国的研究。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等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也刺激了美国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研究,从而使研究中国的中心从西欧逐渐转移到美国。
1969年费正清在美国历史协会年会上,作了《七十年代的任务》的演说,认为美国之所以在亚洲接二连三遭到失败,就是因不了解亚洲,执行了错误的政策,因而必须加强对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研究,在加强对当代中国研究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这不仅因为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永久的魅力,吸引着学者去研究,而且因为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不搞清中国的历史就难以搞清当代中国的问题,而孔子思想是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而且在今天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孔子研究长期以来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极强的学术问题,因此,它必然成为国际中国学特别是美国中国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对中国学的研究经费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从1958年到1970年的12年中,公私拨款高达7000万美元。1980年中文藏书达750万册。中国新出版的书,一般在两个月后便可在美国大图书馆出现。1974年,美国成立孔子文教基金会,其成员皆为各国政要。后来,他们还在各国成立孔子博物馆等,对孔子思想进行世界范围的传播。
在美国的华人华侨也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聪明能干、勇于创造,科技人才辈出,出现了许多名人巨匠。华人华侨的卓越表现,又反过来印证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使孔子思想愈发魅力四射,大放异彩。1982年,为庆祝孔子诞辰,美国各界人士于8月21日在旧金山金门公园举行祭孔大典,美国总统里根在致祭孔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正介的信中说:“际此庆祝孔子二千五百三十三岁诞辰纪念,我们尤应缅怀与推崇这位思想家的贡献。”又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里根还派教育部副部长代表他参加祭孔大典,并宣读了他的一封函电。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宣布8月23日至28日为“尊孔周”。纽约还建有孔子公园。匹兹堡大学有一中国式建筑,进门处有孔子行教图,以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美国的孔子信徒在美国建立了很多孔子像,甚至旅游胜地美国大峡谷亦有孔子山、孟子山。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主楼后部,法院东厅的门上,三角门楣上排列着16位各有含义的人物,以摩西、孔子、梭伦为中心,正中的摩西代表神意,左边的孔子代表道德,右边的梭伦代表政治。这些都反映了美国对孔子的尊重。美国学术界较权威的孔子观比较集中地反映在《美利坚百科全书》中,该书为孔子列有专条,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思想,高度评价了孔子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称孔子是一个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哲学家和中国古代的圣贤,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孔子是一位最杰出的人物,孔子的教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在世界少数几个文明古国里很难找出能和孔子相提并论的历史人物。英、美合编的《新不列颠百科全书》“儒学”条,长达四万多字,它对孔子生平、家世和所处时代,他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还有儒学史及儒学经典著作等问题,都做了较详尽而深入的论述,集中代表了当代欧美学者对孔子及其学派的评价和重视。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便被列入为这十大思想家之首。美国甚至出现了基督教儒家的提法,一些信仰基督教的人开始同时信仰儒家,如波士顿儒家就是一个例子。2009年10月,美国众议院还高票通过了一个纪念孔子诞辰的决议案,高度赞颂孔子的哲学和伦理思想。为纪念一个思想家的诞辰而专门通过一个决议案,这在美国国会史上是甚为罕见的事情。
孔子在西方极受尊敬。2005年3月8日,《参考消息》第14版整版转载了香港《镜报》文章《西方人心目中的孔圣人——孔子在国外》和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孔子再次周游列国》,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孔子及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在西方人心目中,孔子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
西方人看来,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留下“亲笔”作品,但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之一。流传下来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整理的;记录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他被处死以后撰写的;描述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也是由他的门徒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几十年里完成的。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这两句名言在西方被称为“黄金律”,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五个世纪。虽然孔子不是宗教创始人,但国外却常把孔子与耶稣、穆罕默德以及释迦牟尼相提并论。
孔子思想为什么有如此的生命力?那是因为在西方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遇到了诸多解不开的现代难题,人们期盼着从这位和善的老人的思想中找到答案。中外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东方儒学是救西方弊端之良药。
当代新儒学代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对西方文明提出的诸多课题,孔子思想是应该有回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他是世界的。”
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是济弱扶贫、维系人伦关系、保持社会安定、促进国家进步的力量,研究它不仅有利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而且,还可缓和矛盾,消除误会,维护世界的稳定,有人甚至说孔子思想可以指引全世界人类迈向幸福的坦途。当然,这些观点有其言之过甚之处,不可全信,然而这反映出世界各国对孔学的尊崇,也反映出孔子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之深。
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在其《21世纪与美国的全球化战略》中说:“在21世纪里,人类如果最大限度地享受光明,最大限度地减少乃至避免黑暗,就有必要创立与前不同的思维和制度,尤其是涉及国际间互助交往的思维和制度。”对这种“思维和制度”,他提出了三条,其中一条就是“儒家文化追求‘中和’的宏大理想以及‘和而不同’、以‘仁爱’之心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孔子思想已经为西方所用,并且现在仍然在用。
有关千秋圣迹·尼山:孔子的诞生及其思想的传承的文章
1孔子画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由此可见山东曲阜尼山是孔子父系和母系颜氏家族的所在地和早期居住地点。孔子是中国历史有记载以来第一个以地名为名的人。据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孕后,多次与丈夫叔梁纥到尼山祈祷,求山神保佑生个理想的儿子。第二天一早,一位老者上山打柴。值此危难之际,叔梁纥挺身而出,托住了门闸,使刚刚攻入城内的将士得以退出脱险。......
2023-11-01
赵佗“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团结人心”,孔子思想当时作为先进思想在越南的传播,加速了越南封建化的进程,奴隶制末充分发展的越南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乃至规范民风民俗,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严厉惩罚不忠不孝之人。他们对村社成员有排名次的传统。儒家思想对儒士们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封建王朝的效忠上。越南人认为“孝为百德之首”,在各种伦理信条中,最重要的是“孝”。......
2023-11-01
孔子通过对商周时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整理,创立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提出“仁”的重要内涵是“仁者爱人”。因为“仁”的内涵太丰富了,孔子对于“仁”的认识与阐述,也是一个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一是把“仁”定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可见,要实现“仁”,选择居住生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人格品德,要实现“仁”,必须发自内心地追求。......
2023-11-01
因此,人们常说“孔门多杂”,正道出了孔子以“有教无类”为旗帜收徒的兼容并蓄。孔子相应的又提出了“因材施教”,这是对“有教无类”的更深的阐释和补充。“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023-11-01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儒家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统治地位。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在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1“万世师表”碑刻宋明时期,儒学取代了佛学而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流,这种现象持续了七百多年,孔子的价值观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周边国家及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023-11-01
志书中并把尼山列为古邹十六景之一——“尼山毓圣”。1邹县西界阙里,有尼丘山尼山风景秀丽,其山形五峰耸峙,尼山傲居其中,故有尼山五老峰之名。中峰东麓有尼山孔庙、尼山书院组成的古建筑群。尼山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是尼山孔庙。尼山孔庙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五进院落,殿堂达80余间。1尼山书院尼山之西约2500米处,有一片绿树浓荫掩映着的农家房舍,它就是鲁源村,古人称之为鲁源林。......
2023-11-01
孔子思想在日本的传播源远流长,影响极大。据日本国史《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史料的记载,孔子思想最初传入日本,是在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700多年来,孔子思想几乎深入到日本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日本的道德观和教育观影响尤为深远。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时至今日,日本传统文化仍被视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活化石。......
2023-11-01
孔子以“仁”为基础的思想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展开的庞大体系,具有极强的逻辑力量,这一点赋予了孔子思想在学术上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血缘情感之上,人类情感中最强烈的“亲亲”的情感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这符合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最能为人所接受,也最符合人性。......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