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中并把尼山列为古邹十六景之一——“尼山毓圣”。1邹县西界阙里,有尼丘山尼山风景秀丽,其山形五峰耸峙,尼山傲居其中,故有尼山五老峰之名。中峰东麓有尼山孔庙、尼山书院组成的古建筑群。尼山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是尼山孔庙。尼山孔庙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五进院落,殿堂达80余间。1尼山书院尼山之西约2500米处,有一片绿树浓荫掩映着的农家房舍,它就是鲁源村,古人称之为鲁源林。......
2023-11-01
孔子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述而》)其意思是说:只要学生恭恭敬敬地提着拜师礼“束脩”来请教,他都会给予尽心尽力的教诲,倾囊相授,从不隐瞒什么。这里涉及一个教育对象的问题,只要以礼求教,孔子都会悉心教诲。因此,孔子的教学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即使不是孔子的学生,上自诸侯国君,下至“互乡难与言”(《论语·述而》)的邻国小孩,凡有所问,孔子必有所答,“有教无类”。在这里,“束脩”是入孔门求学的一个条件,那么,“束脩”是什么意思呢?《论语正义》中说:“少仪疏云:束脩,十脡脯也,以非一脡,故须束之。”孔广森《经学卮言》:“礼为脯五胑,凡作脯之法,皆以条肉中屈之,五胑则为朐者,为脡者十,故束之,取其与束帛十端而五匹者同义。”在这里,“束脩”是学生向孔子求教的拜师礼,也是孔子私学入门的唯一条件。孔门中有富人,也有贫者;有贵族,也有贱人;有人住在国都里,也有人居郊野外。孔子不问出身,不论贵贱,孔子对他们都是一视同仁。据史料记载,孔门弟子中有“箪食瓢饮居于陋巷”的颜渊,贫病难辩的原宪,也有“衣敝缊袍”的仲由;有躬耕瓜圃的曾参、穿芦衣为其父推车的闵子褰,也有父为“贱人”的仲弓等等。孔子对这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总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去“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道:孔门弟子“盖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正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所取得效果的巨大赞誉。
“有教无类”将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视为平等的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它是对受教育者人格的一种肯定,对人必须拥有的尊严的一种认可,但是这种“无类”,并非就代表着孔子对人的资质、能力、品性、德行的差异性的否定,恰恰相反,孔子肯定了人的资质各有高下,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有教无类”有其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孔子肯定了人与人之间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肯定了教育应该是一种大众化的社会行为,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因此,他的所谓“类”并非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方面,而是包括了其他许多的方面: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贤愚,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从国别和族类看,据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弟子国别表》统计:孔门弟子国籍有鲁、齐、卫、晋、蔡、秦、宋、陈、燕、吴、楚等国,不明国籍者还有很多。它说明孔子招收学生,不分国家,不分民族,所以《吕氏春秋·有度》中称孔子“弟子徒属,充满天下”。从资质来看,孔子收徒不分资质高下,在孔门弟子中,既有“问一知二”的子贡和“闻一知十”的颜渊这样的高才生,也有像高柴那样智力较低的学生和像曾参那样憨直木讷的学生。孔子私学的教学对象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因此,人们常说“孔门多杂”,正道出了孔子以“有教无类”为旗帜收徒的兼容并蓄。正是由于孔门弟子各类人都有,所以,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止……是以杂也。”(《荀子·法行》)孔子讲学兼收并蓄,来去自由,只要符合其入学条件——“自行束脩以上”,便可以来听课,而不愿受教的人也可以随时离开,不受约束,所以孔门弟子很杂,而这一“杂”字,正是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显现出强烈的“仁者”光辉。其次,正由于孔门弟子的“杂”,孔子不可能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施教”。孔子相应的又提出了“因材施教”,这是对“有教无类”的更深的阐释和补充。在《论语·先进》中,就记载了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对其关于“闻斯行诸”的不同回答: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白话文是这样的:
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
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www.chuimin.cn)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来问问。”
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孔子尊重学生在资质和能力上的差异性,了解他们,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是由于教育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这一思想,所以每个人都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对之进行“施教”的,也正因为每个人都是差异性的存在,所以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这就需要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在了解其“材”的基础上,进行“施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材施教”就是“有教无类”的延展和补充,它代表着孔子对“类”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孔子在终身教育方面有着深刻的主张,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因为“人非生而知之”,所以才要终身学习。“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孔子时刻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他通过理论和实践将终身学习的理论贯彻到底,其一生都以好学著称。
除了终身教育理论,孔子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他通过编写教材,设置教学的主要科目,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在教材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践性的培养。
西周以来的文化教育为奴隶主贵族所专有,只有贵族子弟才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官学”。周代所有的小学、大学、国学都是为贵族而设的,所谓“掌教国子”,“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周礼·地官·师氏》),就是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这种情形到了周代晚期,即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有了变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出现了周天子权威扫地、诸侯僭越与纷争、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局面。这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不但已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所代替,而且越来越多,“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甚至“庶人”也议起政治来了。这样的情况反映在文化教育上,就出现了“文化下移”的情形,孔子的私学也就应运而生了。顺应历史转变的潮流,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广收弟子。相传当时在他门下受教的人有三千之众,身通六艺的也有七十余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把教育的范围大大地扩展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等级的界限,使教育惠及平民,它是教育平等的时代要求,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教育上的具体显现,体现着孔子对教育平等的初步诠释。
有关千秋圣迹·尼山:孔子的诞生及其思想的传承的文章
志书中并把尼山列为古邹十六景之一——“尼山毓圣”。1邹县西界阙里,有尼丘山尼山风景秀丽,其山形五峰耸峙,尼山傲居其中,故有尼山五老峰之名。中峰东麓有尼山孔庙、尼山书院组成的古建筑群。尼山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是尼山孔庙。尼山孔庙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五进院落,殿堂达80余间。1尼山书院尼山之西约2500米处,有一片绿树浓荫掩映着的农家房舍,它就是鲁源村,古人称之为鲁源林。......
2023-11-01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儒家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统治地位。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在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1“万世师表”碑刻宋明时期,儒学取代了佛学而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流,这种现象持续了七百多年,孔子的价值观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周边国家及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023-11-01
1孔子画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由此可见山东曲阜尼山是孔子父系和母系颜氏家族的所在地和早期居住地点。孔子是中国历史有记载以来第一个以地名为名的人。据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孕后,多次与丈夫叔梁纥到尼山祈祷,求山神保佑生个理想的儿子。第二天一早,一位老者上山打柴。值此危难之际,叔梁纥挺身而出,托住了门闸,使刚刚攻入城内的将士得以退出脱险。......
2023-11-01
孔子通过对商周时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整理,创立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提出“仁”的重要内涵是“仁者爱人”。因为“仁”的内涵太丰富了,孔子对于“仁”的认识与阐述,也是一个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一是把“仁”定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可见,要实现“仁”,选择居住生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人格品德,要实现“仁”,必须发自内心地追求。......
2023-11-01
孔子思想在日本的传播源远流长,影响极大。据日本国史《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史料的记载,孔子思想最初传入日本,是在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700多年来,孔子思想几乎深入到日本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日本的道德观和教育观影响尤为深远。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时至今日,日本传统文化仍被视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活化石。......
2023-11-01
首先,在设施布局上,要求按照“六个一”标准建设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即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或展板,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一个文化体验室或活动区。省文化行政部门与山东大学儒学院开......
2023-11-01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明确地表明了“礼”的事神本质。同时,礼的规范秩序也是实现仁的基础。也指出礼是治理国家、稳定政局,使人们按照等级秩序有序共处的手段。《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
2023-11-01
尼山圣境定位为“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并以“明礼生活方式”为核心文化主题,集文化体验、修学启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载体。2尼山圣迹里的“智”厅(右)1尼山圣迹里的“仁”厅(左)尼山圣境的明礼生活方式,绝非是一些古代礼乐仪式的简单模仿和演绎。乐舞传达出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明的独特魅力,彰显尼山圣境所打造的明礼生活方式。......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