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在日本的传播源远流长,影响极大。据日本国史《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史料的记载,孔子思想最初传入日本,是在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700多年来,孔子思想几乎深入到日本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日本的道德观和教育观影响尤为深远。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时至今日,日本传统文化仍被视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活化石。......
2023-11-01
“中庸之道”作为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并非中国人所专有。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十分崇尚“中庸之道”。他把人的激情与行为分成三种不同的状态,即“过度”“不足”与“中间”。在他看来,“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征,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性”;又说:”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引自《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自觉遵守“中庸”的道德准则。在日本、印度等文明中,“中庸之道”也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那些文明所恪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而“中庸之道”在中华文明中,历史最悠久,并且发育得最完善。
据目前现有资料看,在中国,孔子是“中庸之道”的首倡者。这一思想在孔子之前就开始孕育了。比如,早于孔子的老子,就明确提出了福与祸、美与丑、善与恶、正与反等诸多的矛盾范畴,并试图将这些矛盾消解与转化。但遗憾的是,他却始终没能找出可行的方法,而最终无可奈何地归于了所谓“无为”。据《史记》记载,有一次孔子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他就以长者的口吻规劝孔子,去掉那些所谓的雄心壮志和过多的欲望,去掉那种强烈的进取精神,少管社会上的闲事,以自保其身。而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恰恰就在于他没有遁入消极,而是努力地探索并寻找到了一种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办法——“中庸之道”。他在《论语·雍也》中是真诚地赞美中庸,急切地呼唤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中庸作为一种社会道德是最高尚的了。然而,令他不满意的是——“民鲜久矣”——很久以来人们却不注意这种道德的养成,对它了解得太少,做得就更不够了。
“中庸之道”自孔子明确提出之后,就成为构建儒家的重要思想基石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历代儒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思想做出自己的阐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孔子的孙子、被后世尊为“述圣”的子思。子思忠实地继承了祖上的衣钵,以“昭明圣祖之德”为己任,完善和深化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写成了《中庸》一书。子思在书中论及中庸的地方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这样几条: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极高明而道中庸”。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子思在《中庸》一书中还反复讲到“中和”。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云云。继子思之后,先秦诸子中子思的学生孟子、庄子等人也讲中庸。如庄子在《庄子·齐物》篇中讲道:“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等等,但总起来看,阐发大都不够系统,也不够深刻。到了汉代,儒学发展到一个高峰,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了儒学在当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董仲舒对“中庸之道”没有更明确的阐述,但他的“三纲五常”之论与“以仁安人、以义正我”的原则,学者们一般都认为是对先秦中庸思想的继承和延伸。宋明理学是儒学的又一个新发展。这时期的儒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充满了哲理性,它不像汉代儒学那样注重名物训诂、雕琢历史,而是借经书阐发义理,所以称作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宋代的朱熹和明代的王守仁。朱熹就曾在《四书章句集成》中写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他对中庸也是推崇有加。明中叶以后,儒学发展呈多样性趋势,对中庸的解释也五花八门,但仍未脱离孔子窠臼。
孔子倡导“中庸”,并不是一种消极、折中的态度,初衷是为了匡正社会风气,它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如果对人生、对社会抱一种冷漠的、无所谓的态度,就不会去关注社会风气的好坏,不会去倡导仁义道德。如果要取消斗争、搞所谓无原则的和平,“君子”与“小人”的划分就失去了意义。就是因为要改变社会,要进取、要参与,才会重视、关心这些问题。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道:“乡愿,德之贼也。”孔子所讨厌的“乡愿”,就是那种看上去貌似中庸而实非中庸的一类人物,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和事佬”“老好人”。这种人遇事不讲是非,搞无原则的调和与折中。他们的言行貌似“中庸”,其实败坏了“中庸之道”,所以孔子称这种人为“德之贼”——也就是政治投机分子。
中庸之道有四个基本特征:(www.chuimin.cn)
第一,“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中庸”思想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就是过火,“不及”就是火候不到。“过”和“不及”都是不对的。《论语·子路》中说:“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儒家认为,人的思想和行动冒进或保守都不好,也不符合“中庸”的原则。因此,必须在“过”与“不及”之间寻求和掌握一个正确合理之点,以做到恰如其分。
第二,“执两端用其中”的整体原则。孔子总结舜的统治经验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提出了“两端”和“用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论语·子罕》中记载:“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里孔子阐明了自己在回答别人提问时不单纯片面地看问题,而力求在分析综合后予以解答的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要用整体原则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三,“执中知权”的权变原则。“权”即“权变”,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既不违背常规,又能有所变通。孟子认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执中”必须依据不同情况,因时而动,因地制宜,有所变化,才能恰到好处,正所谓“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孟子·离娄上》)由此可见,儒家中庸思想的“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原则。
第四,“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要认清“中”的本质,离不开对“和”的本质的界定,因为衡量“中”的最终标准还是“和”。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所要达到的目标,两者相互联系、互为依存,故此,孔子曰:“和为贵。”(《论语·学而》)但孔子的“中庸”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他提倡的是不同之“和”,正如他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孔子反对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其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的协调。因此,中庸思想表达的“和谐”,是一种“异中求和谐”“变中求和谐”。
有关千秋圣迹·尼山:孔子的诞生及其思想的传承的文章
孔子思想在日本的传播源远流长,影响极大。据日本国史《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史料的记载,孔子思想最初传入日本,是在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700多年来,孔子思想几乎深入到日本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日本的道德观和教育观影响尤为深远。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时至今日,日本传统文化仍被视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活化石。......
2023-11-01
志书中并把尼山列为古邹十六景之一——“尼山毓圣”。1邹县西界阙里,有尼丘山尼山风景秀丽,其山形五峰耸峙,尼山傲居其中,故有尼山五老峰之名。中峰东麓有尼山孔庙、尼山书院组成的古建筑群。尼山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是尼山孔庙。尼山孔庙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五进院落,殿堂达80余间。1尼山书院尼山之西约2500米处,有一片绿树浓荫掩映着的农家房舍,它就是鲁源村,古人称之为鲁源林。......
2023-11-01
因此,人们常说“孔门多杂”,正道出了孔子以“有教无类”为旗帜收徒的兼容并蓄。孔子相应的又提出了“因材施教”,这是对“有教无类”的更深的阐释和补充。“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023-11-01
孔子通过对商周时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整理,创立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提出“仁”的重要内涵是“仁者爱人”。因为“仁”的内涵太丰富了,孔子对于“仁”的认识与阐述,也是一个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一是把“仁”定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可见,要实现“仁”,选择居住生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人格品德,要实现“仁”,必须发自内心地追求。......
2023-11-01
忠恕之道在儒家学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忠”道为践行仁的最高标准,而“恕”道则为最低标准。忠恕之道是儒家为人处世方法,共同点是从自身出发推行仁爱,由己及人。儒家将忠恕作为行仁之方,其亦被后世儒家学者叫作“絜矩之道”,并将其作为伦理上的准绳。孔子之“忠”道不仅对君臣关系加以限制,同时要求对国家尽忠。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此为恕。......
2023-11-01
《论语》中八次谈到“和”。其中最主要的是《论语·学而》的一段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和”是对矛盾加以调和,使矛盾各方的关系达到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与“同”是不同的概念。孔子继承了前人关于“和”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天人和谐”是“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天人和谐”是满足人类追求高尚道德境界的需要。再次,“天人和谐”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2023-11-01
所谓的儒家文化圈,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文化基础的社会区域的统称,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的地域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1曲阜孔子研究院儒家文化圈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历史上中国将其先进的文化传播给相对落后一方。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文化圈才得以形成。儒家文化圈内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优异,经济发展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
2023-11-01
1孔子画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由此可见山东曲阜尼山是孔子父系和母系颜氏家族的所在地和早期居住地点。孔子是中国历史有记载以来第一个以地名为名的人。据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孕后,多次与丈夫叔梁纥到尼山祈祷,求山神保佑生个理想的儿子。第二天一早,一位老者上山打柴。值此危难之际,叔梁纥挺身而出,托住了门闸,使刚刚攻入城内的将士得以退出脱险。......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