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忠恕之道: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实践

忠恕之道: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实践

【摘要】:忠恕之道在儒家学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忠”道为践行仁的最高标准,而“恕”道则为最低标准。忠恕之道是儒家为人处世方法,共同点是从自身出发推行仁爱,由己及人。儒家将忠恕作为行仁之方,其亦被后世儒家学者叫作“絜矩之道”,并将其作为伦理上的准绳。孔子之“忠”道不仅对君臣关系加以限制,同时要求对国家尽忠。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此为恕。

忠恕之道在儒家学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忠恕贯于其中,是践行仁的方法,同时“仁”也在践行“忠恕之道”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忠”道为践行仁的最高标准,而“恕”道则为最低标准。

“忠”与“恕”有共同的思维方法,那就是“推己及人”。这种思维方法也是东方文化的特殊思维方法,它以主体为出发点,把自己的利益同其他人的利益同等对待。另一方面“忠”与“恕”又是两个对立面。它们相互为条件、相互补充、相互为前提。“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表示否定态度。要求人的道德行为不应该对别人做坏事。这个“恕”道的原则可以说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低层的价值关系。在孔子的思想里“忠”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是肯定方面,要求人应该对别人做出好的事情。通过这样的道德行为才能把“仁”表现出来。“忠”道要求不仅“立人”,而且要“达人”,就是要关心别人,把别人也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忠恕之道”一体两面,从积极一面讲,就是“成己先成人,利己先利人”的“忠”道,即如果自己想要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必须先让别人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如果想让自己获得利益也同样应当先成全他人的利益。从另一面讲,就是“恕”道,也可以解释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忠”道乃对自己而言,要求人们积极利人、助人,从己之“所欲”出发,以此推及他人,表现为一种“尽己”的态度。而“恕”道则是对他人的要求,从自身所“不欲”出发,要求以一种“恕人”的态度对待他人,以此体现出对待他人的仁爱精神。

忠恕之道是儒家为人处世方法,共同点是从自身出发推行仁爱,由己及人。正如二程所言:“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儒家将忠恕作为行仁之方,其亦被后世儒家学者叫作“絜矩之道”,并将其作为伦理上的准绳。据《大学》记载,“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此之谓絜矩之道。”朱子曾为此做注,朱子云:“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絜即是用绳子衡量、度量;矩乃制作矩形所用的尺具,特在此将其引申为标尺、准则之意。所谓“絜矩之道”即是用道德的行为准则约束自身,从自身出发,以个人感受为标尺,去衡量他人的感受,以此法做到推己及人。儒家认为,严格遵守道德准则,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实行换位思考,可谓是理解仁、施行仁的准则与方法。

1.“尽己为人”的“忠”道

(1)以“忠”事君。儒家将人伦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种关系,君王同臣子之间关系是一种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的政治伦理关系。君臣关系并不仅是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臣子对国家忠诚的体现。君主在社会中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其又代表了国家的整体形象,因此忠心于自己的君主也就是忠于国家的表现。

据《论语·八佾》对君臣关系的描述:“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其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此处我们可以从鲁定公与夫子的对话中看出,君主使唤臣子要出于礼,臣子侍奉君主要出于忠诚,由此可以体现出君臣的从属关系。孔子的这番话是对春秋时期忠君思想的继承与延伸。

孔子在要求臣子对君主要忠诚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对君主的限制,即:君主要待臣子以“礼”,臣对君的“忠”是以君对臣的“礼”为前提,待臣以“礼”的君主才值得臣子侍之以“忠”。孔子对君臣双方都进行了约束,从而平衡了双方在政治上的关系。

(2)以“忠”事国。孔子之“忠”道不仅对君臣关系加以限制,同时要求对国家尽忠。以“忠”事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如何使民忠,其二则是为政者应忠于职守。这两方面在为政上是相辅相成的,忠于国家并不单单限于普通民众,治国者同样也应该对国家尽忠,其表现形式就是恪尽职守。为政者的尽职尽责为民众做了表率,这样会使民众对国家忠心,同时民众对待国家忠心的态度又会反作用于治国者,二者相辅相成。据《论语·为政》记载,“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根据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可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孔子对于为政的看法,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孔子认为身居庙堂之中拥有官职的人同样应该对国家尽忠。如“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孔子借此问题表明自身立场,认为身居官位者,更应当忠君爱民,恪尽职守。同时,以“仁”规范自身行为,以“礼”治国理政,贯彻落实君主之命,此之谓“忠”也。(www.chuimin.cn)

(3)以“忠”事友。除上述的与君忠、与国忠之外,与友人的交往同样需要“忠”来维系。孔子认为与人交友要忠信,忠信乃维系友人间关系的纽带,如《论语·学而》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此,儒家将忠与信联系在一起,“忠”与“信”作为同等重要的范畴出现,认为与人交往既要忠诚,同时要讲信用,这是与友人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据《论语·颜渊》记载,“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夫子认为与朋友交往“主忠信”,这是与之交往的必要前提。对朋友的错误,要循循善诱,对其进行规劝,如其听不进言语,便罢了。

儒家对于人际交往并不赞成一味地“忠”,而是有其最低限度,即“恕”。

2.“推己及人”的“恕”道

何为“恕”道,孔子对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孔子认为“恕”是人的道德标准的底线,将“恕”看作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除孔子之外,后世儒家学者也对恕的含义进行了各自的阐释。汉朝贾谊曰:“以己量人谓之恕。”(《贾子道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此为恕。皇侃曾云:“恕,谓忖我以度于人也。”(《论语集解义疏》)并引用王弼之言加以解释:“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认为恕是以自己的感受为基础,并以此来衡量他人,是践行“仁”的方法。宋戴侗《六书故》卷十三曰:“推己及物之谓恕。”宋戴侗认为恕既是以己度人,成己先成人,达己先达人,推己及人,不愿施于己身之事,也不要施之于人。

孔子强调推己及人,更强调如何做到“恕”道。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意思是:子贡说:“我不愿他人加诸己身之事,我亦不想加诸他人。”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孔子认为“恕”道是可以终身践行的方法,同时又强调了“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实行“恕”道,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忠恕”是儒学的“一以贯之”之道。孔子曾三次在《论语》中提到“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