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导读
本篇既有对孔子的身世的追述,又收录了齐国太史对孔子的评价,主题是对孔子家世的考证,故以“本姓解”名篇。
由本篇所述,可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后裔,孔子实为“先圣之嗣”。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一生中的“文德著矣”,被齐国太史子与高许为“素王”。孔子自道志向,自是“乱而治之,滞而起之”,和天没有关系。孔子“垂训后嗣,以为法式”的圣人形象,十分明显地凸显了出来。
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微子启,帝乙1之元子2,纣之庶兄,以圻3内诸侯,入为王卿士。微,国名;子,爵。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4于朝歌5,使奉汤祀。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6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代殷后,作《微子之命》,由之与国于宋,徙殷之子孙。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贤。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子后,故号微仲。生宋公稽,胄子7虽迁爵易位,而班级8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而犹以微之号自终。至于稽乃称公焉。
宋公生丁公申,申生缗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方祀以下,世为宋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9,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
注释
1帝乙:商代帝王,纣王的父亲。
2元子:长子。
3圻:皇帝都城千里之内的地方。
4武庚:商纣王之子禄父。周武王灭纣,被封于朝歌以续殷祀,后因与管叔、蔡叔一起作乱,为周公所杀。
5朝歌:殷朝都城,在今河南淇县。
6管、蔡、霍三叔:管叔、蔡叔、霍叔,皆为周武王、周公兄弟。周灭商,分别封于朝歌附近的管、蔡、霍。
7胄子:古帝王与贵族的长子。
8班级:爵位等级。
9公族:同祖的一族。
译文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后裔。微子启,是帝乙的长子,纣的同父异母哥哥,以都城千里之内诸侯的身份,进入朝廷为国王的卿士。微,是诸侯国名,属于子爵。当初,武王征服了殷国,封纣的儿子武庚于朝歌,让他奉行商汤的祭祀。武王死后,武庚与管叔、蔡叔、霍叔共同谋反。周公辅佐成王东征讨伐他们。第二年擒获了罪人,于是命令微子启代替武庚为殷的后裔,作《微子之命》申告此事。封微子于宋国,迁徙殷人的子孙到此地。唯有微子先到周朝去做官,被周朝封为贤人。微子的弟弟仲思,名衍,或名泄。他继承了微子的爵位,因此又称微仲。仲思生宋公稽,后代虽然爵位变迁,但等级都没有祖辈高,仍然以旧的爵位称呼。所以微子和微仲虽然是宋公,但始终都用微子称号。到了稽即位,才开始称公。
宋公稽生丁公申,申生缗公共和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从方祀以下,世代为宋国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甫,正考甫生孔父嘉。传到五代以后,分出同族,所以后来有一支以孔作为姓氏的族亲。一说孔父这个名号,是出生时君王所赐的号,所以子孙就以此作为姓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澂在。颜父问三女曰:“陬1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2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澂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
注释
1陬(zōu):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东南。
2贪:舍不得。
译文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为了躲避华氏之祸逃亡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有九个女儿而无儿子。叔梁纥的妾生孟皮,孟皮字伯尼,脚有毛病。于是叔梁纥向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小女儿叫徵在。颜父问他的三个女儿:“陬邑孔氏的父辈和祖辈虽是士,但他们的祖先是圣王的后裔。现在求婚的叔梁纥身高十尺,武力绝伦,我很看中他。虽然年龄大了些性子又急,但不必担心。你们三人谁愿意做他的妻子?”大女儿二女儿都不说话。徵在走上前说:“听从父亲的安排,还有什么可问的呢?”父亲说:“就是你能做他的妻子。”就把徵在许给叔梁纥做妻子。(www.chuimin.cn)
澂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1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2,一岁而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3,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鱼年五十,先孔子卒。
注释
1不时:不及时。
2亓官氏:一本作“上官氏”,又一本作“并官氏”。
3贶(kuàng):赐予,加惠。
译文
徵在去叔梁纥家时,先在宗庙见面。因为丈夫的年龄大,担心不能及时生儿子,便私下到尼丘山去祈祷。后来生下孔子,所以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在防山。孔子十九岁,娶了宋国亓官氏的女儿为妻,一年后生下伯鱼。伯鱼出生时,鲁昭公送给孔子一条鲤鱼。孔子得到君王的赏赐感到很荣耀,所以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伯鱼活到五十岁,比孔子先去世。
齐太史子与适鲁,见孔子。孔子与之言道,子与悦,曰:“吾鄙人也,闻子之名,不睹子之形久矣,而求知宝贵也。乃今而后知泰山之为高,渊海之为大。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道德不加于民,而将垂宝以贻后世。”
遂退而谓南宫敬叔1曰:“今孔子先圣之嗣,自弗父何以来,世有德让,天所祚也。成汤以武德王天下,其配在文。殷宗以下,未始有也。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论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祖述2尧舜,宪章3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其文德著矣!然凡所教诲,束脩4已上三千余人,或者天将欲与素王5之乎?夫何其盛也!”
敬叔曰:“殆如吾子之言,夫物莫能两大,吾闻圣人之后,而非继世之统,其必有兴者焉。今夫子之道至矣,乃将施之无穷,虽欲辞天之祚,故未得耳。”
子贡闻之,以二子之言告孔子。子曰:“岂若是哉?乱而治之,滞而起之,自吾志,天何与焉?”
注释
1南宫敬叔:鲁国大夫。
2祖述:效法前人,加以陈说。
3宪章:效法。
4束脩(xiū):学生家长送给教师的酬劳。十条干肉称束脩。
5素王: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的人。后来儒家专以“素王”称孔子。
译文
齐国的太史子与来到鲁国,见到孔子。孔子和他谈论道,子与很高兴,说:“我是浅陋无知的人,久闻您的大名,而没能和您见面,但求知的机会是很宝贵的。从今以后我知道了泰山的高大,大海的广阔。只可惜啊,先生没有遇到圣明的君主,道德不能在百姓中施行,而只有把这些宝贵的东西留给后世了。”
子与辞别孔子后对南宫敬叔说:“现今的孔子是先圣的后代,从弗父何以来,孔氏后代世世有德谦让,这是上天所赐的福分啊。成汤以武德称王天下,用礼乐相配合。殷商以下,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孔子生在周朝衰败的时代,先王的典籍错乱无序,孔子就整理论述百家遗留的记录,考证其正确的含义,师法和陈说尧舜的盛德,效法周文王、周武王的文功武治,删定《诗》,整理《书》,制定《礼》,理清《乐》,制作《春秋》,阐明《易》道,给后世留下训诫,作为法则,孔子的文德是何等显著啊!他所教诲的弟子,奉上束脩的就有三千多人,或许是上天要他成为无冕的素王吧?不然为什么会如此兴盛啊!”
南宫敬叔说:“大概像你说的那样,事物不会两全其美,我听说圣人的后代,如果不是继承王位的统系,也必然会有兴盛的人。现在孔子之道已非常完美,并将长久地施行于后世,即使想推却上天赐予的福分,也不可能。”
子贡听了这些话,把他们二人的议论都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哪是这样的呢?乱了就要治理,停滞就要兴起,这是我的志向,和天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孔子家语的文章
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导读本篇开篇为孔子与子路讨论大丈夫处世行己的志节,并对贫贱时屈抑志节的问题作了讨论,故以“屈节解”名篇。孔子还赞扬了几个君子“屈节”以全节,屈小节而扬大节的史事。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1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2矣。”......
2023-11-01
导读本篇中,针对鲁哀公之问,孔子论述性和命、生和死的关系,对于“命”的本原作了解读,故以“本命解”名篇。孔子的天命观,以天道为形上根据。他的“命者,性之始也”的思想,可与新出楚简《性自命出》所载之“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相互印证。......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述了孔子针对子贡的发问,辩察“政之所欲”,故以“辩政”名篇。由开头的“子贡问”章可以看出,孔子回答问题“各因其事”,齐君、鲁君、叶公均为“问政”,孔子对病发药,答以崇尚节俭、以民为本,知晓臣下、君臣同欲,悦近来远、天下大同,等等。2子西:楚国执政官,楚平王庶长子。......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