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家语:辩乐解-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辩乐解-孔子家语

【摘要】: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导读

孔子承继“旧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创发“新六艺”即“六经”,自然勤学音乐。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

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孔子帮助学生辨别“君子之音”与“小人之音”,区分“先王之制”与“北鄙之声”“亡国之声”,主张学习“温柔居中”的“君子之音”,以“养生育之气”而兴“治安之风”。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1。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2也。”

有间3,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孔子有所缪然思焉,有所睪然4,高望而远眺,曰:“丘迨得其为人矣。黮5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6,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师襄子避席,叶拱7而对曰:“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

注释

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数:技艺,学术,节奏。

3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4睪然:高远的样子。睪,通“皋”,高。

5黮(dàn):黑色。

6望羊:仰视,远视。羊,亦作“洋”“佯”“阳”。

7叶拱:两手环拱胸前为礼。王肃注:“叶拱,两手薄其心也。”

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师襄子说:“我虽然因磬击得好而被委以官职,但我也擅长弹琴。现在你已经学会弹琴了,可以学新的东西了。”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好弹奏的技巧呢。”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好弹奏技巧,可以学新的东西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好琴曲的内涵。”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到琴曲的内涵了,可以学新的东西了。”孔子说:“我还没有理解琴曲歌颂的是什么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穆然深思,一副志向高远的神态,眺望着高远处,说:“我已经知道琴曲歌颂的是什么人了。他皮肤黝黑,身材修长,襟怀广远,拥有天下四方。不是周文王又有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师襄子离开坐席,向孔子拱手行礼,说:“您真是圣人啊!这首琴曲就是传世的《文王操》。”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1,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

注释

1亢丽微末:激烈尖细。

译文

子路弹琴,孔子听到后,对冉有说:“这个仲由,太不成才了!以前先王制定音乐,以中和之声弹奏为节制,融入温和的南方感觉,不致有阴冷的北方之感。像那南方,正是适合万物生活养育的地方;北方呢,是阴冷萧杀的死地。所以,君子弹奏的音乐,温顺和柔,节奏适中,能够滋养生育之气,心中不会产生忧愁的感觉,身体也不会产生粗暴严厉的动作。要是这样,就是所谓的太平安和的风气了。相反,小人弹奏的音乐却不是这样的,它激烈尖细,透露出杀伐之气,让人听到后心中没有中正平和的感觉,身体也不会产生温柔和气的动作。要是这样,就是引起社会动乱不安的风气。

“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1,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

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注释

1北鄙之声:产生于殷纣时商朝北边鄙野的粗俗音乐,后世称为亡国之音。

译文

“当年,舜弹奏五弦琴,创作了《南风》之诗,诗中说:‘暖和南风阵阵吹啊,可以消除我子民的愁苦;南风吹得多及时啊,可以增加我子民的财物。’因为他对百姓实施这样的教化,所以他的事业发展迅速,美好的德政就像泉水一样流淌不尽,到现在王公大人们还不断称赞,难以忘怀。殷纣王喜欢北方粗鄙的音乐,所以他的灭亡就很迅速,直到现在,王公大人们还引以为戒。像舜,本为普通百姓,但他累积功德,顺应天心民意,最终被尊奉为帝;而纣,原来是天子,却荒淫暴乱,最终导致灭亡。这不都是因为他们平时的修养不同造成的吗?这个仲由,如今不过是个平头百姓,不去揣摩先王的礼乐制度的深意,却要去学那些亡国之声,这哪能保全他的性命呢?”

冉有把孔子讲的话告诉了子路。子路听后,非常恐惧,忏悔不已,静坐反思,饭也不吃,以致瘦成了皮包骨头。孔夫子说:“有了过错能及时改正,也是进步呀!”

周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以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

“咏叹之,淫液1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

“发扬蹈厉2之已蚤,何也?”对曰:“及时事。”

“ 《武》坐,致右而轩左,何也?”对曰:“非《武》坐。”

“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

注释

1淫液:声音绵延不绝。(www.chuimin.cn)

2发扬蹈厉:蹈厉,又作“蹈励”“踔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踏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

译文

中央周天子处来的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孔子和他谈话。当话题涉及乐时,孔子问道:“ 《武》表演开始前长时间地击鼓警众,你说象征什么呢?”宾牟贾答道:“象征武王开始伐纣时担心得不到众诸侯的支持。”

孔子又问:“ 《武》乐的曲调漫长,绵延不绝,这又象征什么呢?”宾牟贾答道:“象征武王担心诸侯率兵迟到,赶不上参加战斗。”

孔子又问:“舞蹈一开始就威武雄壮地举手顿足,这又象征什么呢?”宾牟贾答道:“这象征及时抓住战机,速战速决。”

孔子又问:“ 《武》舞的跪姿是右膝着地,左膝抬起,这象征什么呢?”宾牟贾答道:“您所说的跪姿不是《武》舞的跪法。”

孔子又问:“有人说《武》乐之歌有贪图商朝政权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 宾牟贾答道:“这根本就不是《武》乐之音。”

孔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

孔子曰:“唯,丘闻诸苌弘1,亦若吾子之言是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以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矣而又久立于缀2,何也?”

注释

1苌弘:亦作“苌宏”,字叔,又称苌叔,周王室大夫。

2缀:表演者所处的位置。

译文

孔子又问:“如果不是《武》乐之音,那又是什么音呢?”宾牟贾答道:“这恐怕是乐官传授有差错。”

孔子说:“是的,我从苌弘那儿听到的,也和你说的一样。如果不是乐官传授有差错,那就是武王一时糊涂了。”宾牟贾站了起来,离开席位,恭恭敬敬地问道:“关于《武》乐表演开始前为什么要长时间击鼓警众等问题,已经领教了。请问《武》中舞者每舞完一节都要亮相好大一会儿,这是象征什么呢?”

子曰:“居,吾语尔。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1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邵之治也。且夫《武》,始成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反,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邵公右,六成而复缀,以崇其天子焉。众夹振之而四伐,所以盛威于中国。分夹而进,所以事蚤济。久立于缀,所以待诸侯之至也。

注释

1总干:持盾。

译文

孔子说:“请坐下,听我慢慢给你讲。首先要明白,乐这种东西,它是象征已经完成了的事。从《武》的细节上讲,舞者手持盾牌,稳立如山,这象征武王的威重之容。舞者举手顿足,威武雄壮,这象征太公的必胜决心。《武》舞表演到最后演员都跪了下来,这象征周公、召公的以文治替代武功。再从《武》乐的表演过程来讲,第一节象征武王北出(孟津等待大会诸侯),第二节象征武王灭商,第三节象征回师向南,第四节象征南国归入版图,第五节舞者分为两列,这象征周公和召公依陕为界分而治之,一左一右地辅佐天子,第六节舞者回到表演开始的位置,这象征诸侯凯旋,尊崇武王为天子。在表演过程中,有时在舞队的两侧各有一人摇动铎铃,而舞者以戈矛四度击刺,这象征军威雄壮,威震中国。有时舞者像将帅部署士卒,又摇动铎铃夹队而进,这象征要早一点渡河伐纣。至于舞者站在舞位上久立不动,这象征武王在等待各路诸侯的到来。

“今汝独未闻牧野1之语乎?武王克殷而反商之政。未及下车,则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又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2,释箕子之囚,使人行商容之旧,以复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既济河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则衅之,而藏诸府库,以示弗复用;倒载干戈而包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为诸侯,命之鞬橐3。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

注释

1牧野:殷都朝歌城由内向外,分别称作城、郭、郊、牧、野。《尔雅》:“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2封王子比干之墓:封……墓,增修坟墓,以旌功勋。

3鞬橐(jiān tuó):马上盛弓箭的器具。

译文

“再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牧野之战的传说吗?武王战胜了殷纣王,攻克殷都,又把当地的统治权还给了商的后人。未等下车,就把黄帝的后代封于蓟,把帝尧的后代封于祝,把帝舜的后代封于陈。下车以后又封夏禹的后代于杞,封商汤的后代于宋,整修了王子比干的墓,把箕子从牢中释放出来,让人去寻访商代的礼乐之官并且官复原位。为民众废除了殷纣王的苛捐杂税,为一般士人成倍地增加了俸禄。然后渡过黄河向西,把驾车的马放牧于华山南面,表示不再用它们拉战车;把牛放牧于桃林的原野,表示不再役使它们;把兵车铠甲归拢好以后收藏到府库里,表示不再使用它们;把干戈等武器倒放,用虎皮包裹起来,把带兵的将帅封为诸侯,这叫作‘束干戈于高阁而藏弓箭于箭囊’。这样一来,普天之下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打仗了。

“散军而修郊射,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驺虞》1,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2搢笏3,而虎贲之士脱剑。郊配后稷,而民知尊父焉。配明堂,而民知孝焉。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籍4,然后民知所以敬亲。六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5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6,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如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注释

1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驺虞》:《狸首》与《驺虞》皆古代逸诗篇名。王肃注:“左东学,右西学。《狸首》《驺虞》所为节也。”《礼记·射义》:“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

2裨冕:着裨衣,戴冕,与衮冕或上一等冕服低一等。

3搢笏:插笏朝见。

4耕籍:每年春耕前,天子、诸侯举行的劝农仪式,即天子、诸侯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的“籍礼”。籍,或作“藉”。

5三老五更:朝廷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尊养之。三老,致仕三公任之;五更,其他年老致仕官员充任。二者均受朝廷礼遇。

6酳(yìn):古代宴会或祭祀时一种以酒漱口的礼节。

译文

“武王解散了军队,在郊外的学宫举行射箭比赛。诸侯在东郊习射时,奏《狸首》之曲;天子在西郊习射时,奏《驺虞》之曲。战场上那种穿透铠甲的射箭则停止了。大家都穿上了礼服,戴着礼帽,腰插笏板,而勇士们也不佩剑了。天子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以及周朝始祖后稷,让百姓知道要尊敬天地神灵。在明堂祭祀祖先,而民众也就懂得孝道了。各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然后诸侯就懂得如何做臣下了。天子亲自耕种藉田,然后人们就懂得如何奉祠祀之粢盛来敬祖了。这六件事,是对天下进行教化的重大举措。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开衣襟亲自切割牲肉,捧着酱请他们吃,给他们敬酒,还头戴礼帽,手执盾牌,为他们起舞。这是示范给诸侯怎样敬长养老。像这样,周代的教化就普及四海,礼乐都得到贯彻。而这又非一朝一夕之功,由此看来,舞者每舞完一节都要亮相好大一会儿,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