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篇由孔子与鲁哀公、齐景公、卫灵公、宋国国君等几位君主,及孔子与子贡、颜渊、子路等数位弟子的问答组成,主要讨论了贤君、贤臣的标准,也探讨了如何治国理政以避免乱亡、获得大治的政治思想。因开篇为鲁哀公“当今之君,孰为最贤”之问,故以“贤君”名篇。......
2023-11-01
导读
本篇开篇为孔子回答闵子骞问政的一段对话,孔子把治国理政比喻为驾驭马,把“德法”比喻为马的衔勒。因其中有“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之言,故以“执辔” 名篇。
本篇第一部分讲述了孔子用“德法”而“慎刑辟”的德治思想,孔子拿御民之具与御马之具相比,认为“善御民者,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与“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均马力,和马心”的道理相同。如果治民“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正如御马“无衔勒而用棰策,马必伤,车必败”。孔子主张“以六官总治”,而六官犹如马缰绳,天子要控制好六官,“与三公为执六官,均五教,齐五法”,对官吏要“考德正法,以观治乱”,并视之为“治国之要”。另外,孔子对子夏所谈论的《易》理,认为与老聃对自己所言相同,不过孔子更重视“治世之待”,对其中“微则微矣”的“原其本”的智慧表示了保留意见。
闵子骞1为费2宰,问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3也。君者,人也;吏者,辔4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
子骞曰:“敢问古之为政?”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5,以德法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均马力,和马心。故口无声而马应辔,策不举而极千里。善御民者,壹6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是以天地德之,而兆民7怀之。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怀,其政美,其民而众称之。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无偶,威察若存,其故何也?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8于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丰其年。
注释
1闵子骞:孔子的弟子闵损,字子骞,鲁国人,以德行著称。
2费:春秋鲁邑,在今山东费县。
3衔:横在马口中的铜制或铁制的勒口。勒: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
4辔:缰绳。
5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内史,官名,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王肃注:“内史,掌政八柄及叙事之法,受纳以诏王听治命,孤卿大夫则策命,以四方之事书而读之。王制禄则书之策,赏则亦如之。故王以为左右手。”
6壹:统一,使一致。
7兆民:众百姓。
8升闻:上闻。
译文
闵子骞出任费地长官时,问孔子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说:“用德政和法制。德政和法制是治理百姓的工具,就好像驾驭马用嚼子和笼头一样。君王好比驾马的人,官吏好比嚼子和笼头,刑罚好比马鞭。君王执政,只不过类似运用缰绳和马鞭罢了。”
闵子骞说:“冒昧向老师请教一下古人执政的情形。”孔子说:“古代的天子把内史作为帮助自己执政的左右手,把德政和法制当作马嚼子和马笼头,把百官当作缰绳,把刑罚当作马鞭,把万民当作马,所以统治天下数百年而没有失误。善于驾驭马的人,会安正马嚼子和马笼头,合理兼用缰绳和马鞭,均衡使用马力,让马内心和顺。这样,不用吆喝,马就应和缰绳的松紧前进;不用扬鞭,马就能驯服地跑到千里之外。善于统治百姓的人,会统一德政和法制,端正百官,均衡地使用民力,使民心安定和谐。所以,法令不用重复申告,百姓就会服从;刑罚还没施行,天下就会得到治理。因此天地也认为他有德,万民也乐于服从。天地之所以认为他有德,万民之所以乐于服从,是因为各种政令美好,他治下的百姓就会交口称赞。现在人们说起五帝、三王,他们的盛德无人能比,他们的威严和明察好像至今还存在,这是什么缘故呢?他们的礼法完备,他们的德政深厚,所以一想起他们的德政,必然会称赞他们个人,朝夕为他们祝祷。祝祷声传到了天上,天帝听了都很高兴,因此让他们国运长久,年成丰收。
“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棰1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而用棰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治国而无德法,则民无修;民无修,则迷惑失道。如此,上帝必以其为乱天道也。苟乱天道,则刑罚暴,上下相谀,莫知念忠,俱无道故也。今人言恶者,必比之于桀、纣,其故何也?其法不听,其德不厚。故民恶其残虐,莫不吁嗟,朝夕祝之。升闻于天,上帝不蠲2,降之以祸罚,灾害并生,用殄厥世。故曰德法者,御民之本。
注释
1棰(chuí):鞭子。
2蠲(juān):除去,免除。
译文
“不善于治理百姓的人,他们丢弃了德政和法制,专用刑罚,这就好比驾驭马,丢弃了嚼子和笼头,而专用马鞭,事情掌握不了是必然的。驾驭马不用嚼子和笼头,而只用马鞭打,马必然会受伤,马车必然会毁坏。没有德政和法制而用刑罚,百姓必然会流失,国家必然会灭亡。治理国家而没有德政和法制,百姓就没有修持;百姓没有修持,就会迷惑而不走正道。这样,天帝必然认为这是扰乱了天道。如果天道混乱,就会刑罚残暴,上下相互奉承讨好,没人再考虑忠诚信义,这都是没有遵循道的缘故。现在人们说到恶人,必定会把他比作夏桀、商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制定的法令不能治理国家,他们的德政还不深厚,所以百姓憎恶他们的残暴,没有不叹息的,朝夕诅咒他们。诅咒声传到天上,天帝听到后不会免除他们的罪过,因此降下灾祸来惩罚他们,灾难祸害一起发生,灭绝了他们的朝代。所以说德政和法制是治理百姓的根本方法。
“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1总治焉:冢宰2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马之官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义,司空之官以成礼。六官在手以为辔,司会3均仁以为纳。故曰御四马者执六辔,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马者,正身以总辔,均马力,齐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长道,可赴急疾。此圣人所以御天地与人事之法则也。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六官为辔,已而与三公为执六官,均五教4,齐五法5。故亦唯其所引,无不如志。以之道则国治6,以之德则国安7,以之仁则国和,以之圣则国平8,以之礼则国定9,以之义则国义10,此御政之术。
注释
1六官: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2冢宰:西周设置的官职名,六卿之首,亦即太宰,位次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3司会(kuài):冢宰之副,主管财政、经济、百官考绩等。
4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5五法:仁、义、礼、智、信。
6以之道则国治:王肃注:“冢宰治官。”
7以之德则国安:王肃注:“德教成,以之仁则国和;礼之用和为贵,则国安。”
8以之圣则国平:王肃注:“通治远近,则国平也。”
9以之礼则国定:王肃注:“事物以礼则国定也。”
10以之义则国义:王肃注:“义,平也。刑罚当罪则国平。”
译文
“古代统治天下的帝王,选用六官来治理国家:设置冢宰以成就道术,设置司徒以成就德教,设置宗伯以成就仁爱,设置司马以成就圣明,设置司寇以成就道义,设置司空以成就礼仪。六官控制在手就如同手执缰绳,司会实行仁义就如同手握总缆。所以说:驾驭马车的人要控制好六条缰绳,治理天下的人要端正六官。因此,善于驾驭马的人,端正身体揽好缰绳,使马均匀用力,与马齐心一致,即使行驶在盘旋曲折之途,也可随心所欲地驱使马车。所以可以长途奔走,可以急速行驶。这是圣人用来统治天下和治理百姓的法则。天子把内史作为左右手,把六官作为缰绳,然后和三公一起来执掌六官,使五教均齐,使五法齐备。只要君主有所指引,没有不如愿的。遵从道术,国家就能治理;遵从德教,国家就能安定;遵从仁爱,国家就能和平;遵从圣明,国家就能平安;遵从礼仪,国家就能长治久安;遵从道义,国家就会有信义。这就是驾驭政治的方法。
“过失,人之情,莫不有焉。过而改之,是为不过。故官属不理,分职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纪,曰乱。乱则饬冢宰。地而不殖,财物不蕃,万民饥寒,教训不行,风俗淫僻,人民流散,曰危。危则饬司徒。父子不亲,长幼失序,君臣上下,乖离异志,曰不和。不和则饬宗伯。贤能而失官爵,功劳而失赏禄,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则饬司马。刑罚暴乱,奸邪不胜1,曰不义。不义则饬司寇。度量不审,举事失理,都鄙2不修,财物失所,曰贫。贫则饬司空。故御者,同是车马,或以取千里,或不及数百里,其所谓进退缓急异也。夫治者,同是官法,或以致平,或以致乱者,亦其所以为进退缓急异也。
注释
1胜:制伏。(www.chuimin.cn)
2都鄙:都城,采邑。
译文
“过错和失误,是人之常情,人不可能没有过失。有了过错而能改正,就不为过。因此,官属不理清,职责不分明,法令政教不统一,百事失去纲纪,这叫作混乱。出现混乱就应该整饬冢宰。田地得不到耕种,财物得不到增加,万民饥寒,教化、训令得不到推行,风俗放纵而又邪恶,百姓流离失散,这叫作危险。出现危险就应该整饬司徒。父子不亲,长幼失序,君臣上下离心离德,各有其志,这叫作不和。如果不和就得整饬宗伯。贤能的人失去官职和爵位,有了功劳却得不到奖赏和利禄,士卒心怀怨恨,兵力虚弱不堪使用,这叫作不平。出现不平就得整饬司马。刑罚暴乱,奸邪不能被制伏,这叫作不义。出现不义就应该整饬司寇。度量不详审,举事失去条理章法,城邑不修,财物流散,这叫作穷困。如果穷困就应该整饬司空。所以驾车人驾驭着同样的车马,有的可以行千里,有的走不到数百里,这就是所谓进退缓急不同啊。各级官员执行的是同样的官法,有的人治理得很好,有的人却导致了混乱,这也是因为进退缓急不同造成的。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正法,以观治乱。德盛者治也,德薄者乱也。故天子考德,则天下之治乱,可坐庙堂之上而知之。夫德盛则法修,德不盛则饬,法与政咸德而不衰。故曰王者又以孟春论之德及功能,能德法者为有德,能行德法者为有行,能成德法者为有功,能治德法者为有智。故天子论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夫季冬正法,孟春论吏,治国之要。”
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耦1,气分不同2,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
注释
1奇耦:即“奇偶”,单数和双数。
2气分不同:王肃注:“易主天地,以生万物。言受气各有分,数不齐同。”
译文
“古时候天子常在冬季的最后一个月考察德行,调整法令,用来察知天下的治理是太平还是混乱。德政深厚,世道就安定;德政浅薄,世道就混乱。所以天子只要考察德政,那么天下是太平还是混乱,坐在朝堂之上就可以知道了。德政深厚,法令就会得到修治,德政不深厚就要整饬,法令和政教都合乎德就不会衰败。所以天子又在春季的第一个月评论官吏的德行及功劳才能。能够遵守德政和法治的为有德行,能够施行德政和法治的为有才干,施行德政和法治有成效的为有功劳,能运用德政和法治来管理政事的为有智谋。因此天子评定官吏,而德政和法治得到推行,政事得到治理而大功告成。冬末调整法令,初春评定官吏,这是治国的关键。”
子夏请教孔子说:“卜商我听说,《易》之中,能够产生人类及万物、鸟兽、昆虫,他们各有单数和双数,所禀受的元气的分限也不齐同。不过,一般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实情,只有德识通达的人才能够探究其中的本原。天为一,地为二,人为三,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一主象天干,天干数是十,所以人怀胎十个月后出生。八九七十二,偶数承应奇数,奇数主象地支,地支为月份,月份主象马,所以马怀胎十二个月后出生。七九六十三,三主象北斗,北斗主象狗,所以狗怀胎三个月后出生。六九五十四,四主象四时,四时主象猪,所以猪怀胎四个月后出生。五九四十五,五主象五音,五音主象猿,所以猿怀胎五个月后出生。四九三十六,六主象六律,六律主象鹿,所以鹿怀胎六个月后出生。三九二十七,七主象七星,七星主象虎,所以虎怀胎七个月后出生。二九一十八,八主象八风,八风主象虫,所以虫经过八个月衍化生成。
“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入海化为蛤1。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2不饮不食,万物之所以不同。介鳞夏食而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3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无前齿者膏,有角无后齿者脂,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
孔子曰:“然。吾昔闻诸老聃亦如汝之言。”
注释
1蛤(gé):浅海中有介壳的软体动物。《夏小正》《国语·晋语九》中有“雀入于海为蛤”之说。
2蜉蝣(fú yóu):生命期短暂的水生虫类。
3龃(jǔ jué):即咀嚼。
译文
“其余的动物,也都根据自己的种类生成。鸟、鱼出生在阴处,却因飞游于阳处,所以都是卵生。鱼在水中游,鸟在云中飞,立冬时燕雀飞到海中,化而为蚌蛤。蚕光吃不喝,蝉光喝不吃,蜉蝣不吃不喝,这是万物之所以不同的表现。长有鳞甲的动物夏天进食而冬天蛰伏,直接吞食的动物长有八个器官而卵生,细嚼食物的动物长有九个器官而胎生,生四只脚的动物没有羽毛和翅膀,头上长角的动物无上齿,长角且无前齿的动物长得肥,长角且无后齿的动物身上多油脂。白天出生的动物像父亲,晚上出生的像母亲,由此则极阴的地方主象牝,极阳的地方主象牡。请问是这样的吗?”
孔子说:“对。我以前听老聃讲的正同你说的一样。”
子夏曰:“商闻《山书》1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2;丘陵为牡,溪谷为牝;蚌蛤龟珠,与日月而盛虚3。’ 是故坚土之人刚,弱土4之人柔,墟土5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6之人美,耗土7之人丑。食水者善游而耐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不治,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绪而蛾,食肉者勇毅而捍8,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惠而巧,不食者不死而神。
注释
1《山书》:古代地理书,已佚。
2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大戴礼记·易本命》卢辩注:“山积阳,川积阴。阳为德,阴为刑。”王聘珍《解诂》:“高积阳,阳气发生;下积阴,阴气肃杀。”
3丘陵为牡,溪谷为牝;蚌蛤龟珠,与日月而盛虚:王肃注:“月盛则蚌蛤之属满,月亏则虚。”《淮南子·地形》:“至阴生牝,至阳生牡。”《吕氏春秋·季秋纪·精通》:“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大戴礼记·易本命》卢辩注:“月者,太阴之精,故龟蛤之属因之以盛虚。”
4弱土:柔软之土。
5墟土:丘陵之地。
6息土:沃土。《大戴礼记·易本命》:“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丑。”卢辩注:“息土,谓衍沃之田。”
7耗土:盐碱地,粗疏之地。
8捍:通“悍”,强悍。
译文
子夏说:“我听说《山书》上记载道:‘大地东西方向为纬,南北方向为经;山是德行积累的表象,河是刑罚积累的表象;居高象征着生,处下象征着死;丘陵代表着牡,溪谷代表着牝;蚌蛤龟珠,随着日月变化而盈虚更移。’因此,坚硬土地上生长的人刚强,柔软之土上生长的人柔弱,丘陵之地上生长的人高大,沙质土地上生长的人瘦小,肥沃土地上生长的人美,粗疏土地上生长的人丑。以水为食的动物擅长游泳而又能耐寒冷,以泥土为食的动物没有心脏也不用呼吸,以树木为食的动物力气大却难以驯服,以草为食的动物善于奔跑却本性愚笨,以桑叶为食的动物能够吐丝又能变成飞蛾,以肉为食的动物勇猛刚毅而凶悍,以元气为食的动物神明而长寿,以五谷为食的动物充满智慧而又灵巧,不吃东西的动物长生不死而神灵。
“故曰:羽虫三百有六十,而凤为之长;毛虫三百有六十,而鳞为之长;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龟为之长;鳞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倮虫1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也,殊形异类之数。王者动必以道,静必顺理,以奉天地之性,而不害其所主,谓之仁圣焉。”
子夏言终而出,子贡进曰:“商之论也何如?”孔子曰:“汝谓何也?”对曰:“微则微矣,然则非治世之待也。”孔子曰:“然,各其所能。”
注释
1倮:倮,同“裸”。倮虫,指身无羽毛鳞甲的动物,亦常用以指人。《大戴礼记·易本命》:“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王充《论衡·遭虎》:“夫虎,毛虫;人,倮虫。毛虫饥,食倮虫,何变之有?”龚自珍《释风》:“且吾与子何物?固曰:倮虫。”
译文
“所以说,长有羽翼的动物三百六十种,而凤凰居其首;长有皮毛的动物三百六十种,而麒麟居其首;长有甲壳的动物三百六十种,而乌龟居其首;长有鳞片的动物三百六十种,而龙居其首;不长羽毛鳞甲的动物三百六十种,而人居其首。这是天地的精妙所在,也是产生不同形貌、不同类别事物的数理所在。君王行动时必须顺应天道,处静时必须顺应天理,从而遵循天地之性,而不害其所主象的事物,这就叫仁圣。”
子夏说完就出去了,子贡上前问:“卜商说得怎么样?”孔子问:“你觉得如何?”子贡回答:“精妙倒是精妙,但却不是治理社会所需要的。”孔子说:“对,不过还是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吧。”
有关孔子家语的文章
导读本篇由孔子与鲁哀公、齐景公、卫灵公、宋国国君等几位君主,及孔子与子贡、颜渊、子路等数位弟子的问答组成,主要讨论了贤君、贤臣的标准,也探讨了如何治国理政以避免乱亡、获得大治的政治思想。因开篇为鲁哀公“当今之君,孰为最贤”之问,故以“贤君”名篇。......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述了孔子针对子贡的发问,辩察“政之所欲”,故以“辩政”名篇。由开头的“子贡问”章可以看出,孔子回答问题“各因其事”,齐君、鲁君、叶公均为“问政”,孔子对病发药,答以崇尚节俭、以民为本,知晓臣下、君臣同欲,悦近来远、天下大同,等等。2子西:楚国执政官,楚平王庶长子。......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施政原则和鬼神观念的看法,因首章以“哀公问政于孔子”为首,故以“哀公问政”名篇。哀公1问政于孔子。注释1哀公:鲁哀公,姓姬,名蒋,谥哀。3蒲卢:德化政治。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方略。5既廪称事:百工的工钱粮米与工作实绩相称。......
2023-11-01
公闻之,越席⑦而起,促驾⑧召颜回。春秋诸侯国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定公听了,离开坐席站了起来,赶紧让人驾车去召见颜回。原文孔子在卫,昧旦晨兴①,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原文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
2023-11-02
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