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困者自誓,灵感源自《孔子家语》,读书术语曝光

困者自誓,灵感源自《孔子家语》,读书术语曝光

【摘要】:有学者疑“誓”读如“哲”,(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13年,第261页。本篇所言君子处困的自誓之道,也可以看出孔子的知行观,正因为知难行亦难,所以生命不息也应当求道不止。

导读

本篇篇首即有子贡“倦于学,困于道”之惑,对于子贡想停止求道问学而从事于“事君”、“事亲”、处家、交友、耕田等人间道德伦理实践的想法,孔子认为这些都是很难的事,人只有死后才能得到休息。因此,本篇讲求道处困时的自誓之道,正文有“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之语,处困而能“激愤厉志”,处下之道也应当“多其功而不意,弘其志而无不容”,故以“困誓”名篇。有学者疑“誓”读如“哲”,(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13年,第261页。)亦可通。

本篇所言君子处困的自誓之道,也可以看出孔子的知行观,正因为知难行亦难,所以生命不息也应当求道不止。本篇还具体描述了孔子尊贤重才的思想,孔子谴责赵简子杀害贤人,指出“君子违(讳)伤其类”。孔子主张砥砺德行,“行修而名自立”,交贤而名自彰。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困于道矣,愿息而事君,可乎?”孔子曰:“ 《诗》1云:‘温恭朝夕,执事有恪。’2事君之难也,焉可息哉!”

曰:“然则赐愿息而事亲。”孔子曰:“ 《诗》3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事亲之难也,焉可以息哉!”

曰:“然则赐请息于妻子。”孔子曰:“ 《诗》5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6妻子之难也,焉可以息哉!”

注释

1《诗》:此指《诗经·商颂·那》。

2温恭朝夕:成天都要温和恭敬。执事有恪:行事要恭敬谨慎。

3《诗》:此指《诗经·大雅·既醉》。

4孝子不匮:孝子的孝心永不竭。永锡尔类:孝的法则永远传递。王肃注:“匮,竭也。类,善也。孝子之道不匮竭者,能以类相传,长锡尔以善道也。”

5《诗》:此指《诗经·大雅·思齐》。

6“刑于寡妻”句:刑于寡妻,指给妻子做出典范。刑,典范。寡妻,指嫡妻。御,治理。家邦,指国家。王肃注:“刑,法也。寡,適(嫡)也。御,正也。文王以正法接其寡妻,至于同姓兄弟,以正治天下之国家者矣。”

译文

子贡向孔子问道:“我对学习已经厌倦了,对于道又感到困惑不解,想去侍奉君主以得到休息,可以吗?”孔子说:“ 《诗经》里说:‘侍奉君王从早到晚都要温文恭敬,做事要恭谨小心。’侍奉君主是很难的事情,怎么可能得到休息呢?”

子贡说:“那么我希望去侍奉父母以得到休息。”孔子说:“ 《诗经》里讲:‘孝子的孝心永不竭,孝的法则要永远传递。’侍奉父母也是很难的事,怎么可能得到休息呢?”

子贡说:“我希望在妻子儿女那里得到休息。”孔子说:“ 《诗经》里说:‘要给妻子做出典范,进而至于兄弟,推而治理宗族国家。’与妻子儿女相处也是很难的事,哪能够得到休息呢?”

曰:“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 《诗》1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2朋友之难也,焉可以息哉!”

曰:“然则赐愿息于耕矣。”孔子曰:“ 《诗》3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4耕之难也,焉可以息哉!”

曰:“然则赐将无所息者也?”孔子曰:“有焉。自望其广5,则睪如6也;视其高,则填如也7;察其从,则隔如也8。此其所以息也矣。”

子贡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哉乎死也!”

注释

1《诗》:此指《诗经·大雅·既醉》。

2朋友攸摄:朋友要互相帮助。攸,语助词。摄,佐助。摄以威仪:使礼仪合度。

3《诗》:此指《诗经·豳风·七月》。

4昼尔于茅:白天去割茅草。尔,语助词。于,取,引申为割。宵尔索绹(táo):晚上搓绳。亟其乘屋:急急忙忙盖屋顶。

5广:通“圹”,坟墓。

6睪(gāo)如:高高的样子。睪,通“皋”。

7视其高,则填如也:填,《荀子·大略》作“嵮”,山巅。王肃注:“填,塞实貌也。冢虽高而塞实也。”

8察其从,则隔如也:隔,《荀子·大略》作“鬲”,像鼎一类的三足中空的烹饪器。王

肃注:“言其隔而不得复相从也。”

译文

子贡说:“我希望在朋友那里得到休息。”孔子说:“ 《诗经》里说:‘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使彼此举止符合威仪。’和朋友相处也是很难的,哪能够得到休息呢?”

子贡说:“我希望去种庄稼来得到休息。”孔子说:“ 《诗经》里说:‘白天割茅草,晚上把绳搓,赶快修屋子,又要开始去播谷。’种庄稼也是很难的事,哪能够得到休息呢?”

子贡说:“那我就没有可休息的地方了吗?”孔子说:“有的。你从这里看那个坟墓,样子高高的;看它高高的样子,又填得实实的;从侧面看,又是一个个隔开的。这就是休息的地方了。”

子贡说:“死的事是这样重大啊!君子在这里休息,小人也在这里休息。死的事是这样重大啊!”

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1,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犨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2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3伤其类者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况于人乎?”

遂还,息于邹,作《槃操》以哀之。

注释

1赵简子:即赵鞅,晋定公时为卿,卒谥“简”。窦犨(chōu):字鸣犊,晋国贤大夫。舜华:亦晋国贤大夫。

2刳(kū):剖开。

3违:王肃注:“违,去也。违,或为讳也。”

译文

孔子将要从卫国进入晋国,来到黄河边,听到晋国的赵简子杀了窦犨鸣犊和舜华的消息,就面对黄河叹息着说:“黄河的水这样的美啊,浩浩荡荡地流淌!我不能渡过这条河,是命中注定的吧!”

子贡快步走向前问道:“请问老师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说:“窦犨鸣犊、舜华都是晋国的贤大夫啊,赵简子未得志的时候,依仗他们二人才得以从政。到他得志以后,却把他们杀了。我听说,如果对牲畜有剖腹取胎的残忍行为,那么麒麟就不会来到这个国家的郊外;如果有竭泽而渔的行为,蛟龙就不会在这个国家的水中居住;如果有捅破鸟巢打破鸟卵的行为,凤凰就不会在这个国家的上空飞翔。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君子也害怕受到同样的伤害啊!鸟兽对于不仁义的事尚且知道躲避,何况是人呢?”

于是返了回来,到邹地休息,作了《槃操》一曲来哀悼他们。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1兴夜寐,耕芸树艺2,手足胼胝3,以养其亲。然而名不称孝,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顺与?色不悦与?古之人有言曰:‘人与己与不汝欺。’今尽力养亲,而无三者之阙,何谓无孝之名乎?”

孔子曰:“由,汝志之,吾语汝:虽有国士之力,而不能自举其身,非力之少,势不可矣。夫内行不修,身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行修而名自立。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交贤,何谓无孝名乎?”

注释

1夙(sù):早晨。

2耕芸树艺:耕地锄草种庄稼。芸,通“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

3胼胝(pián zhī):俗称“老茧”,指手掌或脚掌上因辛勤劳动而生成的硬皮。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这里有一个人,早起晚睡,耕种庄稼,手掌和脚底都磨出了趼子,以此来养活父母。然而却没有得到孝子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想来自身有不敬的行为吧?说话的言辞不够恭顺吧?脸色不温和吧?古人有句话说:‘别人的心与你自己的心是一样的,是不会欺骗你的。’现在这个人尽力养亲,如果没有上面讲的三种过错,怎么能没有孝子的名声呢?”

孔子又说:“仲由啊,你记住,我告诉你:一个人即使有全国著名勇士那么大的力量,也不能把自己举起来,这不是力量不够,而是情势上做不到。一个人不很好地修养自身的道德,这是他自己的错误;自身道德修养好了而名声没有彰显,这就是朋友的过错了。品行修养好了自然会有名声。所以君子在家行为要淳厚朴实,出外要结交贤能的人。这样怎会没有孝子的名声呢?”

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馁1病,孔子弦歌。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弗应,曲终而曰:“由来!吾语汝。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

子路悦,援戚2而舞,三终而出。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遭此难也,其弗忘矣!”孔子曰:“善,恶何也?3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4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5?”

注释

1馁:饥饿困顿。(www.chuimin.cn)

2戚:古代像斧一样的兵器

3善,恶何也:王肃注:“善子贡言也。恶何,犹言是何也。”

4烈士:刚烈之士。

5在:同“哉”。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蔡边境遭到围困,断粮七天了,弟子们都饿得病了,孔夫子却弹琴唱歌。子路看见孔夫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唱歌,就进见而问:“夫子唱的歌,是礼吗?”孔夫子不理睬他,直到唱完了,才说:“仲由,你过来,我告诉你。君子爱好音乐,是要防止骄傲;小人爱好音乐,是要消除恐惧。你是谁家的孩子,不了解我,却跟着我?”

子路一听,笑了,于是拿起一把戚,随着孔夫子的歌声跳起舞来,三段曲子结束了才出门。第二天,脱困了,子贡牵着马缰绳说:“我们跟着夫子遭到这样的劫难,千万不要忘了。”孔夫子说:“不错,是什么不要忘掉呢?这陈、蔡边境,是我的幸运。你们跟着我,也是你们的幸运。我听说,国君不遭困乏,就成不了王;烈士不遭困乏,就不能彰显他的品行。谁能知道那激励发愤磨练意志的开始,是否就在这儿呢?”

孔子之宋,匡1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俗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夫!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甲而罢。

注释

1匡:春秋地名,在今河南睢县西。

译文

孔子前往宋国,匡地人简子率领披铠甲的士兵将孔子一行人团团围住。子路发怒,要拿起兵器与他们对战。孔子制止子路说:“哪有修行仁义之人,改变不了世俗的凶暴呢?不讲授诗书,不学习礼乐,那是我的过错啊。如果以阐述先王之道,喜欢古代典章制度作为过失,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这是命运安排的啊!唱支歌吧!我来和你。”子路边弹琴边唱起来,孔子也唱和起来,几曲过后,匡人解除武装,离开了。

孔子曰:“不观高崖,何以知巅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失之者其不在此乎?士慎此三者,则无累于身矣。”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既为人下矣,而未知为人下之道,敢问之。”子曰:“为人下者,其犹土乎。汩1之深则出泉,树其壤则百谷滋焉,草木植焉,禽兽育焉。生则出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意,恢2其志而无不容。为人下者以此也。”

注释

1汩:通“抇”,挖掘。

2恢:一木作“弘”,恢弘。

译文

孔子说:“不去亲临悬崖观察,怎么能真正感知那种从崖顶坠落的危险性?不去亲临深泉,怎么能真正感觉那种淹溺的危险性?不去亲临大海考察,怎么能知道大风浪的危险性?造成过错的原因,不就在这些方面吗?士人要谨慎地对待以上三种情况,就不会给自身带来什么危险了。”

子贡请教孔子说:“我端木赐已经做到为人谦下了,但不知为人谦下的道理,想请教老师。”孔子说:“为人谦下的人,就像土一样吧!深深挖掘就可以得到甘泉,在那土壤上面种植,就会百谷滋长,草木在它上面生长,禽兽在它上面繁育。草木禽兽和人都在它上面生长,死后又埋在它的下面。土地功劳多却不在意,胸怀宽广无所不容。为人谦下者,就应该像土那样。”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曰:“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1,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似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如丧家之狗2。”子贡以告。孔子欣然而叹曰:“形状,末也;如丧家之狗,然乎哉!然乎哉!”

注释

1颡(sǎng):额。

2累然如丧家之狗:王肃注:“丧家狗,主人哀荒,不见饭食,故累然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然,是不得意之貌也。”

译文

孔子前往郑国,和弟子们失散了,孔子独自站在外城的东门边。有个当地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身高九尺六寸,眼像长河,额头高隆,他的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像我国的执政子产大夫,然而从腰以下比夏禹短了三寸,不得志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狗。”子贡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感叹道:“容貌形体,那是判断人的末节;但说我的精神状态像丧家之狗,还真是这样的!还真是这样的!”

孔子适卫,路出于蒲1,会公叔氏2以蒲叛卫,而止之。孔子弟子有公良孺3者,为人贤长,有勇力,以私车五乘,从夫子行,喟然曰:“昔吾从夫子,遇难于匡,又伐树于宋4。今遇困于此,命也夫!与其见夫子仍遇于难,宁我斗死。” 挺剑而合众,将与之战。

蒲人惧曰:“苟无适卫,吾则出子。”以盟孔子,而出之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乎?”孔子曰:“要5我以盟,非义也。”

注释

1蒲:春秋时卫国地名,在今河南长垣。

2公叔氏:卫国大夫公孙戍,富而骄,为卫君逐。

3公良孺:孔子弟子,陈国人。一本作“公良儒”。

4又伐树于宋:王肃注:“孔子与弟子行礼于大树之下,桓魋欲害之,故先伐其树焉。”

5要(yāo):要挟。

译文

孔子一行到卫国去,从卫国的蒲地经过,恰好遇到公叔氏以蒲地反叛卫国,不让他们通过。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公良孺的,为人贤能,身材高大,有勇有力,带着五辆自己的车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长叹了一声说:“往日我跟着老师在匡地受到围攻,又在宋国遭遇伐树之难。如今又受困于此,这就是命啊!与其见老师再遭厄难,还不如我和他们拼斗而死。”说完拔出剑来,召集众人,就要与蒲人血战。

蒲人胆怯了,说:“如果你们不到卫国去,就放你们出去。”于是和孔子订下盟誓,让孔子一行从蒲城东门出去。孔子还是前往了卫国。子贡说:“盟誓可以违背吗?”孔子说:“要挟我立的盟誓,是不道义的!”

卫侯闻孔子之来,喜而于郊迎之。问伐蒲,对曰:“可哉!”公曰:“吾大夫以为蒲者,卫之所以恃晋楚也,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吾之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矣。”公曰:“善。”卒不果伐。

他日,灵公又与夫子语,见飞雁过,而仰视之,色不悦。孔子乃逝1

注释

1逝:行,离开。

译文

卫灵公听说孔子来到卫国,高兴地出城到郊外迎接。卫灵公询问孔子要讨伐蒲地的事,孔子说:“可以啊!”卫灵公说:“我国的大夫们认为蒲地对卫国非常重要,卫国因为蒲地才不害怕晋楚等大国,现在讨伐蒲地,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都有宁死也不随从叛乱的心志,我们真正要讨伐的,只不过是带头叛乱的那四五个人而已。”卫灵公说:“好!”但最终也没有出兵讨伐。

有一天,卫灵公又和孔子见面交谈,看见大雁飞过,卫灵公仰头去看,脸上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过后,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卫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1不肖,反任之。史鱼23谏而不从。史鱼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则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下4,于我毕矣。”其子从之。

注释

1弥子瑕:卫灵公的宠幸大夫。

2史鱼:卫国大夫史,字子鱼。

3骤:屡次。

4汝置尸牖下:王肃注:“礼,饭含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也。”

译文

卫国蘧伯玉贤能,但卫灵公却不肯重用他;弥子瑕不贤能,卫灵公反而委以重任。卫国大夫史鱼屡次进谏,卫灵公始终不采纳。后来,史鱼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叫儿子过来嘱咐他说:“我在卫国朝廷做官,却不能够进荐蘧伯玉而斥退弥子瑕,这是我身为臣子却没有能够匡正君主的过失啊!生前无法匡正君主,那么死了也就不值得举办丧礼。我死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下,这样对我就算完成丧礼了。”史鱼的儿子听从了父命。

灵公吊焉,怪而问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之殡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

孔子闻之,曰:“古之列1谏之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可不谓直乎?”

注释

1列:通“烈”,强烈,极力。

译文

卫灵公前来吊丧时,见此情景,感到奇怪,就责问史鱼的儿子。史鱼的儿子便将史鱼生前的遗命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马上令人把史鱼的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回去后,便重用了蘧伯玉,辞退了弥子瑕并疏远了他。

孔夫子听到此事后,赞叹道:“古来有许多敢于直言相谏的人,死了劝谏也就停止了,还没有像史鱼这样,死了以后却还要用自己的尸体来劝谏,以一片忠诚感化了君主的。难道他还称不上是正直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