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家语》:孔子厄陈蔡,困境之中的智慧与勇气!

《孔子家语》:孔子厄陈蔡,困境之中的智慧与勇气!

【摘要】: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困厄陈国和蔡国的故事,故以“在厄”名篇。在困境中,“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然而子路和子贡却对他的道有了微词,只有颜回自视“夫子之道至大”,认为“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不容然后见君子”。于是派出步兵前往阻拦孔子。夏桀为长夜饮,关龙逢屡加劝谏,被杀害。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到吴国为大夫,与孙武共佐吴王阖闾伐楚。

导读

本篇记载了孔子困厄陈国和蔡国的故事,故以“在厄”名篇。

首章讲到楚昭王打算聘任孔子,陈、蔡两国担心楚国因任用孔子而对自己不利,便派兵围困孔子师徒,致使其“绝粮七日”“从者皆病”。在困境中,“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然而子路和子贡却对他的道有了微词,只有颜回自视“夫子之道至大”,认为“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认为,君子拓展理想与时运相关,他指出“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本篇还讲述了孔子的气节观,主张君子当“全其节”。孔子说:“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而曾子弊衣不受赏赐,颜回居困而能仁廉,均承继并显扬了孔子提倡的君子节操。

楚昭王1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2孔子。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3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 《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4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5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注释

1楚昭王:楚平王之子,芈姓,熊氏,名壬,谥昭。楚国的一位中兴之主。

2徒兵:步兵。距:通“拒”,阻拦。

3藜羹:用嫩藜草做成的菜汤,比喻食物粗劣。

4《诗》:指《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不是。兕(sì):一说雌的犀牛。率:沿着。王肃注:“率,循也。言非兕虎而循旷野也。”

5意者:想来。

译文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做官,孔子前去拜见楚昭王,途中经过陈国和蔡国。陈国、蔡国的大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一代圣贤,他所批评指责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果他被楚国聘用,那我们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派出步兵前往阻拦孔子。

孔子一行被围困,不能前行,断粮七天,也无法和外边取得联系,连粗劣的食物也吃不上,跟随他的人都病倒了。这时孔子更加慷慨激昂地讲授学问,用琴瑟伴奏不停地唱歌。还找来子路问道:“ 《诗经》说:‘不是犀牛不是虎,沿着荒野自出入。’我的理论学说难道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啊?”

子路一脸的怨气,不高兴地回答说:“君子是不会被什么东西困扰的。难道是老师您的仁德还不够,人们因而还不信任我们?难道是老师您的智慧还不够,人们因而不愿推行我们的主张?而且我从前就听老师讲过:‘做善事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做坏事的人上天会降祸于他。’如今老师您积累德行,心怀仁义,推行您的主张已经很长时间了,怎么处境还是如此困穷呢?”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1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2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3;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4?”

注释

1关龙逢:逢,一本作“逄”。夏桀为长夜饮,关龙逢屡加劝谏,被杀害。

2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名员。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到吴国为大夫,与孙武共佐吴王阖闾伐楚。后因劝吴王夫差拒越求和并停止伐齐,加之被太宰伯嚭所谗,被迫自杀。

3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重耳,即春秋五霸晋文公。生于曹卫,指困于曹卫而后萌生。王肃注:“重耳,晋文公也。为公子时,出奔,困于曹卫。”

4庸知其终始乎:王肃注:“庸,用也。汝何用知其终始,或者晋文公、越王之时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啊,你还不懂得啊!我来告诉你原因。你以为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人相信?那么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上。你以为有智慧的人一定会被任用?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被剖心。你以为忠心的人必定会有好报?那么关龙逢就不会被杀。你以为忠言劝谏一定会被采纳?那么伍子胥就不会被迫自杀。能不能遇到贤明的君主,是时运的事;贤能还是不肖,则是个人才能的事。君子学识渊博、深谋远虑而时运不济的多了,何止我孔丘一人呢!况且,芝兰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并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吐露芳香;君子修习道艺、涵养仁德,并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做或者不做,在于自身;是生是死,在于命运。所以说,晋国重耳的称霸雄心,萌生于逃亡曹、卫之时;越王勾践的称霸雄心,萌生于受困会稽之时。因此,居于下位而无所忧虑的人,就会思虑不远;处身长期安逸的人,就会志向不大。怎能知道他的全部经历呢?”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子曰:“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1;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2,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3。”

注释

1良农能稼,不必能穑:王肃注:“种之为稼,敛之为穑。言良农能善种之,未必能敛获之也。”

2纲而纪之:抓住关键来治理。

3吾为尔宰:王肃注:“宰,主财者。为汝主财,意志同也。”

译文

子路出去了。孔子叫来子贡,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说:“老师您的理论学说实在博大精深,因此天下容不下您,您何不把您的主张降低一下标准呢?” 孔子说:“端木赐啊!好的农夫会种庄稼,不一定会有收获;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东西,不一定每一次都能顺遂他人的意愿;君子能涵养他的道德学问,抓住关键确立政治主张,别人不一定能采纳。现在不研修涵养自己的道德学问,却只求别人能采纳,端木赐啊,这说明你的志向不广阔,理想不高远啊!”(www.chuimin.cn)

子贡出去以后,颜回进来了,孔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颜回说:“老师您的思想学说太博大精深了,因而天下人不能接受它。虽然如此,您还是竭力推行。世人不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您何必为此忧虑呢?虽然不被采纳,但这才可看出您的君子本色。”

孔子高兴地感叹说:“你说得真对呀!颜家的儿子,假如你有很多钱财,那我就来给你当管家。”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1。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注释

1治:作为。

译文

子路请教孔子说:“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说:“没有啊。君子的修养德行啊,在做事未能取得成功时,他欣喜于自己所秉持的大道的美意;在做事取得成功之后啊,他便欣喜于践行大道的作为。所以君子终生都能喜悦快乐,而没有一天的忧愁。小人就不这样,在没有取得想要的东西时,害怕做不到;等到取得之后呢,又害怕会失掉它。所以,小人只有终生的忧虑愁苦,没有一天是快乐的啊。”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1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释

1致邑:馈赠食邑。

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家乡鲁国耕田,鲁国的国君听到后要送给他一片封地。曾子坚决推托而不接受。有人就说:“这又不是您向人索求的,是国君自己乐意赠送给您的,您为什么坚决推辞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常常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常会对接受人显露骄色。纵然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可是我哪能不心怀畏惧?”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赞叹说:“曾参的话,是足可以保全他的节操的了。”

孔子厄1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2货,窃犯围3而出,告籴4于野人5,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6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

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注释

1厄:受困。

2赍(jī):携带。

3犯围:冲出包围。

4籴(dí):买米。

5野人:乡野之人,村民。

6埃墨:烟熏的黑尘。

译文

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都没吃上饭。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偷偷冲出包围,请求村民给他换些米,终于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破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灰土掉到饭中,颜回就把弄脏的那部分饭取出来吃了。

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于是把看到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的为人,或许他那样做其中定有缘故吧?你且停停,我来问问他。”

召颜回曰:“畴昔1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2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注释

1畴昔:往日。

2启佑:开导保佑。

译文

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熏黑的灰尘掉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脏饭的。”

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看着其他弟子说:“我相信颜回,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啊!”弟子们从此更佩服颜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