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家语:哀公请教治国方略,孔子回答精辟

孔子家语:哀公请教治国方略,孔子回答精辟

【摘要】: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施政原则和鬼神观念的看法,因首章以“哀公问政于孔子”为首,故以“哀公问政”名篇。哀公1问政于孔子。注释1哀公:鲁哀公,姓姬,名蒋,谥哀。3蒲卢:德化政治。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方略。5既廪称事:百工的工钱粮米与工作实绩相称。

导读

本篇记载了孔子对施政原则和鬼神观念的看法,因首章以“哀公问政于孔子”为首,故以“哀公问政”名篇。

本篇表达了孔子的德政思想,“为政在于得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还细述了孔子关于五达道、三达德、治国九经、诚、择善固执、教以慈睦敬爱之道等方面的思想主张。本篇所述的孔子的鬼神观,认为“气者,神之盛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主张“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的神道设教。

哀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犹蒲卢3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4,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5。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注释

1哀公:鲁哀公,姓姬,名蒋,谥哀。

2布在方策:记载在木板竹简上。方,书写用的木板。策,竹简。

3蒲卢:德化政治。王肃注:“蒲卢,蜾螺(一本作蠃)也,谓土蜂也。取螟蛉而化之,以为子。为政化百姓,亦如之者也。”《尔雅》曰:“蜾蠃,蒲卢。”《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蒲卢,取桑虫之子以为己子。朱熹《中庸集注》:“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

4杀(shài):减少,降等。

5达道:天下古今共同遵守的道理。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方略。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略,记载在木板和简册上。像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贤人在世,他们的治国举措就能施行;他们去世,他们的治国举措就不能施行了。天之道就是迅速地化生万物,人之道就是勤敏地处理政事,地之道就是让树木迅速生长。政治啊,就像蒲苇,得到雨露滋润化育就能很快成功,所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选取人才在于修养自身,修养道德要以仁为本。仁,就是人与人相互亲爱,而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而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就产生了礼。礼,是为政之本,因此君子不可以不加强自身修养。想要修身,便不能不侍奉父母;要侍奉父母,便不能不了解人;要了解人,便不能不了解天行之道。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五条人伦大道的德行有三种。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条是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智、仁、勇三种品德,是天下共行的美德。实行这些大道与美德的方法,是诚实专一。有的人天生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才知道,最终都知道了这些道理,这是一样的。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为了名利去做,有的人被迫勉强去做,最终成功了,都是一样的。”

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孔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

公曰:“政其尽此而已乎?”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1,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2也,来百工也,柔远人3也,怀诸侯也。夫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4兄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5,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6,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注释

1经:原则,常道。

2子庶民:以平民百姓为子。

3柔远人:安抚、优待边远地方的人。

4诸父:指父辈的族人,如叔伯等。

5眩:眼花,迷乱。

6劝:勤勉。

译文

哀公说:“您说得太好了,达到极点了!但我实在鄙陋,不足以做到这些的。”孔子说:“喜欢学习的人近于有智慧,努力实行的人近于有仁心,知道耻辱的人近于有勇气。知道了这三者,就知道如何修身;知道了如何修身,就知道如何管理人;知道如何管理人,就能完成治理国家的大事了。”

哀公问:“治国之道就只有这些吗?”孔子说:“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怀柔远民,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重贤人,就不会困惑;亲爱亲人,叔伯兄弟就不会怨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迷惑;体恤群臣,士人的回报之礼就会更加厚重;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努力工作;招纳百工,财物就会充足;怀柔远民,四方之人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人就会敬畏。”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洁盛服1,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财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2,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3,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4,既廪称事5,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6,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7,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顺于亲8,不信于友矣。顺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诚于身矣。诚者,天之至道也;诚之9者,人之道也。夫诚,弗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10,圣人之所以体定11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注释

1齐(zhāi)洁盛服:斋戒静心,服饰庄肃。齐,通“斋”。

2爵其能:给有能力的人加官晋爵。

3官盛任使:官吏很多,听凭差遣。王肃注:“盛其官,委任使之也。”

4日省月考:每天省察,每月考核。(www.chuimin.cn)

5既廪称事:百工的工钱粮米与工作实绩相称。既(xì)廪,同“饩廪”,日常所需粟米等物。

6举废邦:复兴已经没落的邦国。

7跲(jiá):绊倒。《礼记·中庸》:“言前定,则不跲。”孔颖达疏:“将欲发言,能豫前思定,然后出口,则言得流行,不有踬蹶也。”

8不顺于亲:不听从父母的教导。

9诚之:按诚去做。

10从容中道:安闲舒缓,不慌不忙,行动合道。

11体定:心性贞静。

译文

哀公问:“该怎么做才可以呢?”孔子说:“斋戒静心,穿着庄重的礼服,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就是修养自身的方法。消除谗佞,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就是尊重贤人的方法。给有才能的人加官进爵,给予他们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一致,这就是让亲人更加亲爱的方法。多为大臣设置属官,足供他们任用指使,这就是劝勉大臣的方法。真心诚意地任用,给予丰厚的俸禄,这就是奖劝士人的方法。劳役不误农时,减少赋税,这就是爱民如子的方法。每天省察,每月考核,付给的工钱粮米与工作业绩相称,这就是奖劝百工的方法。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善行,怜惜弱者,这就是优待边远地区百姓的方法。延续已经绝嗣的世家,复兴已经被废亡的邦国,治理祸乱,扶持危局,让诸侯按时朝聘,赠送丰厚而纳贡菲薄,这就是安抚诸侯的方法。治理天下国家有九大方法,实行这些方法的原则只有一个。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无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语言就会顺畅;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出现困窘;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愧疚;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阻碍不通。身处下位的人得不到身处上位的人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百姓。得到上司的信任是有规则的,不能取信于朋友,就得不到上司的信任。取信于朋友是有规则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规则的,反省自己不真诚,就不能真正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是有规则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内心真诚。内心真诚,是上天的最高准则;追求真诚,按照诚的要求去实现诚,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如果有诚心,不用勉强就能行为合理,不用思考就能领悟体会,从从容容就能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圣人之所以心性平静的原因;追求真诚的人,就是要选择好善的目标并执着追求的人。”

公曰:“子之教寡人备矣,敢问行之所始?”孔子曰:“立爱1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可。”

公曰:“寡人既得闻此言也,惧不能果行2而获罪咎。”

注释

1立爱:树立仁爱。

2果行:果断践行。

译文

哀公说:“您教给我的方法已经很完备了,请问从什么地方开始做起呢?” 孔子说:“树立仁爱从爱父母开始,这是为了教导百姓和睦;树立恭敬从尊敬长辈开始,这是为了教导百姓顺从。教导百姓慈爱和睦,百姓就会认为亲人是最宝贵的;教导百姓恭敬,百姓就会认为服从命令是最重要的。百姓既能孝顺父母,又能听从命令,把这种教化方法扩大开来治理天下,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鲁哀公说:“我既然已听到了这些教导,很害怕不能果断地推行,从而招致罪过和埋怨。”

宰我问于孔子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谓,敢问焉。”孔子曰:“人生有气有魂。气者,神之盛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1骨肉弊于下,化为野土,其气扬于上,此神之著也。圣人因物之精,制为之极2,明命鬼神,以为民之则,而犹以是为未足也。故筑为宫室,设为宗、祧3,春、秋祭祀,以别亲疏,教民反古复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焉。教以二端4,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燎膻芗5,所以报气也;荐黍稷,修肺、肝,加以郁鬯6,所以报魄也。此教民修本、反始、崇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不敢不自尽也,此之谓大教。昔者,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而不欲生,忌日则必哀,称讳则如见亲,祀之忠也。思之深,如见亲之所爱。祭欲见亲之颜色者,其唯文王与!《诗》7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则文王之谓与!祭之明日,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敬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8,孝子之情也。文王为能得之矣。”

注释

1“合鬼与神”句:王肃注:“合神鬼而事之者,孝道之至。孝者,教之所由生也。”

2制为之极:王肃注:“极,中。制为中法。”

3宗、祧(tiāo):王肃注:“宗,宗庙也。祧,远庙也。天子特有二祧,诸侯谓始祖为祧也。”

4二端:王肃注:“二端,气与魄也。”

5燔(fán)燎膻芗:古代祭祀时烧牛羊脂散发的气味。孙希旦《礼记集解》:“膻芗,牛羊肠间脂也。羊膏曰膻,牛膏曰芗。”

6郁鬯(chàng):香酒。王肃注:“郁,香草。鬯,樽也。”

7《诗》:指《诗经·小雅·小宛》。

8已至必哀:王肃注:“已至,谓祭事以毕。不知亲飨否,故哀。”

译文

宰我请教孔子说:“我听人们讲鬼、神,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想请老师讲一讲。”孔子说:“人生来就有气有魂。气,就是人充盈的生命力。人有生必有死,死后就化归于土,这就叫‘鬼’。人的魂气归升于天,这就叫‘神’。将鬼和神合起来进行祭祀,这是教化的极致。骨肉腐烂埋在地下,化作野外泥土,而气却升扬到天上,这便为神所附着。所以圣人顺应万物的实情,规定它为最高地位,明确命名为‘鬼神’,以此作为万民信奉的准则。还感觉不够全面,就又专门建了房屋,设立了宗庙和远祖庙,在春秋两季祭祀,以此区分亲疏关系,教导人们要追祭祖先,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大家从此都信服了,非常慎重和迅速地听从。教以气、魄的由来,报之以敬神敬鬼二礼。安排朝会事宜,焚烧牛脂牛膏,发出阵阵香气,用以报‘气’;敬献黍稷,敬献肺肝,摆上美酒,用以报‘魄’。这样教导百姓培养根本,回归本原,崇尚仁爱,上下尊卑都重情相亲,这就是礼最好的表现。君子反古复始,不忘产生的由来,所以献敬意,表真情,努力办事,不敢不竭尽心力。这就是大教化呀。以前周文王进行祭祀时,敬事死者如同侍奉生人,思念死者就好像痛不欲生,每逢祖先的忌日一定很悲哀,在祖庙称祖先的名讳,就像见到祖先一样,祭祀时的表现可称得上是忠诚了。祭祀时深切思念祖先,就像看到祖先喜欢的东西在面前。祭祀时能想着先人音容笑貌的,大概只有周文王了吧。《诗经》上说:‘直到天亮还睡不着,只是因为思念双亲。’讲的就是周文王的事吧。祭祀的第二天,天亮了还睡不着,一直思念死去的双亲,这是由于对双亲心怀诚敬,祭祀之后又思念不已。祭祀的日子,喜悦和哀伤参半,享祭亡亲自然喜悦,又想到不知亡亲是否享用,祭祀完了亡亲神灵还要离开,就又陷入哀伤,这是孝子的感受。文王就是这样真切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