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家语:辩政-子贡问,孔子辩政之所欲

孔子家语:辩政-子贡问,孔子辩政之所欲

【摘要】:导读本篇记述了孔子针对子贡的发问,辩察“政之所欲”,故以“辩政”名篇。由开头的“子贡问”章可以看出,孔子回答问题“各因其事”,齐君、鲁君、叶公均为“问政”,孔子对病发药,答以崇尚节俭、以民为本,知晓臣下、君臣同欲,悦近来远、天下大同,等等。2子西:楚国执政官,楚平王庶长子。

导读

本篇记述了孔子针对子贡的发问,辩察“政之所欲”,故以“辩政”名篇。

由开头的“子贡问”章可以看出,孔子回答问题“各因其事”,齐君、鲁君、叶公均为“问政”,孔子对病发药,答以崇尚节俭、以民为本,知晓臣下、君臣同欲,悦近来远、天下大同,等等。“忠臣之谏”章举出劝谏君主的五种方式,即委婉地进谏、迂腐鲁莽地进谏、心平气和地进谏、直接进谏、以婉言隐语进谏,而孔子主张“度主而行之”的讽谏,所以他赞扬令尹子西对楚王进谏的方式,代表了儒家得君行道的政治智慧。孔子赞扬子产的惠民与博学,晏子的忠君与恭敏,显示了孔子的仁学视野。另外,孔子主张贤人辅政,认为“贤者”是“百福之宗,神明之主”,还提出“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地方治理中要做到“恭敬以信”“忠信而宽”“明察以断”等,这些都是儒家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子贡问于孔子曰:“昔者齐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节财。’鲁君问政于夫子,子曰:‘政在谕臣1。’叶公2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悦近而来远。’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3乎?”

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4,五官伎乐5,不解于时,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节财。鲁君有臣三人6,内比周7以愚其君,外距8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此三者所以为政殊矣。《诗》云:‘丧乱蔑资,曾不惠我师。’9此伤奢侈不节以为乱者也。又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10此伤奸臣蔽主以为乱也。又曰:‘乱离瘼矣,奚其适归?’11此伤离散以为乱者也。察此三者,政之所欲,岂同乎哉!”

注释

1谕臣:了解大臣。

2叶(shè)公:楚国叶地长官沈诸梁,字子高。

3异端:不同方面。

4苑囿(yòu):宫室园林。

5五官伎乐:声色享乐。伎,歌女。

6有臣三人:鲁国权臣孟孙、叔孙、季孙三家。

7比周:勾结。

8距:通“拒”,抗拒。

9《诗》:指《诗经·大雅·板》。王肃注:“蔑,无也。资,财也。师,众也。夫为亡乱之政,重赋厚敛,民无资财,曾莫肯爱我众。”

10“匪其止共”句:引自《诗经·小雅·巧言》。共(gōng),通“恭”。王肃注:“止,止息也。邛,病也。谗人不共所止息,故惟王之病。”

11“乱离瘼矣”句:引自《诗经·小雅·四月》。王肃注:“离,忧也。瘼,病也。言离散以成忧,忆祸乱于斯,归于祸乱者也。”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从前齐国国君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节省财力。鲁国国君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在于了解大臣。叶公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前来依附。三个人的问题是一样的,而您的回答却不同,然而治国有不同的方法吗?”

孔子说:“我是针对不同情况所做的不同回答。齐国国君治理国家,建造很多楼台水榭,修筑很多园林宫殿,声色享乐,无时无刻,有时一天就赏赐三个家族各一千辆战车,所以说为政在于节财。鲁国国君有三个大臣,在朝廷内相互勾结愚弄君王,在朝廷外排斥诸侯国的宾客,遮盖他们明察的目光,所以说为政在于了解大臣。楚国国土广阔而都城狭小,百姓想离开那里,不安心在那里居住,所以说为政在于让近处的人高兴,让远方的人来依附。这三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所以施政方针也不同。《诗经》上说:‘天下大乱民财尽,竟无一人顾百姓。’这是哀叹奢侈浪费不节约资财而导致国家动乱啊。又说:‘小人不恭顺,王政大弊病。’这是哀叹奸臣蒙蔽君王而导致国家动乱啊。又说:‘兵荒马乱心忧苦,何处才是我归宿。’这是哀叹百姓四处离散而导致国家动乱啊。明察这三种情况,搞国政该抓什么,难道能相同吗?”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1焉:一曰谲谏2,二曰戆谏3,三曰降谏4,四曰直谏,五曰风谏5。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注释

1五义:五种方法。

2谲谏:直接指出问题而委婉地规劝。王肃注:“正其事以谲谏其君。”

3戆谏:刚直地规劝。王肃注:“戆谏,无文饰也。”

4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王肃注:“卑降其体所以谏也。”

5风谏:风,通“讽”。《说苑·正谏》作“讽谏”,意为以婉言隐语规劝。王肃注:“风谏,依违远罪避害者也。”

译文

孔子说:“忠臣规劝君主,有五种方法:一是委婉而郑重地规劝,二是刚直而鲁莽地规劝,三是低声下气地规劝,四是直截痛快地规劝,五是用婉言隐语来规劝。应该揣度君主的心意以施行相应的方式,我愿意采用婉言隐语的方法来规劝啊。”

子曰:“夫道,不可不贵也。中行文子倍道失义以亡其国,而能礼贤以活其身。1圣人转祸为福,此谓是与?”

注释

1“中行文子”句:王肃注:“此说倍道失义,不宜说得道之意。而云礼贤,不与上相次配。又文子无礼贤之事。中行文子得罪于晋,出亡至边。从者曰:‘谓此啬夫者,君子也。’故休马待骏者。文子曰:‘吾好音,子遗吾琴;好佩,子遗吾玉。是以不振吾过,自容于我者也。吾怨其以我求容也。’遂不入车。人闻文子之所言,执而不杀之。孔子闻之,曰:‘文子倍道失义以亡其国,然得之由活其身,而能礼贤以为宜,以然后得也。’”

译文

孔子说:“那大道啊,是不能不尊崇的。中行文子背弃道义,因此丢失了封地,但由于能够礼贤下士,从而保全了性命。圣人能够转祸为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楚王将游荆台1,司马子祺谏,王怒之。令尹子西2贺于殿下,谏曰:“今荆台之观,不可失也。”王喜,拊子西之背曰:“与子共乐之矣。”

子西步马十里,引辔而止曰:“臣愿言有道,王肯听之乎?”王曰:“子其言之。”

子西曰:“臣闻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禄不足以赏也;谀其君者,刑罚不足以诛也。夫子祺者,忠臣也,而臣者,谀臣也,愿主赏忠而诛谀焉。”王曰:“我今听司马之谏,是独能禁我耳,若后世游之,何也?”

子西曰:“禁后世易耳。大王万岁3之后,起山陵4于荆台之上,则子孙必不忍游于父祖之墓以为欢乐也。”王曰:“善。”乃还。

孔子闻之,曰:“至哉,子西之谏也!入之于千里之上,抑之于百世之后者也。”

注释

1荆台:在今湖北江陵

2子西:楚国执政官,楚平王庶长子。

3万岁:去世。

4山陵:帝王或皇后的坟墓。

译文

楚王想去荆台游玩,司马子祺上谏阻止,楚王非常恼怒。令尹子西在大殿下面附和道:“现在是到荆台观赏的最佳时机,不能错过啊!”楚王非常高兴,摸着子西的背说:“我要你一起去,享受游玩的快乐吧!”

子西骑着马遛了大约十里路,拉住马缰停止了前进,说:“臣我有话想说,大王愿意听吗?”楚王说:“你说吧。”

子西说:“我听说,做人臣的忠于他的君主的人,爵位俸禄不足以表现对他的赏赐;阿谀奉承他的君主的人,各种刑罚都不足以表现对他的诛杀。子祺,他是忠臣,可是我是阿谀奉承的人。希望大王赏赐忠臣子祺,而诛灭阿谀的我。”楚王说:“我现在听了司马子祺的进谏,只能阻止我一个人。如果后辈还要游玩,那怎么办呢?”

子西说:“阻止后辈很容易。大王你归西之后,就在荆台的上面建一个山陵,那么子孙后辈必定不忍心在前辈的墓陵上游玩作乐啊!”楚王说:“好!”于是就回去了。(www.chuimin.cn)

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子西的进谏真是巧妙至极!阻止了高高在上的圣上,又阻止了百世之后人们的奢侈游乐。”

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子产、晏子,可为至矣。敢问二大夫之所为目1,夫子之所以与之者。”孔子曰:“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君为忠臣,于2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爱敬。”

注释

1目:要目,要点。

2于:一本作“而”。

译文

子贡请教孔子说:“您对于子产、晏子的评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我冒昧地请教您,两位大夫的所作所为,突出的是什么,您为什么这样称赞他们?”孔子说:“子产对百姓来说,是一位仁慈施惠的治理者,从学识来看又博学多识。晏子对君主来说,是忠臣,而且行为恭敬勤勉。因此,我把他们都当作兄长来看待,并加以爱戴与敬重。”

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宫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使使聘鲁问孔子。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水祥1也。昔童儿有屈其一脚,振讯2两眉而跳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3鼓舞。’今齐有之,其应至矣。急告民趋治沟渠,修堤防,将有大水为灾。”

顷之,大霖雨4,水溢泛诸国,伤害民人,唯齐有备不败。景公曰:“圣人之言,信而有征矣!”

注释

1祥:预兆。

2振讯:抖动。

3商羊:传说中的鸟名,大雨前常屈一足起舞。王充《论衡·变动》:“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

4霖雨:连绵大雨。

译文

齐国飞来了只有一条腿的鸟,它们翔集到宫室,又飞到宫殿前停下来,张开翅膀欢快跳跃。齐国的国君感到非常奇怪,便派人出使到鲁国,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种鸟叫商羊,是大水将要来的预兆。从前有小孩子弯起一只脚,抖动两眉,边跳边唱歌谣道:‘天降大雨,商羊起舞。’现在齐国出现这种鸟,说明歌谣要应验了。应当尽快告诉民众,赶紧修理沟渠,修筑堤坝,因为将要有大水到来为灾了。”

不久,大雨连绵,洪水泛滥,淹没了各诸侯国,很多百姓深受其害,只有齐国提前做好了准备,没有造成什么损害。齐景公说道:“圣人说的话,真实可信并且经得起考验!”

孔子谓宓子贱1曰:“子治单父2,众悦。子何施而得之也?子语丘所以为之者。”对曰:“不齐之治也,父恤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

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

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事十一人,可以举善矣。中节也,中人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而禀度3焉,皆教不齐之道。”

孔子叹曰:“其大者乃于此乎有矣。昔尧舜听天下,务求贤以自辅。夫贤者,百福之宗也,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齐之以所治者小也。”

注释

1宓(fú)子贱:名不齐,字子贱,鲁国人,孔子弟子。

2单父(shàn fǔ):鲁国都邑,在今山东单县南。

3禀度:受教。

译文

孔子对宓子贱说:“你治理单父这个地方,百姓很高兴。你采用什么方法而做到的呢?你告诉我都采用了什么办法。”宓子贱回答说:“我治理的办法是,像父亲那样体恤百姓的儿子,像顾惜自己儿子那样照顾孤儿,而且以哀痛的心情办好丧事。”

孔子说:“好!这只是小的礼节,小民就依附了,恐怕这做得还不够。”宓子贱说:“我像对待父亲那样侍奉的有三个人,像兄长那样侍奉的有五个人,像朋友那样交往的有十一个人。”

孔子说:“像父亲那样侍奉这三个人,可以教百姓孝道;像兄长那样侍奉五个人,可以教百姓敬爱兄长;像朋友那样交往十一个人,可以提倡友善。这只是中等的礼节,中等的人就会依附了,恐怕这做得还是不够。”宓子贱说:“在单父这个地方,比我贤能的有五个人,我侍奉他们并向他们请教,他们都教我治理之道。”

孔子感叹地说:“治理好单父的大道理就在这里了。从前尧舜治理天下,一定要访求贤人来辅助自己。那些贤人,是百福的根源,是神明的主宰啊!可惜你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啊!”

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1,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2哉?”

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注释

1天子之时:天子颁行的历法。

2累:过失。

译文

子贡去做信阳的长官,临行前,向孔子辞别。孔子说:“做事要勤恳谨慎,尊奉天子颁行的历法,按季节指导农业生产。不要夺取,不要攻伐,不要残暴,不要盗窃。”子贡说:“我呀,从小就向君子学习,难道还能犯偷盗的过失吗?”

孔子说:“你知道的还不详尽啊。用贤人去取代贤人,这就叫作‘夺’;用不才的人去取代有才的,这就叫作‘伐’;政令宽松而诛杀峻急,这就叫作‘暴’;夺取美好的东西归自己,这就叫作‘盗’。盗,不是一般所谓的盗窃财物。我听说,善于做官的,遵循法令办事,使百姓得到好处;不善做官的,歪曲法令办事,使百姓受到侵害,这是怨怒产生的根源啊。整顿官风,没有比公平更好;面对财货,没有比廉洁更好。清廉和公平的操守,怎么也不能变易啊。隐藏别人的好处,这就是埋没人才;揭发别人的丑行,这是小人所为。不是在内部互相规劝,而是在外面互相诽谤,便不可能亲昵而和睦地相处。说人家的优点,就像我自己的优点一样;说人家的缺点,好像自己被别人指出缺点一样。所以,君子时时处处没有不戒慎恐惧的啊。”

子路治蒲1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庭,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2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3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矣。”

注释

1蒲:春秋卫地,在今河南长垣。

2草莱:荒地。

3扰:纷扰,烦劳。

译文

子路治理蒲邑三年后,孔子路过那里。走到子路管辖地界时,孔子说:“子路做得真不错!他做到了恭敬谨慎而又有信用了。”走到城中时,孔子又说:“子路做得真好!他做到了忠信而宽厚了。”走进子路的官署时,孔子又说:“子路做得真好啊!他做到了明察而又有决断。”

子贡手握着缰绳,问孔子说:“老师您还没有看到子路的政策与成效,然而却三次称赞他做得好,他做得好的地方,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夫子说:“我已看到了他的政绩了。进入蒲地境内,看到耕地都整理好了,荒地大都开辟了,沟渠也挖得很深,这是因为他为政恭敬诚信,所以百姓才会尽力去做啊。走到城中时,看到城墙和屋宇都完整坚固,树木长得很茂盛,这是因为他的政令忠信而宽厚,所以百姓才不苟且马虎啊。走进他的官署,看到那里清静闲暇,下面办事的人都很效力,都服从命令,这是因为他明察一切,而又非常果断,所以他处理政事毫不纷扰啊。从这些方面来看,即使我连续三次称赞他做得好,又怎能将他的好说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