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家语》:孔子仁德与仁政思想导读

《孔子家语》:孔子仁德与仁政思想导读

【摘要】:导读本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仁德与仁政思想。因首章记载孔子“农山言志”时,命弟子们“于斯致思”,即在谈论志向方面多用心力,故以“致思”名篇。在德刑关系上,孔子主张德刑并重,先德、礼,后政、刑,以刑佐教,执行法度要公正无私,常思仁义宽恕之心,树立恩德,感化百姓,反对严刑暴法。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导读

本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仁德与仁政思想。因首章记载孔子“农山言志”时,命弟子们“于斯致思”,即在谈论志向方面多用心力,故以“致思”名篇。

本篇各章从不同生活场景,表达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历史人物评论、人生哲理、尊贤重道思想等。第一章“农山言志”时,孔子肯定了颜回的“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 的德政理想。在与子贡讨论时,表达了“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的生死观。孔子对管仲善于变通,创下“一匡天下”之伟业,而许以“仁人之道”。孔子主张“以道导之”的治民之道。在德刑关系上,孔子主张德刑并重,先德、礼,后政、刑,以刑佐教,执行法度要公正无私,常思仁义宽恕之心,树立恩德,感化百姓,反对严刑暴法。这些思想,可与《论语》“为政以德”“有耻且格”等思想参看,也可与《孔子家语》的《执辔》篇“德法者,御民之本”,《刑政》篇“刑政相参”,《五刑解》篇“礼度”“五教”“法典”并用,“以申固之”等合观。

本篇还从细节方面显示了孔子对弟子的了解与宽容,他称扬曾子的“善安身”、子路的孝行,批评子夏“甚吝于财”、子贡赎鲁人而“辞而不取金”。另外,孔子对孔鲤“内学外饰”的家训,对程子的礼遇,以及对当权馈赠与行道之间关系的评价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与伦理主张。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1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23一队而敌之,必也攘4地千里,搴旗5执馘6。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注释

1羽:旗帜。

2由:即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弟子。

3当:掌管,充任。

4攘:夺取。

5搴(qiān)旗:拔取敌人的军旗。

6馘(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作为计功凭证。

译文

孔子向北游览到农山,子路、子贡、颜渊在身边陪着。孔子向四面望了望,不由得深深地感叹说:“在这里凝神思虑,什么想法都会出现啊!你们每个人都谈一下自己的志向吧,我将从中做出选择。”

子路走上前说:“我希望得到白色的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像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缤纷的旌旗在地面盘旋舞动。我带领一队人马进攻敌人,必会夺取敌人千里之地,拔去敌人的旗帜,割下敌人的耳朵。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到,您就让子贡和颜渊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勇敢啊!”

子贡复进曰:“赐1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2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3,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4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注释

1赐:即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弟子。

2漭漾:广大的样子。

3缟(gǎo)衣白冠:白衣白帽。王肃注:“兵,凶事,故白冠服也。”

4奚:为何,如何。

译文

子贡也走上前说道:“我愿出使到齐国楚国交战的广阔原野上,两军的营垒遥遥相望,战场上扬起的尘埃连成一片,双方士兵挥刀交战。我呢就穿戴着白色衣帽,在两国之间劝说,论述交战的利弊,解除国家的灾难。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得到,您就让他们俩跟着我吧!”孔子说:“多有辩才啊!”

颜回后退不说话。孔子说:“颜回,过来,为何只有你没有志向呢?”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能说什么呢?”孔子说:“即使这样,还是各人说说各人的志向,你也说吧。”

对曰:“回闻薰莸1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2其五教3,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4,室家无离旷5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6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

1薰莸(xūn yóu):香草和臭草,比喻美丑、善恶或君子小人等。薰,即蕙草,有香味。莸,一种臭草。

2敷:布,施。

3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德行。

4原薮(sǒu):平原和湖泽。王肃注:“广平曰原,泽无水曰薮也。”

5离旷:丈夫离家,妇人独处。

6抗手:举手。

译文

颜回回答说:“我听说薰草和莸草不能收藏在同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一类。我希望得到明王圣主来辅助他们,向人民宣传‘五教’,用礼乐来教导他们,使百姓不加固城墙,不逾越护城河,把剑、戟之类的武器改铸为农具,平原湖泽上放牧牛马,家家都没有离别相思之苦,千年没有战争之患。这样,子路就没有机会施展他的勇敢,子贡就没有机会运用他的辩才了。”孔子神情肃穆地说:“这种德行是多么美好啊!”

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您选择哪种呢?”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伤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只有颜回才有这个想法啊!”

鲁有俭啬者,瓦鬲1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2,以进孔子。孔子受之而说,如受大牢3之馈。子路曰:“瓦甂4,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夫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思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注释

1瓦鬲(lì):三足的陶制炊具,形似鼎而无耳。

2土型:亦作“土形”或“土硎”,盛汤羹的瓦器。

3大牢:太牢,牛、羊、豕(猪)三牲全备的祭品。

4瓦甂(biān):阔口的小瓦盆。

译文

在鲁国,有一位非常节俭的人,做饭用的是瓦做的炊具。有一天,他尝了自己做的食物,觉得味道很美,便装到了一个盛羹的瓦器里,特意献给孔夫子尝尝。孔子接受以后,显得很高兴,就像接受了三牲的馈赠一样。子路问道:“阔口的瓦盆,是一种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不过是很普通的东西,老师您为什么会高兴得这样啊?”孔子说:“善于进谏的人,他心中常会想到君王;吃到美味的人,心中总会想起父母。我并没有考虑馈赠食物的容器是否贵重,我只是考虑他吃到了好东西就想到了我啊!”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1

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2,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3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注释

1享祭:祭祀

2(rèn):同“饪”,熟食。

3偶:同类。

译文

孔子到了楚国,有一位打鱼人献给他一些鱼,孔子不肯接受。打鱼人说:“天这么热,市集又远,已经无法卖了,我想如果扔到粪堆上,那还不如献给君子,所以我才敢冒昧地拿来送给您啊。”孔子听后,很恭敬地拜了两拜,接受了这些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把它作为祭品供献给祖宗神灵。

孔子的弟子很奇怪,就问老师:“打鱼人本来要扔掉这些鱼,而老师您却要用它来祭祀,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爱惜食物,怕食物变质而把它送给别人的人,是仁人一类的人。如此,哪有接受了仁人的馈赠而不祭祀的呢?”

季羔1为卫之士师2,刖3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4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5,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

注释

1季羔:孔子的弟子高柴,字季羔,也叫子羔。

2士师:掌断狱判刑之官。《周礼·秋官·士师》:“士师之职,掌国之五禁之法,以左右刑罚:一曰宫禁,二曰官禁,三曰国禁,四曰野禁,五曰军禁。”

3刖(yuè):砍去脚的酷刑,亦称“剕”。

4蒯聩(kuǎi kuì):卫国第三十任国君,卫灵公之子卫后庄公,公元前480年至前478年在位。当初蒯聩做太子时,因刺杀南子失败,出逃他国,在其子辄被立为国君十余年后杀回夺位。当时,季羔和子路都在卫国做官。

5郭门:外城的门。

译文

季羔做卫国的最高司法长官,曾让手下的狱官砍了一个犯人的脚。不久后,卫国蒯聩作乱,季羔逃走,跑到了外城门,正好是那个被砍脚的人守门,他对季羔说:“那里有个缺口,你逃吧。”季羔说:“君子不翻墙。”守门人又说:“那里有个地道。”季羔说:“君子不钻。”守门人又说:“这里有个密室。” 季羔才进去。

既而追者罢,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说1君也。”

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注释

1说:读“悦”,欣赏,佩服。

译文

随后追捕季羔的人找不到他就撤了。季羔将走,对守门人说:“我当初不能违背王法,所以才砍了你的脚,现在我落难了,正是你报仇的好机会,而你却给我找了三次逃跑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守门人说:“断足是我应得之罪,没什么可说的。以前,您是用法令治理大家,先刑罚别人,然后才是我,本意是想免我的罪,我知道您提前对我做了警告。等我的案子判了,罪也定了,要行刑的时候,我看您没有喜色,看您的脸色非常严肃,我又知道了您的想法。您哪里是偏爱我呢?您这是君子本来就有的德行,这就是我敬佩您的原因。”

孔子听说了,说:“好啊!作为一个官吏,用法一视同仁。心怀仁义宽恕之心就会树立恩德,用刑残酷就会与人结怨。公正执法,大概就是子羔这样的人吧!”

孔子曰:“季孙之赐我粟千钟1,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2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贶3财,则丘之道殆将废矣。”

孔子曰:“王者有似乎春秋。文王以王季为父,以太任为母,以太姒为妃,以武王、周公为子,以太颠、闳夭为臣,其本美矣;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道,刑有罪,一动而天下正,其事成矣。春秋致其时,而万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万民皆治。周公载己行化,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

曾子4曰:“入其国也,言信于群臣,而留可也;行忠于卿大夫,则仕可也;泽施于百姓,则富可也。”

孔子曰:“参之言此,可谓善安身矣。”

注释

1季孙之赐我粟千钟:鲁国大夫季孙氏,曾经一次性送给孔子师徒小米千钟。钟,古代容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通常十釜为一钟。

2南宫敬叔:姬姓,名阅或说,一名绦,谥敬,是鲁国三桓之一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的弟弟。他曾随孔子到周朝王城洛邑向老聃问礼。王肃注:“孔子欲见老聃而西观周,敬叔言于鲁君,给孔子车马,问礼于老子。孔子历观郊庙,自周而还,弟子四方来习也。”

3贶(kuàng):赠,赐。

4曾子:即曾参。

译文

孔子说:“季孙氏送我千钟粮食,这使我和我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更加亲密了。自从南宫敬叔帮我得到乘坐的车子后,我的思想主张就可以更好地推行了。因此,思想主张虽然重要,必须在得到有利的时机后才能被看重,得到有利的条件后才能得以推行。假如没有两人送我财物,那么我的思想主张就可能要被废弃了。”

孔子说:“王者的出世很像自然界的四季更替那样有其内在规律。比如文王有王季做父亲,有太任做母亲,有太姒做夫人,有武王、周公做儿子,有太颠、闳夭做大臣,所以他的根基是很好的。周武王先将自身修养好,然后使自己的国家得到了好的治理,再使天下得到了好的整治,以此来讨伐暴虐无道的国家,惩罚有罪的人,所以自身一行动天下就得到了治理,功业就得到成功。春夏秋冬按照正常的规律运转,那么万物就会正常生长;做君王的人遵循一定的道理来做事情,那么百姓便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周公以身作则来教化天下百姓,而天下百姓就都归顺了他,他的诚心应该是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

曾子说:“到一个国家,说话被群臣信任,就可以留住了。如果能被卿大夫认为自己行事忠诚,那就可以在这个国家做官了。如果自己的恩泽能惠施于百姓,那就可以发家致富了。”

孔子说:“曾参说这样的话,可以算得上是善于立身了。”

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民修沟洫1。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然不说,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2者,是以箪3食壶浆4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

注释

1沟洫(xù):田间水道,泛指农田水利。

2匮饿:缺粮饥饿。

3箪(dān):小筐,盛饭的圆竹器。

4浆:较稠的汤水。

译文

子路做蒲邑的地方官时,为了防备大水,就率领蒲邑的民众修建沟渠。因为劳动烦重百姓辛苦,子路就发给每人一小筐饭食、一壶汤水。孔子听了这件事,就派子贡去阻止子路。子路有点生气,很不高兴,就去拜见孔子,说:“我以为暴雨将要来了,担心有大水灾,所以就率领民众修理沟渠以做防备,但民众却因缺少粮食忍受饥饿,所以就发给他们每人一筐小饭食、一壶汤水。老师您让子贡制止我,这是老师阻止我施行仁德。老师用仁德教育弟子而禁止弟子施行它,我没有办法接受。”

孔子说:“如果民众饥饿,你为何不向国君报告,请求开放粮仓的粮食救济他们呢?而你却私自用自己的食物救济民众,这是你想向民众表明国君没有恩惠,而显示自己的德行之美。你赶快停止这件事还可以,否则你将一定被治罪的!”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1之为人如何?”子曰:“仁也。”

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辩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愧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2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

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而管仲未成臣,管仲仁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注释

1管仲:名夷吾,字仲,齐颍上(颍水之滨)人,曾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事襄公之子公子纠。公子小白夺权后,派人追杀公子纠,退回鲁国的公子纠为鲁庄公所杀,召忽为尽人臣礼节,便自杀而亡。

译文

子路向孔子问道:“管仲的为人是怎么样的呢?”孔子说:“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子路说:“过去管仲劝谏襄公,襄公不接受,这是管仲没有口才;想立公子纠为国君而没有能做到,这是他没有智谋;父母家人在齐国因罪被杀,却没有忧伤的神色,这是他没有慈爱的胸怀;戴着脚镣、手铐被关在囚车里,而没有羞惭的表情,这是没有耻恶之心;转而为臣侍奉他曾经想射杀的齐桓公,是不忠贞;召忽为公子纠而死,而管仲却没有为之而死,这是不忠心。做仁人的方法,难道真的是这样吗?”(www.chuimin.cn)

孔子说:“管仲劝谏齐襄公,襄公没有接受,这是齐襄公的昏暗无道;想立公子纠而不能做到,这是没有遇到好的时机;父母家人在齐国因罪被杀,却没有忧伤的神色,这是懂得审度时命;戴着脚镣、手铐被关在囚车里,而没有羞惭的表情,这是因为自己裁断慎重;改事齐桓公,这是因为懂得及时变通;不为公子纠而死,这是会权衡生死的轻重。公子纠没有成为国君,管仲也就没有成为公子纠的臣,管仲的才智胜过了道德,他没有为道义所束缚而死,而是要建立功名,这是无可非议的。召忽虽然为公子纠而死,但为了追求仁德做得太过分了,并不值得称赞。”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1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也。”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2焉,拥镰带素3,哭者不哀。

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注释

1仆:驾车的人。

2异人:非同一般的人。

3拥镰带素:拿着镰刀,穿着孝服。

译文

孔子到了齐国,途中听到有哭声,哭得十分悲哀。孔子对给他驾车的人说:“此哭声虽然悲哀,但不是家有丧事的悲哀。”车子继续向前走,没走多远,见到有个与常人不同的人,拿着镰刀,穿着孝服,哭声并不悲哀。

孔子下车,追上问道:“你是何人?”那人回答说:“我是丘吾子。”

孔子说:“你现在不是在举办丧事的地方,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丘吾子说:“我有三个失去的东西,到了晚年才发觉,现在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孔子说:“我可以听听你的‘三失’吗?请你不要隐瞒。”丘吾子说:“我少年时非常爱学习,四处游学,后来回家时至亲已死,这是第一失;年长后,我为齐君工作,而君主骄傲奢侈,失去人心,我也不能保全为臣的节操,这是第二失;我平生的至交好友,现都四散分离,断绝了联络,这是第三失。树想要停下来不动但风不停,儿子想服侍父母而父母已离世。逝去就不再回来的是岁月,岁月带走而不可再见的是至亲。我也要从此辞别人世。”接着,他就跳水死了。

孔子说:“你们要记住此事,这件事足以引以为戒。”此后,孔子弟子中告辞回家服侍父母的有十三人。

孔子谓伯鱼1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2。不饬无类3,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污池,水潦4注焉,萑苇5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注释

1伯鱼:孔子儿子孔鲤,字伯鱼。

2饬:修饰,打扮。

3无类:没有礼貌。王肃注:“类宜为貌,不在饬,故无貌,不得言不饬无类也。礼貌矜庄,然后亲爱可久,故曰无类失亲也。”

4水潦(lǎo):雨水。

5萑苇(huán wěi):两种芦类植物,蒹长成后为萑,葭长成后为苇。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鲤呀,我听说可以整天使人不知厌倦的,恐怕也只有学习吧!一个人容貌形体是不值得向人炫耀的,勇猛气力是不能让人害怕的,祖先是不值得向人称道的,宗族姓氏是不值得谈论的。最终可以使自己成名,扬名于四方,流芳于后世的,难道不是学习的功效吗?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不修饰。不修饰就会因为没有好的容貌举止而失礼,没有礼貌别人就不会亲近,失去了彼此的亲近就会失去忠信,没有忠信就导致礼仪缺失,礼仪一缺失,人也就无法立身。让人远看起来有光彩的,是修饰容貌的结果;让人靠近感到更加聪明睿智的,是学习的结果。这就好比一个污水池,有雨水流到里面,池中芦苇丛生,虽然偶尔有人来观看,可谁又知道它的源头在哪儿呢?”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1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2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3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4,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5。”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注释

1禄:古代官员的工资俸禄。

2藜藿(lí huò):泛指粗劣的饭菜。藜,灰条菜。藿,豆类植物的叶子。

3累茵:多层垫褥。

4枯鱼:干鱼。衔索:被穿在绳索之上。衔,含着。

5忽若过隙:如同白驹过隙一样,转瞬即逝。与《庄子》“白驹过隙”之喻相类。

译文

子路见到孔子,对他说:“背着沉重的行李到远方去,累的时候就不能挑拣舒适的地方休息;家里贫穷,双亲年迈,就不能随便挑选俸禄高的地方去做官。以前,我侍奉双亲的时候,穷得经常吃藜菜藿叶这类粗劣的食物,曾经为了父母去百里之外背粮食回来。父母去世之后,我在南方的楚国游历,跟随我的车辆有上百乘,家里储备的粮食有上万钟,将好几层垫褥叠起来坐着,用尊贵的宝鼎排列开来吃饭。现在想要再去吃那些粗劣的饭菜,为父母背粮食,却永远不再可能。干鱼被穿在绳索上,它们还能撑持多长时间不被蠹虫吃掉呢?父母的寿命,如同白驹过隙一般匆匆而逝啊。”孔子说:“子路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前侍奉则倾尽所有的能力,死后侍奉则是极尽哀思啊。”

孔子之郯1,遭程子于涂,倾盖2而语终日,甚相亲。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屑然3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由!《诗》4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注释

1郯(tán):古国名,在今山东郯城北。

2倾盖:车上的伞盖靠在一起。

3屑然:杂碎众多的样子。比喻磨蹭、不爽快而又强为之辞。

4《诗》:指《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译文

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遇到了程子,便将车子停在一起谈话,一直到天黑,显得非常亲密。孔子回头对子路说:“取一束帛来送给先生。”子路不爽快地分辩说:“我听说,士人没有介绍人就互相见面,女子没有媒妁之言就嫁人,君子是不跟这样的人交往的。这是礼所规定的。”

过了一会儿,孔子又回头让子路递礼。子路还是像刚才那样答复老师。孔子说:“仲由啊,《诗经》上不是说:‘有一个美女,眼波秀媚啊。不期而遇,正合我意啊。’今天偶遇的程先生,正是天下的贤达之士。在这个时候不送给他礼物,可能以后也很难再见到他了。你还是按我的话去做吧。”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1于河梁2而观焉。有悬水3三十仞4,圜流5九十里,鱼鳖不能道,鼋鼍6不能居。有一丈夫7,方将厉8之。孔子使人并涯9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鼋鼍不能居也,意者难可济也。”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

孔子问之曰:“子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

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10亲之,而况于人乎?”

注释

1息驾:停车。

2河梁:河上的大桥。

3悬水:瀑布。

4仞: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今二十三厘米。

5圜(huán)流:漩涡急流。

6鼋鼍(yuán tuó):大鳖,猪婆龙或鳄鱼。

7丈夫:成年男子。

8厉:不脱衣渡水。

9并涯:走近岸边。

10成身:修身。

译文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在大桥上停车休息,欣赏风景。有一道瀑布高达三十仞,旋转回流的水达九十里长,鱼鳖不能游走,鳄鱼不能停留。有一位壮年男子,正要从那里游过河。孔子派人走近河岸边加以阻止说:“这瀑布高三十仞,下面回旋的水流达九十里长,鱼、鳖、鳄鱼都不能停留,想来应该很难通过。”这名男子不以为然,便入水游渡,并成功游到对岸,从水里走出来。

孔子问他,说:“你有特别的技巧吗?有高明的道术吗?能自如地出入于水中,为什么呢?”这名男子说:“开始我游入水中的时候,心中首先便充满了忠信;等到我游出水中的时候,又是怀着忠信。忠信托着我的身躯在急水湍流中平稳前进,而我不敢怀着私心,所以能自如地出入于水中。”

孔子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以忠信待人呢?”

孔子将行,雨而无盖1。门人曰:“商2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注释

1盖:挡雨的雨具。这里大概指车上遮雨的伞盖。

2商:即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译文

孔子将要出行,雨下起来车子却没有伞盖。有弟子说:“卜商有伞盖。”孔子曰:“卜商为人,非常吝惜钱财。但是,我听说与人交往,要推重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这样交往才能长久。”

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王使使1聘于鲁,问于孔子。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

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久之,使来,以告鲁大夫。大夫因子游问曰:“夫子何以知其然乎?”曰:“吾昔之郑,过乎陈之野,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此是楚王之应也,吾是以知之。”

注释

1使使:派遣使者。

译文

楚王渡长江的时候,江中有个东西像斗那样大,圆状、红色,径直向王舟碰过来。船夫把它取上来。楚王觉得此物很奇怪,问遍了大臣,都不认识。楚王派使者访问鲁国时,就这件事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就是所谓的萍草的果实,可以剖开而食,是吉祥物,只有称霸的国君才能获得。”

使者回到楚国告诉楚王。楚王于是将萍草的果实剖开吃了,味道非常鲜美。很久以后,楚国的使者又来鲁国访问,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鲁国大夫。大夫通过子游请教孔子:“先生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孔子回答说:“我曾经到郑国去,经过陈国都城的郊外,听童谣说:‘楚王渡过长江得到萍草的果实,大得像斗一样,红得像太阳,剖开吃掉它甜得像蜜一样。’这次楚王的遭遇真的恰像是应验了这个童谣,所以我能知道这件事。”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1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注释

1将无:恐怕,别是,表疑问。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死去的人是有意识的?还是没有意识的呢?”孔子回答说:“我如果说人死了之后还有意识的话,那么恐怕孝子顺孙们就会忙着去考虑死后的问题,甚至会忽略活着的人;而如果我说人死了之后就没有意识的话,那么恐怕不孝的人甚至会抛弃自己的亲人而不去安葬。所以,子贡你还是不要知道死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现在不需要急于知道到底有没有,以后你自己自然会知道的。”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子曰:“懔懔1焉!若持腐索2之捍马3。”

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御4,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仇也。如之何其无畏也?”

注释

1懔懔:谨慎而忧惧的样子。

2腐索:腐朽的缰绳。《尚书·五子之歌》中有“腐索奔马”一说,指的是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奔跑的烈马。

3捍马:驾驭马。

4通达之御:在通达大道上驾车。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民的方法。孔子说:“好比手握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马一样,怀着认真而忧惧的心情就可以了。”

子贡说:“何必那么害怕呢?”孔子说:“要知道,交通畅达的地方到处都是驾驭奔马的人和行人。如果遵守相关的规则来文明地驾驭马匹,这马就像我驯养的一样听话。不按照相关的规则驾驭马匹,这样马就会横冲直撞,像仇敌一样给我们造成生命危险。像这样的话,怎么可能不畏惧呢?”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1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2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3,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

注释

1臣妾:本国臣子和妾妇们。此指在其他诸侯国落难为奴者。

2举事:做事。

3廉:廉洁。

译文

鲁国有一则法律,如果鲁国人从其他诸侯国赎回本国的臣和妾,就可以从官府取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放弃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听到这件事,说:“端木赐做得不对啊!圣人做事,可以改变风气和习俗,他的教导可以在百姓身上实施,不仅仅是适用于他自己的行为。如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赎人得到金钱和奖励就算不廉洁,那么谁还赎人呢?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在其他诸侯国落难的同胞了。”

子路治蒲1,见于孔子曰:“由愿受教于夫子。”子曰:“蒲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子曰:“然。吾语尔,恭而敬,可以摄2勇;宽而正,可以怀强;爱而恕,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则正不难矣。”

注释

1蒲:卫国城邑,在今河南长垣境。

2摄:通“慑”,震慑。

译文

子路治理蒲邑,请求拜见孔子,说:“我希望得到老师的指教。”孔子问他:“蒲邑的情况怎样啊?”子路回答说:“蒲邑有很多好勇斗狠的人,又很难治理。” 孔子说:“这样说来,我告诉你:态度谦恭,尊敬他人,就可以震慑住好勇斗狠的人;宽厚而又正直,可以安抚强人;怜爱而又宽恕,可以容纳困窘无出路的人;温和而又果断,可以压制奸邪的人。像这样多种方法并用,治理好蒲邑就不是困难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