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哀公问政于孔子。《礼记·中庸》中记载:“夫政也者,蒲卢也。”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
2023-11-02
导读
本篇为孔子与鲁哀公的问答记录,在讨论治国选拔人才时提到五个等次的人,即所谓“五仪”,故以此名篇。他们所讨论的五个等次的人分别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本篇反映的圣贤论、仁礼合治思想、中庸观、民本思想等,构成儒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鲁哀公自称“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而“不足以行五仪之教”的担心,孔子告诉他如何思哀、思忧、思劳、思惧等。其中不少相关论述,仍为研究早期儒学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资料,如“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使君朝廷有礼,上下和亲,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存亡祸福,皆己而已”,“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等等。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1而为非者,不亦鲜乎?”
曰:“然则章甫、履2、绅带、缙笏者,皆贤人也?”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谓也。夫端衣玄裳3,冕而乘轩者,则志不在于食荤;斩衰4菅菲5,杖6而歠7粥者,则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谓此类也。”
注释
1舍此:处于这种境况。舍,读去声,处也。
2(qú)履:有
饰的鞋。《荀子·哀公》杨倞注曰:“王肃云:‘
谓屦头有拘饰也。’郑康成云:‘
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屦头。’”
3端衣玄裳:穿礼服,着正装。端衣,祭祀时所穿的礼服。玄,黑红色。
4斩衰(cuī):亦作“斩缞”,衰通“缞”。古代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用极粗麻布做成,不缝边。服制三年。子与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妾为夫、先秦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均 服斩衰。
5菅(jiān)菲:草鞋。《荀子·哀公》作“菅屦”。《仪礼·丧服》:“传曰:‘菅屦者,菅菲也。’ ”贾公彦疏:“周公时谓之屦,子夏时谓之菲。”
6杖:丧棒。
7歠(chuò):喝。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想评论一下鲁国的人才,选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请问怎么选拔人才呢?”孔子回答说:“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却倾慕古代的道德礼仪;据现在的习俗而生活,却穿着古代的儒服。有这样的行为而为非作歹的人,不是很少见吗?”
哀公问:“那么戴着殷代的帽子,穿着鞋头上有装饰的鞋子,腰上系着大带子并把笏板插在带子里的人,都是贤人吗?”孔子说:“那倒不一定。我刚才说的话,并不是这个意思。那些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乘坐车子去行祭祀礼的人,他们的志向不在于食荤;穿着用粗麻布做的丧服,穿着草鞋,拄着丧杖喝粥来行丧礼的人,他们的志向也不在于酒肉。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却倾慕古代的道德礼仪;依现在的习俗生活,却穿着古代的儒服,我说的是这一类人。”
公曰:“善哉!尽此而已乎?”孔子曰:“人有五仪1: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2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注释
1五仪:五个等次。
2训格:训导格正。
译文
哀公说:“您说得好啊!就仅仅是这些吗?”孔子回答道:“人分五个等级: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分清这五类人,那治世的方法就都具备了。”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样的人才叫作庸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庸人,他们心中没有谨慎行事、善始善终的原则,口中说不出训导格正的话,不选择贤人善士作为自己的依靠,不努力行事使自己站稳脚跟。他们往往小事明白大事糊涂,不知自己在忙些什么;凡事随大流,不知自己所主张的是什么。这样的人就是庸人。”
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1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公曰:“何谓君子?”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2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注释
1道术:行道义治国家的方法。
2油然:从容安闲的样子。
译文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是士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确定的原则,有明确的计划。他们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义治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因此他们的知识不一定非常广博,但一定要审查自己具有的知识是否正确;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审查说得是否确当;路不一定走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所走的路是不是正道。有足够智慧知道相关事理,说出来加以引导,实行起来遵循事理,那么这些正确的原则就像性命对于形骸一样不可改变了。富贵不能对自己有所补益,贫贱不能对自己有所损害。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哀公问:“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呢?”孔子回答说:“所谓君子,说出的话一定忠诚可信,而内心没有怨悔,虽然自己具备仁义的美德却没有自夸的表情,考虑问题明智通达而话语委婉不专横。忠诚地履行仁义之道,自强不息。他那从容的样子好像很容易超越,但终究不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公曰:“何谓贤人?”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1。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2,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公曰:“何谓圣人?”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注释
1规绳:指规范、法则。规,校正圆形的用具。绳,木工用的墨线。
2宛财:积聚财物。王肃注:“宛,积也。古字亦或作此,故或误不着草矣。”
译文
哀公问:“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贤人呢?”孔子回答说:“所谓贤人,他们的品德不逾越常规,行为符合礼法。他们的言论可以让天下人效法而不会招来灾祸,政治教化足以感化百姓而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他虽富有,天下人也不会不择手段地积聚财富;他一施恩,天下人都不再为贫穷发愁。这样的人就是贤人。”
哀公又问:“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圣人呢?”孔子回答说:“所谓圣人,他的德行符合天地之道,处事灵活变通,能探究万事万物的来龙去脉,能调和万事万物的自然品性,能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来成就它们。和日月同辉,教化如神灵。下面的百姓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圣人就在他们身边。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公曰:“非吾子,寡人无以启其心。吾子言也!”孔子曰:“君入庙,如右1,登自阼阶,仰视榱桷2,俯察机筵3,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则哀可知矣。昧爽4夙兴5,正其衣冠;平旦6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君以此思忧,则忧可知矣。日出听政,至于中冥7,诸侯子孙,往来为宾,行礼揖让,慎其威仪。君以此思劳,则劳亦可知矣。缅然8长思,出于四门,周章9远望,睹亡国之墟,必将有数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君既明此五者,又少留意于五仪之事,则于政治何有失矣!”
注释
1如右:《荀子·哀公》作“而右”,向右边走。
2榱桷(cuī jué):房屋的椽子。
3机筵:也作“几筵”,筵席。
4昧爽:黎明。
5夙兴:早起。《礼记·昏义》孙希旦《集解》:“夙,早也,谓昏明日之早晨也。兴,起也。”
6平旦:清晨。
7中冥:午后。王肃注:“中,日中;冥,昳中。”
8缅然:悠思的样子。
9周章:周游。
译文
哀公说:“好啊!不是先生贤明,我就听不到这些言论了。虽然如此,但我从小生在深宫之内,由妇人抚养长大,不知道悲哀,不知道忧愁,不知道劳苦,不知道惧怕,不知道危险,恐不足以实行五仪之教。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从您的话中可以听出,您已经明白这些道理了,我也就没什么可对您说的了。”
哀公说:“要不是您,我的心智就得不到启发。您还是再说说吧!”孔子说:“您到庙中行祭祀之礼,从右边台阶走上去,抬头看到房上的椽子,低头看到筵席,祖先使用的器物都在,却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您通过这种方式体会哀伤,那么您就可以知道哀伤是什么了。天还没亮就起床,衣帽穿戴整齐,清晨到朝堂听政,忧虑国家是否有危难。一件事处理不当,往往会成为国家混乱灭亡的开端。您通过这种方式来思考如何忧虑国事,那么您就知道什么是忧愁了。从日出就开始处理国家大事,直至午后,接待各国诸侯及子孙,还有宾客往来,行礼揖让,谨慎地按照礼法显示自己的威严仪态。您通过这个过程思考什么是辛劳,那么也就知道什么是辛劳了。缅怀远古,走出都门,周游浏览,向远眺望,查看已经灭亡国家的废墟,由此想到国家命运是有定数的。您通过这种方式思考惧怕,那么也就知道什么是惧怕了。如果君王是舟,百姓就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您如果通过这种方式思考危险,那么也就知道什么是危险了。您明白这五个方面后,再稍稍留意于如何评定国家中的五种人,那么治理国家还会有什么失误呢?”
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之法。”孔子对曰:“事任于官,无取捷捷1,无取钳钳2,无取啍啍3。捷捷,贪也;钳钳,乱也;啍啍,诞也。故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
注释
1捷捷:贪婪的样子。王肃注:“捷捷而不已食,所以为贪也。”
2钳钳:胡言乱语。王肃注:“钳钳,妄对不谨诚。”(www.chuimin.cn)
3啍啍:能言善辩。王肃注:“啍啍,多言。”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请问先生怎么用人呢?”孔子说:“被派事的官吏,不能是贪婪的人,不能是胡言乱语的人,不能是能言善辩的人。贪婪的人贪得无厌,胡言乱语的人容易制造混乱,能言善辩的人常常怪诞不可信。所以说,使用弓箭,必须先调好弓弦才能要求弓箭射出去有力;驾驭马匹,必须先让它拉上车才能要求它的脚力好;用人也一样,选取官吏,必须先要求他诚实谨慎,然后才能要求他聪明能干。如果不忠厚,却足智多谋,就像豺狼一样不可以接近。”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无攻,其道如何?”孔子对曰:“使君朝廷有礼,上下和亲,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苟违此道,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与谁其守?”公曰:“善哉!”于是废山泽之禁1,弛2关市之税3,以惠百姓。
注释
1山泽之禁:严禁百姓开采山泽中的出产。禁,禁令。
2弛:放松,开放。
3关市之税:工商业税负。关,关口。市,市场。
译文
哀公问孔子说:“我想让我的国家虽小却能保住,大了就能攻打别国,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这就需要您的朝廷之上讲究礼制,君臣上下相亲相敬,那么天下百姓就都成为您的子民了,谁还会来攻打您的国家呢?如果违背了这个治国之道,百姓都背叛您,都是您的仇人,您还和谁守卫国家?”哀公感叹道:“您说得真好!”于是就废除山林沼泽地区的禁令,减轻关卡市场的税收,让百姓得到实惠。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曰:“有之。”
公曰:“何为?”对曰:“为其有二乘1。”
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子曰:“为其兼行恶道也。”
哀公惧焉。有间,复问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至甚也。”孔子曰:“君子之恶恶道不甚,则好善道亦不甚;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2《诗》之好善道甚也如此。”
公曰:“美哉!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
注释
1二乘:即“贰乘”,副车。此喻指正副、善恶两重性。
2《诗》:即《诗经·召南·草虫》。惙惙(chuò):愁苦的样子。止:代词“之”。觏(gòu):遇见。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君子并不是知识很渊博,有这回事吗?”孔子说:“有这回事。”
哀公问:“为什么呢?”孔子回答道:“因为知识也有好坏之分。”
哀公说:“难道因为知识有善恶,就不可以都渊博一点吗?”孔子说:“因为知识也可以用来作恶。”
哀公很吃惊。过了一会儿,他又问:“您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应当是从内心非常厌恶恶行的吧?”孔子说:“如果君子没有从内心厌恶恶行,那么,他也很难从内心喜好善行;不从内心喜好善行,那么百姓也就不会倾心亲附君子了。《诗经》上有首诗说:‘不见君子啊,忧心忡忡。一见君子啊,其乐无穷。’《诗经》就是这样喜欢和赞扬那些追求善行善道的君子的。”
哀公说:“太好了!君子促成别人的善行,不促成他人的恶行。假如没有您来讲解,我是听不到这些道理的。”
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公曰:“善!吾子言之,岂有其事乎?”孔子曰:“昔者殷王帝辛1之世,有雀生大鸟于城隅焉,占之者曰:‘凡以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于是帝辛介雀之德2,不修国政,亢暴3无极,朝臣莫救,外寇乃至,殷国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时,诡4福反为祸者也。
注释
1帝辛:商纣王。
2介雀之德:介,借助于。德,德行。此指小鸟生大鸟的好兆头。王肃注:“介,助也,以雀之德为助也。”
3亢暴:异常凶暴。
4诡:奇异,怪异。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国家的存亡祸福,的确是由天命决定,而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吗?”孔子回答说:“国家的存亡祸福都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天灾地祸都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哀公说:“很好!您说的话,有什么事实根据吗?”孔子说:“从前,在殷纣王时代,在国都的城墙边,有一只小鸟生出一只大鸟,占卜者说:‘凡是以小生大,国家必将成为霸主,声名必将大震。’于是,商纣王凭借小鸟生大鸟的好兆头,不好好治理国家,残暴至极,朝中大臣也无法挽救,结果招致外敌入侵,殷国因此灭亡。这就是个人肆意妄为违背天时,奇异的福兆反而变成灾祸的事例。
“又其先世殷王太戊1之时,道缺法圮2,以致夭蘖3,桑榖4生于朝,七日大拱5,占之者曰:‘桑榖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国亡乎?’太戊恐骇,侧身6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道,三年之后,远方慕义,重译7至者,十有六国。此即以己逆天时,得祸为福者也。故天灾地妖,所以儆8人主者也。寤梦征怪9,所以儆人臣者也。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极也,唯明王达此。”
公曰:“寡人不鄙固10此,亦不得闻君子之教也。”
注释
1太戊:商王,太庚子,因任用贤臣伊陟、巫咸等,使商朝复兴。
2圮:毁坏。
3夭蘖:反常生长的树木。
4桑榖:桑树、榖树。榖,即楮。《尚书大传》卷二:“武丁之时,桑榖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史记·封禅书》:“后八世,至帝太戊,有桑榖生于廷,一暮大拱,惧。”
5大拱:长大到两手可以围抱。
6侧身:小心谨慎。
7重译:辗转翻译。指远方国家的使者。
8儆:告诫,警告。
9寤梦:如有所见梦境。征怪:应验怪异现象。
10鄙固:鄙陋,不通达。
译文
“另一个事例,就是在纣王的先祖商王太戊时代,道德缺失,法纪败坏,以致出现反常的树木,朝堂上长出的桑木和榖木,七天就长到两手合抱之粗。占卜者说:‘桑、榖野木不应共同生长在朝堂上,难道国家要灭亡吗?’太戊非常恐惧,小心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学习先王治国理政的方法,探究养民的措施,三年之后,远方的国家思慕殷国的道义,偏远之国的使者经过辗转翻译来朝见的,有十六国之多。这就是以自己的谨身修治改变天时,祸兆反变为福的事例。所以说,天降灾异,地生怪兆,是上天用来警告君王的;显现梦境,应验怪异,是上天用来警诫臣子的。灾异怪兆胜不过良好的政治,梦兆也胜不过善良的行为。能明白这些道理,就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只有贤明的君王才能做到。”
鲁哀公说:“我如果不是如此浅陋,也就不能听到您这样的教诲了。”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1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2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3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
注释
1干:干涉,冒犯。
2死非命:因意外灾祸死亡。非命,非正命,不合天命。
3将身:立身处事。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说:“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法,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他们自取死路。第一,生活起居没有规律,饮食没有节制,无限度地放逸和过度疲劳的人,会遭受疾病而死亡。第二,身处下等地位却要以下犯上冒犯君王,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的人,终会因触犯刑律而被叛死刑。第三,人少却去冒犯人多势众,自己弱小却去轻慢强大,愤怒时意气用事而不懂得克制自己,不自量力而不计后果地行动,这些人会在战乱中丢掉性命。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都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像那些智谋之人和仁德之人,立身行事遵从礼节,一举一动合乎道义,该高兴就高兴该愤怒就愤怒,不伤害自己的本性,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吗?”
有关孔子家语的文章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2023-11-02
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宾客行走的台阶。季孙氏把这些话告诉了鲁哀公,哀公同意了。孔子回到鲁国后,住在哀公招待宾客的馆舍里。......
2023-11-02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施政原则和鬼神观念的看法,因首章以“哀公问政于孔子”为首,故以“哀公问政”名篇。哀公1问政于孔子。注释1哀公:鲁哀公,姓姬,名蒋,谥哀。3蒲卢:德化政治。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方略。5既廪称事:百工的工钱粮米与工作实绩相称。......
2023-11-01
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译文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很高兴,请求把廪丘作为供养他的食邑。孔子推辞没有接受。原文孔子在齐,舍于外馆①,景公造②焉。今本《诗经》中不载。孔子高徒,以孝闻名,与颜回并称,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闵子三年守丧期满后,去拜见孔子。......
2023-11-02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