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管弦乐曲《瑶族舞曲》赏析

中国管弦乐曲《瑶族舞曲》赏析

【摘要】: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片段,请学生在欣赏片段的同时思考:在这段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作者介绍彭修文,湖北武汉人,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指挥,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有《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将军令》《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二泉映月》《瑶族舞曲》《乱云飞》等。音乐赏析《瑶族舞曲》由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乐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经典赏析

瑶族舞曲

知识阅读

新民乐把民族器乐、传统音乐元素、电声乐队和时尚艺术结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实际上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是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保持与发展的探索。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民乐的特点如下:

(1)乐器制作与演奏方法的借鉴与改革。

(2)利用民族文化元素和民族音乐元素,新编、新创、挖掘整理的曲目。

(3)新的民族器乐组合、非传统组合、与电声乐器的组合、模拟西方室内乐的组合以及笛子、唢呐与交响乐的对话(协奏)等。例如竹笛与萨克管《茉莉花》,竹笛四重奏《茉莉花》、二胡与萨克管《二泉映月》,唢呐与小提琴《天路》《挂红灯》。

(4)利用时尚的灯光、舞美、服饰,翻新演奏姿态,将演奏融入时尚的表演。

(5)直接融入爵士等现代音乐元素,取长补短,传统民族乐队在民族风格上有极强的表现力,拓展了民族乐队在频响上的宽度,尤其是低频,弥补了民族乐队整体音响融合性差的不足,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

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片段,请学生在欣赏片段的同时思考:在这段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新民乐的一些特点)。

作者介绍

彭修文(1931—1997年),湖北武汉人,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指挥,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创始人之一。从小就学习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1950年在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比赛上,由他指挥的民族乐团获金质奖章。代表作品有《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将军令》《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二泉映月》《瑶族舞曲》《乱云飞》等。

音乐赏析(www.chuimin.cn)

《瑶族舞曲》由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热烈场面。作品从瑶家的舞蹈场景入手,生动地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以及他们对理想的追求。

乐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乐曲开始有一个引子,模仿出瑶族民间长鼓的敲击声,仿佛夜幕降临了,人们穿着盛装,打着长鼓,从四方结伴而来,聚集在月光下。

第一部分,小提琴领奏出了一个幽静委婉的主题,犹如一位窈窕少女婀娜多姿地翩翩起舞。这一旋律先后还由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奏出,表明姑娘们都纷纷加入舞蹈行列。

随着长鼓越敲越欢,音乐气氛不断地高涨,大管在铿锵有力的弦乐背景上奏出了一个粗犷、豪放的主题,好似小伙子们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围着姑娘们跳起了热烈、刚劲的舞蹈。

接着,双簧管又吹奏出一个甜美的曲调,好似温柔的姑娘们含羞地招呼,它引出了热烈的对舞。

第二部分,它是一个抒情的、三拍子的中板段落,旋律时而温柔富有歌唱性,时而出现跳跃的节奏音型,恰似一对对恋人边歌边舞,互诉爱慕之情,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第三部分,再现了开始的主题,但木管乐器的演奏更加渲染了歌舞气氛,人们欢跳、旋转,情感越来越奔放,最后在强烈的全奏声中达到高潮。

♬思考与练习

1.说说民族乐器的种类。你最喜欢什么乐器,为什么?你能演奏哪些乐器?

2.通过欣赏民族器乐曲,谈谈你对民族音乐的看法。你喜欢那种风格的音乐?

3.请自觉听赏已介绍过的音乐作品,主动参与音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