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拉弦乐器的发展及表现性能

拉弦乐器的发展及表现性能

【摘要】:经典赏析二泉映月知识阅读在我国音乐史上,拉弦乐器的出现比吹管、打击、弹拨等乐器晚一些。胡琴这个名词几乎成了拉弦乐器的统称。新中国成立后,拉弦乐器的表现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以二胡为基础发展的一套拉弦乐器成为民族管弦乐队中人数最多、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组乐器。

♬经典赏析

二泉映月

知识阅读

在我国音乐史上,拉弦乐器的出现比吹管、打击、弹拨等乐器晚一些。胡琴这个名词几乎成了拉弦乐器的统称。胡琴演奏家们在长期的胡琴演奏中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拉弦乐器的表现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以二胡为基础发展的一套拉弦乐器成为民族管弦乐队中人数最多、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组乐器。

二胡:在拉弦乐器中,二胡流行最广,音色柔美,善于表现抒情、歌唱性的旋律,在乐队中占重要地位。二胡的优秀作品有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刘天华的《空山鸟语》《光明行》,刘文金的《豫北叙事曲》《长城随想曲》。

高胡:高胡的音量比二胡大一些,音色比二胡明亮,演奏技巧与二胡相同,在乐队中是拉弦乐器的最高声部,接替二胡难以胜任的高音区。高胡也常用来独奏、重奏。广东音乐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如《春天来了》《赛龙夺锦》等。

二胡

高胡

中胡:即中音二胡,比二胡稍大,演奏技巧与二胡相同,但不及二胡灵活,它适宜表现歌唱性旋律,在乐队中常用来演奏和弦的中间声部。刘明渊演奏的《草原上》较好地发挥了中胡的性能。

板胡:板胡比二胡小,声音坚实、刚劲、表现力最强,擅长演奏活泼、热情奔放的音乐,也适合表演某些柔美的、抒情的旋律,无论独奏或乐队中都最为常用。板胡的优秀曲目有《欢迎新战士》《翻身不忘共产党》《灯节》《马车》等。

中胡(www.chuimin.cn)

板胡

作者介绍

阿炳:我国民间艺人华彦钧,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幼年丧母,被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收为义子。由于私生子的缘故,阿炳自幼受人歧视,但因此也形成了他那倔强和敢于反抗的性格。他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13 岁时已会弹琵琶、拉二胡、吹笛子,18 岁时已被世人公认为音乐人才。但由于父亲去世后无人管教,阿炳的生活日益放荡,最终患疾,两眼失明,从此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

阿炳音乐天赋很好,能弹奏乐器也能作曲。所以,他把一生所遭受的屈辱、痛苦,他的欢乐、希望和种种复杂的感情都寄寓音乐之中。在当时黑暗的年月里,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唯有音乐是他最留恋和使他坚持生活下去的忠实伴侣。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这首充满哀怨和倾诉同时又蕴含着阿炳倔强性格的乐曲,是阿炳生活的记录写照。阿炳除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外,他还写有《听松》《寒春风》等二胡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琵琶曲。阿炳的二胡演奏有着很高的技艺和功力。由于他在街头卖艺,常常边走边拉,因而形成了大量运用原把位一、三指滑音的特殊手法。他的滑音技巧轻可柔,重可刚,变化万端,富于表情,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另外,阿炳拉琴运弓也别具一格,他打破了一般按强弱节拍平稳运弓的次序,根据感情需要改变运弓的强弱关系,使乐曲产生一种错落跌宕的效果,具有雄浑刚毅的气势。

音乐赏析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继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束,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官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的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 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