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选择出球角度,提升进攻效率

选择出球角度,提升进攻效率

【摘要】:此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防守球员只能选择适时回落。在进攻方边后卫接球后,前场的进攻球员也需要再次提供从中场渗透到前场的选择。进攻方前锋和弱侧边锋可以提供深度的传球选择,强侧的边前卫则可以提供2 过1 或短传的 选择。进攻方前锋就可以利用中路的空间回撤接球,为持球者提供渗透性传球的选择。

在后场向前渗透的时候,持球者的每一个举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队友的接应和移动。有效传球路线的存在决定了向前推进的成功率。这里无球跑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足球场上哪怕是核心队员90 分钟中的持球时间也大多在200 秒,而其余的超过80分钟时间里球员必须学会如何无球跑动,需要球员通过不触球的方式去影响比赛,这也是现代足球的特点之一。

● 中后卫拿球时的传球选择 ●

中后卫是在后场的第一个外场球员组织者,很多进攻战术设计都是以中卫拿球开始进行的。双中卫直接传球更多是意图撕扯对手的横向距离,但平行的传球对于进攻渗透来说意义不大。传球质量可以通过在接球者接到球之后,有多少名防守球员处在球后的位置这样的量化方式来评判。因为足球比赛最终的进球,就是把对方11 名防守队员全部置于球后的位置。首先,中卫的第一个传球选择是中场后腰(红色8 号),因为这是球向前传送中距离中后卫最近的队友。第二和第三条传球路线就在于中路回撤的边锋球员(红色11 号)以及边后卫(红色3 号)。这里之所以优先边前卫,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边前卫的位置更靠前,这样的传球更具渗透意义;其二是在进攻渗透过程中,先中后边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因为当球发展到边路,防守队员更容易去收缩阵型到强侧,以此减少防守空间。但如果当球传到中路并致使防守队形向当中靠拢,这个时候再分球至边路所获得的空间就天差地别了。不难发现,持球者和3 个接球点在此时形成了一个菱形。

在足球场上哪怕是核心队员90 分钟中的持球时间也大多在200 秒,而其余的80 余分钟时间里球员必须学会如何无球跑动。

● 直接传球至边路 ●

边路是空间经常出现并且不易受四面包夹防守的地带,也是防守方逼抢战术的常用设置点。因为边线外虽然没有防守队员,但也同时限制了进攻的支援。如果中后卫(红色5 号)的第一选择直接给到边后卫(红色3 号),并且对手的横向移动足够迅速,那么当左后卫不能够及时拿球向前,打开身体去越过对方右边前卫的时候,回传就成了最有可能的选择。这个时候的传球路线对于球队整体进攻的意义不大。甚至当对方前锋(蓝色9 号)处于合适的距离并能够干扰本方中后卫时,持球方就会掉入高位逼抢的陷阱里。

对于防守方来说,减少空间一定是原则之一。过早让球发展到边路会相对让防守队员创造强侧变得更为简单。上图的阴影部分变成了一个潜在的5v4 防守局部,在缩小防守面积后,防守方的人数堆积会变得更加容易。

● 先中后边所创造的空间 ●

当防守方边前卫(蓝色7 号)将注意力放在强侧接球边后卫时,往往中后卫直接将球传向边前卫的走廊会被敞开。这条传球路线使得在边前卫(红色11 号)接球后,整个前场防守方的球员都会处在无效的防守位置(相对接球者离本方球门更远的地方)。此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防守球员只能选择适时回落。如果此时边前卫的连接传球成功地给到前插的边后卫,那边路就是一条宽敞的“高速公路”了。

在前章节的连接传球破高位逼抢中也提到过,这里边前卫所起的连接作用也可以出现在强侧后腰8 号身上,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边后卫不能过早前插,以此来降低连接传球的难度并且预留出前插空间。

从横向视角分析,在接应持球者的过程中,进攻方球员的选位也不能重叠。例如在上图中,强侧后腰(8 号),边后卫(3 号)以及边前卫(11 号)的纵横向选位都不会与持球者形成三点一线。

定义

先中后边:

持球进攻的球队通过将球往中路的渗透传递,吸引防守者向中路收缩阵型,并利用此时所制造的边路空间。

● 3v2 直接传球至边后卫 ●

相似情况下,因为防守方前锋(蓝色9 号)位置更靠近中路,左中卫带球向前时(红色5 号)进攻方就可以在局部形成3v2 人数优势。这个时候,直接寻找边后卫就可以作为破局和渗透的选择了。当防守方边前卫(蓝色7 号)决定直线移动对持球中后卫(红色5 号)施压,进攻左边后卫3 号就可以回撤创造接球角度,并且利用第一脚触球使身体向前,当其控制好球向前推进后,防守方的中前场球员都会处于无效防守位置。(www.chuimin.cn)

这样的战术在对方双前锋逼抢时会更多发生,原因则是防守第一条逼抢线时,因为人数不足导致对宽度的覆盖不充分。在进攻方边后卫接球后,前场的进攻球员也需要再次提供从中场渗透到前场的选择。进攻方前锋和弱侧边锋(红色9 号、7 号)可以提供深度的传球选择,强侧的边前卫(红色11 号)则可以提供2 过1 或短传的 选择。

● 中后卫直接寻找前锋 ●

中后卫直接寻找前锋的情况不仅限于长传打身后,进攻人员不同位置的对换也是创造空间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图所示,如果防守方的中场后腰球员(蓝色6 号)决定跟随并施压回撤的进攻方8 号后腰,对方中场和后防线四人间的传球空间就被创造出来。进攻方前锋(红色9 号)就可以利用中路的空间回撤接球,为持球者提供渗透性传球的选择。但为了保持球队的纵深,并避免由于本方前锋的缺失,让对手后防线前提并利用越位规则缩小防守空间,在中锋9 号回撤时,前腰10 号一定要前插来保持整体进攻阵型的平衡。这样的无球跑动能够在比赛中干扰对手两个中卫在瞬时想要前提防线的决定。距离球更远的地方,弱侧的边前卫(红色7 号)也可以向深侧移动来影响防守方的移动选择。

此时的三个接球者变成了强侧的前锋9 号、边前卫11 号以及边后卫3 号。这三个人与持球者形成了新的菱形体系,而强侧后腰则为了吸引对手的6 号防守队员,出现在了一个相对没有太多渗透意义的位置。

● 拖后中场拿球转边路 ●

进攻的选择有很多,在比赛中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只根据自己球队的特点,每个对手都会有自己的防守策略,同时也会伴随着一些漏洞和缺陷。

在中后卫把球成功地交给拖后中场后,球队还需要一次传球,真正进入中场或者进入对手的30 米区域,也就是由后向前进攻第二阶段至第三阶段的过程。在这幅图片中,防守方选择了4-4 两条线相互之间纵向与横向距离的控制,注重对于中路的保护,这个时候进攻空间就会存在于边路。此时,进攻方右边前卫(红色7 号)的选位也很重要,活动于防守边后卫(蓝色3 号)的内侧,借此去吸引对手内收,创造出边路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进攻方拖后中场6 号处于接近对方双前锋平行的位置,保持了潜在的由攻转守时中路的局部人数优势,所以进攻方两个边后卫可以选择较高的站位。攻守平衡的概念可以在这一战术点上体现,更多的教练已不再将由攻转守的重点放在丢球后的6 秒内,而是在设计进攻路线的时候,已经开始考虑到在最容易被对手反击的地点保持布防和人数优势。

更多的教练已不再将由攻转守的重点放在丢球后的6 秒内,而是在设计进攻路线的时候,已经开始考虑到在最容易被对手反击的地点保持布防和人数优势。

● 拖后中场拿球寻找中路空间 ●

相似的一个画面,防守方的边前卫(蓝色11 号、7 号)因为想要靠近进攻方边后卫,所以站在更宽的起始位置上。此时蓝方球员形成的中后场中路更像是由四个后卫和两个后腰组成的4-2 连线,因为防守双后腰的优先任务一定是先封堵进攻方前锋与前腰的接球路线。当进攻方前腰10 号内收站在两线之间,加之右边后卫2 号的前插,右边前卫7 号和持球者的这一条传球走廊就可以被打开。毫无疑问,在边前卫7 号触球的时候,强侧防守边后卫3 号会立马上前干扰。这个时候隐蔽于两线之间的前腰10 号从拖后中场拿球时的无效选位变成了有效选位,并且在接球时可以处于面对球门的身位。

这里提到一个球员选位的概念。在足球场上,进攻方除了持球者外的其余10 人不需要在每一刻都处在一个有效的接球位置,延时有效接应点的概念也非常重要。笔者倾向于这样去定义延时有效接应点,在第一持球者控球时的无效接球位置,但在将球传给第二持球者时,转化为有效位置的接应点——往往这样的位置更容易被防守队员疏忽,从而获得空间,之后的“第三人跑位”章节会再次强调这一点。

定义

延时有效接应点:

在第一持球者控球时的无效接球位置,但在将球传给第二持球者时,转化为有效位置的接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