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國變動中的教育:安徽省立第一中學紀念周演講詞

中國變動中的教育:安徽省立第一中學紀念周演講詞

【摘要】:今天的題目是“在變動中的中國”。在這個階段中,既没有第一階段中的貴族和平民,也不是第二階段中的地主和農民對立的形態。現在我們要講到變動的發生和原因了。這種變動,從歷史上觀察起來,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從五四動到五卅事件是第三個時期。從五卅事件到現在是第四個時期。當時日本是小國,中國是大國,中國一向是看不起日本的。可是民國成立以後,又造成軍閥混戰的局面,没有一天安

今天的題目是“在變動中的中國”。所以要講這個題目的意思,並不是想對於現代中國的政治加以探討,而只是想從歷史方面加以觀察——拿歷史的眼光來認識現在的時代。諸位或者以爲生在現代中國的社會中,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但就歷史觀察,我們做一個現代的中國人,却是非常僥幸的。因爲這是一個偉大的變動的時代,在中國以往的歷史上没有再比它更偉大的了。青年生在這個偉大的變動的時代中,很可以發揮你們的精神和能力,做出偉大的工作,來創造一切、改造一切!

我們要明瞭這種變動的原因,不能不先從歷史方面觀察。

中國的歷史可分爲兩個大段落:第一個段落是没有歷史以前的時期,第二個段落是有歷史以後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所謂野蠻時代。那時,文字還没有産生,所以没有歷史的記載;國家的組織也還没有形成。這第一期的一切形態,現在雖有許多學者在研究,但還没有相當的結果,歷史家稱它爲“史前時期”或“前史時期”。第二個時期是有歷史以後的時期;那時人類已從野蠻時代慢慢的進於開化時代了,歷史家稱它爲“有史時期”。史前時期,我們現在暫且不必説它,我們只説有史時期。

中國有史時期,大概是從黄帝的時候開始;因爲在黄帝時代,已漸有國家的雛形了。這有史時期,我們如果再一步研究時,又可分爲三個大階段。從黄帝到春秋、戰國,這是第一個階段。這時代,社會上分爲兩種階級:一個是貴族階級,另一個便是平民階級,而形成貴族與平民對立的狀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到鴉片戰争,就是清道光二十年以前爲止,這是第二個階段。這時代,貴族和平民對立的局面是打破了,代替它起來的,是地主與佃農兩個階級。從鴉片戰争到現在,是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既没有第一階段中的貴族和平民,也不是第二階段中的地主和農民對立的形態。如果中國社會也依照西洋社會發展的原則,現在應該是資本家和勞動者對立的時期。但是,中國受了帝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大規模的民族資本家不能産生,而只産生了替帝國資本主義供奔走的買辦階級。因爲這緣故,所以,從鴉片戰争到現在,可以説是一個很畸形的變態的社會,可以説是一個大變動的過渡的時期,社會上一切都是變態的,都是極紊亂的。

現在我們要講到變動的發生和原因了。

這種變動,從歷史上觀察起來,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這個變動的時期,大約又可以分爲四個時期;

從鴉片戰争到甲午戰争(光緒二十年),這是第一個時期。——諸位大概都讀過了近世史,當然是很清楚的,甲午戰争便是中日戰争。從甲午戰争到五四運動,這是第二種時期。從五四運動到五卅事件是第三個時期。從五卅事件到現在是第四個時期。這四個時期的分法,是以接受西洋文化的程度的深淺爲標準的。

講到文化,現在有些人常常這樣的説:“我們要恢復中國固有的文化。”其實,中國固有的文化,可以作爲代表的,到底有些甚麽呢?從歷史上觀察,我們勉强地只能説春秋、戰國以前是中國固有的文化發展時期;從漢、唐以來,中國固有的文化已經不完全、不純粹了。我們知道,自漢以後,印度的佛教逐漸傳入中國,對於中國的宗教、哲學、文學、建築及其他藝術都有很大的影響。從明朝嘉靖以後,西洋文化已開始傳到中國來;不過直接接受西洋文化,實起於鴉片戰争。(www.chuimin.cn)

明朝末葉,中國人爲好奇的心理,曾經接受西洋的數學及天文學等,當時也産生過許多專門學者。但這不過因爲西洋有這種學問,中國雖有而不及他們或和他們兩樣,只拿來玩玩而已,並不曾加以怎樣的注意。那時,中國人對於外國人是非常藐視的;他們説外國人是夷狄之族,我們中國是文物之邦——所謂“天朝”。所以當時有許多事情都是輕視外人的。諸位要是看到清朝鴉片戰争以前的書籍奏章,便可以知道了。譬如寫英國人,稱爲“夷”。上面不肯譯寫英雄的英字,下面却加了夷狄的夷字。又如俄國的使臣朝見清朝的皇帝時,一定要他們行中國的禮節——跪地叩頭。這些都是很顯明的例子。就是鴉片戰争開始時,中國人的心理仍舊輕視外人,都以爲是必勝的,但結果却失敗了,訂立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就是《南京條約》。大家受了這個凶猛的打擊,才稍稍有些覺悟了,智識分子中便有些人以爲西洋人的文化是應該研究的。然而,他們當時還只以爲中國各種文化都很高,祇有物質文明比外國低,所以對於西洋的物質文明是應該效法的;西洋人所以得勝,是因爲有大炮、兵船;我們也應該造大炮、兵船,把西洋物質文明接受到中國來。於是仿效西洋,遣派留學生,開造船廠,設機械局,編練海陸軍,學物理、化學。他們以爲這樣一定可以和西洋人抵抗了。這就是第一個時期。

但是事實很難逆料,到甲午戰争一起,又發生變化了。當時日本是小國,中國是大國,中國一向是看不起日本的。當時,日本已經“維新”,已經有西洋的新式的大炮、兵船;但中國也有新式的大炮、兵船了。可是結果又大敗,派大臣到日本訂立第二個不平等條約,這就是《馬關條約》。當戰争時,中國兵船,逃的逃,沉的沉,提督丁汝昌竟至自殺。接受西洋物質文明的結果只是如此,於是智識分子又引起一種覺悟。他們覺得中國除了物質文明不如西洋以外,政治制度也不及西洋。只接受物質文明是不够的,還要再接受西洋的政治制度。但是政治制度却不比自然科學一樣的簡單了。自然科學只有一種一定的原則,政治理論却各各不同。當時,還没有蘇聯的政治組織,但西洋政治制度也已經有民主共和和君主立憲兩種。因爲對於西洋政治制度接受的傾向不同,於是智識分子又分化爲左右兩派。右派主張君主立憲。這派的代表是誰呢?我想諸位都已讀過這個人的文章了。這就是梁啓超。此外還有一個人,便是梁啓超的先生康有爲。左派呢,是主張民主共和的。他們以爲君主政體是不應該存在的;在當時是比較急進的一派。代表的人物就是孫中山先生。現在還活着的章太炎先生也在其内。這兩派各自努力鼓吹活動,想在青年方面得到幫助。這兩派究竟誰成功呢?大家都知道的。右派雖然實行變法,可是戊戌政變(光緒二十四年)只轟轟烈烈的鬧了一場,而結果慈禧太后殺了六君子,康、梁也只得逃走。右派算是失敗了,一切事都完結了。左派雖然遭受了許多挫折,但辛亥革命終於將清朝推翻,將皇帝趕走,而挂起中華民國的招牌。這是進一步的接受西洋政治制度的結果,這是第二個時期。

可是民國成立以後,又造成軍閥混戰的局面,没有一天安寧。起先是袁世凱稱帝,繼之張勛復辟,以後直皖戰争、直奉戰争、江浙戰争,鬧得四分五裂,中國依舊弄不好。一切西洋的政治制度,如議會、憲法等等,一輸到中國,都變成烏烟瘴氣、一塌糊塗。於是頭腦清楚的智識分子又覺得要救中國,光靠物質文明和政治制度是不够的,還要接受西洋全部的文化。於是乘歐戰停止,民治思想擡頭的機會,竭力輸入西洋各種的文化。這時期學生最出風頭。他們一方面評擊中國固有文化的流弊,一方面輸入西洋的一切學術思想。當時出版各種刊物,如《新青年》之類,對於外國學術思想,不管他學派立場如何,對中國有益没有益,祇要是外國的,都是好的。當時,不僅對文學如此,各種學問都是如此。美國的杜威,英國的羅素,德國的杜里舒,歡迎他們來講演,當作菩薩似的捧着;那種如瘋如狂的樣子,好像中國被他們一講演就可强起來似的。在政治思想方面,無論馬克斯、克魯泡特金、托爾斯泰以及基爾特社會主義,都是要的。所以五四運動以後的局面,中國舊的都不要,而只是在搬運外國貨。這是第三個時期。

最後,五卅事件來了。這種情形又改變了。五四運動的主力軍是學生;但在五卅運動中,學生的地位却降低了。固然,五卅運動中,學生們犧牲的也不少;然而,在這次運動中却有了工人們所流的血。尤其是五卅運動和五四運動的不同點,我們應該認清楚的,就是:五四運動只是一種文字的、理論的、以學生爲先鋒的運動;而五卅運動却是實踐的、體驗的、以工人爲主體的血的鬥争。五卅運動以後,混亂的局面更其加甚;各種政黨,組織的組織,分裂的分裂,而互相競争。五四運動時代,《新青年》派與研究系文人鬥争,不過在筆頭、口頭上互相駡駡而已,所謂玩玩“批判的武器”而已;現在大家却用政治的,軍事的力量互相壓迫,簡直是“武器的批判”了。所以鬥争的情形更其猛烈,混亂的情形也更其加甚。這是第四個時期。

有許多青年犧牲在這種鬥争裏面,我們當然認爲是悲慘的事情;但是如果拿歷史的眼光看,却含有歷史的必然性。因爲最初只是接受西洋的物質文明;又次才接受西洋的政治制度;又次再接受西洋的全部文化;而現在却硬要將西洋的思想分别實行。這種現象,固然談不到樂觀,但也不必悲觀。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最變動的時期,祇要你把眼睛張大,看清楚從古代到現在的歷史的演變,看清楚從西洋到遠東的國際的局面,看清楚你自己所應負的責任,那你决不至於悲觀了。一個青年,不應該祇在學校讀死書,到社會混飯吃,而應該有把握的縱横地把中國認識,把社會認識,然後應用你自己的冷静的理智和熱烈的感情,以完成你應負的使命!

〔一中學生周夢弼、楊長春記録〕

原載《中學生》1934年第42期;《明天》1935年第3期轉載。據《中學生》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