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周予同教育著作精选-了解安徽大学演讲

周予同教育著作精选-了解安徽大学演讲

【摘要】:現在我想把這個標題“你往何處去?”更改爲“我們往那裏去?”如果我們想瞭解自己的使命,非先把中國從過去到現在的歷史作一次鳥瞰不可。我們同深切的感覺到我們究竟應該往那裏去。文學上的派别既多,主義也不少,我們究竟往那裏去呢?他著有《古史新證》,在中國史學的研究上是很有地位的。例如我們到安慶來,從船上就可以看見那座寶塔。這種變文,在唐末已有,這完全是受了印度文體的影響而産生的文學。

近年有一本翻譯小説,名爲“你往何處去?”這本書是波蘭顯克微支(Sienkiewicz)所著,原名“Quo Vadis”。這拉丁文的來源本是一椿宗教故事。當時羅馬人壓迫基督教,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的門徒彼得受不住迫害,想設法逃跑。當他想逃出羅馬的時候,耶穌忽然降臨。彼得驚問:“你往何處去?”耶穌説:“我願重到羅馬,再釘一次十字架。”因爲彼得是耶穌的惟一門徒,他一逃跑,誰來宣傳教義,所以耶穌只得自己再負起他的使命。

現在我想把這個標題“你往何處去?”更改爲“我們往那裏去?”説得堂皇點,可以説:“我們的使命是什麽?”

如果我們想瞭解自己的使命,非先把中國從過去到現在的歷史作一次鳥瞰不可。

諸位同學都是青年,我雖然比諸位大幾歲,也還覺得自己是青年。我們同深切的感覺到我們究竟應該往那裏去。中國現在各方面都表現着混亂複雜的狀態,政治與思想是這樣,社會上的一切景象也都是這樣,幾乎使你舉不勝舉。譬如文學與歷史,大家以爲是最普通的,然而也一樣的複雜。

就文學講,我們的文學究竟要往那一方面去?到現在,中國舊有的詩歌詞曲還有人在創作;而西洋文學如古典、寫實,新寫實各派也都有人在研究。諸位都曉得周樹人、周作人兩兄弟就是兩派,周樹人就是魯迅先生,現在正在努力於新興文學的研究,而周作人先生還依舊保持着五四前後的風度。文學上的派别既多,主義也不少,我們究竟往那裏去呢?

談到歷史,派别更多。如柳詒徵先生,他曾在東大教書,著有《中國文化史》,以《周禮》《左傳》多是真的,采爲史料,這是受了經古文學的影響。又如顧頡剛先生,現在在燕大教書,曾著有《古史辨》三輯,頗懷疑古史,以爲中國上古的史實都是一種傳説,這是受了經今文學的影響。又如王國維先生,他已經自殺了,從前曾在清華研究院教書。他不完全承認中國舊有的記載是真實的,但也不完全否認它的價值。他采用西洋考古學的方法以研究中國的古史。他將地下所發掘出來的龜甲文字以及銅器石刻等實物,以與舊有紙上的記載相比較。他著有《古史新證》,在中國史學的研究上是很有地位的。又如陶希聖先生,現在在北大教書,曾著有《中國社會分析》;郭沫若先生,現留居日本,曾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這兩本書,都是根據唯物史觀來研究中國史的。你看史學上這許多派别,簡直令你無所適從。

有許多神經脆弱的青年擋不住這一切混亂紛雜的現象,於是由徘徊而煩悶,而悲觀頽廢。其實這個時代正是中國歷史向所未有的一個偉大的時代。脆弱的人或者以爲自己不幸生在這個時代;但如果你瞭解中國文化史的話,你將以爲自己幸而生存這個時代。

據我的意見,中國歷史,從古代到今,可分爲三個時期:

一 從上古到春秋、戰國,是中國固有文化由産生而發達的時期。

二 從秦、漢以迄明嘉靖年間,是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由接觸而混合的時期。

三 從明末到現在,是中國文化和西洋文化由接觸而發生激變的時期。

認戰國以前是中國固有文化發達的時期,可以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爲例證,而不必多事説明。當時,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的學術思想,都是自己産生的,並不受外來的影響。這個時代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黄金時代,而同時是中國固有文化最發達的時期。

從秦、漢到明嘉靖年間是中、印文化由接觸而混合的時期。這又可分爲兩個時期:前期由秦、漢到隋、唐,是中國接受印度文化的時期;後期由宋、元到明,是中、印文化由接受而混合,而産生中、印合璧的新文化的時期。

佛教什麽時候傳到中國,學者間還没有一致的結論。有些人以爲始於秦朝。秦始皇帝收羅天下兵器,鑄金人十二,他們以爲這就是佛像傳入中國之始。總之,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可分三個步驟:其初是佛像,次是佛經,又次是佛教思想。

隋、唐時代所受佛教的影響非常之大。當時把握學術思想界的權威的,並不是韓退之一輩人,而是玄奘和尚等。玄奘真是一位了不得的人,他拼命到印度去留學,回來拼命翻譯佛經。在玄奘的前後,還有不少的和尚到印度留學,梁啓超曾著有一篇文章,考證當時留學的盛况。那時,中國剛把印度文化大規模的輸入,這是第二時期的前期。

到了第二時期的後期,就由接觸而發生變化,由變化而發生混合,於是就産生中印合璧的新文化。譬如宋元的理學,如朱熹、王陽明等,雖然都以繼承儒教道統自居,其實都不免受佛教禪宗的影響。所以理學是挂孔孟的招牌,賣佛家的方藥。他們的學術思想並非孔孟的真傳,而是儒、佛糅合的作品——一種混合的新文化。

普通以爲印度文化影響中國,限於宗教與思想,其實除此以外,還有許多極顯明的例子。例如我們到安慶來,從船上就可以看見那座寶塔。這塔建築的形式,既不是中國所固有,也不是印度的原型。它是中印混合的作品。中國固有的建築,它的檐是向上挑起的;這挑起的檐爲中國建築所特有。塔的來源起於印度,而建築方式却參以中國的宫殿建築。所以塔就是中印文化合璧的一種表現。(www.chuimin.cn)

再舉文學爲例。例如《水滸》《三國志》等小説,大家都以爲這些是中國所固有的,其實這些仍是中印文化合璧的表現。中國唐以前的小説,稱爲“傳奇”;它或是叙述才子佳人的故事,或是叙述英雄的故事,全是散文。但《水滸》《三國志》却不然,它是散文與詩詞混合的東西,中國從前並無此種體裁。據最近文學史研究的結果,才曉得章回小説源於“話本”,話本源於“變文”,而變文源於佛經。二十幾年前,當一九〇七年,甘肅敦煌千佛洞有個石室,被英人斯坦因(A.Steine)發見。這人本係匈牙利人,在印度政府下做事。他在千佛洞石室中發見許多古物,這些古物對於考古學上有很大的價值。這裏面有許多民間文學作品,稱爲“變文”。“變文”是采取佛經中的故事或中國固有的故事,用通俗的白話文字寫出,是將散文和詩混在一起的。在士大夫的目光中,或者看不起這些文體,但在當時的民間却很流行。這種變文,在唐末已有,這完全是受了印度文體的影響而産生的文學。因爲佛經有兩種體裁,或者先用一段散文,繼以一長篇的詩體;或者先是一段長篇的散文,末了附一個韵文的“偈”。而“變文”正是這種體裁的通俗化。所以中國小説受了印度文化的影響,實是很顯明的事。

大家都以爲戲劇是中國固有的文化,然而也不見得。中國古時的俳優,只是一個人裝做某種角色,並不是一個舞台上有許多角色出現。中國的昆曲,生旦等的角色都只能説特種官話,但小丑則可以隨便講什麽地方的方言。還有中國戲劇裏的角色,只有男裝女,而不是如現在新劇中男女合演。最近有人以爲這些都是受了印度戲劇的影響。因爲印度的戲劇源於希臘,而中國的戲劇則源於印度。不過這種研究還正在開始,一時還不能有明確的結論。

中國的宗教、學術、建築、文學、戲劇等等都受了印度的影響,這中印文化的關係可算密切了。所以現在倘使有人想著作一部《中印文化交通史》,那不僅在國内學術界有地位,就是在國際的學術界也是有價值的。

從明嘉靖到現在是中國文化史的第三時期。這一時期可再分爲四段:

一 從明嘉靖年間到鴉片戰争以前;

二 從鴉片戰争到甲午戰争以前;

三 從甲午戰争到辛亥革命以前;

四 從辛亥革命一直到現在。

西洋的文化,在漢唐元等朝已經間接的輸入中國;但直接的輸入,實始於明末嘉靖以後。當時西洋文化隨着商業與宗教東來。中國人動於好奇心,覺得有許多爲我們所没有,於是把它接受過來。譬如明末徐光啓翻譯《幾何原本》,就是一個明證。

從鴉片戰争以後,中國才正式接受西洋的物質文明。當時因受戰争失敗的刺激,覺得西洋的軍艦大炮很利害,於是起而模仿。印度文化傳入中國是軟性的,而西洋文化傳入中國却是硬性的,當時曾國藩、左宗棠等都可算是接受西洋物質文化的代表者。他們在上海開製造局,一面翻譯格致書籍,一面製造軍械。又在福州設造船廠,派留學生到英法學習海軍。他們以爲中國從此可以復興了。他們抱着“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觀念,以爲我們只要接受西洋的物質文化,就可以無憂了。不料中日甲午一役,中國陸軍在朝鮮大敗,海軍在渤海也大敗了。於是士大夫相顧愕然,覺得僅只接受西洋的物質文化是徒然的;於是才感到内政的腐敗,而開始接受西洋的政治制度。

從甲午以後一直到辛亥革命,正是接受西洋政治制度的時期。那時中國可以分爲兩個階級:一是士大夫階級,一是農民階級。下層農民因無知識,又受教徒的欺凌,所以對於西洋文化取抗拒的態度。士大夫則不然。但是政治制度不如物質文化的單純,所以當時士大夫的政治思想分兩派:孫中山先生是左派、康有爲、梁啓超是右派。康梁是憲政派;他們以爲只有憲法,中國就可以救治;他們理想的國家是日本。孫中山先生是革命派;他以爲滿洲政府不推翻,民主政治是無法實現的;他的理想的國家是美與法。這三派對於中國的政治都發生相當的影響。戊戌政變是憲政右派的表現,庚子拳變是下層農民的活動,辛亥革命是革命左派的成功。從辛亥革命以後,政治制度完全接受西洋的民主制,也有總統,也有國會,也有憲兵,大家總以爲中國從此一定可以興盛了。

誰知事實大謬不然。辛亥革命以後,洪憲的帝制,張勛的復辟,軍閥的混戰,將這新生的民主制度鬧得稀糟,舉個例子:曹錕的總統是賄選得來的,議員是土劣的集團;憲法是一種便利個人的東西。當時大家看見了議員,便駡他爲“猪仔”,因爲他們接受五千元的賄賂,把自己的人格和中國的政治尊嚴都出賣了。於是中國知識分子又相顧愕然;他們以爲所以致此的原因,就在於没有把西洋整個的文化介紹過來。他們以物質文明與政治典章只是文化的外表,學術思想才是文化的核心。我們應該急起直追,拿到這核心,於是發生所謂“新文化運動”。

“五四”以後,中國才接受西洋的學術思想。西洋各種的學術思想,在中國知識分子的目光中,樣樣都好。於是學文學的,亂介紹其易卜生、托爾斯泰、莫泊桑;學哲學的,亂請其杜威、羅素、杜里舒到中國。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西洋各種政治思想。因爲不拘那一派,我們全都有,於是許多青年的生命隨而犧牲了。這一頁的歷史竟是用血寫成的!

如果諸位以我上面所説的中國文化史觀是有相當的理由的話,那末,紛亂與複雜是中國目前應有的現象,因爲這是中國整個歷史必然的要發生的一個階段。如果諸位承認這是必然的,則我們前面大有生路可走,而我們整個的使命也便可了然。我們,第一,不要悲觀;第二,要起勁幹。諸位是學生,將來大學生畢業後,大概不是在實際政治方面工作,就是在學術方面努力。政治方面的工作,需要相當的才具與勇氣,我們暫且不談;學術方面,我們怎樣努力呢?我以爲:很明顯的有兩條路。一是整理中國的文化,二是介紹西洋的文化。中國的史料是非常豐富的,但理想的歷史著作,到現在還不多見。譬如説:我們要著部《中國文化史》,但中國文化史的基礎著作,如經濟史、政制史、宗教史等等都還没有出現。譬如研究經學:《三禮》裏面所包含的史料與問題就非常複雜,假使將它整理研究,對於文化有很大的貢獻。至於研究西洋學術的人,可以拼命的做介紹的工作。例如國内大學研究哲學的很不少,但康德的重要著作就未介紹過來。杜威在中國教育界幾乎連小學生也知道了,而他的著作到現在還没有全部翻譯過來。我們可做的工作實在太多了。現在正是接受西洋全部文化的時代,等於隋唐時代的接受印度文化,所以我們要如翻譯佛經一樣,將西洋在文化史上有地位的著作系統的一部一部地介紹過來。總之,處在現在中國的時代,太悲觀固然不行,太理想的想獨創一種新的文化,也還太早,因爲現在還没有達到中西文化混合的時期。整理中國文化,介紹西洋文化,爲次代預備好新的工作,這是我們的重大使命,現在只問你自己有没有耐力與能力去做。康莊大道就在諸君的前面,諸君努力吧!(今天爲時間所限,不能充分發揮,尤其是説到緊要的使命一段。請原諒。)

原載《中學生》1932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