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制改造:全国专家态度

学制改造:全国专家态度

【摘要】:到了去年蔣夢麟先生又提出中小學改制的訓案。這可説是民國以來第四次教育改制動的開始。因此我們亦就分函國内專家,請他們表示高見。現在讓我們分别摘要的叙述這許多專家對於這個提案的意見。他對提案雖然没有表示什麽意見,但是他的文字很能把我國的現行學制以及最近政府對於教育改造上種種努力的情形,源源本本叙述出來,大足供我們各方面的參考。因此我們亦就把他的意見放在最後,當作一個討論學制改造問題的參考。

我國的新教育制度,創始於前清光緒二十一年,不久就有二十九年和三十一年的變動。到了民國元年又發生了一次變動。這初期的學制大體是模仿日本的。及來到民國十一年,有參照美國制的改動。民國十七年有參照法國制的改動。自從民國二十年“九一八”的國難發生以後,國人對於新教育的效果很有失望的意思。次年國際聯盟會的教育專家來華調查一番之後,又認我國學制專是抄襲别國,未免不適國情。到了去年蔣夢麟先生又提出中小學改制的訓案。這可説是民國以來第四次教育改制運動的開始。

本雜志在去年十月號上(第二十三卷第二期)曾把蔣先生等的提案全部轉録出來,同時在同一期中就已刊過吴自强先生討論這個問題的一篇文字。後來在十二月號上(第二十三期第四期)我們又彙刊了鄭宗海、姜琦、林礪儒、張安國、倪塵因等五位先生討論同一問題的文字。我們就此可以看到國人對於這個問題,很是重視。

當時本雜志的許多同志如劉湛恩先生等很主張由本雜志廣徵專家的意見,看看大家對於這個問題的意見怎樣。本雜志同人亦深覺蔣先生等的提案,意在救國,很值得國人的注意和考慮。因此我們亦就分函國内專家,請他們表示高見。我們很感激他們的熱心指示,使得我們能够彙集這許多高見,當此歲序更新的時候,當做一種高貴的禮物,貢獻給讀者。

我們爲便利讀者起見,仍將本雜志在去年十二月號上所載蔣先生等提案的摘要,再在此地重刊一下,使得讀者明瞭提案的内容。我們再把許多專家對於這個提案的意見加以分析和摘要,先在這段引言裏,依次叙述一下。不過我們要聲明我們的分析和摘要,不盡無誤。我們始終希望讀者繼續去細讀蔣先生等提案和各位專家的原文,以便窺見他們見解的全豹。

現在我們先摘要的重述蔣先生等提案的内容:

蔣先生等提案的理由是:

(一)現行中小學制度過分側重升學方面,而事實上不能升學的學生反居多數。

(二)依現行學制,學生由農村而城市而省會而都會,畢業後不肯重返田間。遂致農村無建設人才,省市多浮游子弟。

(三)現行制度與課程,多抄襲外國,不合國情。

(四)以高等教育的立場而論,現行中學制度對於基本知識——國文、外國文、數學——的訓練,未能適合大學的需要。

蔣先生等根據上述理由,特提改革的辦法,其大旨爲:

(一)修正現行的單軌升學制。這就是説,於現行制度外,對多數不能升學的學生應有一種在各級學校中閲時皆可告一段落的制度,使他們畢業後獲得良好的習慣與技能。

(二)定四年初等小學爲國民教育,其課程自成段落,不爲升學而設。

(三)初小畢業後,教育應分多軌制:

(甲)升入高小中學以接專科以上之學校。

(乙)相當於高小之二年職業學校。

(丙)相當於初中之初級職業學校。(www.chuimin.cn)

(丁)相當於高中之高級職業學校。

凡職業學校概以工場農場生活爲中心,不以課堂生活爲中心。

(四)失學兒童施以簡單的義務教育,暫定一年至二年。

(五)現行學制中預備升學的學校亦應改組。高小至高中八年間的課程。應以求得專門知識與技能的準備爲原則。對於國文、外國文、數學三門尤宜嚴格訓練。

(六)四年小學及中學畢業後,應有一種試驗。智力學力可以深造的給以中學或職業學校及入學奬學金,使之完成其學業。一二年義務小學畢業時亦然。蔣先生等並説,以上所提辦法,爲慎重起見,不應立即更張。可選擇城鄉適當地點,先行試驗。俟有成效,再設法推行於各地。

以上是蔣先生等提案的内容。現在讓我們分别摘要的叙述這許多專家對於這個提案的意見。

這許多位專家的意見中,大體可分爲三大類:第一類是贊成的意見,又可分爲贊成原案和贊成原則的兩類。贊成原案的有高覺敷、趙廷爲、浦漪人等三位先生:贊成原則的有周鯁生、杜佐周、謝循初、楊衛玉等四位先生。

第二類是不贊成的意見,又可分爲兩大類:一類主張維持現狀,不過須切實注重實施問題。楊廉、孫貴定、吴紹熙、倪塵因、何清儒、范壽康、韋愨、馬宗榮、廖世承、俞子夷、吴研因等諸位先生的意見都屬於這一類。另一類以爲改造學制,應有前提。所謂前提,就是汪懋祖先生所説的心理改造;郭一岑先生和周予同先生所説的社會改造;張栗原先生所説的國家産業的發展;金曾澄先生所説的以政治力量廓清一切舊勢力;陳東原先生所説的經濟出路的打開;趙演先生所説的先把國情二字弄清;歐元懷先生和于卓先生所説的政治要有出路,經濟要能發展;鄭鶴聲先生所説的先定整個救國的計畫。此外還有一類特殊的意見:王書林先生以爲我國地大人衆,不宜有單一的制度;楊亮功、章益、羅廷光等三位先生以爲我們不宜再有雙軌的學制;林礪儒先生則以爲提案的雙軌制還未澈底。最後我們還有朱家驊先生的意見。他本是前任的教育部長,所以他説的話很有歷史上的價值。他對提案雖然没有表示什麽意見,但是他的文字很能把我國的現行學制以及最近政府對於教育改造上種種努力的情形,源源本本叙述出來,大足供我們各方面的參考。因此我們亦就把他的意見放在最後,當作一個討論學制改造問題的參考。

至於原提案中四年國民教育問題、二年義務教育問題、高小以上就分爲普通與職業的兩途問題、初中的科目問題、八年中學問題、中學普通與職業兩科的轉學問題、中學科目的輕重問題、以及中小學畢業後考驗和奬金問題,各位專家都各有其見地,我們現在請讀者趕快轉到他們的原文中去領略各種不同的風味。——編者

周予同先生的意見

中小學教育改制,我並不反對;然而,我問:教育改制之先决的社會的條件已經具備了没有?改制以後是否不致於發生流弊?

蔣氏等的改制理論有些只是舊話重提。民十一新學制頒布以前,中小學不是升學和職業並行的雙軌制嗎?與高小並行的有乙種實業學校,與中學並行的有甲種實業學校。再追溯到前清,所謂《奏定學堂章程》,不也是升學和職業並行的雙軌制嗎?與高小並行的有初等實業學堂,與中學並行的有中等實業學堂。就是新學制的本身,也還是變形的並行的雙軌制。小學得於高年級設置職業準備科目,初中得另設各種職業科,高中得兼設農、工、商、家事等職業科。當時並不是想混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而只是爲經濟及設備打算,想充實職業教育,勉强去模仿金元共和國的新制。然而,事實如何呢?無論你試行硬性的雙軌制或彈性的雙軌制,中國的實業教育和職業教育還只有慘敗。假使我們的眼光跳出教育而觀察這慘敗的原因,不是因爲整個的中國社會受帝國資本主義的侵蝕而同時使這種生産的教育也被扼掣住嗎?那麽,如果不在“反帝”的意識上提倡生産教育,使生産教育制度成爲“反帝”經濟計劃進行中的一個小齒輪,中小學的改制、升學與職業劃分爲並行的雙軌,結果也還只有慘敗!不信,你嘗試吧!

其次,學生們以什麽標準分别遣送到升學或職業的軌道上去呢?在從前,這是很簡單的了。中國的古代,以“身分”爲標準,將貴族送進“國學”,將庶民送進“鄉學”。戰前的德國,以“資産”爲標準,爲資産階級的子弟預備升學的大道,而爲勞動階級的子弟預備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現在,我們究竟用什麽呢?據蔣氏等的意見,以爲“各就其能力與經濟狀况,選擇其所宜之學校”,而且采用奬學金制度,以選拔優秀而貧窮的學生。然而,教育改制如果不是全社會改制的一部分工作,則就能力分軌入學,只是一種空想;結果,經濟狀况,换言之,就是資産,將成爲分軌入學的惟一標準。果然,奬學金制度可以掩飾這不平等的資産的雙軌制的罪惡的一部分;然而,在目下中國的經濟狀態,所謂奬學金恐也只是欺騙貧窮子弟的一句話,以緩和他們社會改制的熱情而已。

推測蔣氏等改制的動機,恐只是立場於大學教育便利上。“高中畢業後,升入大學或專科學校,其基礎知識之訓練,未能適應大學之需要。”“高中對於國文、外國文及數學等預備之未充分,亦爲重要原因。”等等的話,恐怕就是他們提議的發端。這是事實,現在在大學服務的人都覺得大學的學程無法規定完善,更其是一年級的學程,究竟應該依據理論教學大學本身的學程呢?或應就事實補習高中基本的學程呢?如果蔣氏等意見只是以自己當前的問題爲發端,則我以爲暫時不必改制中小學,而只要准許大學得附設高中,或恢復預科制,以謀大學教育的改善,就可以解决了。

總之,這提案的意識是很明顯的站在升學教育,更其是大學教育的便利方面説話;冒犯説一句,是站在“有産者群”的利益上説話的。如果現在我們的經濟政治計劃不是整個的向帝國資本主義投降,乖乖的將自己加速度的殖民地化;或者不是整個模仿過時的歐、美資本主義制度,重新將自己陷入這歐、美國家已經在挣扎的泥潭中;則教育改制應該成爲全社會改制的一部分,和經濟政治作有機的連鎖,僅僅這樣補苴圖飾是决不够的!

原載《教育雜志》1935年第25卷第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