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学人。当我们怀着钦敬之心,去追寻白先生的治学道路时,就会逐渐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动力的巨大和长久!这年,白先生28岁。作为一个青年史学工作者,白先生已显示出他对于国家命运、社会前途的关注与责任。白先生在这方面有很突出的自觉的意识和深刻的见解。白先生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白先生就这个题目,对中国史学上的历史文学传统作了精彩的概括。......
2024-09-25
馬彝初先生在北京實際教育調查社所提議的整頓教育意見十一條,(見《民國日報》一月五、六、七日)差不多是從事實際教育者所同認爲有急起改良之必要的;但我覺得他所提議的“乙”“丙”兩條,更其緊要,所以特别提出説一下,以引起國人的注意。
乙、改良視學制度 視學制度,在教育行政上,本很占重要,但現在竟變成“吃飯機關”了。許多教育界的落伍者,中等校長的候補者,都拿省視學當作養老或過渡的位置。他們對於視學,不僅只没有經驗,簡直没有興趣。馬先生説:“吾浙視學奄奄無生氣。”我想恐怕不僅只是我們浙江罷。孟禄博士調查中國教育以後,主張將視學員改作指導員,不從消極方面指摘學校的劣點,而從積極方面扶助學校的改進;而馬先生的意見,主張視學員不以道屬分,而以學科分。我以爲應該將以上兩條意見合併施行;但根本上非把現有視學鑒别淘汰不可。不然,有治法無治人,也不見得有多大的希望。
丙、選任中等學校校長 馬先生説:“近年各省中等學校校長,莫不視同官吏,學校則視爲市場。”這兩句話我覺得非常痛沉。孟禄博士批評中國教育,以中等教育缺點爲最多;我想中等學校校長之官僚化,實在是中等教育不良的重大原因。因爲大學或專門學校校長,非稍有學識或經驗的,不敢妄生覬覦;小學校長因爲報酬過於菲薄,許多人也不大願意擔任;只有中等學校校長的生活,在各方面,都可以勉强敷衍,所以無教育學識和經驗的人,也想竭力鑽營。浙江中等學校校長有“四等知事”的尊號,真叫人笑不得哭不得了。我以爲選任中等學校校長,專靠教育行政機關的嚴格擇選,是不大中用的。救濟這種弊病,只有依賴輿論的監督和學生的反抗。但是現在的輿論每每是盲目的,而學生反抗又每每是被利用的,教育界道德的墮落,真使我不能不傷心而悲觀。(www.chuimin.cn)
原載《教育雜志》1922年第14卷第2期。
有关周予同教育論著選編的文章
白寿彝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学人。当我们怀着钦敬之心,去追寻白先生的治学道路时,就会逐渐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动力的巨大和长久!这年,白先生28岁。作为一个青年史学工作者,白先生已显示出他对于国家命运、社会前途的关注与责任。白先生在这方面有很突出的自觉的意识和深刻的见解。白先生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白先生就这个题目,对中国史学上的历史文学传统作了精彩的概括。......
2024-09-25
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周文玖中国史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对史学进行反思的“史学史”之因素很早就产生了,而且异常丰富。可以说,梁启超、白寿彝分别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建立时期和比较成熟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可作为中国史学史学科诞生和繁荣的两个标志。一把梁启超作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奠基者,是没有异议的。......
2024-09-25
祝贺白寿彝从事学术活动70周年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举行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李岚清等致信致电祝贺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北京师范大学今天隆重集会,庆祝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从事学术活动70周年以及由他主持编写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
2024-09-25
侄子这种喜欢议论人过失的行为,将受到马援严词斥责,马援立场坚定,将闻人过失提高到“如闻父母之名”的高度,严正申明:“好议论他人长短,妄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也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能从马援的劝诫信中看到很多值得重视的东西。......
2023-12-03
拓之先生的作品,是他对世态人生的体悟,是心灵的物化和符号化。强烈的情感植入,构成了先生作品的高度表现性。拓之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种“理想化”的境界,绝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摹写。拓之先生深谙艺术的真谛,他的思维有东方式的神秘性、感悟性。拓之先生的画面,做到了“有意味” 。在绘画语言上,拓之先生把握到位,意趣并存,这是他长期不断探索的结果。可以说,拓之先生作画时达到了“悟对以通神”的艺术境界。......
2024-01-27
在开拓中创新从史实处求是——读《中国通史》第十二卷朱汉国翻开这部皇皇百余万字的巨制,给人一个突出感觉,即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创新意识。在开拓中创新,从史实处求是,可以说是《中国通史》第十二卷的显著特点之一。《中国通史》第十二卷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由他们主编的这部《中国通史》第十二卷,即是在前3部著作基础上推出的新成果。......
2024-09-25
继承·探索·创新——读《中国通史》第四卷林甘泉白寿彝先生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 ,共12卷22册,现已出版7卷12册。在不同历史理论指导下编撰的中国通史,是可以百家争鸣的。《通史》第四卷认为秦汉时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但还保留着不少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应该说, 《通史》第四卷上述的这些分析都是比较实事求是的。《通史》第四卷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很重视中国的历史特点,并且试图在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
2024-09-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