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末教育宗旨·周予同著述·比较新旧

清末教育宗旨·周予同著述·比较新旧

【摘要】:當時學部奏請明定教育宗旨爲“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學部的奏摺上於三月,到四月二日,上諭公布教育宗旨,并對於五項加以扼要的説明。綜觀上述史料,可見學部所定五項教育宗旨,仍是因襲舊説,未脱“中體西用論”的窠臼。我們如果將這民國新定的教育宗旨與清末舊頒的教育宗旨一比較,很可以了然它們的异同。

中國現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頒布,當以光緒三十二年(公元一九〇六年)四月初二奉諭公布的教育宗旨爲始。在這年的前一年(光緒三十一年,公元一九〇五年)八月,下諭停止全部科舉制度,同時設立學部,新教育推行的决心與規模已逐漸確定,教育宗旨的明文頒布自爲事實所需要。當時學部奏請明定教育宗旨爲“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并在奏摺上加以很詳盡的解釋。

……今中國振興學務,固宜注重普通之學,令全國之民無人不學;尤以明定宗旨,宣示天下,爲握要之圖。……竊謂中國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發明以距异説者有二:曰忠君,曰尊孔;中國民質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圖振起者有三:曰尚公,曰尚武,曰尚實。

近世目論之士襲泰西政教之皮毛者,甚欲舉吾國固有彝倫而弃之,此非以圖强,適以召亂耳。東西各國政體雖有不同,然未有不崇敬國主以爲政治之本者。……我國夙稱禮義之邦,忠愛根於生性,感發尤易爲力。欲謀普及教育,宜取開國以來列祖列宗締造之艱難,創垂之宏遠,以及近年之事變,聖主之憂勞,外患之所由乘,内政之所當亟,捐除忌諱,擇要編輯,列入教科。務使全國學生每飯不忘忠義,仰先烈而思天地高厚之恩,睹時局而深風雨飄摇之懼,則一切犯名干義之邪説皆無自而萌。臣等所謂“忠君”者此也。

自泰西學説流播中國,……狂謬之徒誤會宗旨,乃敢輕規聖教,夷弃倫紀,其所謂大惑矣。……孔子之道,大而能博;不但爲中國萬世不祧之宗,亦五洲生民共仰之聖。……無論大小學堂,宜以經學爲必修之課目。作贊揚孔子之歌,以化末俗澆漓之習。春秋釋菜及孔子誕日,必在學堂致祭作樂,以表歡欣鼓舞之忱。其經義之貫徹中外,洞達天人,經注經説之足資羽翼者,必條分縷析,編爲教科,頒之學堂,以爲圭臬。……務使學生於成童以前,即已薰陶於正學;涉世以後,不敢漸漬於奇袤。國教愈崇,斯民心愈固,臣等所謂“尊孔”者此也。

……中國之大病,曰私,曰弱,曰虚。必因其病之所在而拔其根株,作其新機,則非尚公、尚武、尚實不可也。

所謂“尚公”者,何也?……今欲舉支離涣散者而凝結之,盡自私自利者而滌除之,則必於各種教科之中,於公德之旨,團體之效,條分縷晰,輯爲成書。總以尚公爲一定不移之標準,務使人人皆能視人如已,愛國如家。蓋道德教育莫切於此矣。

所謂“尚武”者,何也?……今朝廷鋭意武備,以練兵爲第一要務;然欲薄海之民咸知,捐一生而赴萬死,則尤恐有不能深恃者。何也?糧糈之心厚而忠義之氣薄,性命之慮重而國家之念輕也。今救其弊,必以教育爲挽回風氣之具。凡中小學堂各種教科書,必寓軍國民主義,俾兒童熟見而習聞之。……音樂一科,則恭輯國朝之武功戰争,演爲詩歌。……體操一科,幼稚者以游戲體操發育其身體,稍長者以兵式體操嚴整其紀律,而尤時時勖以守秩序,養威重,以造成完全之人格。……

所謂“尚實”者,何也?……凡中小學堂所用之教科書,宜取淺近之理與切實可行之事以訓諭生徒。修身、國文、算術等科,皆舉其易知易從者,助之實行,課之以實用。其他格致、圖畫、手工,皆當視爲重要科目,以期發達實科學派。教員於講授之際,凡有事實之可指者,必示以實物標本,使學生知聞並進;且時導學生於近地游行,以爲實地研究之助。……今環球各國,實利競尚,尤以求實業爲要政。必人人有可農可工可商之才,斯下益民生,上裨國計,此尤富强之要圖,而教育中最有實益者也。……

學部的奏摺上於三月,到四月二日,上諭公布教育宗旨,并對於五項加以扼要的説明。

朝廷鋭意興學,特設專部以董理之,自應明示宗旨,俾定趨嚮,期於一道同氣。兹據該部所陳忠君、尊孔與尚公、尚武、尚實五端,尚爲扼要。總之,君民一體,愛國即以保家;正學昌明,翼教乃以扶世。人人有合群之心力,而公德以昭;人人有振武之精神,而自强可恃。務講求農工商各科實業,物無弃材,地無遺利,期有益於國計民生;庶幾風俗淳厚,人材衆多,何患不日臻上理。着該部即照所奏各節,通飭遵行。

綜觀上述史料,可見學部所定五項教育宗旨,仍是因襲舊説,未脱“中體西用論”的窠臼。“忠君”“尊孔”就是“中學爲體”的具體目標,“尚公”“尚武”“尚實”就是“西學爲用”的分項説明。不過“尚公”含有公民教育的意義,“尚武”含有軍國民教育的意義,“尚實”含有實利主義的思潮,比較從前“西學”一詞,確爲文字及概念上的進步。這五項教育宗旨,雖從光緒三十二年一直沿用到宣統三年(公元一九〇六年到一九一一年)没有改變;但是實際上,提倡忠君而革命的呼聲愈高,擁護孔子而禮教的權威日跌,注重實藝而科學成爲紙上空談,尚公尚武雖較能引起一般社會觀念的變易而亦毫無實際成績可言。“體”成不體,“用”亦無用,所謂最初頒行的教育宗旨僅成爲記載的史料而已。

民初教育宗旨的更易

辛亥革命君主專制政體告終,於是依附於這政體下的教育宗旨也隨被推翻。那時,學部已改稱爲教育部,總長蔡元培氏於民國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二月發表《新教育意見書》,又根據這意見書而規定新的教育宗旨。七月,由教育部所召集的“臨時教育會議”通過,於九月二日公布。原文如下:

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我們如果將這民國新定的教育宗旨與清末舊頒的教育宗旨一比較,很可以了然它們的异同。第一,“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連”(引蔡元培原文,下同)加以删除,這是兩者的相异點。第二,“尚武即軍國民主義”,“尚實即實利主義”,易名采用,這是兩者的相同點。第三,“尚公與吾所謂公民道德,其範圍或不免有廣狹之异,而要爲同意”,這是兩者的形同而實异之點。第四,“世界觀及美育,則爲彼所不道”,這是新教育宗旨的特點。

蔡氏對於公民道德的解釋,以法蘭西大革命時所標揭的“自由”“平等”“親愛”三者爲歸宿。以爲“自由”就主觀言,而通於客觀,近於中國古代所説的“義”;“平等”就客觀言,而通於主觀,近於中國古代所説的“恕”;但這兩者還偏於消極方面。“親愛”是積極的道德,而近於中國古代所説的“仁”。這三者是一切道德的根原,而爲公民道德教育所應努力的。

蔡氏獨創的見解,以爲教育大别爲二:一是隸屬於政治的教育,一是超越於政治的教育。實利教育、軍民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都還是隸屬於政治的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才是超越於政治的教育。所謂“世界觀教育”,就是“消極方面使對於現象世界無執着;積極方面使對於實體(編者按:即本體)世界非常渴慕,而漸進於領悟。”至所謂“美感教育”,乃所以爲到達世界觀教育的手段。因爲美感“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爲之津梁。”所以美感教育能使人“脱離一切現象世界相對之感情,而爲渾然之美感,……接觸於實體世界之觀念。”按蔡氏受德國哲學的影響,主張教育的終極目的應該立場於現象世界的幸福以達到實體觀念的作用,同時反對厭世派的思想,而以爲美育可代宗教。這新教育宗旨在理論上不能不説是比較高超,同時亦可見民國初成立時一般知識份子對於未來社會的憧憬;然而實際上因爲僅有目標而没有方法,結果對於教育與社會絲毫不發生影響,而僅在中國現代教育史料上表見蔡氏個人的哲學見地而已。

從民國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新教育宗旨頒布以後,袁世凱正式就任總統職,政治局勢又趨向反動。民國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一月,由教育部長湯化龍氏頒布特定“教育綱要”,申明教育宗旨爲“注重道德,實利,尚武,並運之以實用。”二月又根據“教育綱要”,以大總統命令頒布教育宗旨七項爲“愛國,尚武,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貪争,戒躁進”。而且每項加以很長的説明。按“綱要”所定的教育宗旨完全爲清朝五項教育宗旨的復活,不過删去“尚公”,而以“道德”二字遮掩“忠君”與“尊孔”而已。至於七項教育宗旨,“愛國”“尚武”“崇實”都是因襲舊説;“法孔、孟”係爲洪憲帝制作反動思想的準備;“戒貪争”“戒躁進”係針對當時政敵的黨人而發。至所謂“重自治”,在政治上,既解散國會,取消地方自治;在教育上,却又特加注重;這只是表見其政治策略的欺騙而已。到了洪憲推翻,這綱要與宗旨也成爲具文。民國五年(公元一九一六年)九月,遂由國務院議决撤消,而成爲反動政治史料上的點綴品。

歐戰後教育宗旨的再易

民國七年(公元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教育部爲調查審議教育上重要事項,組織“教育調查會”,公布規程,八年(公元一九一九年)四月,召集開會,對於教育宗旨加以研究。結果,主張廢止民國元年公布的教育宗旨,而另擬新的教育宗旨。它廢止舊旨的理由,以爲“自歐戰終了後,軍國民教育一節於世界潮流容有未合。餘亦似太複雜,未易適從。不如出以單純,俾一般國民易於瞭解”。至於新旨,擬爲“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并加以説明,以爲:“所謂健全人格者,當具下列條件:一、私德爲立身之本,公德爲服役社會國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識技能。三、强健活潑之體格。四、優美和樂之感情。所謂共和精神者,一、發揮平民主義,俾人人知民治爲立國根本。二、養成公民自治習慣,俾人人能負國家社會之責任。”

同年十月,第五届“全國教育聯合會”開會於太原,建議教育部,請明令廢止民國元年公布的教育宗旨,而采用“教育調查會”所擬議的爲“教育本義”。并進一步主張“兒童本位教育”,根本廢止所謂“教育宗旨”,以爲“施教育者,不應特定一種宗旨或主義,以束縛被教育者”。“故今後之教育,所謂宗旨,不必研究、修正或改革,應毅然廢止。”這高論並没有被教育部采納,而且“調查會”的新旨也擱而未宣。

教育部對於民國元年公布的教育宗旨雖没有廢止,但當時德謨克拉西主義在中國已非常流行,舊旨早等於具文。民國十一年(公元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公布“學校系統改革案”,首附“標準”七項,實亦可認爲一種新的教育宗旨。這七項“標準”,爲:“一、適應社會之進化;二、發揮平民教育精神;三、謀個性之發展;四、注意國民經濟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於普及;七、多留各地方伸縮餘地。”(www.chuimin.cn)

在這時期内,中國教育宗旨爲什麽傾向於德謨克拉西主義呢?這是值得研究的。就表面的理由説,這有兩層原因:第一,從歐戰停止、德奥大敗以後,德國的軍國民教育爲世所詬駡,美國的民治主義成爲時髦術語。國際聯盟、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的提案等等花樣都給與國内教育人士以一種幻夢似的憧憬。第二、國内從袁世凱受任總統以後,反動政治日漸抬頭,洪憲帝制,張勛復辟,軍閥混戰,連接的給與這新興的民國以嚴重的打擊。這樣風雨飄摇的局勢,與東鄰金元共和國對比,也使國内教育人士發生向往模擬的感情。在上述的史料中,我們發見“平民主義”“共和精神”“民治”“兒童本位”等等向所不曾流行的口語,頗可窺見思潮的變遷。然這所説的還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什麽呢?第一、由於美國的經濟勢力繼英、日帝國主義之後在中國逐漸發展;第二、由於國内的新興企業乘歐戰的機會在幾個大都市逐漸抬頭。根據於第一原因,留美的學生逐漸增多,而且在國内教育界的思想與實際方面也逐漸把握着權威。民國五年(公元一九一六年)十月,中國科學社的正式成立;六年(公元一九一七年)五月,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成立;十一年(公元一九二二年)七月,中華教育改進社的成立;以及杜威(John Dowey)的來華演講(民國八年公元一九一九年)、孟禄(Monroe)的來華調查(民國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都可視美國的文化勢力隨經濟勢力而滋長的反映。根據於第二原因,民族資本主義呈現勃興的氣象,企業家也居然向政治與教育注目。民國八年(公元一九一九年)的“六三”運動,企業界罷市罷工以與學生相呼應;民國十年(公元一九一一年),上海的烟草業家委托招考留學生;這些都可視爲國内的民治思想隨經濟變遷而發展的反映。蔡氏個人的德國哲學派的舊教育宗旨,當着這植根於社會的美國化的新勢力,自然只有陷於被推翻的運命。

黨治後教育宗旨的三易

從民國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國民黨改組成立,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建立國民政府以來,宣言“以黨治國”,於是“黨化教育”“黨義教育”“三民主義教育”等等名詞又相繼出現。根據於民治主義的教育宗旨,因爲政治的變遷,又被推翻;而新的所謂“三民主義的教育宗旨”隨而産生。

當民國十三年一月二十一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宣言及議决案時,對於教育僅有“勵行普及教育,以全力發展兒童本位之教育,整理學制系統,增高教育經費,並保障其獨立”(對内政策第十三條);“於法律上、經濟上、教育上、社會上,確認男女平等之原則”(對内政策第十二條);“庚子賠款當完全劃作教育經費”(對外政策第五條)等項,還没有關於教育宗旨的文字。民國十五、六年間(公元一九二六、七年),廣東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中委員如許崇清等,雖已提出“黨化教育”一詞而加以討論,然亦多偏於教育政策,而未確切的規定宗旨。

民國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五月十五日,大學院召集“全國教育會議”,才對於教育宗旨作規定的計劃。這會議的結果,主張正式取消“黨化教育”一名詞,而確定今後中華民國的教育宗旨爲“三民主義的教育”。

所謂三民主義的教育,就是實現三民主義的教育;就是以實現三民主義爲目的的教育;就是各級行政機關的設施,各種教育機關的設備,和各種教學科目,都以實現三民主義爲目的的教育。

當時并根據這新定的宗旨,擬定教育上實施方案的原則十五項。

一、發揚民族精神。二、提高國民道德。三、注重國民體格的鍛練。四、提倡科學的精神,推廣科學的應用。五、勵行普及教育。六、男女教育機會均等。七、注重滿、蒙、回、藏、苗、猺……等教育的發展。八、注重華僑教育的發展。九、推廣職業教育。十、注重農業教育。十一、闡明自由界限,養成服從紀律的習慣。十二、灌輸政治知識,養成使用政權的能力。十三、培育組織能力,養成團體協作的精神。十四、注重生産合作、消費及其他合作的訓練。十五、提倡合於人生正軌的生活(衛生的、經濟的、秩序的、優美的),培植努力公共生産的精神。

同年七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提出“確定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教育標準案”,對於“全國教育會議宣言”及“三民主義教育宗旨説明書”大加批評,以爲“對於出發點黨的立場未嘗標明;教育與黨既缺乏實際的聯絡,雖標榜教育與政治互爲因果,而實際上完全舍却黨的立場以談教育,實有背於本黨以黨治國之主旨”;因另定教育宗旨爲“中華民國之教育,以根據三民主義,發揚民族精神,實現民主政治,完成社會革命,而臻於世界大同爲宗旨”。當時各機關及中央執行委員個人所提教育宗旨草案尚有多起,最後經“中央執行委員會各部會處秘書審查會”審查結果,另成修正案爲“中華民國教育,以根據三民主義,發揚民族精神,啓發民權思想,增進民生幸福,而臻於世界大同爲宗旨”。這修正案可認爲“第五次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的産物,但仍未明令頒布。

民國十八年(公元一九二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才通過“確定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案”。教育宗旨爲:

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爲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通,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實施方針九項:

一、各級學校三民主義教學,應與全體課程及課外作業相貫連。以史地教科闡明民族真諦;以集合生活訓練民權主義之應用;以各種之生産勞動的實習培養實行民生主義之基礎。務使智識道德融合貫通於三民主義之下,以求篤信力行之效。

二、普通教育須根據 總理遺教,以陶融兒童及青年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國民道德,並養成國民之生活技能,增進國民生産之能力爲主要目的。

三、社會教育必須使人民具備近代都市及農村生活之常識,家庭經濟改善之技能,公民自治必備之資格,保護公共事業及森林園地之習慣,養老、恤貧、防灾、互助之美德。

四、大學及專門教育必須注重實用科學,充實科學内容,養成專門智識技能,並切實陶融爲國家社會服務之健全品格

五、師範教育爲實現三民主義的國民教育之本源,必須以最適宜之科學教育及最嚴格之身心訓練,養成一般國民道德上、學術上最健全之師資爲主要之任務。於可能範圍内,使其獨立設置;並盡量發展鄉村師範教育。

六、男女教育機會平等,女子教育並須注重陶冶健全之德性,保持母性之特性,並建設良好之家庭生活及社會生活。

七、各級學校及社會教育應一體注重發展國民之體育,中等學校及大學專門須受相當之軍事訓練;發展體育之目的,固在增進民族之體力,尤須以鍛練强健之精神、養成規律之習慣爲主要任務。

八、農業推廣須由農業教育機關積極設施,凡農業生産之改進,農民技能之增高,農村組織與農民經濟生活之改善,農業科學智識之普及,以及農民生産消費合作之促進,須以全力推行。

這“三民主義的”教育宗旨及實施方針,於同年四月二十六日由國民政府正式公布,一直沿用到現在(民國二十一年,公元一九三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