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周予同教育論著選編:探討教育問題的一系列文章

周予同教育論著選編:探討教育問題的一系列文章

【摘要】:這反映在他主編《教育雜志》過程中對相關問題的探討以及一系列關於教育問題的論文。這反映在他所主編的《開明本國史教本》、與人合作編訂的《開明新編國文讀本》,以及在各種雜志發表的一系列關於國文、歷史教育的文章。文字保持原刊面貌,文獻出處在篇末予以注明,對明顯訛誤徑予改正,有疑者則一仍其舊。

周予同先生(1898—1981),原名周毓懋,字予同,浙江瑞安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北京師範大學)國文部。歷任北京高師附中教員,厦門大學教員,商務印書館編輯、《教育雜志》主編,安徽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安徽大學月刊》主編,暨南大學教授、史地系主任兼南洋研究館主任、《南洋研究》主編,開明書店編輯兼襄理,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任、復旦大學教務長,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辭海》副總主編等職,是20世紀著名的經學史家與教育家。同時,作爲“火燒趙家樓”一役的親歷者,周予同也是“五四”運動學生代表之一,其一生之事業行履皆與之有密切關聯。

北京高師源出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在近代中國師範教育領域具有關鍵地位。由於個性因素以及時代氛圍的熏染,周予同很早就對教育問題給予了特殊關注。除了大學期間組織工學會,研究“工讀主義”之外,他的畢業論文便是《我的理想的教育制度》。在這篇文章中,周予同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因爲財富、地位不均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現象深惡痛絶,希望能够建立一種普遍平等的平民教育制度。這一思想在某種意義上支配了他一生事業。因此,周予同高師畢業後,首先便開始了對教育問題的直接探討,同時利用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等新型知識文化傳播中心,積極從事各種教育實踐。他的主要工作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學研究。這反映在他主編《教育雜志》過程中對相關問題的探討以及一系列關於教育問題的論文。

2.普通中學國文及歷史教育。這反映在他所主編的《開明本國史教本》、與人合作編訂的《開明新編國文讀本》,以及在各種雜志發表的一系列關於國文、歷史教育的文章。

3.大學歷史教育。除了擔任大學教職及系主任、教務長等行政管理職責以外,主要反映在他的一些列歷史評論文章之中。他60年代主編的《中國歷史文選》教材,也可以算作重要成果之一。

4.大衆教育。晚清以來,關於中國社會及歷史的探討本身便有着大衆教育的意義,周予同所發表的各種經史評論文章,同樣具有大衆教育的性質。除了《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等學術論文之外,他還發表過不少普及性的歷史文章。此外,由於主張理想教育制度不可能在政治、經濟制度改造之前獨立實現,周予同很自然地反對傳統政治對教育的凌轢,並因而轉入經學史研究。因爲和現實中以讀經爲中心的各種傳統教育實踐不斷相互辯難,其經學史研究本身具有文化批判的意味。從這個意義上説,周予同早年的經學史研究是其教育學實踐的一個環節,他首先應該是一位教育學家。20世紀下半葉以來,周予同之所以主要以經學史家的身份名世,與他此前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密切相關。

周予同先生著作的結集,首先是由業師朱維錚先生所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收録了其絶大多數經學史及史學論著。1996年版復增補許道勛先生所記録的《中國經學史講義》,是爲增訂本。在此前後,周予同的《中國學校制度》《中國現代教育史》《中國經學史講義》等也曾單行出版,其經學史著述則以不同形式出版過多種結集。2015年復旦大學110周年校慶,我曾受歷史系及出版社委托重編周予同經學史著作,但由於當時身在海外,資料搜羅不易,加之時間太過倉促,只能擇選其部分著述,重新加以分類,除了少數篇幅之外,大部分内容並未超出以往這些重刊著作的範圍,因此只有紀念意義,並無太多文獻價值。文末所附《周予同學術及生平年表簡編》也還頗爲粗疏。所以就文獻價值而言,朱維錚先生所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仍然是其最權威的經學史著作結集。

周予同一生著述主要集中在教育學與經學史兩個方面。爲了儘量展示其著作的總體面貌,本書主要集中於對其教育學相關論著的搜集,並分别按照教育學研究、中學國文與歷史教育、歷史與史學評論等主題予以分類,每一類依發表時間予以排列。文字保持原刊面貌,文獻出處在篇末予以注明,對明顯訛誤徑予改正,有疑者則一仍其舊。在這次編選中,我們發現了少量没有被收入已刊各種經學史論著選集的經史論述,作爲“經史佚文”著録於後。另有個别文章雖然曾被《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節録,但删减部分仍有史料價值,爲存原貌,此次予以重印。作爲“五四”青年代表人物之一,周予同還撰寫過不少懷念“五四”及友朋的文字,以及若干詩歌、書信及隨筆,對於研究周予同生平行履乃至近代史事來説,無疑具有重要價值,所以一併收入本書。此外我們也發現若干不同時期所撰時事評論,但考慮本書體例與篇幅,暫時不予收録,其篇目名稱見於附録。就目前所計,共收録專著两部,各類文章一百餘篇。遺憾的是,仍有個别文章,因所發表雜志流傳不廣,或目前所見殘闕不全,暫時未能收録;或有散落人間,尚未公諸於世的書信及作品,仍有待於日後之搜求。(www.chuimin.cn)

除了對著者思想的把握涉及本書内容分類之外,本書編選的難點之一,還表現在周予同不少文字是以天行或怡安等筆名發表的,其中天行的名下尤多。鑒於天行這一筆名在民國報章中數以百計,顯非一人所用,爲審慎考慮,個别尚在疑似之間的文章只能暫時不予選入,這意味着本書仍有誤選或漏選的可能。此外,著者自言曾爲《中美晚報》撰寫過社論,雖有若干疑似,但考慮到社論並非個人著作,且諸篇皆難以指實,所以未予收録。本書在編選過程中,使用了讀秀、全國報刊索引、知網等多種文獻檢索系統,也利用了復旦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檔案館、温州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中華書局等豐富的館藏資料,爲我們搜羅相關文獻提供了巨大便利,在此一併致謝。但由於時間關係以及水平所限,遺漏或錯誤仍然在所難免,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的編選,得到了歷史系博士研究生成棣同學的大力協助,除了一些文獻的下載、翻檢與核對之外,他還花費不少精力,在前述《年表簡編》基礎上,補輯了更爲豐富的《年表》,對於著者生平行事的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因此作爲附録收入本書。兩表文字如有异同,請以本書爲準。

本書之所以能够出版,還要特别感謝復旦大學出版社責任編輯胡春麗博士的悉心指教。從選題的醖釀,文本的校印,以及書籍出版的各個環節,假如没有胡春麗女士的指導和幫助,本書的順利出版是不可能的。

今年是周予同先生誕辰120周年,在歷史系主任黄洋教授、劉金華書記、專門史教研室主任高晞教授的大力支持下,這一工作有幸列入復旦大學歷史系年度工作計劃,並予以出版資助。在編輯過程中,同事姜鹏先生與温州圖書館盧禮陽先生曾代爲複印資料;復旦大學校史館錢益民先生慨然分享研究心得;同事孫雲龍先生、李春博先生熱情協助出版事宜,隆情厚誼,在此一併致謝。

鄧秉元

2018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