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一起开工社区:协作创新,开放共享,吸引创意年轻人

一起开工社区:协作创新,开放共享,吸引创意年轻人

【摘要】:“一起开工社区”的核心理念就是,开放共享,协作创新,创想更多可能。经过升级改造,再加上创业潮逐渐兴起,“一起开工社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转变,会员数不断增加,固定办公区也已满员。不过,“一起开工社区”的定位并不是为创业者提供办公位,而是面对整个有创意的年轻人。

1.金花街上的“小黄人”

2015年11月,当你漫步在广州荔湾区的金花街,会发现街边突然多了十几块像“小黄人”一样的路牌。黑色的底座连接地面,黄色的主色调与金花街的环境相容,再配上纤细的长方体身材,造型简单,却又极具现代化的设计感。

当然,这不是一块普通的路牌,而是承载着文化想象的智能路标。每个牌子上都有专属记号,方便相约、等人,也可成为游戏的checkpoint。数十行介绍社区特色的文字,让居民和初来者能感受到脉脉温情。路牌上印刻的地图,能帮助你快速找到附近的地点,如果扫二维码,还会看到一份线上的社区地图。

而打造这些路牌的便是位于附近的“一起开工社区”,从实体上看,这是一家面对自由职业者或创业者的联合办公空间,同时它又用协作创新的理念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年轻人社群,可以一起合作完成项目。

金花街起初找“一起开工社区”合作的时候,需求比较简单,就是想美化一下宣传栏和做一些路牌,方便居民了解信息和游客认路。“一起开工社区”接到项目后,由一名共创官负责整个项目统筹,他先是制定计划,再在“一起开工社区”中寻找合适的人员组成团队(团队有设计师、城市规划师、高校学生等),然后开始执行。

经过分析后,团队发现这个项目可以做得更好玩。美化宣传栏的部分让设计师和街道里的小朋友一起来完成,设计师把控美观,小朋友负责画画。对于路标,团队觉得只是做普通的路牌,不便于迭代,而且也没有什么创意。于是,他们去街道走访调研、搜集故事,发动当地年轻人一起参与,最后形成了线下路牌和线上地图相结合的设计。每个路牌都是一个互联网的入口,扫码就可以看到丰富的社区信息。

之后,他们还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了各种社区场景应用,促进居民间的互动,让大家去关注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美好所在。

这个被称为“息息相关社区共建计划”的工程只是“一起开工社区”2015年所做的项目之一,此外还有阳光100阿尔勒工作营打造、车公庙地铁站设计、“青年绘”岭南文化涂鸦墙、PLC朋辈学习等。大量的成员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特长,协作创新,可谓完美地诠释了社群的定义——“一群人,一条心,做一件事”。

2.在协作创新中扩展生命宽度

在当下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大众创业的时代,传统公司的组织形态正在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每天上下班打卡、经受各种KPI考核,而是渴望更自由地工作,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和扁平化的组织管理下,更好地发挥创意和创造力

社群恰恰为这种理想提供了可实现的途径,人们以自由人的身份在社群/社区/平台连接,得以和志同道合的人进行无边界协作和共创,按照项目制进行工作。当完成一个项目后,他们可以去旅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怕被老板炒鱿鱼,从而减少了工作和生活的分裂感。

“一起开工社区”的核心理念就是,开放共享,协作创新,创想更多可能。目前,有20多个团队入驻线下的联合办公空间,此外还有5000多名社群会员。他们大多介于20~35岁之间,是一群独立思考、拥抱变化、具有创新思维、渴望找到同类,但又试图探寻独特自我价值的年轻人。他们主要分布在科技互联网、艺术设计和社会创新等领域,介于大众与创业者之间,每个人也许都有多个身份,属于标签的一代。

每年交365元会员费,可以使用联合办公空间里的流动工位,在空间里举办和发起活动。当然,这只是基础的福利,更重要的是,会员们可以在这里结交朋友、对接资源、合作项目。正如社群创始人阿菜所说:“绝大部分人的最大诉求不是租一个工位,或得到专业的创业孵化服务,而是能有一个特别的社群,让他们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接触新事物,学习跨界知识和技能,认识更多有趣的同类,进而扩展生命的宽度。”

于是,当这些人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传统企业的某些项目,凭借一个公司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而社群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随时组建有不同行业背景的团队,去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这些项目可以在社群中寻找合适的人,也可以直接和社区合作,由共创官(相当于项目PM)组织成员完成,比如文章开头所述的金花街路标项目。

“所以,简单地说,我们的会员身份其实是给了成员一个跟这个社区的接口,将自己的能力和项目接入到这里,在这里去发展。”社区共创官张平说。

3.从联合办公室空间到自由职业者社群(www.chuimin.cn)

“一起开工社区”的创始人阿菜,原名蔡延青,大学就读社工专业,后来又自学了平面设计摄影,毕业后进入腾讯公司,做了一名交互设计师。期间,他对社会创新产生了兴趣,创办了一个网站,专门记录那些将公益和商业结合在一起的创新案例。2012年,他辞职环球旅行,带着一台摄像机,跨越四大洲,采访了39个年轻创业者的故事,制作成纪录片《创变者》。

在拍摄过程中,他发现采访对象都喜欢约他在co-working space(联合办公空间)见面,这让他很是好奇。经过观察后,他发现联合办公空间倡导的是一种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更能激活一座城市的创新氛围。于是,他便萌发了回国后也做一个这种空间的想法,帮助中国的年轻人进行创新创业。

2013年春天回国后,他开始组建团队,筹集资金,用了三四个月时间把广州中山七路上的一处旧厂房改造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办公空间,取名为“一起开工社区”,11月30日正式开业。社区照搬国外经验,采用流动办公收费模式,顾客按小时或按天付费,可以使用空间的工位。

但做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这个路子走不通。当时中国的创业潮还未兴起,自由职业者不多,大家对移动办公和联合办公的需求不是特别强,还有人质疑“为什么我要跟别人共享一个办公室”。即使来到这里的人也并不只是想找一个比咖啡厅更安静的办公地点,而是有更多的需求,比如情感需求,想认识更多同好的人;业务需求,找到帮助自己业务提高的人。

于是,他们开始调整策略,砍掉了付费流动办公服务,弱化办公概念,同时采用会员制,开发会员线上社区,成员可以互相对接资源,形成一个超越了实体的、更加开放自由的社群。

经过升级改造,再加上创业潮逐渐兴起,“一起开工社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转变,会员数不断增加,固定办公区也已满员。不过,“一起开工社区”的定位并不是为创业者提供办公位,而是面对整个有创意的年轻人。某些创业公司刚起步的时候,可能会选择联合办公空间,但是随着成长壮大,他们会离开而去独立的场地。所以,“一起开工社区”更适合自由职业者。

如今,“一起开工社区”已聚集了世界各地怀着同样理念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树立起了品牌。这里虽然不是一个创业孵化器,但每天都在产生创意事件。有的成员会组建自己领域的社群,有的成员会找到同好的人一起做事情,还有的人会参加“一起开工社区”接洽的项目。他们在精神上是虚连接的,同时又可通过协作创新形成实连接。

4.工具与互动结合,共建可持续社区生态

作为一个连接自由职业者的社群,如何通过运营来增强成员之间的互动,一起创造价值,就变得至关重要,其实考验的是社群主的组织能力和整体规划能力。“一起开工社区”围绕跨界共建做了三方面的事情:

(1)提供在线连接工具。开发了“一起开工社区”APP,无论是在联合办公空间还是异地的成员,都能够轻松地实现连接,找到兴趣相投的同类,进行交流。同时,他们还可以在APP上预订场地、发布需求、召集活动、寻求支持,以及购买和赠送咖啡(通过APP购买一杯咖啡,可以得到两杯,另一杯必须分享给社区的其他人)等。

(2)设计丰富的互动方式。为了让成员能找到认同感,“一起开工社区”设计了很多互动方式,引导大家积极参加活动,他们称为“接口”,比如共享办公空间,组建属于自己的主题社群,开展课程或服务,产品/项目展示与发布,融资与孵化。通过这些途径,会员们可以高效地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问题,并形成内部价值链。

(3)通过再赋权进行共建。“一起开工社区”提倡去中心化,每个会员都是社区的主人,既是付出者和生产者,又是受益者和消费者,他们有权利来维护和共建社区。成员角色的转换意味着资源的流动,资源的流动意味着价值的传递。

目前,社区还在围绕“共创”这个核心对运营方式进行调整,一方面是增加更多的互动方式,一方面是开发更加轻便的APP工具,让会员跟社群的连接更紧密,并从中得到收益。

此外,由于要组建团队、协作完成项目,会员的能力评估就变得很重要。虽然他们在注册的时候会填一些基本信息,但更多的特质还是通过日常接触了解到的,也就是说,很多会员的深度资料是分散在各个运营团队成员的脑海中。每次项目有需求的时候,他们要互相告知,才能找到合适的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起开工社区”在搭建一个叫“人才部落”的资料库,会把每个会员的详细信息录入,当有需要的时候调用即可。

总体来说,“一起开工社区”有三个层次的连接:联合办公空间的实体连接,项目协作的价值连接,社群共创理念的精神连接。比起当下流行的社群经济模式,他们更多是在探索社群本身的特质,也就是人类新的组织方式,正如共创官Celine所说“社群可以承载很多东西,未来可能没有公司,我们将以社群化的方式去工作、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