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群媒体:媒体演变与社会影响

社群媒体:媒体演变与社会影响

【摘要】:纵观媒体发展史,我们发现每一次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传播方式的改进,而每一次新型媒体的产生又都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活字印刷机带来的第一次媒体革命的影响下,欧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媒体革命带来的宗教改革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

纵观媒体发展史,我们发现每一次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传播方式的改进,而每一次新型媒体的产生又都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1.语言

在人类发展早期,人们常常集群而居,并且有了简单的社会分工,于是,人们开始探索利用各种简单的手段来达到他们相互交流的目的,口语传播便有了需求。口语传播依靠的是各种身体符号、表情符号,后来才逐渐形成了语言。按照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类简史》[2]中的说法,在7万多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将住在欧洲和西亚的比自己高大的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住在亚洲的直立人(Homo erectus)、住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梭罗人(Homo soloensis)以及其他的古人类赶尽杀绝,其主要原因在于智人有独特的语言。智人的语言比其他动物的语言更灵活,并且智人之间可以传递信息,可以集结大量的人力,共同协作,即语言这种媒体使得人类这个智人的后代统治了世界,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然而,语言还是人的身体的直接产物,需要人体的发声器官来编码声音的震动,以及人体的听觉器官来将这种声音的震动解码为信息。

2.文字

文字的诞生使得信息脱离了时空的限制,可以记录在石头、羊皮、莎草和纸张上保存下来。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3]中认为,文字的不同载体决定了帝国的不同形式。重视时间的媒体耐久度好,如羊皮、黏土板和石块,有促进地方分权及神职阶级统治的作用;而重视空间的媒体耐久度较差且质轻,如莎草和纸张,适于行政、商业等范围广阔的地区使用。如罗马帝国征服埃及之后取得了莎草的供应,造就了帝国行政的基石。文字发明以前,音乐以韵律助人记忆,诗歌成为极重要的口述传承,代表作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吟游诗人的口口相传。柏拉图古希腊从口头文化向书面文化转变的重要人物,这样的媒体转变使得古希腊成为古代西方文明的中心,并且这种希腊文化可以存留数千年,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西方乃至世界文明。

3.报纸

宋代时期,中国先贤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其后,机器印刷术诞生于15世纪的德国。在活字印刷机带来的第一次媒体革命的影响下,欧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印刷机从最早主要以印刷《圣经》和各种基督教相关文字材料为主,很快扩展到印刷古代各种文献,包括古希腊著作,然后发展出印刷之前从未存在的各种文字内容,被称为小说,原意是新奇的东西。文艺复兴随着活字印刷机的发明而加快了脚步,普通人的识字率开始上升,对信息的渴望促成各种文化和知识的传播。媒体革命带来的宗教改革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17世纪初,近代报业出现,先进的思想者利用报刊进行革命宣传,从政党报刊到资产阶级的商业报刊,新的、独立的面向整个社会乃至全球的报业不断发展壮大,其受众范围较先前更为扩大。同时以文字为内容的报纸在社会上逐渐普及,提高了普通人对文字和印刷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比如,1590年世界上最早的周报——德国《观察周刊》问世,1660年世界上最早的日报《莱比锡新闻》问世。印刷术的发明引导人类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媒时代。(www.chuimin.cn)

4.电报与电话

19世纪后半叶,电的发明带来了新的媒介革命。从有线电报到广播,从摄影到无声电影,继而有声电影的出现,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44年,美国发明家塞缪尔·莫尔斯在座无虚席的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中,用激动得发抖的手,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电报从此诞生。1858年,美国商人赛勒斯·菲尔德历尽千难万险接通了第一条跨大西洋的电报电缆。电报的出现,在改变人们互动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时空关系。与此同时,电报改变了传播与物质相关联的通讯方式,信息站拉开序幕。1876年,贝尔成功拨通世界上第一个电话。电话最初仅仅被当作广播来使用,后来慢慢发展为信息传递的大众传媒,并被广泛地用于社会交往,在大众传播中渗透了传播的双向性,造就了口语传播的一次革命性变革。1895年,卢米埃兄弟发明了摄像机,开创了电影时代。

5.手机

20世纪80年代,手机进入现实,被看作是对电话补救性演化过程的一种延续,第一次完美地将交通与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同时也将传播的双向性发挥到了极致。

6.互联网

20世纪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工业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电脑中心互联得到了迅速发展。此后,互联网经历了阿帕网、万维网、因特网、Web 2.0、Web 3.0的发展阶段。

总的来说,口头语言是一个同步的、实时的,既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多对多的媒体,它的优点是除了语言的声音传播之外,接受信息者还可以通过视觉,如观察说话者的肢体动作、口型等,以及触觉、嗅觉等获得额外的信息,缺点是口头语言无法保存,也无法在超过一定的空间距离之外传播。得益于中国造纸术和德国印刷术的出现,文字消息不再依靠口口相传,而通过报纸这种媒介广为流传。从口头语言媒体到文字媒体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从此信息的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留声机和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广播开始流行,信息不再以单一的文字形式存在,而是借助广播以声音的形式传播。随着成像技术的突破和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开始出现。以听觉感官为主导的信息传播慢慢向以试听感受为主的方式转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进一步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得益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移动互联网使信息获取不再局限于地点,增加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