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教育传播理论

教学中应用的教育传播理论

【摘要】:其中每个“W”都代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应要素,这些要素自然也成为研究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所关心的重要因素。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图(图2-4所示)

图2-4 教育传播系统构成图

当媒体应用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称之为教育传播媒体,它成为连接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中介物。人们把它当成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在一般的教学理论研究中,将教育者、学习者、学习材料三者作为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它们在教学环境中,带有一定的目标性,经过适当的相互作用过程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为后面讨论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教学系统的三元模型。在现代教育传播活动中,媒体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将媒体作为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之一,于是我们得到如图2-4所示的教育传播系统四元模型。四元模型实际上是由三元模型衍化而来的,因为我们把学习材料看做媒体化的教学信息,把学习材料这一要素分成了“教学信息”(即内容)与作为内容载体的“媒体”两部分。这四个组元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中相互作用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

2.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1)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美国政治学家H·拉斯韦尔提出了表述一般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元素“5W”(图2-5)直线性的传播模式,有人在此基础上发展成“7W”模式(见表图2-1)。其中每个“W”都代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应要素,这些要素自然也成为研究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所关心的重要因素。

图2-5 “5 W”模式

表2-1 “7W”模式

(www.chuimin.cn)

(2)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它认为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只能够接受传播者的意图。这种传播思想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做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借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如图2-6所示。

(4)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现代教学中随着传播学逐渐和教育学的结合,已经把教学看成为信息的传播过程,形成了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①共识律:所谓共识,一方面指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特点,另一方面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体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学习环境,传授知识,以便使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技能与即将学习的材料产生有意义的联结,从而达到传播的要求。

②谐振律:所谓谐振,是指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两者在信息的交流和传通方面产生共鸣。它是教学传播活动得以维持和发展,获得较优传播效果的必备条件。

图2-6 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③选择律:所谓选择,是指任何教学传播活动都需要对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媒体等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是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并旨在以最佳的“代价与效果比”成功地实现目标,即最小代价原则。

④匹配律:所谓匹配,是指在一定的教学传播活动环境中,通过剖析学生、内容、目标、方法、媒体、环境等因素,使各种因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使教学传播系统处于良好的循环运转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