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揭示京杭大运河的走势图: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研究

揭示京杭大运河的走势图: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研究

【摘要】: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是他根据当时欧洲世界通行的地图为创作原型而在中国国内创作的世界地图,影响巨大。《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是京杭大运河,所经之处正是利玛窦1599年北上北京的地点,如临清、东平等。在该日本彩绘本《坤舆万国全图》中,有关京杭大运河的信息基本与李之藻刊刻本一致。可见那些没有到过中国的欧洲地图学家还没有对这条伟大的人工运河引起重视。

利玛窦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利玛窦的晚年回忆录手稿原为意大利文。[96]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8)在返回欧洲途中,将该手稿翻译成拉丁文,并于1615年在欧洲以《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为名出版。[97]该著作一经出版,立刻在欧洲引起轰动,并很快被转译为其他欧洲语言。路易斯·加莱格尔(Louis Joseph Gallagher)将金尼阁拉丁文译本转译为英文,于1942年出版,1953年重印。[98]何高济等人根据该英译本,将其译为中文《利玛窦中国札记》(以下简称《札记》)。[99]现又有学者据意大利文原本译成中文。[100]方豪评价道:“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入华,迄于乾嘉禁教之时为止,中西文化之交流蔚为巨观。”[101]

利玛窦从南京到北京,沿途经过了许多运河城市,其中就包括扬州、淮安、徐州、济宁、临清等运河沿岸城市。对明代运河漕运的有关情况,利玛窦详细地记载:“万历十年至三十八年(1582—1610),每年南方各省要向皇帝运送各种在贫瘠的北京为生活舒适所缺少或需要的物品,水果、鱼、米,做衣服用的丝绸和六百种其他物品,这一切东西都必须在规定的日期运到,否则受雇运输的人将受重罚。”[102]建筑材料及其他物品也经运河运输,他写道:“(万历间)经由运河进入皇城,他们为皇宫建筑运来了大量木材,梁、柱和平板,特别是皇宫被烧毁之后,而据说其中有三分之二都被火烧掉……中国人喜欢用砖而不用石,供皇宫所用的砖可能是由大船从一千五百英里之外运来的。仅是为此就使用了很多船只,日夜不断运行。沿途可以看到大量建筑材料,不仅足以建筑一座皇宫,而且还能建成整个的村镇。”[103]由此可见,当时经运河运输的建筑材料规模之大,数量之多。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利玛窦到达广州,开始绘制《万国图志》。万历三十年(1602),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出资刊行,称之为《坤舆万国全图》。万历三十六年(1608),明神宗下诏摹绘12份,现仅存1份,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该馆所藏《坤舆万国全图》通幅纵168厘米,横382厘米。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是他根据当时欧洲世界通行的地图(类似1570年奥特里乌斯所绘《世界地图》)为创作原型而在中国国内创作的世界地图,影响巨大。该地图原图已佚,现存世有四种版本:1602年李之藻刻本、1603年刻本(此版名《两仪玄览图》)、1608年明宫廷摹绘本、1708年日本彩绘本。

1602年李之藻刊刻版《坤舆万国全图》,现藏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

1608年明宫廷摹绘本《坤舆万国全图》,藏南京博物院

在1602年李之藻刊刻本中,他将京杭大运河南北走向的示意图非常清楚地绘制在这张举世闻名的世界地图上。而其运河路线所经之处正是利玛窦1599年北上北京的相关运河沿线城市,如临清、东平等。

《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是京杭大运河,所经之处正是利玛窦1599年北上北京的地点,如临清、东平等。这时期黄河从淮河入海,根本与渤海不太相干。实线是京杭大运河,虚线是黄河,短横线是淮河。

《坤舆万国全图》在日本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甚至对日本研究者绘制世界地图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彩绘本编辑者是新井白石。他根据明朝李之藻1602年刊刻的单色版地图,在1708年彩绘了此图。而我们知道,李之藻刊刻本又是修改自利玛窦的1584年年初绘的单色地图。在该日本彩绘本《坤舆万国全图》中,有关京杭大运河的信息基本与李之藻刊刻本一致。

而约在1785年,日本长久保赤水依据1602年李之藻刊刻版《坤舆万国全图》绘制的《日本山海舆地全图》(Sankai yochi zenzu)中,京杭大运河虽然主体仍然是根据李之藻刊刻版,但是注释文字细节等内容被删除了。

1708年日本彩绘本《坤舆万国全图》上的“京杭大运河”

1785年《日本山海舆地全图》上的“京杭大运河”(www.chuimin.cn)

在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天文台、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内阁文库、日本宫城县立图书馆、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等他国机构,都有收藏着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或据此创作的类似世界地图,足见其影响力之巨大。

在利玛窦之前,欧洲影响甚大的奥特里乌斯(Abraham Ortelius,1527—1598)《地球大观》(Theatrum Orbis Terrarum,1584年)中刊布的巴尔布达(Luiz Jorge de Barbuda)《中国新图》(Chinae olim Sinarum regionis,nova descriptio)是第一幅单幅中国地图,在欧洲流行甚广。[104]巴尔布达在图上标出了明朝的两京十三省和一些府州县,地名分两级,两京十三省与府县地名分别用大小两种罗马字体表示。该图上的元大都已经被称为明朝两京之一的京师(Qvincii),而不再是汗八里。分隔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的长城也被描绘到地图上。在长城与南边山脉之间有拉丁文写道“Murus quadringentarum leucarum inter montium crepidines a Rege Chinæcontra Tartarorum ab hac parte eruptiones extructus”,英文的意思是“A wall of four hundred miles has been constructed between the edges of the mountains by the King of China against the invasions of the Tartars in this part”,就是说“在山脉的边缘之间,针对这一带鞑靼人入侵的中国王国建造了一道400里格的城墙”。

巴尔布达的《中国新图》绘制了中国长城这一伟大工程,但是却没有绘制中国大运河。可见那些没有到过中国的欧洲地图学家还没有对这条伟大的人工运河引起重视。

巴尔布达《中国新图》

巴尔布达《中国地图》局部(沿海南北走向)

需要指出的是,1570年奥特里乌斯《地球大观》初版的世界地图上,奥特里乌斯已经称元大都为京师了。但是奥特里乌斯也只是绘制了一些东西走向的自然河道,这说明他对中国的大运河没有概念。

奥特里乌斯《地球大观》中的“中国区域”

利玛窦之后,入华耶稣会士意大利人毕方济(Francois Sambiasi,1582—1649年)1602年绘制的《坤舆全图》在吸收了利玛窦、南怀仁等前人的地理知识基础上,又增加了他当时所能得到的新的地理知识。但是,毕方济的地图上没有如利玛窦一般绘制出京杭大运河的明晰的走势图。这说明利玛窦能够注意到中国人的伟大杰作——京杭大运河,不仅在于他刻苦学习中国文化,有丰富的汉学知识,还在于他走南闯北的中国生活游历经验。而后世毕方济的作品在反映京杭大运河的问题上,却不如前人利玛窦。

毕方济《坤舆全图》中的中华区域和长城,创作于1654年,比利时根特大学图书馆藏